《宇宙航行》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1-07-03 14:28:5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宇宙航行》的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宇宙航行》的教學設計

  宇宙航行不但介紹了人造衛星中一些基本理論,更是在其中滲透了很多研究實際物理問題的物理方法。因此,本節課是“萬有引力定律與航天”中的重點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研究天體物理問題的理論基礎。另外,學生通過對人造衛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將潛移默化地產生對航天科學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已學過平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論,具備了解決問題的基本工具。

  本節重點講述了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推導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紹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衛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一個實例,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見證,體現了知識的力量,是學生學習了解現代科技知識的一個極好素材。

  本節課的難點在于對人造衛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學設計上采用理論探究法,在設計中突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中通過設疑→思考→啟發→引導這樣一條主線,激發鼓勵學生的大膽思考、積極參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研究來掌握獲取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人造地球衛星的有關知識和航天發展史。

  2.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和數值,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學習牛頓對衛星發射的思考過程的同時,培養學生科學探索能力;培養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如何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過對衛星運行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的討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展示人類在宇宙航行領域中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2.通過介紹我國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促使學生樹立獻身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

  2.衛星運行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衛星的發射速度與運行速度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類通過站在地球上的觀測,認識到了天體做什么樣的運動,并進一步弄清了天體為什么要做這樣的運動。然而人類并不滿足于只站在地球上探索宇宙的奧秘。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人類是如何走出地球,飛向宇宙,進行宇宙航行的。(利用幻燈片,向學生展示一些航天類的圖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推進新課

  牛頓的思考

  探究:怎樣才能使得一個物體繞著地球做圓周運動?

  先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引導學生思考。

  我們知道,在地面上將一個物體水平拋出,若拋出時速度越大,則落地點距拋出點的水平距離越大。如果拋出速度很大時,我們還能將地面看作平面嗎?(不能)

  早在16世紀道的牛頓就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播放衛星發射原理動畫,并向學生分析)

  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上將物體水平拋出,速度越大,落地點就越遠。如果拋出的速度足夠大,物體就不在落回地面,它將繞地球運動,成為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宇宙速度

  探究:以多大的速度發射這個物體,物體就剛好不落回地面,成為一顆繞地球表面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衛星呢?

  1.第一宇宙速度

  物體最終繞地球表面做勻速圓周運動,引力為其做圓周運動提供向心力。

  代入數據得v=7.9/s

  這就是物體在地面附近做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發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結果會怎樣呢?

  2.第二宇宙速度

  當拋出物體的速度繼續增大,地球引力將不足以為其做圓周運動提供向心力,物體將會脫離地球引力,離開地球。這個速度為v=11.2/s。我們把v=11.2/s叫做第二宇宙速度。如果發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它繞地球運行的軌跡就不是圓,而是橢圓。

  3.第三宇宙速度

  物體脫離地球引力的束縛后,還會受到太陽引力的束縛。若拋出的速度足夠大,物體還將脫離太陽引力的束縛,飛向太陽系之外的宇宙空間。這個速度v=16.7v/s。這個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衛星運行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

  探究:目前為止,人類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已經有幾千顆了,這些衛星運行的快慢不同,那么衛星運行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學生可能的答案:質量、軌道半徑……

  我們將不同軌道上的衛星繞地球運動都看成是勻速圓周運動,則有

  可得:

  結論: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都與衛星的質量無關,僅由軌道半徑決定。

  當衛星環繞地球表面運行時,軌道半徑最小為地球半徑(r=R),此時線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周期最小。則

  =7.9/s

  =1.24×10-3rad/s

  =84in

  即衛星繞地球運行的最大速度為7.9/s。

  人造衛星的發射速度與運行速度

 。úシ沛隙鹨惶柊l射的模擬視頻,讓學生了解衛星發射的全過程,學生也將對發射速度和運行速度有一個了解。)

  1.發射速度

  發射速度是指衛星在地面附近離開發射裝置的初速度,一旦發射后再無能量補充,要發射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2.運行速度

  運行速度指衛星在進入運行軌道后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線速度。當衛星“貼著”地面飛行時,運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當衛星的軌道半徑大于地球半徑時,運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夢想成真

  學生先閱讀,然后教師簡述補充。(借助于多媒體,一邊向學生展示,一邊介紹,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其實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一個名叫萬戶的人就曾有“飛天”的壯舉,但最終未能成功,并為之付出了生命。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向太空搏擊的英雄。他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創想是世界上第一個,因此他被世界公認為“真正的航天始祖”,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火山命名為“萬戶山”。

  19世紀中葉,俄羅斯學者,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利用噴氣推進的多級火箭,運載發射衛星。

  19xx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在蘇聯發射成功。

  19xx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次載人飛行,蘇聯。

  19xx年7月16日,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國。

  10xx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20xx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次載人飛行。

  20xx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

  然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無數探索者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鋪設了人類通往宇宙的道路。

  19xx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員遇難。

  20xx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返航時爆炸,七名宇航員遇難。

  (三)課堂小結

  盡管人類已經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對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亮不過是茫茫宇宙中的兩粒塵埃;相對于宇宙之久長,人類歷史不過是宇宙年輪上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給人們的思考和疑問深邃而廣闊。宇宙有沒有邊界?有沒有起始和終結?地外文明在哪里?這些都是留給大家待以解決的問題。

【《宇宙航行》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04-16

《宇宙航行》教學反思07-01

《宇宙航行》教學反思11-22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學設計08-17

宇宙航行說課稿11-04

高一物理宇宙航行課件02-20

《浩瀚宇宙》教學設計01-21

《宇宙的邊疆》教學設計04-22

《宇宙的未來》的教學設計08-2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午夜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午夜福利视频韩国19禁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免费不 中文字幕大看蕉永久网 | 思思热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在线免費看的H人成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