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蝙蝠和雷達》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標:
1、略處理第一、二自然段,重點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讀中感悟蝙蝠飛行的“靈巧”。學習課文第四、五自然段,讀中理清試驗準備工作。讀中比較試驗結果,讀中發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
2、角色轉移,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探求新知,研究發現!
3、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動起來,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
教學流程設計:
一、聯系生活,
1、師: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比如說根據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你還知道哪些發明也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嗎?(指名說)
2、過渡:那么,善于在夜間飛行的蝙蝠,給人們什么啟示呢?
⑴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讀,(師點出“夜航”)讀了這一小節,你心中有疑問嗎?(生回答)
⑵引讀第二自然段,師順著學生回答:是呀,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人們從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指名讀題,齊讀。
二、由疑導入,讀中感悟,導讀感知(學習3)
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領呢?
⑴出示3第一句話,指名讀,齊讀。
⑵蝙蝠在夜間飛行,你覺得它飛得怎么樣?(靈巧)
⑶邊讀邊想第一句話,你是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劃一劃。
(無比……從來沒見過……)(即使……也……)(極細)……
⑷交流,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⑸比讀,賽讀,師導:讀出蝙蝠飛行的靈巧!
2、⑴讀到這里,你心里產生什么疑問了嗎?(生說)
⑵(出示第二句話)誰能用疑問的語氣來讀讀這句話,表達一下我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三、角色轉移,讀中有思,讀中發現(學習5)
1、師過渡:同學們,既然我們心中都有同樣的疑問,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小科學家,通過幾次試驗,來研究和發現一下其中的奧秘吧!
2、自由讀5,⑴找一找,科學家第一次實驗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⑵請生上臺板書。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順序地說一說科學家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3、默讀5第一、第二句話,⑴思考:在這些準備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細小的地方?在書上標一標。(“橫七豎八”、“許多繩子”、“許多鈴鐺”、“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⑵交流,師導:科學家在這些細小的地方這么做有何用意?(實驗更精確,充分說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小結:看來,科學家們做試驗時想得還挺周到、細致的!
4、試驗結果如何?⑴引讀第三句話。
⑵小科學家們,從這個結果中你有何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來探路的'。)
5、齊讀5。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讀中比較
1、自由讀5。
2、學生小組自學完成表格。
3、交流并派代表上臺介紹二、三次試驗經過。
4、出示第一次試驗結果和二、三次試驗結果。
㈠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那么多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
㈡、㈢蝙蝠就象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⑴指名讀。
⑵自由讀這二句話,比一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試驗結果有什么不同。(師導:抓住兩句話中關鍵詞來說)。
⑶從中,你可以發現什么?
5、⑴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話:“三次試驗證明……”
⑵指名讀。(請學生板書三次試驗結果。)
⑶說說“配合”一詞能否去掉!
讀中比較。三次試驗中,第一次和最后兩次的結果截然相反。在試驗結果的陳述中,作者有意強調結果的截然不同,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讀中比較,讓學生在讀中研究、發現,從而使讀不再浮于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實效、有收獲的“讀”。
6、師小結全文:說說你在這堂課學習中的收獲!
五、作業設計
1、自學生詞,抄寫生詞。
2、根據自己的能力自選作業
用自己的話復述科學家三次試驗的經過;
完成練筆《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稱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氣介紹自己夜里飛行的秘密;
以網絡和各類書報雜志中搜集整理仿生學知識,并整理成文,在讀書交流會上和大家一起討論交流!
附:板書設計:
蝙蝠和雷達
第一次 試驗準備工作 試驗結果 證明
(學生板書) 鈴鐺沒響 (生板書)
—————— 繩子沒碰 ——————
—————— ——————
[設計意圖]: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本板書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軌跡、教師教學的思路!
【四年級《蝙蝠和雷達》公開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蝙蝠和雷達》公開課教學設計10-09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04-01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04-07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03-17
蝙蝠和雷達 教學設計05-16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07-06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08-09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11-26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10-09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設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