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精選8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統計表正確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
2.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并能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已有的統計經驗遷移學習單式折線統計圖。
2.通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數據和合理推測能力。
2.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單式折現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會看、會繪制折線統計圖,并能夠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感悟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談話:同學們喜歡機器人嗎?參加過機器人大賽嗎?沒有也沒關系,以后會有機會的。
在中國,自2001年起,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記得在第一屆大賽時,全國的參賽人數僅為200。不過后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青少年中敢于進行科技創新的人才越來越多,參加機器人大賽的人也越來越多。在2006年時,已有約1100名選手,參賽隊伍是426支;到2011年,參賽隊伍達到了499支。老師還查詢了其他幾個年份的參賽隊伍數量,大家請看。(教師邊說,邊通過課件出示統計表)
(二)復習舊知──條形統計圖
1.教師:請同學們思考,從統計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學生回答)
教師:剛才說的信息,大家能用我們學過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根據數據的情況,第一個起始格應該表示多少?接下來一格代表多少合適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條形統計圖。(課件演示)
3.教師:觀察完成的條形統計圖,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多?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少?這些問題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來,條形統計圖比統計表更加清楚、直觀。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為學習折線統計圖做好準備。
(三)探索新知
1.認識折線統計圖
(1)課件出示折線統計圖。
教師:有一種比條形統計圖更加“強大”的統計圖,同學們想不想認識一下?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圖(2006-2011年)。
教師:統計圖還可以這樣畫。這種統計圖叫做折線統計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教師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2)初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繪制過程。
教師:我們首先來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的橫軸與縱軸,與條形統計圖相比,它們相同嗎?(學生回答相同)
教師:想知道其中的折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教師邊介紹邊描點,最后把這些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一方面使學生初步感知折線統計圖的形成過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逐步得到繪制折線統計圖的步驟和方法,為后面獨立繪制折線統計圖做好準備。
2.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1)了解折線統計圖中的點。
教師:折線統計圖完成了,同學們思考一下,從圖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多、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少嗎?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學生上臺指一指)
教師:那圖中其他的點又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師: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我們在折線統計圖中也能看出每年參賽的隊伍數量,這一點與條形統計圖一樣。
(2)了解折線統計圖中的線段。
教師:在圖中除了點還有什么?(線段)這些線段看起來有什么不同呢?(長度不同,傾斜角度不同)請思考一下,為什么這些線段的長短、傾斜角度會不同呢?
教師追問:從2006年到2011年,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數量變化最大?(2008年)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回答、互相補充后教師小結:從2007年到2008年的線段長度最長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參賽隊伍的數量變化最大。
教師:觀察一下剩余的4條線段的長度和傾斜角度,哪一年參賽隊伍的數量變化最小?(2011年)為什么?(學生思考回答)
(3)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教師:現在我們比較一下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學生回答,相互補充)
教師: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像條形統計圖一樣直觀表示出各種數量的多少,而且,我們只需看每條線段的長度與坡度,就能知道數量增減的變化情況。這就是折線統計圖比條形統計圖更妙的地方。因此,我們說“折線統計圖既能表示數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板書: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既能表示數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設計意圖】學生在指一指、說一說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結構,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然后通過交流、觀察、比較,自主學習、探索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分析、繪制折線統計圖
(1)預測數量變化情況。
教師:請繼續觀察折線,根據折線的變化情況,你能說說這幾年參賽隊伍的數量發生著怎么樣的變化嗎?
學生:2007年數量減少,2008年數量增多,2009年數量稍微減少,2009年至2011年逐年增加。
教師: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追問:總體情況怎么樣呢?
學生:這幾年參賽隊伍數量呈上升趨勢。
教師:根據總體情況來看,你預測2012年參賽隊伍數量會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2)繪制折線統計圖。
教師:剛才同學說得都有道理,老師得知2012年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的參賽隊伍有519支,剛才預測比較接近的同學舉手。
教師:你能把2012年的數量在折線統計圖上表示出來嗎?誰來說說?你能來指指嗎?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結合課件展示結果。
教師:剛才我們補充了2012年的參賽隊伍數量,你預測2013年的參賽隊伍會是幾支?
學生預測,并說明理由。
教師:2013年參賽隊伍是528,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在作業紙上把2013年的數量表示在折線統計圖上。
學生動手繪制,教師巡視指導。
展示學生作品,全班交流。
(3)提出并解決問題。
教師:根據現在的統計圖,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提問,由其他學生解決,教師適時引導。
【設計意圖】在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的基礎上,讓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既是對新知識的鞏固,又是新知識的提升,并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參賽隊伍數量的變化情況,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數據和合理推測能力。
(四)鞏固新知
課件出示教材第105頁“做一做”。
媽媽記錄了陳東0~10歲的身高,根據下表中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
(1)陳東哪一年長得最快?長了多少厘米?
(2)根據統計圖,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解決問題:
(1)全班讀題,請學生說說該題統計的是什么。
(2)學生獨立完成題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學生繪制的折線統計圖。
(4)回答第一個小問題,追問:你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5)解決第二個問題,指名回答。
【設計意圖】應用新知、鞏固新知,讓學生在回答第一個小問題時再次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該題取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
教師:同學們,平時生活中,你在哪里還看到過折線統計圖?
舉例:股市行情圖、心電圖、氣溫變化圖、路程行駛圖、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師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體會折線統計圖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及其意義。
(六)全課總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征?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折線統計圖(教科書第68頁的例2,練習十一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了角折線統計圖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據統計圖正確描述有關數據的變化情況,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2.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教學重點:折線統計圖。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數量變化趨勢。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出示統計圖。
20XX年北京地區新增“非典”病人數量統計圖(4月26日~5月31日)
(圖略)
2.回答問題。
(1)這是什么統計圖?
(2)這種統計圖有什么特征?
(3)說一說這里病人數量的`變化情況。
二、探索新知
教學例2。
1.出示課文例題。
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圖中的數量變化情況。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較大。
(4)、兩幅統計圖反映的員工月薪增長情況是一樣的。
3、初看這兩幅統計圖,你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初看時感覺左圖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較大。
原因:左圖縱軸上每格表示的數量比較小,折線向上的趨勢不明顯。
右圖縱軸上每格表示的數量比較大,折線向上的趨勢不明顯。
4、你認為哪一幅統計圖更能準確反映員工月薪變化情況?為什么?
(1)、學生匯報自己的看法。
(2)、說明理由。(左圖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標準不統一)
5、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師生共同交流、討論,使全體學生明白:在根據統計圖進行比較,判斷時要注意統一標準。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本練習十一第2題。
(1)、初看統計圖,你感覺氣溫的變化劇烈嗎?為什么?
(2)、月平均氣溫的實際差距有多大?
(3)、你會制作折線統計圖嗎?根據圖中數據再繪制一個你認為較為合理反映氣溫變化的折線統計圖。
四、布置作業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進一步明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便于比較兩組數據的差距和變化趨勢。并借助此情景讓學生認識了解什么是人口老齡化,人口自然增長數和人口負增長這些專業詞語。
(2)、技能目標——會對復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復式折線統計圖補繪完整。
(3)、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人口老齡化情景教學以及聯系設計引導學生了解國情并關注國情,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學習重點:
經歷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以及分析、判斷、推理的過程。
學習難點:
體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及其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導入新知
師:同學們,我們在前面先后認識了那幾種統計圖?
生:條形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
師:條形統計圖中你認識了哪幾種?
師:如果把我們所學的相關知識梳理一下,這個位置可能是什么?(師指ppt)
生:單式折線統計圖
師:如果有單式折線統計圖,它與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區別?它自身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帶著這些疑問我們繼續今天的學習。
二、合作學習
探索新知
師:同學們喜歡看攝影展嗎?
(喜歡)老師也特別的喜歡,有一組圖片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們一起看……這些圖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關于……(老人)
師:因為我們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這次攝影展的主題就是關于老年人。你知道什么是人口老齡化嗎?
生: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7/100
師:影響人口老齡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生: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
師:我們怎么知道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的數據變化呢?
生:做調查
師:上海的小朋友就搜集到了一些數據并把它們進行了整理,(PPT)你認識這兩幅圖嗎?(板書:搜集
整理)
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
師:這兩幅圖有什么異同之處呢?
生:看標題知內容不同
生:出生人口數增長幅度大
死亡人口數增長幅度小
生: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都呈上升趨勢
生:兩幅圖的橫軸和縱軸相同
師:你能觀圖快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嗎?
2002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數是多少?2002年上海的死亡人口數是多少?(這兩問題學生很快都回答出來而且答案一致)
哪一年的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差距最大?(學生回答的慢也不一致)
師:怎么不一致了呢?這個問題你回答起來有什么感覺?
生:需要上看一眼下看一下對比數據,有些麻煩。(引起認識上的困難,引導學生尋找方法)
師:有什么解決辦法讓我們看起來簡便嗎?
生:可以合并
師:以前有過這樣的學習經驗嗎?通過回憶舊知探索新知找出類似的方法叫做類推。它滿足合并的條件嗎?
生:滿足,橫軸和縱軸一樣
師:同學們會自己合并嗎?請同學們同位合作,一個同學負責收集原始數據,一位同學負責畫圖。
同位合作畫圖
選擇有代表性的三幅圖進行展示
A沒有標題
師:你有什么建議嗎?
B沒有圖例
師:你能看清楚這幅圖表示的信息嗎?
生:缺少圖例
師:如果想要清楚的表示兩種不同的信息,我們該如何選擇圖例呢?
生:用不同線段區分
生:用不同的'顏色區分
C
出示一幅完整的統計圖
有標題
有圖例
師總結:我們合并出的這幅圖就叫復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PPT演示)若想畫一幅完整的統計圖我們首先標題完整
標清圖例……
師:現在再看哪一年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差距最大?(2003年)你有什么感覺?(方便,快)
師:(出示復式
和兩幅單式)那對比一下復式折線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區別?
生:便于比較兩組數據
師總結并板書:并于比較兩組數據的差距和變化趨勢
師:仔細觀圖,你能回答這幾個問題嗎?(PPT)
以小組為單位采用發言卡的方式討論
小組匯報
全班交流
上海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整體都呈上升趨勢
出生人口數上升明顯,死亡人口數上升不明顯
從部分看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數據是不穩定的
每年的出生人口數都小于死亡人口數
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數據差距逐漸縮小
師:從專業的角度講,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的差距叫做人口自然增長數,圖中出生人口數比死亡人口數少時,這是人口負增長現象,所以上海的老齡化現象尤為嚴重,從19世紀70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人口老齡化了。
師:從這幅圖中我們發現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差距越來越小,這樣的信息我們在單式折線統計圖中能發現嗎?
師:所以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就是便于比較兩組數據的差距和變化趨勢(板書郵電,再次強化復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再結合全國的數據統計表有什么共同的規律?
生:差距都是越來越小
師:那我們預測一下未來幾十年中,我們全國也有可能出現人口負增長現象。
通過分析判斷
推斷結論(板書)我們可以做出正確的決策,達到未雨綢繆。(回顧整個制作到分析的過程體會統計圖預測未來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收獲提升
師:關于復試折線統計圖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啊?
1,復式折線統計圖可以服務與我們的生產,方便我們的生活。
2.標題可能是什么,會分析。
如果你是商場經理你有什么打算?
少進日產或不進日產的,發揚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談收獲
實踐作業
把自己的語數英成績做成復試折線統計圖,方便今后的學習。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第十冊第74~7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準備:
例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最近,我國西南地區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旱災,已經連續幾個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我們每個同學都為災區人民捐了款,是嗎。看來,降水量、氣溫等自然現象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張我們鎮江市的降水量統計圖,就是這個數據有點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師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圖1。
(1)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發言)
(2)提問: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是什么? mm是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毫米”。
(3)小結:這幅統計圖表示了我們鎮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變化情況。
2、出示例圖2。
(1)這里還有一張著名的海濱城市-青島的統計圖,(出示第二幅統計圖)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發言)
(2)小結:這幅統計圖表示了青島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變化情況。
3、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通過對剛才2幅統計圖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優點?(不但能表示數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板書)
4、比較:你能快速地比較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不能,如果能則通過學生的回答慢慢引導)
5、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
(1)提問: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很快比較出來嗎? (生:合在一起,制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問:就這樣一合嗎?有什么問題嗎?(你覺得還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嗎?)小組交流,指名匯報,相機出示:①標題;②實線和虛線;③統計圖右上角的“鎮江和青島區別圖例”。
(3)出示修改后的復式折線統計圖。
(4)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復式折線統計圖”(完成板書)
6、分別出示教材上的三個問題:班內交流,
①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組內交流,說說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較相應月份的點,根據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大小作出判斷。
(必要時,還需計算一下)
②從圖中你還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發言:可從各月降水量變化情況以及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7、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你覺得這樣一張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優點?(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和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方便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板書)
三、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師:用復式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統計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請同學們來看這幅圖。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折線統計圖,知道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能看懂折線統計圖所表達的信息,并能根據數量的變化趨勢作出適當的推測。
3、使學生樂于參與統計活動,在活動中主動與人合作,感受到統計與生活的聯系,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折線統計圖,知道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看懂折線統計圖所表達的信息,并能根據數量的變化趨勢作出適當的推測。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學校氣象小組測得了2015年濟南市月平均氣溫的變化情況如下:
課件出示條形統計圖
師:從條形統計圖中的直條的長短可以看出氣溫的什么?
師:條形統計圖可以反映出各個數據的多少。
2、折線統計圖的引入:
師:從條形統計圖能夠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氣溫值,并能直觀地比較每月平均氣溫的大小,但不能直觀地反映每月之間月平均氣溫的變化情況。
師:用怎樣的統計圖能夠直觀地反映每月之間月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呢?
3、揭示課題:認識折線統計圖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認識折線統計圖(課件出示折線統計圖)
(1)在折線統計圖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紹橫軸與縱軸、刻度
師: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月份、溫度)
師:縱軸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的比較
相同點:橫軸與縱軸
不同點:直條表示數量、點表示數量。
(4)看數據師:2015年3月濟南市的平均氣溫是多少℃?
你是怎樣看的?(先看橫軸、再看縱軸)(11℃)
師:哪個月的平均氣溫最高?(7月)
(5)看上升與下降幅度
師: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幾月和幾月之間?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幾月和幾月之間?
你是怎樣知道的?(看折線越陡峭程度)2~3月,3~4月
師:平均氣溫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幾月和幾月之間?(10~11月)
師:可以通過折線的升降來看統計量變化的情況。
(6)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折線統計圖來表示氣溫等數量的變化情況,通過圖中折線的.升降來反映數量增減的變化趨勢。
(二)探究二
快去看“科技展”!
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數量變化趨勢
中小學生參觀科技展的人數有什么變化?
在這里又一次說明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折線統計圖主要通過折線的起伏,來清楚的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總結:在折線統計圖中,為了清晰地看出變化的情況,常使用省略號省去空白部分。
“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優點)?
(1)“條形統計圖”主要反映的是數量的多少;
(2)“折線統計圖”,不僅能看出數量的多少,而且還能體現數量的增減變化。
三、鞏固練習
1、說一說:某地區一天室外氣溫情況統計圖
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1)相同:都反映一天各個時刻氣溫的高低情況;
(2)不同:折線統計圖還更能反映一天中氣溫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
2、比一比:
當然是折線統計圖!
3、選一選:
(1)某廠長想了解今年每個月生產
增減變化情況,那生產科長該制作。
(2)某數學教導主任想了解期中測試各班每個分數段的人數,進行比較分析,每班數學老師會制作。
A。統計表B。條形統計圖C。折線統計圖
4、用一用:
(1)哪個月的平均氣溫最高?哪個月的平均氣溫最低?
(2)哪兩個月的平均氣溫上升得最快?哪兩個月的平均氣溫下降得最快?
5、猜一猜:
下面的圖誰說得對?為什么?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知道了使用折線統計圖可以表示氣溫等數量的變化情況,通過圖中折線的升降來反映數量增減的變化情況,折線越陡,變化越大。
五、課后請欣賞折線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學會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
3、能從單式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征進行合理的推測。
4、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會看單式折線統計圖,能夠從圖中獲取數據變化情況的信息。
教學難點: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學
提問:小朋友們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在哪里舉行嗎?(北京)
師:那你知道在過去的幾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獲得金牌的情況嗎?
教師出示:24屆奧運會獲5枚金牌;25屆奧運會獲16枚金牌;26屆奧運會獲16枚金牌;27屆奧運會獲28枚金牌;28屆奧運會獲32枚金牌。
提問:這樣表達大家認為好嗎?為什么?
教師: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表示?
學生:統計表、條形統計圖
教師投影出示:
提問:從這統計表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教師引導學生探討)
二、探究新知,強化技能
1、教師出示完整的單式折線統計圖
教師:除了用條形統計圖畫以外,我們還可以這樣畫,看看和剛才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你能給這種統計圖起個名字嗎?
讓學生發揮想象自由闡述,教師小結: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教師板書課題)
2、觀察這幅折線統計圖有哪些要素?
學生觀察后回答:標題、橫軸、縱軸、線段、單位長度等
3、掌握折線統計圖
提問:你能從這張折線統計圖中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教師讓學生同坐之間交流,然后集體匯報。
4、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異同
提問:今天學習的折線統計圖與以前的條形統計圖有什么異同?哪個能更好地反映我國奧運代表團奪取金牌數的變化情況?為什么?
學生充分探討,然后教師小結:折線統計圖能夠清晰地顯示數據的'增減變化規律。
5、聯系實際生活舉例論證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提問:你有沒有在其它地方見過類似這樣的圖?
學生回憶在生活中見到的折線統計圖,如股票分析圖、病人的心電圖等,根據學生介紹可出示相關圖片加深印象。
6、繪制折線統計圖
教師:折線統計圖有這么大的優點,那怎樣畫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它的畫法。
讓學生打開課本看第110頁例2,教師課件出示“陳東0~10歲身高情況統計圖”。
提問:觀察與前面的折線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理解縱軸上0~50厘米用折線表示的意義(在繪制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選擇正確而合理的刻度)。
教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繪制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先確定位置再描點,然后再將這兩點連成線段。(教師課件演示0歲~2歲的描點、連線過程)
提問:你能把這張折線統計圖完成嗎?
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方法在課本上繪制折線統計圖,完成后教師課件演示繪制的完整過程,同時選取部分同學繪制的折線統計圖在實物展臺上展示。
三、全課總結,構建模型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新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闡述自己的想法,教師適當點撥。
四、鞏固拓展,內化新知
1、收集從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氣溫或最低氣溫情況,并制成能折線統計圖,預測本地近階段的氣溫變化情況。
2、完成課本第112頁練習十九的相關習題。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能運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會分析統計圖中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回憶鋪墊
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板書:折線統計圖)
二、學習例2
1、出示例2統計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3、指出:從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于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討論問題。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分別看圖,并根據圖下的問題在小組里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二)完成練習四的第2、5題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三)完成練習四的第6題
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
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引導學生看圖回答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四、全課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獲?
五、作業
1、閱讀第27頁結合“為什么氣溫變化正好相反?”,學生自主閱讀“你知道嗎?”再交流說說理由。
2、收集從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氣溫或最低氣溫情況,并制成折線統計圖,預測本地近階段的氣溫變化情況。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范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94~96頁。
教學目標
1、使同學在具體情境中認識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結構,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運用簡單的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
2、引導同學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體會統計與生活的聯系,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戰略,發展統計意識。
3、使同學在參與統計活動的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態度,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遷移感知
出示數據。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談話:這是老師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區最高氣溫的數據。像老師這樣整理數據的方法好嗎?你想怎樣整理這些數據?(根據同學的回答,相機出示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提問:你能說說用統計表或條形圖來出現數據有什么好處嗎?(統計表更清楚,更有條理;條形統計圖更形象直觀。)
談話: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經常用什么方式來表示氣溫變化的情況呢?我們到“金陵氣象”網站去看一看吧!
登陸“金陵氣象”網頁,檢查有關氣象信息。(網頁上有大量反映天氣變化的折線統計圖)
提問:看了這個網頁,你發現了些什么?
指出:人們通常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氣溫的變化情況。(揭示課題:折線統計圖)
出示網頁中反映南京地區近期最高氣溫情況的折線統計圖:
談話:這個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什么不同?它表達了哪些信息呢?我們先聽一聽氣象播報員是如何介紹近期天氣變化情況的。
課件播放:氣象播報員依據統計圖介紹南京地區近期最高氣溫情況。(配音: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登陸“金陵氣象”,據“南京近期最高氣溫統計圖”顯示,南京近期氣溫變化較大,4月10日最高氣溫為27攝氏度,14日最高溫度僅為12攝氏度。5天時間,最高溫度降幅達15度。從4月16日起,天氣轉晴,氣溫再度上升。“金陵氣象”提醒各位適時增減衣物,防止氣溫變化引發疾病。)
提問:你了解了哪些信息?(這幾天的氣溫變化很大。)
追問:你是通過什么了解到這幾天氣溫變化很大的?(從氣象播報員的提示中知道的;從統計圖中也可以看出來。)
二、情境延續,讀圖感悟
1、讀懂圖意。
談話:看來折線統計圖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這個折線統計圖嗎?請同學們先與同桌互相說一說,折線統計圖是由哪幾局部組成的,它是怎樣表示數據信息的。
同學活動,教師組織全班交流(著重引導同學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描述數據的方法等)。
提問:表示4月12日最高氣溫的點在哪里?這一天的最高氣溫是多少攝氏度?4月18日呢?
2、數據分析。
談話: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說一說。
出示問題:
(1)每幾天記錄一次最高氣溫?
(2)哪天最高氣溫最高?哪天最高氣溫最低?
(3)最高氣溫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讓同學說一說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結。
討論:人們在表示氣溫變化情況時,為什么選用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不只能夠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溫度,而且還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時間里氣溫的變化情況。)
三、聯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南京地區最高氣溫折線統計圖。(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圖略。)
提問:從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談話:假如你是氣象播報員,你想怎樣向大家介紹一周的天氣變化情況呢?
2、介紹生活中的`折線圖。
提問:你還在哪兒見過折線圖?
展示課前收集的折線圖(略),讓同學說一說每個統計圖所表示內容,以和從圖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結合活動,動手制圖
談話:認識了這么多折線統計圖,想不想自身動手制作一個折線統計圖呢?
1、制作統計圖。
師:課前我們收集了跳繩的數據,你能根據統計表(某同學在1分、2分、3分、4分時跳繩個數統計表)完成下面的折線統計圖嗎?
出示統計圖(沒有描點),教師示范前兩個點的畫法。
同學嘗試畫圖,并組織交流(讓同學說一說制作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么)。
2、數據分析。
提問:從這幅圖中知道了什么?
提問:從圖上看,這位同學跳繩的速度有變化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追問:為什么跳繩的速度越來越慢?
五、實踐運用,課外延伸
1、提問: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2、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私家車數量情況統計圖。(圖略)
要求同學根據統計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題略),并組織全班交流。
完成練習后,提問:看了這幅統計圖,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空氣輕度以上污染天數情況統計圖(圖略)。
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時出示上面的兩個統計圖,提問:面對快速增加的私家車和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談話:課前老師要同學們收集自身從一至四年級的身高與體重的有關數據,都收集了嗎?你能根據這些數據制作自身的身高或體重變化情況統計圖嗎?
同學活動,教師參與。
出示:中國兒童規范身高、體重對照表(略)。
談話:和規范身高、體重相比,你認為自身的身高和體重怎么樣?需要注意些什么問題?
出示:某地區新增肥胖兒童數量統計圖(略)。
談話:課前老師還收集到這樣一幅統計圖,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自身去查閱有關資料,對感興趣的問題開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折線統計圖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第1課時條形統計圖教學設計(通用10篇)06-19
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04-19
《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精選11篇)05-25
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優秀11-20
《復式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04-08
《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15篇05-28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03-26
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通用21篇)11-11
折線統計圖教學設計(通用20篇)06-06
《時、分、秒》教學設計(第1課時)11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