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山記》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游恒山記》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游恒山記》教學設計1
第一段:開始登山。
時間:十一日。又是秋季。天氣:“風翳凈盡,澄碧如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天氣,抖擻了作者登山的熱情。剛剛登山的時候,都是土岡淺阜,沒有感到勞累。
這一段描述簡略,因為不是文章表達的重點。
第二段:攀登的過程。
文章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詳細描述了攀登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行一里,山上都是煤,而且多到了不深鑿即可得的程度。在這里,表現了恒山的物產物貌以及地質結構,不失地理學著作的特色。又行一里,土石都變成了紅色。再走三里,就到了虎風口,地勢開始陡峭起來,松樹茂密,給人陰冷的感覺。又走三里,開始有了人文景觀:杰坊上題字:“朔方第一山”,突出了恒山在北方山脈中的重要地位,里面還有官府以及必要的生活設施。從杰坊的右側繼續攀登,則看到了寢宮、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是恒山的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所以對它的描寫比較詳細:“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這幾句描寫,突出了北岳殿高大的特征。再向上,就是會仙臺,作者描寫了臺中的群仙像。在這個時候,作者還要繼續攀登,所以又轉回來,來到北岳殿的東側,在這里,找到了登山的小道。“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表現了登山路徑的艱險。再行二里,已經到達了懸崖的頂上,再看主峰絕頂,還像在半天之中,由此可見恒山的高大。而且還是滿山的短樹、枯竹,鉤衣刺領,即使用盡全力,也像墜落在波濤中,無力自拔。但作者還是鼓足勇氣,竭力攀登,最終到達了頂點。
登山的過程屬于文章的主體,所以描寫得比較詳細。
第三段:山頂所見。
作者從四個方位,描寫了在頂峰所見到的景觀。山的北面,“崩崖亂墜,雜樹密翳”。因為這座山的特點是“土山無樹,石山則有”,而“北向俱石”,所以樹木都生長在北面。北面還有渾源州城。再向北了望,“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面是龍泉山,西面是五臺山,這兩座山“青青與此作伍”。近的地方則是龍山由西向東連綿不絕。
這一段描寫,準確運用方位詞語,把恒山周圍的環境描述得清清楚楚。
第四段:下山。
循來路下西峰,“俯瞰茫茫,不敢下”,由此更可以看出山勢的高大。“一人飄搖于上”,表現出一種夢幻般的感受。在這個人的指點之下,才在東南松柏間找到了去路。這里又有一處描寫:在山頂上看這里的松柏就像蒜葉和草莖,到這里一看,則是合抱參天。通過這種對比的描寫,更加突出了山勢的高大。
文章在描寫中,一再突出恒山高大的特征,不管是登山的過程,還是山頂的所見,還是下山的艱險,都沒有離開這個緊扣不放的中心。文章既是一篇優美的游記,又有比較濃厚的自然科學色彩,所以在描寫的`過程之中盡量平實準確,不攙雜自己的主觀感受。在這一點上,與一般的寫景抒情的散文不同。
教學建議
一、文章是按游蹤的順序組織材料的,移步換景是寫作上的突出特色。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根據作者的游蹤把握文章的材料。這就是思路教學。
二、文章中的方位詞語使用得準確恰當,在教學中應該引起注意。
三、文章中有幾處生動的比喻,如“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先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等,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其表達效果。
關于“想一想·做一做”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
1.策杖登岳,面東而上,土岡淺阜,無攀躋勞。
策:拄著,扶著。
2.又一里,則土石皆赤。
赤:紅色。
3.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
像:塑造。
4.南惟龍泉,西惟五臺,青青與此作伍。
伍:伴侶。
二、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有虬松離立道旁,亭曰望仙。
有盤曲的松樹并立在路的旁邊,亭子上題名叫做望仙。
2.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
行走二里,來到了懸崖的頂上,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里。
3.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
這座山土山上不長樹木,石頭山上則生長。
4.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然后從西峰下山,順著從前進入峽谷的懸崖,向下一看,蒼蒼茫茫,不敢下行。
三、本文按照游蹤,把行進的過程以及所看到的景物寫得清清楚楚。你能把作者行進的過程以及所看到的景物講述出來嗎?
參見“課文說明”。
四、查閱徐霞客的有關資料,了解他曾經游歷了祖國的哪些名山大川,與同學交流
《游恒山記》教學設計2
一、課程目標:
1.熟悉并把握課文的生字生詞,理解文章大意。
2.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恒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景物特點。
二、教學策略:
圖片展示法、串講法、問答法、抄讀法。
三、重點難點:
學習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難點:學習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教學活動
一、介紹背景,導入課文
1.師: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遍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徐霞客游記》是他三十多年旅游勘察的記錄。本文便是他登北岳恒山時的日記。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1.讓學生自讀課文,看注釋,學生字,疏通文意。(字詞提示見板書1)
2.師:請大家看第一段寫了些什么?“風翳凈盡,澄凈如洗”屬哪種表達方式?
2.閱讀第一段,回答問題:
第一段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略寫)表達方式:描寫。
3.師:第二段主要寫什么?
3.閱讀第二段,回答問題:寫上山登頂的經過。(詳寫)
從上山到登頂的過程中,作者描寫哪些景物?(在明確答案中層示相關圖片)
(1)景物:望仙臺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
(2)作者是在這個過程中是怎樣安排詳略的?
點撥:作者的略寫,也能抓住景物的特色,一步到位,準確而生動。如寫松,則“松影篩陰”;寫北岳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話雖不多,而景物的形象卻活現于筆下,使讀者產生深刻的印象。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細,如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杰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攀登之不易。
(3)請談談你對徐霞客“余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精神的認識。
(3)結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講講這種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的重要性。
4.師:第三段寫什么?你能解釋一下文中所說“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的現象嗎?(安排學生在課前查資料找出答案)
(2)根據文中所述,請你判斷恒山的具體地理位置,畫一張恒山方位圖。
5.師:第四段寫什么上山下山,作者的觀察角度也有所變化,試舉例說明。
4.閱讀第四段,回答問題:寫登頂后遠眺所見之景。
(1)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然是土山也沒多少樹;而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濕潤,雖是石山,卻長了很多樹。
(2)閱讀課文,劃恒山方位圖。
5.閱讀第四段,回答問題: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點撥:這樣的描寫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也看出作者觀察事物的細致。
表明作者視角轉換的語句:“南經松柏林,先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游恒山記》教學設計3
一、課程目標:
1、體會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2、學習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實踐求實的精神。
二、教學策略:
圖片展示法、串講法、問答法、抄讀法。
三、重點難點:
學習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難點:學習本文簡練而形象的語言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教學活動
一、翻譯課文
1.范讀課文,注意咬準字詞,讀出感情。
2.抽學生朗讀,在反復閱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抽多名學生按段翻譯課文。教師可先作示范,以第一段為例:“十一日,風停云散,碧空如洗。我拄著拐杖開始攀登恒山,向東走,一路盡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
要求:在全面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翻譯課文,要做到文字順,盡量以直譯為主,個別地方,如原文中帶有描繪性的部分可以采取意譯的辦法。
4.點評修正,
二、組織課堂討論
1.師:大家從這篇游記中可看出作者怎樣的精神?
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敢于挑戰人生極限。
2.將學生分組,密切聯系社會實際情況展開討論。
針對某一話題(如目前的登山運動,有時會出現傷亡的情況,該怎樣看待這一現象),分組討論,選派代表作好發言記錄。
3.讓各組代表進行發言,大家點評。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明確: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人生的困難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情。正如登山,目標的達成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困難被克服來實現的,因此,登山運動與人生旅程有著象征性的對應關系,都需要恒心、毅力和韌勁。人生應該有一個目標,在目標的召喚下,向頂峰發起沖擊,“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是人生的應有之義,否則,等待我們的只有失敗。
三、背誦默寫
1.指導學生背誦并默寫第二段中從“還過岳殿東”到“始登其頂”這一段文字。
2.指導完成課后練習題三。
3、確認讀下列字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和意思。
課后體會本文生字較多,句子較拗口,教學時要求學生先預習,掌握生字生詞,熟悉課文課堂上教師要范讀,也要讓學生朗讀,在反復閱讀中理解文意,對于需要重點研討的段落,可采取串講的方法進行教學。
【《游恒山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游恒山記》教學設計06-12
課文《游恒山記》教學設計07-02
《游恒山記》教學設計參考06-12
游恒山記教案02-17
游恒山記原文及翻譯04-12
《游恒山記》閱讀答案04-10
游恒山作文03-19
游恒山作文07-16
游恒山的作文08-31
游恒山作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