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祝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梁祝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梁祝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梁祝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學生感受、分析、鑒賞音樂作品的能力。
2、掌握音樂體裁:小提琴協奏曲;作品作者。
教學重、難點:
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獲得音樂情感體驗。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播放《梁祝》片段。(課前開始播)
2、教師:大家知道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嗎?
學生回答。
師:一個千古傳頌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旋律,打動了多少愛樂人的心,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樣一首讓欣賞者為之傾倒的我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之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二、欣賞感受
(一)(教師簡介“梁祝”傳說,屏幕上閃示劇情圖片。)
何占豪(1933—),作曲家,浙江人。主要作品:小提琴齊奏曲《姊妹歌》、弦樂四重奏《過節》、《烈士日記》、交響詩《劉胡蘭》、民樂合奏《節日賽馬》、越劇《孔雀東南飛》配樂等。
陳鋼(1935—),作曲家,上海市人。主要作品:《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及交響詩《屈原》等。
(二)作品體裁、作者簡介
(教師講授,多媒體課件閃示。)
小提琴協奏曲:以小提琴為主,由多種樂器組成,按樂器種類的不同分為若干組,各組分別擔任多聲部音樂中的某些聲部,演奏同一樂曲。
(三)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我們上節課已經學習了奏鳴曲式的體裁,這部作品就是應用了奏鳴曲式的創作方法。請同學回憶一下這種音樂體裁的結構圖。(旨在復習奏鳴曲式的結構圖。)
1、呈示部
(1)引子:
欣賞前設問:請同學們注意聽,在音樂中有一種樂器模仿了什么動物的叫聲?這段音樂的旋律使大家的腦海里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播放“引子”音樂)
明確:引子部分一開始用長笛模仿鳥的叫聲吹奏出一段旋律,接著雙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色。
(2)主部:(播放“主部”音樂)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詩意的愛情主題。接下來大提琴以渾厚圓潤的音調與小提琴的輕盈柔和形成對答。最后由全體樂隊再次奏出愛情主題,表示出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不斷加深和互相愛慕的深情。
(3)連接部與副部:(播放“連接部與副部”音樂)
連接部是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曲調,它是由越劇過門發展變化而來的,是一段節奏自由的華彩。
副部:
設問:這一部分的節奏與前面的主題有什么區別?由此想象一下,這一段音樂描寫了梁祝故事里哪一部分的情節?欣賞完后回答。
明確:這段節奏明朗、歡快,多處運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潑、跳蕩,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生動地表現了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愉快生活。
(4)結束部:(播放“結束部”音樂)
這段音樂轉為慢板,再度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情意綿綿的對話,其中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女扮男裝的祝英臺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內在情感。表現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依依不舍的情景。
2、展開部
這部分描寫了“抗婚”、“樓臺會”、“哭靈、控訴、投墳”這三個情節,在欣賞時老師做相應的提示:(播放“展開部”音樂)
(1)“抗婚”:
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森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獨奏小提琴用散板的節奏,陳述了英臺的悲痛與驚惶,樂隊強烈的快板,襯托出獨奏小提琴堅決反對封建勢力的反抗主題。這兩個主題逐漸激化,形成英臺抗婚的怨憤場面。雖然樂隊全奏,曾給人一種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但以銅管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給予了重大壓力。
(2)“樓臺會”:
又是一個慢板,大、小提琴的對答,纏綿凄苦,如泣如訴的音調,把梁祝相會樓臺時百感交集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3)“哭靈、控訴、投墳”:
小提琴的散板獨奏與樂隊的快板齊奏交替出現,變化運用了京劇導板與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臺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最后鑼鈸齊鳴,英臺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3、再現部
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長笛吹奏出柔美的華彩旋律,與豎琴的滑奏相互映襯,把人們引向神話般的仙境。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愛情主題,展現出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封建勢力壓迫下死去后,化做一雙蝴蝶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飛舞。
三、拓展延伸
作品中兩位主人公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歷史上是否真有這兩個人物呢?(學生討論)
這一民間傳說與歷史事實有很大出入,梁祝二人可謂是千年等一回,據史冊記載,梁山伯是明朝一個縣官,因秉公辦案有“梁青天”的美稱,梁山伯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葬在山清水秀的胡橋鎮,可是再挖墓穴地時,發現一墓穴,墓穴中有一塊刻著“祝英臺女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記載著祝英臺的身世:“祝英臺乃是南北朝時期的陳國人,一生行俠仗義,后來被貪官馬文才陷害致死,當地人們偷偷將其安葬在胡橋鎮,由于梁祝二人都是為百姓辦好事的人,人們便把他倆合葬在一起,從那以后,民間便有了關于梁祝各種各樣感人至深的故事。”
四、結語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的發展,精心構思布局,寄托了人們對悲劇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過這首作品,也告訴我們人間最可貴的那就是真情。
梁祝教學設計2
xx年4月24日下午,上了一節欣賞課——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在這25分鐘的欣賞課中,我用了錄音機和CD機作為教具,給學生欣賞了《梁祝》呈示部分音樂。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聽賞體驗為主,設計與課堂目標有直接關系的問題。先是提出思考問題再播放音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通過自己的感受再用語言表達出來。
整節課下來,發現內容容量大了,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得不夠恰當,上起來很倉促。教學目標是很明確的:即讓學生能熟悉“愛情主題”的旋律。但在引導和啟發學生的過程中,不夠委婉,沒有作到深入淺出。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是表面的了解了學生的基本情況,沒有很好的掌握學生在這學段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
一、在內容上,容量大了
呈示部:引子——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25分鐘的時間要上完這些內容,容量大了。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有被追著跑的感覺。時間安排得也不夠恰當,很多地方該細講的都沒有花時間。因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復聽的過程能隨樂哼唱“愛情主題”的旋律,如只選擇呈示部中的引子——主部(愛情主題+草橋結拜+主題再現),在時間上會從容很多,著重欣賞主部主題,也更能深化《梁祝》的音樂主題。
二、在教學過程中
1、導入。
這一環節引用了歌曲《梁祝》,提出設問:“這首歌曲講述的是一個什么故事?”提示學生從歌詞中找出故事的'情節。而在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情節時,略顯倉促,含糊其詞。
如當時可設計成這樣的板書形式,整個思路就一目了然了。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更易掌握音樂主題發展的每個環節。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寫景“引子”)
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抒情“愛的主題”)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并肩兩無猜。(同窗三載、共讀共玩)
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十八相送、長亭惜別)
2、講解概念。
在欣賞音樂之前,先把協奏曲的概念直接擺出來,感覺有點突然。
這一環節,可調整為:把協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賞完后總結時再概括,直接講述“小提琴協奏曲”的概念。在講解“小提琴協奏曲”的概念時,可抓住“協”字做文章,“協”即“協助、合作”之意,更貼近生活,從而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
3、開始欣賞音樂。
在欣賞每個音樂主題前,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標明確。
如在聽賞引子(寫景)部分時,提問“這段音樂的旋律使大家的腦海里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經過教師的提示,學生會通過自己的聽覺感受并結合導入部分的歌詞,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聯想到的畫面。
在聽賞“愛情主題”時,也是先給出問題“這一主題跟我們前面聽過的歌曲《梁祝》的旋律有什么相同之處?重復了幾次?是連續重復還是穿插重復?表現了兩人之間怎樣的感情?”在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沒能把《梁祝》的“愛情主題”升華到現實生活中,故有誤導的傾向。如能委婉的把“愛情的主題”升華到現實生活的情感體驗中,可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及時引導、鼓勵學生建立起對周圍的親朋好友、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摯愛之情,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
在聽賞連接部和副部時,先把問題擺出“這一部分的速度、節奏、旋律與前面的主題有什么區別?表達《梁祝》什么樣的情緒?”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力,通過自己的感受運用語言表達出來。
了解到聽課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礎,故在最后設置了3分鐘的互動。
從頭欣賞完整的呈示部音樂,“請同學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根據音樂來即興創作一段舞蹈。”但因時間已到,臨時把這一環節改為:讓學生聽歌曲《梁祝》并跟著哼唱。使學生更深刻記憶《梁祝》“愛的主題”,起到深化本節課教學目標的作用。
梁祝教學設計3
我在教學《梁山伯與祝英臺》這節課時,對學生的特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1、學生為初中三年級學生,已具備較強的欣賞能力和認知能力。
2、由于流行音樂的沖擊,學生對民族音樂較為排斥,認為聽不動。
3、學生大都接觸過《梁祝》的'音樂,而且對其中《化蝶》一段較為熟悉。
因此能做到有的放矢,對整節課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設計。
除了對學生分析外,我重要對教學目標進行了分析,通過知識與技能的分析,教學過程與方法的分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分析,把重點放在欣賞過程中,其中音樂的表現手段與故事內容相融合,理性分析與情感抒發相結合,運用分段欣賞與講解相結合,了解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各段的音樂表現力與元素。能使學生理解作品中不同樂器的特有音色所代表的不同人物,對各種樂器有所認知,并能使學生從音樂中獲得音樂情感的體驗。能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運共呼吸,用動人的音樂調動了學生的情感。
通過設計提問使學生了解奏鳴曲式的結構特點。
由于,欣賞內容較多,學生活動較少,大部分時間都為旋律欣賞和教師講解。應多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黃果樹聽瀑教學反思環形面積教學反思環保作文教學反思
梁祝教學設計4
本周的教學內容是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分析主部,即草橋結拜。
上課前我先播放音樂《梁祝》,讓學生在音樂中走進教師。導入時我提了個問題(剛才播放的音樂節選自哪部作品?)在點出課題后,我開門見山的簡介了小提琴協奏曲及奏鳴曲式的概念,接著分析了第一部分主部。
整節課都在我我的計劃中順利地結束了。
課后我,對這節課做了反思,這一節課一直在順著我的思路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整堂課的教學計劃是完成了,但我忽略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使得整節課成了一言堂模式,這是我《新課程標準》學習得不夠深不夠透徹的`緣故。《新課程標準》就是要改變一親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因此,我對此課作了以下修改:在導入時改問“我們剛才所聽的音樂的主奏樂器是什么樂器?”學生答完后再聽一遍問“除主奏樂器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樂器了?”由此引出“小提琴協奏曲的概念”,再向外引申出“鋼琴協奏曲”等等的概念。“奏鳴曲式”這一概念由于其理論性十分地強,因此把它放在第二課時,在“英臺抗婚”、“化蝶”這兩大部分欣賞完之后再介紹,在這一概念出現之前涉及到的“主部”、“展開部”等字眼都用“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化蝶”來替代。
在完整欣賞“草橋結拜”前,又增加了主題音樂的學唱,由于有的學生會哼唱主旋律,所以他們的學習興趣非常強烈。然后在分段欣賞的同時讓學生根據我的提示分析了音樂的重要情緒及使用的主奏樂器等等。
經過這一修改,在第二個班上時課堂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梁祝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梁祝教學設計推薦04-24
梁祝的說課稿02-27
梁祝的說課稿12-19
教學設計的設計07-17
[畫風教學設計]畫風教學設計09-27
春曉教學設計 《春曉》教學設計02-02
《軍神》教學設計軍神 教學設計05-31
教學教學設計01-27
《圖案設計》教學設計08-05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