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

時間:2021-09-02 08:00:1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5篇

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1

  學習內容:

  人教版七上第五單元第25課《<世說新語>兩則》之《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想:

  《陳太丘與友期》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兩則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級語文上冊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

  這篇短文選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淺顯,情節簡單而饒有趣味。對剛剛接觸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篇短文不僅有趣,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而且易懂,通讀數遍,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對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發地,或者受參考書影響——很多同學認為文章主要講述了“信”和“禮”的重要性;其實不然,《世說新語》主要刻畫人物的精神風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學生預習此文后,在課堂上主要以學生自學和質疑問難的形式解決字詞問題,并通譯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義。然后以課堂劇表演、人物風貌品評的形式,讓學生明白,此文表現了陳寔、陳紀面對尊者、長者時,不論身份高低,堅持原則,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質。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自學中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評價人物,獲取情感體驗。

  3、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堅持原則,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質。

  學習重點:

  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品評人物風貌

  學習難點:

  評判“元方入門不顧”這一行為。

  課前預習:

  1、朗讀并讀準字音,初步把握朗讀節奏。

  2、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世說新語》、劉義慶及文中出現的三個人物。

  課堂學習:

  一、聆聽老師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導入: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司馬。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亮設誘譎萬方,宣王果大忿,將欲應之以重兵。亮遣間諜覘之,還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黃鉞,當軍門立,軍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雖然司馬懿是上司、主將,但是既然司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軍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們來學習《世說新語》“方正”篇中的另一則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講的也是不論身份差別,只看行事對錯的人。

  說明:諸葛亮與三國故事,這個話題應該能夠吸引中學生的興趣。然后用這個不為人熟知的故事,與《陳太丘與友期》類比,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時,能有意識地從“方正”的角度解釋。

  二、展示我們的預習

  1、寫出你所了解的內容:

  (1)《世說新語》:

  (2)劉義慶:

  (3)陳太丘、陳元方、“友人”

  明確:(1)《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我國南朝宋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全書原八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品格。

  (2)劉義慶: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荊州刺史,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3)陳太丘、陳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寔曾經是那里的行政長官,所以后人稱他為“陳太丘”。這人為官清廉,家里簡陋到連拉車的仆役都沒有。有一次去拜訪荀淑,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著老爺子抱著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后挑著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設宴招待他們。荀淑有八個兒子,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后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關于“友人”:老師也查了很多資料,但是沒有這個人的詳細資料。只知道大概是一個比陳太丘職位高的官員。

  說明:首先檢查文學常識的預習情況,其目的在于進一步讓學生形成這樣一個印象:《世說新語》著重刻畫的是人物的精神風貌,而《陳太丘與友期》刻畫的是“方正”的品質。

  2、多朗讀幾遍,你會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齊讀一遍,有沒有還拿不準的字?提出來共同解決。

  (2)聽聽同學的朗讀,你覺得怎么樣?

  (3)讓我們一起再讀一遍。提示:這一遍相信你不會讀錯字,也能夠把節奏讀出來。

  注:第一遍檢驗讀音是否正確無誤。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讀法。在學生對其他同學朗讀的評價中,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節奏。

  說明:學生經過預習,多數人已經能夠順利地朗讀。經過齊讀、賞讀和再次齊讀,應該能夠達到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3、用自己的話,給大家復述一下故事的內容吧!

  說明:這個問題的設計意圖,在于檢驗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況,并通過已理解學生的復述,使所有同學了解故事內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義

  1、你還記得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嗎?在下面寫出來。

  明確:

  留:人名、地名、物名、職稱

  補:補出省略的地方

  換:用現代語言代替文言

  加:把單音節變成雙音節

  調:調整倒裝句語序

  說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我已經在翻譯的過程中明確了以上幾點常用方法。現在回顧一遍,既是對學習方法的鞏固,也為學生接下來的自主解釋、翻譯提供了幫助。

  2、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憑自己的能力解釋清楚每一個字詞。然后解釋下列加點字。

  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門外戲

  尊君在不

  君與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則是無信

  下車引之

  元方入門不顧

  明確: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約會,約定時間。行,出行。

  期日中期:約定的時間。

  太丘舍去去:離開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門外戲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不:通假字,同“否”。

  君與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相委而去委:丟下、舍棄。

  則是無信則:就。

  下車引之引:拉。

  元方入門不顧顧:回頭看。

  注:(1)“去”的解釋要注意古今異義。可舉例如:“我去學校。”這句話的古義為:我離開學校;今義為:我去到學校。

  (2)知識拓展:對對方一般用尊稱,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愛;對己方則用謙稱,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荊、賤內、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翻譯得最好!

  注:將文章分文八個小部分,從每個小組選一個同學翻譯。如出現翻譯不確切的情況(包括關鍵字詞意義解釋錯誤,漏字,未補充省略成分,語序不當等)時,由本小組同學繼續翻譯。

  注:不平均地分為如下八個小部分: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b.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d.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h.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翻譯從略。在同學翻譯“過中不至”或其他語句出現錯誤的時候。老師及時指出其翻譯的缺點:缺少主語。并提示文章中還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人)過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陳太丘)去后(友人)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內容后,讓我們再讀一遍課文。

  說明: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自學積累文言字詞,精確地理解文章內容。本文字詞和內容均較簡單,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質疑問難和老師的重點字詞檢測掌握字詞意義。在逐句翻譯過程中解決句子成分省略時的翻譯問題,并鞏固翻譯時字字落實、調整語序的習慣。這個環節是接下來品評人物風貌的基礎,必須一絲不茍地落實。

  四、品評人物的風貌

  1、文中真正犯錯的是誰?他先后犯了哪些錯誤?怎么評價這個人?

  明確:“友人”,他先失信于陳太丘,又失禮于陳元方。他雖然失信、失禮,但是錯而能改。

  2、“方正”是什么意思?你覺得為什么《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章被放在《世說新語》的“方正”篇里?

  明確: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雖然“友人”官位較高,但陳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堅持原則地到時間就離開了。雖然父親的“友人”既尊且長,但陳元方不因此而放過他的錯誤,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陳元方“入門不顧”的行為?

  注:我們這里評論陳元方,首先告訴大家一個詞:知人論世,就是要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后來鑒別這個人物。

  就像辛毗一樣,當時的很多人都是面對上司、尊者的錯誤毫不留情面,比如:嵇紹,和嶠等。而當時的人們時怎么看待這種不留情面的行為?記錄下來,廣為傳播,并評之以“方正”,就很明顯是稱贊有加了。所以,大家認為,當時的人們會怎么評價陳元方?

  事實上,這是當時的人們追求真性情的一種表現,是時代的風尚,甚至連非常尷尬的“友人”可能也會稱贊他。

  但是世易時移,時至今日,我們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們現在這樣“入門不顧”是否合適?

  明確: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這種不給錯誤者留情面的行為被視為真性情的體現,是得到普遍贊揚的,因此無所謂失禮。但是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處理,對于不嚴重的錯誤,我們應當原諒;對于嚴重的錯誤,簡單的道歉是不能原諒的,我們也可以“入門不顧”。

  4、你怎么評價陳太丘、陳元方?

  陳太丘:守信用,堅持原則

  陳元方:堅持原則,直言對錯,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讀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慮進來。然后齊讀一遍。

  說明:這一環節是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領會魏晉六朝人物精神風貌的關鍵。對三個人物的評價應該不難完成,難點在于“元方入門不顧”的評判。對此,我認為陳元方的行為與“失禮”與否無關,因為當時的“禮”并不認為這樣失禮,這是真性情的展現。理解這一點,不僅解決這個難題,同時也對我國文化中的魏晉風度和精神有所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文化熏陶機會。但是,對于現代社會來說,這種行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行為在現代社會是否合適。

  五、拓展我們的思維

  1、請你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復述這個故事:你可以在復述的過程中適當添加內容,如陳太丘離去時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門不顧后友人的表情動作等。

  2、請你在《世說新語》中找一個有趣的故事,抄寫在下面。

  明確: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說新語·任誕》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于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碾之,又不得。瞋甚,復于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世說新語·忿狷》

  希望大家讀一讀這本書,就能發現古人原來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說說你的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1、背誦全文。

  2、翻譯《陳太丘與友期》全文。

  3、課外閱讀《世說新語》中其它故事。

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陳太丘與友期行》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主要是在寫陳元方的聰明活潑,誠實守信。文中“無信”“無禮”是本文的核心詞,作者用元方和友人的對話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

  【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七年級的新生,剛接觸到文言文,學生會感覺很生疏和艱難。在講課的過程中多給予方法性的指導,進行讀、講、議的方式相結合,進行授課。

  【教學目標】

  1、積累“期、舍、不”等常見文言詞。

  2、多角度朗讀,觸摸人物性格。

  3、評述人物,辨別是非。

  4、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的優秀品質。

  【重點難點】

  1、多角度朗讀,觸摸人物性格。

  2、評述人物,辨別是非。

  3、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的優秀品質。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型】

  教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昨天晚上,我和一個學生約好今天中午2:20在辦公室,他找我默寫《詠雪》,人沒來,我該怎么辦?誰幫我出主意?(生答)古代有個叫陳太丘的人,也遇到了這樣的事,他是怎么辦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行》。

  二、朗讀

  (投影)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找一生朗讀,其他學生做點評。

  學生點評時應讓學生朗讀,老師順勢作以指導。

  2、找學生再讀。

  3、全班齊讀。

  三、疏通文意

  (投影)要求:養成圈點勾畫的習慣。給重點詞加點,疑難句子畫橫線,并寫上評注,疑難問題旁打上問號。

  如: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請學生按照此法自主學習,根據注釋,小組討論,譯讀課文。三五分鐘后,學生把有疑難的地方說出來,師生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理解課文內容,練習語言表達能力)

  四、讀文章,品人物。

  (投影)1、請以“我從----------的句子,看出-------是--------的人”。

  如:我從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的句子,看出元方是活潑、開朗的人。

  2、根據學生的對人物性格的了解,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時可以有表情和手勢。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文的再朗讀,感知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變化,進一步認識人物。)

  五、拓展延伸

  剛才大家讀的很投入,對故事理解得更透徹。下面老是想開個記者會,請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起探討。

  預設問題:1、你如何評價陳太丘的做法?如果你是陳太丘,你會怎么做?

  2、“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3、友人、元方的態度是怎樣變化的?

  六、書美言,談收獲

  1、學習本文,老師感受很深,于是寫了首打油詩以表我心。希望老師的詩是拋磚引玉,激起你的思維之花,寫出更美妙的語言。詩如下:

  《世說新語》小文章,蘊含道理故事強。告誡人們做事情,誠信有禮記心上。

  2、學生寫出感受,格式不限。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寫感言,表達自己對誠信的感悟,讓學生在心靈上對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的優秀品質有新的認識)

  小結:自古以來,誠實守信、明禮懂禮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希望咱班的學生都能繼承這些傳統,光明磊落的立于天地間。

  【板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行

  友人:無信無禮

  知錯即改

  元方:聰明活潑

  誠實守信

  【作業設計】

  閱讀《王戎識李》,談談收到的啟發。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王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教學反思】

  把《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完之后,細想之余,有以下反思:1、在上課時朗讀環節還要加強,讓孩子在讀的過程中了解人物內心世界。2、在授課過程中,學生探究部分的時間不宜過多,應充分體現重難點。3,、我雖對“舍、去、委、顧”等詞語做了重點講解,但對一些古代人物稱謂落實不夠。

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順暢翻譯全文,并能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評價人物,領悟故事情節所包含的積極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領悟誠信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

  【教學難點】

  1.個別重點詞句的翻譯。

  2.本故事所包含的誠信道理在今天市場經濟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及作品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朗讀

  1.放錄音(或師范讀)。

  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師正音,辨形。

  三、質疑討論活動(師預先準備,與學生的質疑相結合)

  1.四人小組結合課文注譯進行翻譯,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組質疑。

  2.師明確這則譯文及重點詞。

  3.友人末到,陳大丘就獨自走了。你是陳大丘,你會怎么做?

  (可以選擇陳大丘那樣“舍去”,因為友人不守時,也可以選擇再等等或打電話問明情況,表現你的態度)。

  4.哪些言行表現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當父母問年僅七歲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簡單的回答“已去”,而是詳細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當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與人其行,相委而去”時。元方義正嚴辭地進行駁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些都表現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5.如何看待元方這個“時年七歲”的孩子?

  (人物形象往往通過語言,行動的描寫地表現。元方駁斥“友人”并“入門不顧”,可見他對無信無禮之人的態度。由此可見,從小就做一個守時守信有禮的人)

  6.“友人漸,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為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為什么? (如答失禮,理由可參考:元方批評友人無理,自己更應做到有禮——友人已經認錯,又是父親的朋友,是長輩,即是有錯,也應以禮待之。如答不失禮,理由可參考:友人失約在先,是無信;友人罵元方之父,是無禮;對七歲的孩子不應求全責備)

  7.假如第二天陳大丘與友人見面,請設想一下,他們倆各自能說些什么?(開放性試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針對上述問題及質疑采用多形式解答:問題1、2由四人小組解答:問題3、4、8師指導生解答。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白文、標點文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學生了解故事內容。

  2.通過腳本批注與演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難點:

  朗讀時的白文斷句以及演讀中,通過語氣變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演讀法、腳本批注法等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是通過多種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以及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教會學生通過腳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詞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詠雪》認識了兩孩子,感受到了他們的'聰慧,領會到了語言的優美。今天我們再來通過《世說新語》中的《陳太丘與友期行》來認識另一個孩子──元方。看看他是個什么樣的孩子?

  請一名學生上臺書寫課題,大家讀題目,說說題目什么意思。

  教師利用課件,解讀孩子會出現問題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隸書的演變過程,給出這個字偏旁的演變和批注。學生總結“期”字的意思,得出題目正確的解釋。

  教師進一步追問:請學生們根據題目猜一猜文章會寫些什么?

  學生大膽想象,猜測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解題,為后文的學習做鋪墊。

  (二)多方式朗讀,感知內容

  帶領學生多方式讀文,理解內容,與最初對內容的猜測找異同點。

  1.教師向學生展示課件《陳太丘與友期行》的白文(豎版)。

  學生根據理解朗讀斷句,展示斷句成果,讀給大家聽;小組討論斷句,各組展示斷句成果,派代表朗讀,各自闡明斷句依據。

  2.教師展示《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標點版(豎版)課件給學生。學生自讀,對照自己的斷句,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根據詞語的解釋、句段內容,找出問題所在。學生集體朗讀。之后挑戰課文的繁體版進行朗讀,男女生比賽讀,各組比讀。

  【設計意圖】根據語感嘗試斷句,激起學生的挑戰意識;通過競爭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概括故事。

  教師設題: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話: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友人遲到責怪陳太丘,并對子罵父,元方據理反駁。

  4.明確題目作用。

  將概括的內容與猜想內容比較,明確這篇文章真正主要寫的是元方。

  教師提問:題目和元方有什么關系呢?(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理清人物的主次關系,明確題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語言、動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體感知元方性格。

  《詠雪》中的孩子詠雪有智慧,善于表達,語言優美,所以被選入《世說新語》的《言語》門。那么,本文中的元方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你喜不喜歡元方?

  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元方的特點。(元方特點:講信明禮的、聰明的、不卑不亢,敢于指出他人問題,敢于捍衛親人尊嚴,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師提問:元方也像《詠雪》中兩個孩子一樣機智聰明,也是善于說話,但作者為什么把這篇文編入《言語》呢?本文重點是在說元方的語言精彩嗎?

  教師課件給出本文的出處《方正》,解釋什么是“方正”。

  (1)讀文章,提取表現人物方正的句子

  學生讀文章,找出描寫元方語言、動作中表現方正的語句,填表格中,進行分析表述。

  依據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的這句語言描寫,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元方說出這樣的話,可見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親的言傳身教,對他影響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對于有錯在身,不但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還怒罵別人的友人,年紀小小的元方據理抗辯,有理有據公正客觀地批判別人,同時維護自己父親的尊嚴,可見他的“方正”之氣。

  依據元方語言中“家君”一詞,作為謙辭的使用,體現元方的明禮。進而引導學生找出友人的一個用詞“尊君”,結合課后習題理解古代漢語中大量的謙辭和敬辭的使用。

  【設計意圖】了解古代漢語中的“敬辭”與“謙辭”。

  引導學生用表格中的兩個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現,學生能夠提取“信”“禮”兩個字,指明正是因為他講信明禮,所以才將本文選入《方正》門。

  (2)運用朗讀表演,表現方正。

  如何通過我們的朗讀體現的元方的方正呢?請同學們用腳本批注的方法,從人物的表情、心理、語氣、語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兩次對話,之后學生個人展示,分角色小組展示,換角色演讀展示,通過語氣、節奏、重音等將人物的方正特點朗讀出來。

  舉例:父親的友人理直氣壯,覺得自己一點兒錯沒有,于是怒目圓瞪、聲調高昂、義憤填膺指責別人不失信,傲慢無禮。對于自己不守時,避而不談,把矛頭都指向陳太丘,狂躁氣憤地罵了陳太丘。

  舉例:元方很氣憤,心想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沒有急躁,而是冷靜機智的回擊父親的友人。

  【設計意圖】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批注,最后,通過對話演讀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動作,評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師提問:既然元方為人很方正,那么對于“友人慚,下車引之”的舉動,“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

  這是一道開放性問題。學生能夠言之有理的陳述自己的見解“失禮”“不失禮”均可。

  (四)把握主題,領會編者意圖

  教師提出問題:《世說新語》中有眾多篇目,編者為什么要選出自《言語》的《詠雪》和出自《方正》的《陳太丘與友期行》兩篇,讓我們學習呢?這兩篇文讓我們有什么收獲啟示?

  兩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聰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長優美的語言,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有的孩子正直、講信明禮,有很好的道德修養。編者希望我們新一代少年聰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學修養和道德修養。這是編者對我們的期待。

  教師送給同學們的話:與誠信為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禮節為友,傳祖國文明精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六)布置作業

  1.背誦文章

  2.搜集有關誠信的名言、成語。

  3.閱讀《世說新語》中《乘船》《孔融讓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設計意圖】強化積累,拓展閱讀量。

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2.了解古代聰慧機敏的少年兒童的故事,并能聯系實際談談給自己的啟示。

  3.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二、重難點突破

  1.重點:誦讀課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突破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文注釋,感知文意。

  3.難點:針對文中內容,談談自己的見解。

  4.突破方法:采用品析法、教師點撥法等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從而表達出自己的見解。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2.學法:合作探究式學習,結合學習文言文時用到的勾畫法等,培養解決學習文言文問題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學習《詠雪》,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問句,理解文意。

  2.學生復述故事,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

  3.組織學生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訓練思維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習導入

  1.導入

  同學們,在嚴寒的冬天,當花兒小草都躲起來了,當大雁小鳥都回家了,我們最期待的是什么呀?(學生:下雪),對啊,雪花是冬天送給我們的一份大禮,同學們能來說說你眼中的雪花是什么樣的嗎?最好能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文中的兩個小伙伴是如何形容雪花的?誰的說法更勝一籌呢?

  2.檢查課前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絮、驟、奕、傅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②撒鹽空中差可擬

  ③未若柳絮因風起

  3.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結合課前預習,哪位同學能介紹下作者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聽錄音,思考以下問題: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句話中包含了哪些內容?

  自由朗讀完后,學生齊讀,齊讀完后請一位學生再讀這句話,注意斷句。

  3.“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學生小組合作研討,教師適時予以指導并講解。

  1.文中的兩個比喻哪個更好?

  2.謝太傅和作者更贊賞誰的詩句?你是根據什么作出判斷的?

  3.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雪的詩詞句呢?

  4.齊讀課文

  六、第二課時

  (一)課時目標

  1.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行》,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2.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

  3.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

  (二)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習導入

  1.我們昨天了解到了謝道韞這樣一個聰明的少年,其實這樣的小才子還有很多比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作詩的曹植等等,今天老師再向大家介紹一位古代少年,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和他交個朋友吧。

  2.預習檢測

  (1)同桌間誦讀并翻譯課文,相互交流合作

  (2)解釋下列詞語

  陳太丘與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下車引之、入門不顧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再讀課文,看看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本文描寫了幾個人物?重點描寫的是誰?

  3.文章是通過哪些方法來描寫人物的?

  4.人物語言能夠反映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別具有怎樣的性格呢?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1.“日中”這個時間概念是否科學?又沒有定下具體時間,怎么判斷是否遲到呢?

  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何不同?

  3.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4.齊讀課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教學設計5篇】相關文章: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12-21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12-22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15篇12-26

《陳太丘與友期行》原文及翻譯07-15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教師反思12-25

陳太丘與友期行 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12-06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題及答案12-14

陳太丘與友期閱讀題及答案4篇12-14

《陳太丘與友期》文言文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8-07

詩經·陳風:《宛丘》12-1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 |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400部 | 一区二区三区字幕不卡 | 色悠悠久久综合亚洲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 色资源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