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光的折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現象,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光的折射規律。能運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探究 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光現象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從身邊最平常的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學規律的興趣,逐步養成正確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使學生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二.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科學探究光的折射規律,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難點: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三.教具:
激光筆、水槽、光的折射演示儀、硬幣、筷子、杯子、水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光現象:筷子在水中變彎,海市蜃樓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告訴學生,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與光的折射有關。那么,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有什么特點?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光的折射現象演示
師生互動實驗,用兩個相同的開口較大且深的杯子、水、硬幣、筷子等帶領學生在做完課本上的實驗后,啟發指導學生利用現有器材設計并完成實驗。
(1)做好筷子折斷實驗,讓學生思考放入水中的筷子為什么會折斷。
(2)在杯子中放入硬幣,把杯子端到剛好看不到硬幣時,向杯子中倒水,則可再次看到硬幣,引發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能再看到硬幣?
2、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1)光的折射規律分三步進行:
顯示折射光線:
通過多媒體展示,激光筆被固定,射出光線照在容器P點形成光斑,讓學生猜想,容器中加水后,光斑P的位置是否不變。然后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發現,光斑位置改變,教師問:光斑位置為什么改變了?教師請同學們猜想,學生猜想:光從空氣射入水中傳播方向改變。
教師引導:空氣和水中的光線看不到,怎樣顯示出來?
學生討論方法:空氣中制造煙霧,在水中滴加牛奶或肥皂水,或者用紙板、玻璃、鐵片、水槽壁等做 光屏顯示光路。
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桌上的器材:激光筆、水槽、光的折射演示儀做實驗。
實驗結束后,讓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師生共同總結出:光從空氣斜射到水中,傳播方向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就是光的折射。
教師提出問題: 上面的實驗還有什么現象?引導學生說出在發生光的折射時,在空氣中同時發生光的反射。
學生回顧光的反射規律,猜想光的折射規律。
光的折射規律(猜想)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
2、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3、入射角改變折射角也改變。
學生解釋光的折射有關物理量
多媒體展示:法線、入射角、折射角相關物理量
組織學生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方法,然后用同樣的實驗方法,探究光的折射規律,驗證學生的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實驗結束后,分組匯報實驗結果,歸納總結出光的折射規律。
教師引導: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發生光的折射,如果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是否也發生光的折射,是否也遵循光的折射規律。學生先猜想,然后實驗驗證。總結出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質,都要發生光的折射,都遵循光的折射規律。學生畫出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線的大致位置。
教師提出問題: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磚中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那么,讓光從水 或玻璃磚中斜射入空氣中 是否仍滿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學生猜想結果:折射角小于或大于入射角。
教師引導學生實驗探究。此時教師啟發學生怎樣使光從水中或玻璃磚中斜射入空氣中 。
學生實驗后教師讓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教師請學生畫出光從玻璃或水中斜射向空氣中的光路圖。
教師問學生:根據大家的探究實驗,你還有哪些新的想法或觀點。
教師點撥:折射角<入射角的條件;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教師: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那么請同學們猜想當光從空氣垂直射向水面或玻璃中,情況會是怎樣的?你的猜想是什么?猜想的依據?
請同學們實驗驗證一下。
學生實驗后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提出要發生折射現象的條件應是什么?學生回答。
3、光的折射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1)有經驗的漁民怎樣叉魚
(2)鋼筆錯位現象
(3)解釋眼睛受騙,池水看起來很淺,跳下去卻很深。
(4)海市蜃樓
多媒體展示:教師淺析海市蜃樓產生的原因,筷子在水中變彎的原因,然后讓學生討論嘗試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漁夫看到的魚在哪兒?為了鞏固光的折射規律的應用,講述小故事:有人想難為聰明一休,搬來一個很高的鐵桶,在和一休一樣高的桶壁上鑿了一個洞,讓一休通過洞看桶底的字,無論一休怎樣踮腳也沒有看到。聰明的一休腦袋一轉,想出了辦法。你能幫助一休想出辦法嗎?
小結:
學生小結,通過本節學習,獲得了哪些新的知識。知道生活中哪些折射現象及應用。
(四)比一比,賽一賽:
(五)板書設計:
光的折射
1、折射現象: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折射規律
(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質中時:
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上;
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
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2)光從水或其它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和新課程標準確立這樣三個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并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出光的折射特點。
2、知道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3、利用光的折射特點,解釋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其中,第一個學習目標,光的折射規律及其探究過程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問題導讀研究。第三個目標學習目標,分析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現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規律,又與人的視覺習慣有關,學生不易理解,是本節的難點,應該放在和探解疑研究。
二、引課:
用引人入勝的導入語拉開序幕,“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潭清疑水淺,包含著物理現象光的折射引出課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兩句古詩引課,體現物理的簡潔之美。既簡練,又省時高效。
三、前提準備:
1、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讓學生標出入射角,反射角為后面的探究做鋪墊。
2、讓學生猜一猜光從空氣進入玻璃的傳播方向是怎樣的嗎?當備課組研究這一環節的時候,覺得猜一猜是最恰當、最合適的。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有效猜想;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判斷和推理,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思維方向,培養學生一種能力。
四、初識教材:
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五、問題導讀:
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光的折射特點及其探究過程而設計的。那么學生自己猜的光從空氣進入玻璃的光線到底對不對呢?那么我們做實驗來尋找答案,通過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點燃其求知的欲望,喚起內在的情感。打開激光筆,學生在實驗中真實看到一束光紅在玻璃的傳播路徑,感受物理現象的奇特之美,絢麗的實驗過程,更能體現物理學的魅力。我聽了,我忘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理解了;這是實驗與掌握知識的關系通俗概括。
學生通過自己做一做,突破難點;設計問題導讀這一環節,把實驗的步驟轉化為四個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問題設計簡單化,具體化,遞進化,層次化,階梯化,降低了難度。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避免實驗的盲目性,優化實驗效果。
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演示光從空氣進入水,再從水進入空氣的課件,進一步加深對光的折射的認識,為突破難點提供了保證。
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光的折射定義,總結光的折射特點就水到渠成了。
六、和探解疑:
讓學生做一個生活小實驗,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獲得理性認識。將硬幣放在碗底,一位同學向后傾,剛好看不到硬幣的位置,另一位同學向碗中緩緩加水,隨著水的增多,你是否看到硬幣?然后作圖,解釋現象。
這樣的設計,利用瓶瓶罐罐做實驗,低成本,大功效,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感受實驗的真實性。體現新課標強調的從物理走向生活這一理念。
七、效果檢測:
圍繞學習目標設計四個問題。
1題找出生活中光的折射現象問題。
2題對折射特點的鞏固,對重點強化。
3題是學生易忽略的問題。
4題是學生易錯題。
八、教后反思:
整節課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真正經歷物理實驗的探究過程,以及物理問題的解決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和諧的課堂,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體驗,在快樂中感悟。
本設計的創新之處探究活動中設置各種問題情境生活情境,創設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加有效。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最喜歡的一話:德國的一位學者就情境做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如果讓你咽下15克鹽,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會在享用佳肴時,不知不覺的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認識光的折射規律,能從眾多與光有關的現象中辨別出屬于折射的現象!
(2)通過探究,了解透鏡對光具有會聚(或發散)作用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2)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感受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教學重點:
光的折射現象
透鏡對光線作用
教學難點:
光的折射規律
折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關系
教學形式:
教師引導下的學生探究性學習
活動過程:
探究活動 觀察光從空氣射入水中的折射情況。
(1)發現問題:夏天我們去游泳時,雙腳進入水中發現腿好象“短”了一節。
(2)提出問題:為什么腳進到水中和陸地上觀察不一樣呢?
這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學生思考后回答)
(3)猜想與假設:這可能光在傳播過程中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
(4)設計實驗:我現在有一束激光,你能否來證明一下,光由空氣射向水中的方向發生了改變呢
(對學生設計的實驗加以改進,并讓其上來演示完成)
現象:光由空氣射入水中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得出結論:光由空氣射入水中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
聯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認為在水里的東西好象會往上升些,但物體本身并沒有上升。并讓學生再舉些實例
探究活動 觀察光通過玻璃磚時的折射情況。
(1)提出問題:那么光由空氣射向透明固體的現象是否也一樣呢?
(2)猜想:應該也是一樣的。
(3)設計實驗:由學生討論并得出實驗方案。
可將激光束通過一玻璃,觀察其現象。
(4)進行實驗:由學生進行演示實驗,教師做輔導,并做垂直入射時的現象。并觀察光從玻璃射出來和當光垂直射入玻璃時的現象
(5)現象:當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是折射光線向法線靠近,從玻璃射出時偏離法線。垂直入射時傳播方向不發生改變。
探究活動 探究透鏡奧秘
(1)發現問題:當我用激光束射向三棱鏡,觀察到出射光線將向底面偏折。
(2)提出問題:那么我將兩塊三棱鏡放成如圖所示,射出光線會怎樣呢?
(3)猜想:光線會向三棱鏡底面偏折。
(4)進行實驗:將兩束光通過如圖所示三棱鏡。
(5)實驗結果:光向底部偏折。
(6)聯想:上述兩個形狀就如同凸透鏡吧。
所以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總結與交流:
1.說說本節課主要研究了哪些問題?你是否有新的問題和想法?
2.談談你學了這一課的收獲。
課堂練習:書上WWW1—5
課后收集:從課外書籍上了解一些光折射的現象,和凹、凸透鏡的應用。
回家作業:課課練1—13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現象及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從空氣斜射入水、其他介質中及光從水、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的折射情況
3.知道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重點:
理解并掌握規律,知道光在折射時光路可逆。
難點:
折射現象的解釋,畫出折射的光路圖。
教具演示:
燒杯,筷子,水,硬幣,掛圖
引入新課
1.在將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變化。(向上彎折)
2.在一個碗中放一枚硬幣,讓兩個學生斜看碗中的硬幣,上下移動視線到剛好看不到硬幣為止(此時視線不能動),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幣。(可以看到,好象碗底變淺了)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來研究光的另一種現象,學后就可解釋了。
教學過程
(一) 什么叫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
(二) 探究規律 (通過畫光路圖解釋)
1.觀察光路圖(掛圖)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現象,讓學生觀察光路,在水中光沿直線傳播,在空氣中也是沿直線傳播,但在水和空氣的界面處發生偏折,這就是過程,讓學生把光路畫下來。引導學生和反射光路比較,得出入射光線、入射點、法線、入射角、折射光線、折射角及位置關系。
2.光斜射入兩種介質的界面時才發生折射 。問:當光射到兩種介質的界面時,一定發生折射現象吧?讓光垂直入水和空氣界面時,不發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時,才發生折射。(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3.觀察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
①讓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時,使入射角增大和減小,折射角也隨著增大和減小。(折射角總是小于入射角)
②讓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氣時,使入射角增大和減小,折射角也隨著增大和減小。(折射角總是大于入射角)
③歸納:當光在空氣與其他介質發生折射時,不論入射角還是折射角,處于空氣中的那個角總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三) 應用和光折射現象的解釋
(1)漁民叉魚時,總是在看到的魚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魚為什么?
(2)在將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向上彎折為什么?
(3)在一個杯子中放一枚硬幣,眼睛原來看不到硬幣,倒水后卻能看到硬幣為什么?
(四) 畫折射光線的
(1) 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再射出來。
(2) 給出入射光線畫折射光線,給出折射光線畫入射光線。
(五) 課堂練習(見小黑板)
課堂小結:
1. 知道什么是光折射現象及規律
2.能應用折射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折射現象,并能根據入射光線畫出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3. 知道折射時,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2.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的偏折規律。
3.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2.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2.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交流、團結和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光的折射和光的折射規律的推導。
難點
光的折射規律的應用。
教學過程
【復習光的反射】
1.課前練習
2.課前提問
【新課導入】
活動1:“刺魚”活動(學生):
各組取小桶一只,加入適量的水,把數條“小魚”(如圖1)通過10 cm左右的細線綁在石塊上(小魚容易從細線上拉落),浸入水中,使“魚”潛入水中較深的位置。
(學生)各小組挑選一名代表,用細鐵絲作魚叉,快速向“魚”刺去,把魚刺出水面為成功,只準刺兩次,看哪個小組能夠成功。
教師問失敗的同學,是否對準了“魚”,學生點頭。學生問:為什么刺不到“魚”?
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這是光的折射現象,引出課題。
【新課教學】
一、光的折射概念
演示實驗:(如圖2)取塑料桶,把電筒安裝在鐵架臺上,打開電筒,讓光斜射入水中,從桶的側面可以觀察到一個光亮的點B,加入熱水,觀察現象。
學生觀察到光亮的點不再在原來的B點,而是下移到另一點B',說明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變化。引出光的折射概念。
二、光的折射規律
小組實驗1
學生:安裝器材,再把刻度盤豎直懸掛在鐵架臺下,盤的頂部略高出桶的邊緣,加入熱水,使水與水平方向的直徑相平,用鐵夾夾住電筒,使電筒通路,讓電筒的光平行并貼近于刻度盤面,并使入射點在圓心(豎直方向的直徑表示法線),(通過熱水的水蒸氣在水面液化的水霧)觀察入射光線和在水中的折射光線。
教師提示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用紅色的粉筆畫在白紙上。標上相應的字母。請一位同學把它畫在黑板上。大致可以得到如圖3所示的光路,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三條線以及位置關系。
(教師巡視,解答學生的疑問,幫助有困難學生做好實驗)
小組實驗2:
把光垂直射入水中,觀察折射光線,判斷折射角與入射角大小的關系。
三、光路可逆
模仿光的反射現象。
四、課堂練習
(甲、乙、丙三位同學板演)
五、光的折射應用以及活動
1.解釋”刺魚“失敗原因。
a.讓個別學生往更深的位置刺”魚“。
b.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動畫,得出”魚“的位置變淺了的結論。
2.水池變淺。
3.硬幣再現。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現象。
2.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的偏折規律。
3.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2.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光的折射規律;折射現象的解釋。
【教學難點】光的折射規律;折射現象的解釋。
教學工具
光的反射實驗裝置、水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將筷子插入水中,看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變化。(向上彎折)
2.在一個碗中放一枚硬幣,讓兩個學生斜看碗中的硬幣,上下移動視線到剛好看不到硬幣為止(此時視線不能動),然后向碗中倒水,看能否看到硬幣。(可以看到,好象碗底變淺了)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來研究光的另一種現象,學后就可解釋了。
3.捕魚中,漁民叉魚時,總向看天的魚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魚為什么?
二、新課教學
1.觀察折射光路
【演示1】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現象,讓學生觀察光路,在水中沿直線傳播,在空氣中也是沿直線傳播,但在水和空氣的界面處發生偏折,這就是光的折射過程,讓學生把光路畫下來。
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的現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引導學生和反射光路比較,得出入射光線、入射點、法線、入射角、折射光線、折射角及位置關系。
2.斜射入兩種介質的界面時才發生折射
問:當光射到兩種介質的界面時,一定發生折射現象吧?
【演示2】讓光垂直入水和空氣界面時,不發生折射,只有斜射入時,才發生折射。
3.觀察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
【演示3】讓光由水或其他透明物質斜射入空氣時,使入射角增大和減小,觀察折射角的變化。(折射角總是大于入射角)
【演示4】讓光由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質時,使入射角增大和減小,觀察折射角的變化。(折射角總是小于入射角)
歸納:當光在空氣與其他介質發生折射時,不論時入射角還是折射角,處于空氣中的那個角總是大角。
4.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5.光的折射應用舉例
A、漁民叉魚時,總向看天的魚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魚為什么?畫圖2.4-4解釋。
B、參書2.4-5,解釋為什么。
6.畫出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再射出來。
7.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
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變淺了
[分析]如圖所示,從碗底S點發出的光線,由水進入空氣時,在水面上會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進入人眼,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去,覺得這些光線好像是從它們反向延長線交點S′發出來的.S′就是S的虛像,S′比S與水面的距離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變淺了.
2.放在杯底剛好看不見的小石頭,加上水又會看得見.
[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頭S點,射入人眼的這部分光,被杯的邊沿擋住如圖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線,也沒有射進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見小石頭.當水加到一定程度時,S點從水射入空氣時,在水面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進入人眼.如圖乙所示,人可以看見小石頭,其實,人看到的只是小石頭的虛像.
課后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
1.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規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7
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過實驗,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興趣。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示:光的折射
2、科學發現室光學區域
活動指導
1、教師同幼兒討論什么光是怎樣形
討論后讓幼兒知道,當物質溫度高于環境溫度,我們就看到的熱物質的發光。
如:火光、燭光、白熾燈的燈光,以及前述鋼鐵、玻璃、石頭等燒紅時的發光。
2、問題:光沿直線傳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見例子給幼兒講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線傳播----三點一直線,在射擊、射箭運動中發揮關鍵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線傳播,再加上人的雙眼效應,可判斷物體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條,刨了二下就要檢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利用光的直線傳播,用眼睛從木條的一端沿木條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隊伍對齊:"向右看齊!"
3、幼兒在光學區域自由探索、發現光的折射。
(1)課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過觀看課件演示,讓幼兒對光的折射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2)實驗:把筷子插到水里發現筷子在空氣中和水中拐了個彎的原因。
(空氣和水就是兩種不同的介質)
(3)指導幼兒在光學區域,積極嘗試運用各種材料進行實驗,
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師講評活動情況,表揚鼓勵探索中有發現的幼兒。讓幼兒講一講在探索活動中發現了什么?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光透過其他物體時的折射現象。
2、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3、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活動準備:
透明水杯、相同大小玻璃球人手兩顆、鉛筆人手一支、水。
活動過程:
一、 教師講述生活趣事“小貓抓魚”,引發幼兒興趣。
1、師:小貓想抓魚缸里的小金魚,它的小貓爪每次都是對準小金魚的,可是怎么也抓不到,這是怎么回事呢?
2、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討論并回答
3、教師小結幼兒的答案。
二、教師介紹今天的實驗材料,并操作示范,引發幼兒思考。
1、師:剛才我們討論了“小貓抓魚”的有趣現象,小朋友們肯定想知道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們要做的小實驗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2、教師出示準備好的清水和透明杯,引導幼兒思考:如果將手指放入水中,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呢?
3、幼兒猜測將會出現的現象。
4、教師小結:手指放入水中,會發現手指折彎了,手指在水中的位置跟我們眼中看到的不在同一位置,這是因為光在水中發生了折射現象。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光的折射現象吧。
三、教師帶領幼兒做鉛筆插入水中的實驗。
1、教師介紹實驗方法:透明水杯里倒入約2/3的清水,放入鉛筆。
2、引導幼兒觀察并提問:從杯子的側面觀察水中的鉛筆會發現什么現象?
3、教師小結:可以發現水面外地部分沒有任何變化,但是入到水中的部分看起來像是被折斷一樣,這是因為“光的折射現象”。
四、引導幼兒觀察投入到水杯中的玻璃球和水杯外的玻璃球。
1、教師介紹試驗方法:將一個玻璃球放到水杯里,并將另一顆玻璃球放在杯子的旁邊,幼兒觀察它們之間的差異,接著再從杯子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觀察水中的玻璃球。
2、幼兒自由操作,并觀察實驗現象,積極討論探索。
3、教師小結:從側面觀察水杯中的玻璃球時會顯得較大,而水杯旁邊的玻璃球為正常的大小。當從上或從下觀察水中的玻璃球,將不會出現任何的變化。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9
目的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初步學會做不同顏色物體反光不同的實驗和光的折射實驗)和演繹惟理能力(根據光反射的一般規律,解釋一些光反射現象)。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白色紙屏,紅、黃、藍、綠、黑、白色的紙,玻璃杯(周圍貼一半自一半黑的紙,在涂黑部分豎著開一條直縫),電筒,燒杯,水。
2、掛圖或投影片:光的反射、折射
3、學生準備鉛筆。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談話:我們在一年級曾經研究過鏡子,鏡子有什么作用?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光的反射
(1)談話:還有哪些物體能像鏡子一樣反光?
(2)實驗:試一試,各種學習用品,哪個能像鏡子一樣反光?
(3)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光的反射。
(4)講述:光照到物體表面,被物體擋住,改變了原來傳播的方向,反回去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各種物體都能反光,反光情況不同。像鏡子這樣表面非常平的物體,能把照射的光集中反射到一個方向,因此看起來表面是亮晃晃的。表面不平的物體也能反光,但反射光是分散的,向著各個方向,看起來表面不是亮晃晃的。
不同物體的反光還有其他的不同。
2、指導學生認識不同顏色的物體反光不同
(1)講述: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不同顏色的物體反光是否相同。方法是:將白色的紙屏立在向陽的桌上,分別用紅、黃、藍、綠等不同顏色的電光紙對著陽光,使光反射到紙屏上。觀察它們反射的光有什么不同?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討論:實驗結果說明什么?
(5)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不同顏色的物體反射的光顏色不同,紅顏色的物體反射紅光,綠顏色的物體反射綠光……
(6)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3、指導學生認識白色的物體比黑色的物體反光能力強
(1)講述:我們再來研究白色的物體和黑色的物體反光有什么不同。方法是:把書打開,立在桌上,使有字的書頁背光。試一試,能否借助白紙反射的光把書照亮?再換用黑紙做實驗,能不能把書照亮?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討論:實驗結果說明什么?
(5)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白色的物體比黑色的物體反光能力強。
(6)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空白。
(7)提問:
①為什么教室的墻壁多粉刷成白色?
②有的臥室墻壁粉刷成淡藍色,你們知道這有什么作用嗎?(墻壁會反射淡藍色的光,使臥室內光線柔和)
4、指導學生認識光的折射
(1)談話:誰注意過放在水中的鉛筆或筷子是什么樣的?
(2)觀察:將鉛筆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到什么現象?
(3)討論:這是怎么回事?對此你有什么問題?
(4)講述:為了弄清這個間題,我們來做個實驗。方法是:
①每個組都有一個杯子,在杯子外壁貼著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紙,在紙的黑色部分有一條豎著的窄縫。讓電筒光通過紙縫斜著射入杯內,從縫的對面觀察光照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這個地方作個記號。
②不改變光射入的方向,在杯內倒入水,觀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變化。
(5)分組實驗。
(6)匯報實驗結果。
(7)討論:電筒光還是朝原來的萬向射入,倒入水后,光卻沒照在對面杯壁原來的位置上,而是向旁邊移動了,這說明什么?(光入水后改變了原來傳播的方向。)
(8)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光的折射。
(9)講解: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但是當光從空氣進入水后(杯壁較薄,可以忽略),傳播的方向會發生偏折。所以杯中加水后,光照在對面杯壁的位置就移動了。
光從空氣進入水后,傳播的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從水進入空氣,光從空氣進入玻璃,或光從玻璃進入空氣,同樣會發生折射。
(10)討論:現在,誰能解釋一下水中的鉛筆為什么會發生彎折現象?
(11)講解:水中鉛筆彎折的原因。
鞏固應用:
l、講述: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
2、提問:
(1)什么叫光的反射?光在什么情況下會發生反射?
(2)什么物體能反光?如果說只有表面光滑的物體才能反光,對不對?
(3)有三塊表面光滑的木板,分別為白色、藍色、黑色,在陽光下,它們的反光會有什么不同?
(4)什么叫光的折射?光在什么情況下會發生折射?
布置作業
用手電筒、小鏡子做光的反射實驗。研究:當鏡面的角度不變時,反射光的方同與照射光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10
三維目標
1、知道當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的折射現象。知道入射光線、法線、折射光線、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詞及光的折射規律。認識凹透鏡的發散作用,凸透鏡的會聚作用。知道有關透鏡的幾個名詞,會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2、通過實驗觀察和實驗探究三個活動,發現光的折射現象,光的折射規律,了解透鏡對光的兩種作用。
3、從對折射現象的好奇,誘發對求知欲望,進而積極參與探究折射現象的實驗活動,并在實驗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習慣。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是通過觀察、實驗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光的折射規律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有關應用。共安排了4個活動和1個信息瀏覽。光的折射屬于光在兩種介質中的傳播問題,本節也是按照:現象――規律――應用的線索。這是的應用主要指透鏡對光路的控制作用。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通過實驗了解光的折射現象,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難點:
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討論交流法、實驗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
激光筆、水槽、鉛筆、燒杯、硬幣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讓學生做兩個實驗,觀察光的折射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1:觀察光的折射現象學生實驗1:如課本P56圖3-38(a)所示,把一支鉛筆斜放在盛有水的杯子中,你會看到什么現象?為什么?
讓學生觀察思考。
學生實驗2:如課本P56圖3-38(b)所示,一枚硬幣放在不透明杯子的底部,你向后退到恰好看不見它的位置。請另一位同學向杯子中緩緩注水(注意,不要移動硬幣的位置),你又能看到它了嗎?為什么?
讓學生觀察思考。
教師:以上都是光的折射現象,通過學習光的折射知識,上述問題都可以得到答案。
板書:第四節 光的折射與透鏡
二、新課教學
1、光的折射
演示實驗:如課本P56圖3-39(a)在水槽中放置一個光屏,光屏一半露出水面,水中滴入少許牛奶,攪拌均勻,讓激光筆發出的光緊貼著光屏射向水面,讓學生觀察現象。
請同學說出所觀察的現象。
然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P57上面的內容,理解光的折射的含義,并把它與光的反射進行比較,找出異同。指出:光的折射發生在兩種介質中。
板書:
1、光的折射
教師畫出圖示,向學生介紹與光的折射有關的幾個名詞。
活動2: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教師:對光的折射現象,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讓學生交流討論,提出各自的問題及猜想。
根據學生的提問,教師也可提出一些必要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
猜想是否正確,要通過實驗來驗證,請同學們仿照光的反射規律的探究實驗,設計一個實驗。
讓學生交流討論。
然后,教師指明一組,談談他們的設計。
根據他們的,師生共同交流討論,直到得到一個正確的。
學生做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請各組交流實驗得出的結論。
教師:大家知道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那么,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否也可逆呢?
請設計實驗驗證提出的猜想。
教師:在驗證光路是否可逆的實驗中,若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的入射角不斷增大時,你又看到了什么現象?
讓學生做實驗,觀察現象。(教師說明:全反射)
師生共同歸納光的折射規律。
板書:光的折射規律
2、透鏡對光的作用
利用光的折射知識可以制成各種改變光路的器件,凸透鏡和凹透鏡是其中重要的成員。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透鏡,認識凸透鏡是中間厚邊緣薄的,凹透鏡是中間薄邊緣厚的。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學習二者分別對光路所起的作用。
活動3:用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鏡和凹透鏡上,觀察兩種透鏡對光的折射有什么特點?
讓同學們通過觀察,把結果填在文中。
教師:為了研究不同的透鏡對光的不同作用,先要了解有關透鏡的幾個名詞。
(畫圖介紹:光心、主光軸、焦點、焦距)
結合圖形,分別向學生介紹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
活動4: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指導學生學會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根據凸透鏡焦點的定義。并讓學生把商量結果記錄在文中的表格中。
仔細觀察,比較兩塊凸透鏡,你認為影響凸透鏡焦距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讓學生交流討論。(凸透鏡的材料及厚薄程度)
讓學生閱讀P59的“信息瀏覽”――冰透鏡向日取火。
三、歸納
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生共同對本節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歸納。
四、鞏固練習
1、完成P59的“自我與作業”。
2、完成本節的“基礎訓練”。
五、反思
1、在教學中要給學生補充介紹入射角為零的情況。
2、光的折射中,要明確是光從從空氣射入水中,還是從水中射入空氣中,這是本節教學中的難點,要對學生的學習做好指導工作,例如:逆向思維,究竟想象力的培養。
六、板書設計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03-31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07-16
《光的折射》優秀教學設計07-01
《光的折射定律》教學設計10-11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精選13篇)08-19
《光的折射》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6-29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學設計12-16
光的折射教學反思07-12
光的折射教學課件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