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學初三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化學初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什么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
2、通過收集材料、查閱資料、討論交流、實踐活動等具體探究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激發學生親近、熱愛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讓學生感觸化學的魅力、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了解什么是化學,激發學生對化學的熱愛之情、探究之欲。
【教學難點】
了解什么是化學。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多媒體課件(內容包括“絢麗多彩的化學世界”視頻錄像、拓展教學內容的相關素材及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級鏈接)
2、實驗相關器材及用品:試管、燒杯、玻棒、白紙(用NaOH溶液書寫“變化中學、探究中學”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稀鹽酸等。
學生準備:收集一些常見或不常見的材料、用品、食品、藥品等實物和相關的說明書、商標等,以及相關的現代高科技信息資料。
【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收集資料、指導閱讀、實驗展示、討論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學步驟:
3、活動與作業:
請你參考下列主題(任選一個或多個)或自擬,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查詢相關材料或自主上網搜索(可參考課件)、,完成一篇小論文或自辦、合辦一期小報(報題目自擬,突出個性、特色)進行交流:
①有關化學學科形成的歷史
②化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舉例
③探索學好化學知識的方法
④你最感興趣的化學前沿知識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化學知識
⑥其它(自擬)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設計思路
九年級化學的教學過程,是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設計中也應以學生所求、所需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研讀、質疑、思悟為主體,以教師啟發、辨析、點撥為主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能力素質為目標。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級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3個課題:燃燒和滅火;燃料和熱量;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其中1、3課題是重點,也是難點,并且配有大量的實驗來解決重點和難點。本單元從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介紹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識。利用燃燒反應的實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燒,所以,在介紹燃燒等知識之后,又介紹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等。并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聯系實踐的科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在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并配合圖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同時,注意通過與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中還適當的編入與社會發展、新科技等相關的資料,以開闊學生的`眼界。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燃料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過程和方法:
1、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從化石燃料的元素組成及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理性認識統一起來。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常見27種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個部分。前面課程學生已經知曉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需要結合原子結構知識,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進行比較確定的概念定義,將物質的宏觀元素組成與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有機統一起來。
1、元素概念是化學概念的教學難點,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體教學,可以通過生活物品中元素組成的大量實例,促進學生認識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只需了解決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內質子數或核電荷數。
2、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基本根據,因而是教學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表示意義,以課本列舉27種元素為重點,包括每種元素的符號、名稱,做到會寫、會讀、會用。
3、簡介元素周期表,讓學生初步認識這個化學工具,依據學生有限的知識基礎,可以安排學生組織探究活動,從原子序數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稱、符號、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以及確定元素分類等信息,為今后的化學學習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學習工具習慣。
教學準備:
系列生活物品,教學課件,學生導學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展示課題:
【生活啟示】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實物、圖片、食品包裝標識等,讓學生閱讀分析這些物品所給出的信息。
【展示實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飲料和日用品等)。
【教師導語】生活中我們使用過“加碘食鹽”“含氟牙膏”“AD鈣奶”,這里的“氟”“碘”“鈣”分別指的是什么?應該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種呢?
【學生回答】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課題】第2課題:元素
(評析):化學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學,學習化學要注重化學聯系生活,積極與我們的生活、學習緊密聯系,將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運用化學的觀點認識。
二、廣泛聯系生活實際,加強理解元素的概念:
【問題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學生演板】要求書寫幾種常見物質的化學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種物質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雖然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從上次所學的“原子結構知識”中知道: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即核內都含有8個質子,于是將這些氧原子統稱為氧元素。
【學生1】我們把核電荷數為1的所有的氫原子統稱為氫元素。
【學生2】把核電荷數為6的所有的碳原子統稱為碳元素。
【定義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例題講解】氧元素和氫元素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B)
A、中子數B、質子數C、相對分子質量D、核外電子數
【師生分析】在原子結構中,決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內質子數(即核電荷數),因此選擇(B)。
【引導討論】下述化學反應:2H2O==2H2↑+O2↑,S+O2===SO2中反應物跟生成物相比較,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1】分子種類和性質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2】元素種類沒有發生變化。
【生活應用】
1、生物細胞無論來源于動物還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種類及其質量分數都相近。
2、從生物學或科普書刊中查找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并列表說明。
【閱讀圖表】了解地殼里各種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質量分數。
【發現規律】地殼中元素含量(質量分數)從多到少次序:氧硅鋁鐵
【師生討論】為了加強記憶,可以采取諧音記憶技巧:養閨女貼(心)。
【知識拓展】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屬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
【引導歸納】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發現和合成的.物質已超過2千萬種,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100多種。
(評析):現階段需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間的關聯,認識到分析物質宏觀組成時用“元素”,在研究物質微觀結構時則用“原子”,運用形式多樣的訓練方式,加強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突破兩個概念容易混淆的認識誤區。
三、熟記常見元素符號,領悟元素符號的國際通用性:
【趣味話題】外國友人不會認識實驗桌上的三瓶金屬材料,他問都是些什么物質?他說我不認識。
【教師提問】科學上使用什么來表示元素呢?
【學生討論】為了書寫和學術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國際統一的符號表示各種元素。
【閱讀資料】常見元素符號的歷史演變過程,了解道爾頓在化學上的又一貢獻。
(評析):以學生容易接受的動漫形式介紹,有利學生從樂于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號的國際通用性,這樣就便于不同國度的化學界進行學術交流。
【學生1】書寫元素符號應該注意法則:一大二小。
【提出問題】氧元素符號為O表示什么?
【學生2】O表示氧元素
【學生3】O表示一個氧原子
【共同歸納】元素符號表示一種元素,還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閱讀資料】從中文元素造字規律來看,將元素分成哪三種?
【學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屬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銀銅鐵錫Au、Ag、Cu、Fe、Sn。
【學生2】有“氣”字頭一般是氣態非金屬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溫下的固態非金屬元素,C、S、P等。
【學生3】記住三種常見稀有氣體元素:氦He、氖Ne、氬Ar等。
(評析):元素符號作為學習化學的第一種化學用語,加強書寫化學用語的規范性和嚴謹性,讓學生體悟運用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為馬上學習的化學式做好準備。
四、開展課外探究,簡單認識元素周期表:
【類比引入】超級市場為了便于顧客選購采用分門別類、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萬種商品。而化學上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質和用途,需要尋求它們之間的內在規律性。
【規律探索】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有序排列構成元素周期表。
【學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個橫行,即7個周期。
【學生2】共有18個縱行,其中8,9,10三個縱行共同組成一個族,共有16個族。
【教師提問】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電荷數遞增的順序給元素編了號,叫做原子序數(即核電荷數)。我們可以從元素周期表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稱、符號、相對原子質量。
【學生2】通過計算還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數、中子數等。
【學生3】確定該元素屬于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等。
【拓展視野】通過科普書刊或互聯網查詢:門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評析):由于認識元素種類不多,暫時無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內在規律,因而需要適當降低運用知識的難度系數,重要的讓學生積極拓寬知識視野,體驗門捷列夫和道爾頓等科學家研究化學的樂趣。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4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實驗室用金屬和酸反應制取氫氣的化學反應原理,初步了解實驗室制備實驗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換反應的概念,對給定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反應,能初步判斷反應類型;
根據氣體的性質,學會判斷氣體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了解啟普發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據其原理,用易得廉價的簡單實驗儀器,自行設計制備氫氣的簡易裝置。
情感目標
通過對氫氣純度的檢驗,使學生了解點燃可燃性氣體之前,需要進行驗純的`必要性,加強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教學建議
本節課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課,難度雖不大,但知識面廣,這些知識是后續教學的基礎。
1準確恰當地抓住教學目標
本節課要抓住置換反應的概念和氫氣的實驗室制取裝置等主要內容,緊緊圍繞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教學活動。因此教學目標應具體、明確,教材處理詳略得當,緊緊圍繞教學大綱的規定和教材內容的要求,重視能力培養和養成教育。
2.教學內容應有序、合理
教學過程從水的電解產物和氧氣的有關知識開始,可以用計算機等媒體放映氫氣的用途資料片,導出新課。再通過實驗,師生共同討論,建立置換反應的概念,同時簡介原子團的知識。在此基礎上,結合實物展示,巧設問題,由簡到繁,從易到難,根據儀器藥品,讓學生在課堂上設計出一套制氫氣的合適裝置,通過設計實驗,一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二可增強他們學習興趣,三可鞏固已學知識。
3.優選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樣化
本節教學方法是實驗探究法,以實驗為前提,通過實驗觀察,實物展示和錄像、計算機、投影等電化教學手段,集實驗、討論、講述、講解、歸納、練習為一體,這種方法既充分體現了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又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二者統一的教學原則。
4.重視能力培養,注意養成教育
本節教學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實驗或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培養和發展學生觀察、操作、思維與自學等多種技能和多種能力。同時,教學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以已有知識或化學事實、探究性問題開始,通過實驗觀察、引導思考、討論、自學等多種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這樣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學中還可結合氫氣的發現史和制氫發生裝置的分析討論,以及知識的遷移過程,同時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這些都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5
一、燃燒反應(描述現象要點:光或火焰,放熱,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1、碳充分燃燒:
C+O2=點燃CO2(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空氣中:紅熱)
(氧氣中: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產生使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
2、碳不充分燃燒:
2C+O2=點燃2CO(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3、硫燃燒:
S+O2=點燃SO2(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空氣中: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產生具有刺激氣味的氣體)
(氧氣中:藍紫色火焰,放出熱量,產生具有刺激氣味的氣體)
4、磷燃燒:
4P+5O2=點燃P2O5(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產生大量白煙,P2O5污染空氣)
5、鐵燃燒:
3Fe+2O2=點燃Fe3O4(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黑色固體)
(瓶底留少量水或細沙,防止濺落的高溫熔化物炸裂瓶底。)
6、鎂燃燒:
2Mg+O2=點燃2MgO(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體)
7、氫氣燃燒:
2H2+O2=點燃2H2O(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產生淡藍色火焰,干冷燒杯壁有小水株)
8、一氧化碳燃燒:
2CO+O2=點燃2CO2(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產生藍色火焰,產生使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
9、甲烷燃燒:
CH4+2O2=點燃CO2+2H2O
(產生明亮的藍色火焰)
10、乙醇燃燒:
C2H5OH+3O2=點燃2CO2+3H2O
二、常見氣體制備方程式
(一)制取氧氣
1、過氧化氫與二氧化錳混合制氧氣:
2H2O2=MnO22H2O+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2、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備氧氣:
2KClO3=MnO22KCl+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3、加熱高錳酸鉀:
2KMnO4=加熱K2MnO4+MnO2+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堵塞導管)
(先撤導管后滅酒精燈:防止水倒流回試管底部而炸裂試管)
4、加熱氧化汞:
2HgO=加熱2Hg+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5、電解水:
2H2O=通電H2↑+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電極:正氧負氫;體積比:氫二氧一;質量比:氧八氫一;加入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增強水的導電性)
(二)制取二氧化碳
1、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制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基本反應類型:復分解反應)
2、碳酸不穩定:
H2CO3=H2O+CO2↑(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3、高溫煅燒石灰石:
CaCO3=高溫CaO+CO2↑(CO2工業制法,基本反應類型:分解反應)
(三)制取氫氣
1、鋅跟稀硫酸反應:
Zn+H2SO4=ZnSO4+H2↑
(實驗室制氫氣,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2、鋅跟稀鹽酸:
Zn+2HCl=ZnCl2+H2↑
(實驗室制氫氣,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3、鎂跟稀鹽酸反應:
Mg+2HCl=MgCl2+H2↑(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三、其他方程式
1、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O2的檢驗):
Ca(OH)2+CO2=CaCO3↓+H2O
2、二氧化碳溶于水:
CO2+H2O=H2CO3(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
(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試液由紫色變為紅色)
3、木炭粉跟氧化銅高溫共熱:
C+2CuO=高溫2Cu+CO2↑(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黑色粉末逐漸變紅,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4、木炭粉還原氧化鐵:
3C+2Fe2O3=高溫4Fe+3CO2↑(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5、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
CO+CuO=加熱Cu+CO2(要有尾氣處理裝置)
6、H2還原氧化銅:
H2+CuO=加熱Cu+H2O(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反應前先通一段時間氣體:排盡裝置中的空氣或氧氣;反應結束后繼續通一段時間氣體,直至試卷冷卻至常溫下: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銅)
7、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赤鐵礦煉鐵):
3CO+Fe2O3=高溫2Fe+3CO2
8、一氧化碳還原四氧化三鐵(磁鐵礦煉鐵):
4CO+Fe3O4=高溫3Fe+4CO2
四、金屬與鹽溶液反應(基本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1.鐵與硫酸銅溶液:Fe+CuSO4=Cu+FeSO4
(濕法冶銅,不能用鐵桶盛放硫酸銅溶液原理。)
2.鋁與硫酸銅溶液:2Al+3CuSO4=Al2(SO4)3+3Cu
(溶液由藍色逐漸變無色,固體表面有紅色物質生成)
3.鋅與硫酸銅溶液:Zn+CuSO4=Cu+ZnSO4
(溶液由藍色逐漸變無色,固體表面有紅色物質生成)
4.鐵與硝酸銀溶液:Fe+2AgNO3=Fe(NO3)2+2Ag
(溶液由無色逐漸變淺綠色,固體表面有銀白色物質生成)
5.銅與硝酸銀溶液:Cu+2AgNO3=Cu(NO3)2+2Ag
(溶液由無色逐漸變藍色,固體表面有銀白色物質生成)
6.鋅與硝酸銀溶液:Zn+2AgNO3=Zn(NO3)2+2Ag
(固體表面有銀白色色物質生成)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6
一、課前預習
1.通讀要學習的內容,劃出你認為的重點和難點。
2.弄清將學習的新知識與哪些舊知識有關(若這些舊知識已遺忘,應重溫一遍)。
3.試著解決《與課堂同行》中的自主學習或學案的預習題。
4.找出疑難問題,并記錄。
二、課堂聽講
1.用腦
⑴緊跟老師的思路,在老師點撥的基礎上,還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形成自己的思路。
⑵要及時記憶,將老師講的重點內容盡可能地當堂掌握。
2.用眼
⑴看老師。即注意觀察老師的面部表情、姿態和手勢,教師在講課中穿插的各種比喻、生動形象的描述及繪聲繪色的“表演”,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⑵看黑板。即注意觀察老師板書的思路和重點及關鍵的'內容(老師常配以不同顏色的粉筆書寫)。
⑶看實驗。初學化學者,人人喜歡看實驗,但大多數人不會看實驗,常常是看熱鬧,而不會看門道,因為好看的未必是重要的。什么是重要的呢?這由實驗目的確定的。
3.用耳。
⑴細心聽老師講解。要從老師講解時語調的變化中聽出重點,聽出關鍵。
⑵要認真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和在課堂討論中的發言。除了辨別他們的回答和發言是否正確外,還要學習他們的思維方法,或分析他們答錯的原因,這樣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用手
⑴做好課堂筆記。記筆記也要講究方法和效果。
其一,記筆記時,不能什么都記。記什么,不記什么,要經過思考再確定;
其二,筆記有助于抓住課堂學習和重點,強化記憶;
其三,課后復習時,筆記能有助于再現課堂學習的情景,因而筆記是搞好課后復習的重要的復習資料。
⑵做實驗或模仿實驗。積極參與實驗探究,除認真地觀察實驗現象外,還要注意模仿老師的操作,這樣做有助于培養正確的操作技能。
5.用口
⑴認真回答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
⑵積極參加課堂討論,要敢于爭辯、善于爭辯,在爭辯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三、課后復習
1.回顧課堂所學內容,弄懂弄通所學知識。
2.看書,看筆記,并有重點記憶。
3.單元復習,應根據課堂聽講、討論的情況,整理好筆記或寫出學習心得(如總結自己在學習中的經驗教訓),在復習的基礎上做一些典型的習題,以判斷自己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另外還可以閱讀一些參考資料,以擴大知識面。
四、實驗指導
1.要認真做《實驗報告冊》中的預習題。
2.要復習相應知識點,了解實驗中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3.要按步驟獨立完成實驗并實事求是地記錄實驗現象及數據,同時對異常現象分析原因,通過對現象的反思,鞏固相關知識體系。
4.整理好桌面,洗凈儀器后方可離開。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7
知識與技能要求:
(1)記住苯的物理性質、組成和結構特征。
(2)會寫苯的燃燒反應、鹵代反應、硝化反應、加成反應等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要求
(1)通過分析推測苯的結構,提高根據有機物性質推測結構的能力。
(2)通過苯的主要化學性質的學習,掌握研究苯環性質的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化學家發現苯環結構的歷史學習,體驗科學家艱苦探究、獲得成功的過程,培養用科學觀點看待事物的觀點。
重點與難點
難點:苯分子結構的理解。
重點:苯的主要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
一,課始檢測
(1)烷烴、烯烴燃燒的現象?
(2)烷烴、烯烴的特征反應是什么?
二,導入
這節課起我們學習一種特殊的烴,先請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學史資料。
三,科學史話19世紀初,英國等歐洲國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氣,使煤炭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生產煤氣剩余一種油狀、臭味、粘稠的液體卻長期無人問津。1825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從這種油狀液體中分離出一種新的碳氫化合物。法國化學家日拉爾確定了這種碳氫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8,分子式為C6H6,并叫作苯。
四,探究問題1
(1)若苯分子為鏈狀結構,根據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飽和烴嗎?
(2)在1866年,凱庫勒提出兩個假說:
1、苯的6個碳原子形成xxx狀鏈,即平面六邊形環。
2、各碳原子之間存在xxx交替形式。
凱庫勒認為苯的結構式:xxx;結構簡式為:xxx
五,探究問題2
若苯分子為上述結構之一,則其應具有什么重要化學性質?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學性質能使溴水褪色;使錳酸鉀褪色。
六,分組實驗
從實驗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學性質特點。
1、將1滴管苯滴入裝有水的試管,振蕩,觀察。
2、將1滴管苯與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試管中,振蕩,靜置觀察現象。
3、將1滴管苯與1滴管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的混合于試管中,振蕩,靜置。
4、提問實驗現象是?
5、歸納小結
實驗、現象、結論。
水、分層、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層,上層為橙紅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分層,下層為紫紅色、苯不能使高錳酸鉀褪色。
七,思考與交流
(1)你認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雙鍵?苯到底是什么結構呢?
(2)苯的鄰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種說明什么?
八,強調
科學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個C原子之間的鍵完全相同,是一種介于單鍵與雙鍵之間的一種獨特的鍵。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8
硅·碳族元素
第一節碳族元素
第二節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三節硅酸鹽工業簡述
第一節碳族元素
一,化學教案-硅碳族元素。教學目的要求
運用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識,掌握碳族元素的特點和一些重要性質的遞變規律。
二。教學重點
碳族元素的性質及其遞變規律。
[教學過程]
名稱:碳C硅Si鍺Ge錫Sn鉛Pb
位于易失電子和易得電子的主族元素中間,容易生成共價化合物。
最外層電子層電子數4個,據此可以推測化合價最高正價+4,有時也顯正二價。
最高正價氧化物為RO2,水化物分子式為H2RO3或R(OH)2,氣態氧化物分子式為RH4,其穩定性隨原子的增加而減小,第四主族元素的非金屬性比氮、氧、鹵素的弱,鍺的金屬性比非金屬性強,錫、鉛為金屬。
在本族中,C、Si、Ge、Sn以+4價為主,Pb以+2為主,除H2CO3和H2SiO3顯酸性外,Ge、Sn、Pb的二價和四價氫氧化物都顯二性。
R(OH)2以堿性為主,R(OH)2以酸性為主。
第二節硅及其重要化合價
一、教學的目的要求
1·認識硅和SiO2的結構性質用途。
2·了解原硅酸、硅酸的組成和性質。
初步了解幾種硅酸鹽的組成和用途。
二、教學重點
硅和二氧化硅的晶體結構和性質。
三、教學過程
(硅和二氧化硅的晶體結構和性質。)
指導學生看書P100~104
提問:
1·為什么硅和金剛石的硬度較大?熔沸點較高?
2·為什么晶體硅在硬度、熔沸點方面都不如金剛石?
3·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質上、結構上有什么不同?
[講]一、硅
(一)硅和金剛石都屬于原子晶體,但是它們的.硬度和熔沸點又不同。
投影:鍵能熔點沸點硬度
金剛石C-C83千卡/摩爾3350℃4828℃10
晶體硅Si-Si43千卡/摩爾1410℃2355℃7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金剛石比晶體硅的鍵能大,因此金剛石的熔沸點比晶體硅的熔沸點高,金剛石的硬度比晶體硅的硬度大。
(二)化學性質
1。碳、硅能和氧氣反應
C+O2=CO2
Si+O2=SiO2
2。硅和強堿反應
Si+2NaOH+H2O=Na2SiO3+2H2
3。碳和硅反應生成碳化硅SiC
SiC是原子晶體,硬度大。
(三)純硅的制取
SiO2+2C=Si+2CO2↑
粗硅
Si+2Cl2=SiCl4四氯化硅
SiCl4+2H2=Si+4HCl
二、二氧化硅
(一)打出下列投影,得到結論:
(二)化學性質:
1、化學教案《化學教案-硅碳族元素》。和堿性氧化物反應
SiO2+CaO=CaSiO3
2、和堿反應
SiO2+2NaOH=NaSiO3+H2O
3、和HF反應
SiO2+4HF=SiF4↑+2H2O玻璃繪圖
提問:如何用實驗證明石灰石中混有石英?
如何除去石灰石中的石英?
三、硅酸、硅酸鹽
1、硅酸不能直接制取
Na2SiO3+2HCl=H4SiO4↓+2NaCl
H4SiO4=H2SiO3+H2O
弱酸,酸性小于碳酸
2、硅酸鹽
Na2SiO3水玻璃無色粘稠的液體
介紹用氧化物形式表示硅酸鹽的方法
硅酸鈉:Na2SiO3(Na2O·SiO2)
鎂橄欖石:Mg2SiO4(2MgO·SiO2)
高嶺石:Al2(SiO5)·(OH)4
(Al2O3·2SiO2·2H2O)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9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理解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介紹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培養學生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意識;通過學習和查閱資料,使學生了解我國及世界能源儲備和開發;通過布置研究性課題,進一步認識化學與生產、科學研究及生活的緊密聯系。
能力目標
通過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目標
在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的.現在,開發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借此培養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擴展是很難得的。注意科學開發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第一章第三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可以講是高中化學理論聯系實際的開篇,它起著連接初高中化學的紐帶作用。本節教學介紹的理論主要用于聯系實際,分別從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和能量變化等不同反應類型、不同反應過程及實質加以聯系和理解,使學生在感性認識中對知識深化和總結,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教法建議
以探究學習為主。教師是組織者、學習上的服務者、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和問題的提出者。建議教材安排的兩個演示實驗改為課上的分組實驗,內容不多,準備方便。這樣做既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教師不能用化學課件代替化學實驗,學生親身實驗所得實驗現象最具說服力。教學思路:影像遠古人用火引入課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學生實驗驗證和探討理論依據→確定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討論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和保護環境→能源的展望和人類的進步→布置研究學習和自學內容。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10
課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教學重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的觀點的建立。能量的“儲存”和“釋放”。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影像:《遠古人用火》01/07
[過渡]北京猿人遺址中發現用火后的炭層,表明人類使用能源的歷史已非常久遠。
[板書]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過渡]化學反應中能量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分組實驗]請學生注意
①操作方法;
②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③總結實驗結論;
④寫出化學方程式。
(1)反應產生大量氣泡,同時試管溫度升高,說明反應過程中有熱量放出。化學反應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攪拌后,玻璃片和小燒杯粘在一起,說明該反應吸收了大量的熱,使水溫降低結成冰。化學反應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結論]
放熱反應:化學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學反應叫做放熱反應。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熱反應:化學上把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叫做吸熱反應。
如C(s)+H2O(g)CO(g)+H2(g)
[討論]現代人怎樣利用化學反應?
結論:現代人利用化學反應主要是①利用化學反應中釋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學反應制取或合成新物質。
[板書]二、燃料燃燒的條件和環境保護
[學生分組討論](1)燃料充分燃燒條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點?
[結論]
(1)使燃料充分燃燒需要考慮兩點:①燃燒時要有足夠多的空氣;②燃料與空氣要有足夠大的接觸面。
空氣不足:①浪費資源;②產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氣,危害人體健康。
空氣過量:過量空氣會帶走部分熱量,浪費能源。
增大接觸面:改變燃料的狀態。如固體燃料粉碎、將液體燃料以霧狀噴出、固體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溫室效應;②會造成化石燃料蘊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燒排放二氧化硫,導致酸雨;④煤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煙塵。
[板書]三、現代能源結構和新能源展望
[討論]現代人怎樣利用化學反應中釋放出的能量?
結論:人類所需要能量,絕大部分是通過化學反應產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或它們的制品燃燒所產生的。
[講述]現代能源結構。
1999年我國化石燃料和水電能源的消耗結構:能源,煤,石油,天然氣,水電
比例:76.2%,16.6%,2.1%,5.1%
[講述]我國化石燃料與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對比。
石油儲量/1×1010t
天然氣儲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歐
3.4
6.1
99.3
日本
1.0
前蘇聯
8.3
42.5
241.0
中東
54
24.2
中國
2.4
0.8
99.0
[討論]我國能源結構的缺點和新能源展望(環保、防止能源危機)。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
[結論]得出以下結構。
[閱讀]能源與人類進步。
請學生閱讀教材22——23頁。
[本節課的總結和評價]——根據實際完成的情況和教學效果而定。
[尾聲]《太陽能》05/34
教學手段:
設計思想:教師應從課堂的知識傳輸者和灌輸者,變為組織者、學習上的服務者、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和問題的提出者。
板書設計: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和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能正確書寫和配平簡單化學方程式。
2、培養思維的有序性和嚴密性。
3、追求實事是的科學態度。
內容簡析
化學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寫書和配平化學方程式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基本技能。因此,化學方程式的涵義和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技能是本節學習的重點,而書寫化學方程式應遵循的兩個原則是學好本節內容的關鍵。學習時,注意按照化學方程式的涵義(質和量的涵義)去理解和讀寫化學方程式,注意各種符號的意義和書寫步驟。重點:明確化學方程式的意義;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方程式.難點: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命題趨勢1.考查正確書寫初中課本中常見的重要的化學方程式一.2.能夠根據提供的條件,結合有關知識.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核心知識
一、化學方程式的定義: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叫做化學方程式.
二、書寫原則:
1.以客觀事實為基礎;
2.是要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三、書寫步驟:
1.左寫反應物化學式,右寫生成物化學式;
2.配平;
3.注明反應條件以及生成物的狀態.
四、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數法;
2.觀察法;
3.奇數配偶數;
4.待定系數法.
五、表示的意義:
1.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
2.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
六、讀法:
例如S+O2SO232∶32∶64從質變讀法:硫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從量變讀法:每32份質量的硫與32份質量的氧氣反應生成64份質量的二氧化硫.
七、書寫化學方程式常見錯誤:
1.定錯物質的化學式.
2.隨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實上不存在的化學反應
3.化學方程式沒有配平.
4.寫錯或漏寫反應必需的條件.
5.漏標了氣體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
典型例題
例1下列化學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A.H2OH2+OB.CuO+H2Cu+H2OC.4Fe+3O22Fe2O3D.2KClO32KCl+3O2↑E.CH4+2O2CO2↑+2H2O
分析(A)氧氣的化學式書寫出錯,應寫為O2,反應物水為液體,故生成物中出現氣體均要標"↑",還須配平.放正確應為:2H2O2H2↑+O2↑;(B)漏寫反應條件,改為H2+CuOCu+H2O;(C)不符合客觀事實,Fe+O2中燃燒應生成Fe3O4,而不是Fe2O3。另外方程式沒配平,改為3Fe+2O2Fe3O4;(D)是正確的;(E)反應物有氣體,故生成物氣體CO2不應標上"↑"符號。
解答選(D)
例2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1)KClO3KCl+O2↑(2)C2H2+O2CO2+H2O(3)Fe2O3+COFe+CO2
分析
(1)用最小公倍數法配平觀察:方程式兩邊原子個數不相等的一種元素氧元素;求它的`最小公倍數3×2=6;由最小公倍數確定系數=2=3KClO3KCl+O2↑再配平其它系數2KClO32KCl+3O2↑
(2)用奇數配偶數法配平觀察:找出在方程式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元素--O;找出氧原子個數為奇數的化學式配成偶數.C2H2+O2CO2+H2O配平其它系數2C2H2+5O24CO2+2H2O或用待定系數法:C2H2+xO22CO2+H2O氧原子左、右個數相等,即有x·2=2×2+1∴x=代入,再將系數擴大2倍即可。
(3)用觀察法配平:方程式左邊CO前系數與右邊CO2前系數一定是相同的,找出方程式中比較復雜的化學式Fe2O3,令系數為1,再確定其它化學式的系數:Fe2O3+3CO2Fe+3CO2
例3求出實驗室用KClO3和MnO2混合加執制備O2,中各物質的質量比。
解答2KClO32KCl+3O2↑2(39+35.5+16×3)∶2(39+35.5)∶3×(16×2)2×122.5∶2×74.5∶3×32245∶149∶96
例4寫出實驗室加熱堿式碳酸銅使其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分析根據書寫化學方程式的三個步驟。第①步: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Cu2(OH)2CO3----CuO+H2O+CO2第②步:用觀察法將其配平.在CuO前配系教"2"&
nbsp;第③步:注明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加熱"△"和生成物的狀態符號。由于生成物CuO和反應物Cu2(OH)2CO3都是固體.所以CuO右邊不要注"↓"號;生成物中CO2是氣體,而且反應物中無氣體參加.所以CO2右邊要注"↑"號。解答Cu2(OH)2CO32CuO+CO2↑+H2O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2.了解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及合金的特點。
3.了解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質的觀念。
3.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學習化學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難點
1.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工具
投影儀、金屬制品(如曲別針、鋁箔、銅絲、水龍頭等)、金屬制品的掛圖(如飛機、坦克、輪船等)、鐵架臺(帶鐵圈)、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片(鐵片、銅片、鋁片)、干電池、小燈泡、導線、酒精燈、火柴、砂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碳、氧等非金屬的性質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種元素中約有80%為金屬元素,這些金屬元素在生產和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和廣泛的用途。本單元我們將學習一些常見金屬的性質、用途和冶煉方法等。
二、新課教學
1.展示一些金屬制品(如訂書釘、鋁箔、銅絲電線、不銹鋼水龍頭等)和金屬制品的圖片(如火箭、坦克、輪船等)。
[分析]常見的材料很少有純金屬,多數為金屬的合金,即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金屬材料種類繁多,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
[提問]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什么時代開始使用金屬材料的嗎?想了解金屬材料的使用歷史嗎?
[小結]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鋁的使用→鈦的利用
我國從商代開始使用青銅器,春秋時期就會煉鐵,戰國時期會煉鋼,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鋼和鋁合金材料,鈦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前景的金屬材料之一。
2.與學生一起欣賞課本第2頁的兩幅圖。
鋁的利用要比銅和鐵晚得多,那僅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鋁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蝕等優良性能,現在世界上鋁的年產量已超過了銅,位于鐵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們就以銅、鋁、鐵為例,對金屬的物理性質進行探討。
[板書]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活動與探究】根據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請學生取三塊同樣大小的銅片、鋁片和鐵片。
(1)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然后用細砂紙打磨,再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
(2)試試它們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并感覺一下它們的硬度。
(3)感覺一下它們的質量大小,由此判斷它們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著金屬片的一端,在酒精燈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實驗安全:時間不要長,防止燙傷),試試它能不能導熱。
(5)用電池和小燈泡試試它們能不能導電,并比較燈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鐵錘錘一下(驗證金屬的延展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思考、討論、總結:
(1)金屬都有顏色、有光澤,純凈的鐵和鋁為銀白色,銅為紫紅色。
(2)金屬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能被彎曲,而且不易折斷。
(3)金屬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屬有輕金屬和重金屬之分,如鋁為輕金屬,而銅為重金屬。
(4)金屬具有導熱性。不同金屬的導熱能力不盡相同。
師:金屬的這一性質決定了它們可應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們可用作炊具、餐具、熱交換器、散熱器等。
師: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鋁、鐵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體若攝入鋁過量,可能導致大腦遲鈍,故餐具最好少用鋁,多用鐵,因為鐵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元素。
(5)金屬具有導電性。不同金屬的導電能力不盡相同。
(6)金屬具有延展性。
討論: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細絲的性質為延性,打軋成薄片的性質為展性。)
(展示細鐵絲、銅絲、鋁箔等)
師:金屬的這種形變說明金屬具有什么性質?
生:延展性。
師:對!金屬的延展性決定了金屬一般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便于加工制造。
[討論](1)常溫下,是不是所有金屬都是固體?
(2)金屬用砂紙打磨前后,其顏色和光澤是否相同?說明了什么?
(3)制造飛機或機械底座對金屬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熱時有沒有熔化?說明炊具的熔點怎樣?
(5)燈絲是用鎢絲制成的,說明鎢的熔點如何?鎢可能還具有什么性質?
學生討論并總結:
(1)常溫下,汞即水銀是液態。
(2)說明有些金屬在打磨后可能與某些物質反應而使表面的金屬光澤失去。
(3)制造飛機的金屬密度小,機械底座的金屬密度大。兩者為防止變形都需要有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屬熔點一般較高。
(5)鎢的熔點很高,同時具有導電和導熱性。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探討結果,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并用簡短的語言進行回答。
生分組討論、歸納、總結并匯報。
師總結并板書:常溫下為固態(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因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師: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
生: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
[板書]二、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
師:物質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質決定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些常見金屬物理性質的比較。
[投影]一些金屬物理性質的比較
師:請大家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展示]
(1)為什么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制而不用鉛制?
(2)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么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用銀制?
(3)為什么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而不用錫制?如果用錫制的話,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
(4)為什么有的`鐵制品如水龍頭等要鍍鉻?如果鍍金怎么樣?
生討論回答:(1)因鐵的硬度大于鉛,鉛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鐮刀用鉛制,用的時候刀刃容易卷起來;而錘子用鉛制,很易變形。
(2)電線用銅制而不用銀制的理由:①銀在自然界的含量少,價格昂貴;②銀的密度大,不易架設。
(3)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是由于鎢有較高的熔點,且易導電。若用錫制的話,燈絲導電產生的熱量易使燈絲熔斷(因錫的熔點低),從而影響燈泡的壽命。
(4)水龍頭鍍鉻:①可增加水龍頭的硬度,而使其不易變形;②不易生銹;③鍍鉻可使水龍頭變得美觀大方。鍍金雖然更好看,更耐腐蝕,但不經濟。
師:根據以上討論結果并結合實際思考:物質的性質是否是決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認為還需考慮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質決定。還需考慮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對環境的影響等。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份資料。
[投影]
金屬之最
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鋁
人體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鈣
目前世界年產量最高的金屬——鐵
導電、導熱性最好的金屬——銀
硬度最高的金屬——鉻
熔點最高的金屬——鎢
熔點最低的金屬——汞
密度最大的金屬——鋨
密度最小的金屬——鋰
師:你能很快記住它們嗎?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是冠軍。
板書
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1 金屬材料
第1課時 金屬的物理性質
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常溫下為固態(除汞外),有顏色和光澤,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密度、硬度隨金屬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質性質決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質決定。還需考慮的因素: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解決金屬材料的課題為中心,引導學生從故事化的教學情境入手,由學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實驗、設計、討論等方式,得出如何區分常見的金屬和非金屬以及金屬的物理性質和用途的關系,學生掌握得較好。
【化學初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空氣》08-25
人教版初三化學教學設計05-05
初三的化學教學設計(通用10篇)06-18
最新初三化學教學設計(精選12篇)05-23
化學教學設計11-24
化學教學設計11-13
化學的教學設計12-14
化學教學設計(經典)05-11
初三《化學》教學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