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木蘭詩》閱讀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木蘭詩》閱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情分析
鑒于學生的鑒賞水平,對于詩歌的寫作手法不宜深究;時代背景略知即可;重點是理解人物形象,讀背詩歌。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品內容,理解敘事的詳略,體會詩歌對我國古代女英雄的贊美。
2、初步了解樂府民歌的特點,以及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詩歌的朗讀和背誦。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簡介作品。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名篇。它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樂府民歌,這首敘事詩閃爍著現實主義的光輝。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它產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后代文人作了加工潤色,但基本上保留了易誦易記的特色。
二、根據預習回答問題(出示小黑板)。
1、A木蘭之歌B木蘭出征C木蘭從軍
由此你認為本詩重在表現人還是表現事?
(板書: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2、文中那些文字表現了木蘭的少女特點?哪些文字表現了她是一位女英雄?哪些是正面寫她的?哪些是側面寫她的?(板書:詩歌內容)
3、你認為詩中哪些語言體現了本詩是北朝樂府民歌?
4、指兩名同學一個讀加點字的音,一個寫。(見“閱讀提示”。)
三、領讀兩遍課文,學生自瀆一遍,然后明確:
1、“唧唧”注釋說是“蟲叫聲”,大家說可能是什么蟲叫的?(蟋蟀)這種蟲叫聲表明了什么季節?(蟋蟀古人叫它“促織”,意思是天氣開始冷了,它催促人們快點織布做寒衣,在這種情況下“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更加突出了事體的重大。)下文哪一句詩與這里照應?(朔氣傳金柝)
2、“問女”四句看似贅文,實則細膩地表現了木蘭當時心事重重的樣子。“昨夜”如換成“昨日”,意思有什么變化?木蘭是在什么情況下從軍的?“從此”二字表達了她的'什么心情?
3、“十二卷”與下文的“十年”、“十二轉”、“十二年”都怎樣理解?
4、東南西北各句排比互文,怎樣解釋?
5、“旦”、“暮”二字表明了什么?“不聞”、“但聞”句表現了木蘭的什么心情?
6、第四段六句以極其凝練和諧的語言,形象地概括了木蘭從離家出征到凱旋回朝的全過程。為什么這部分不做大肆渲染?(因為這里不是重點)
7、詩里是怎樣描述戰后人們對木蘭的熱情?木蘭的表現怎樣?
8、“問所欲”可否換成“問所需”?“愿”為什么不說“欲”?“千里足”是什么修辭?(借代)“兒”為什么不說“女”?
9、“相扶將”說的誰扶誰?
10、第七段以兔為喻,贊美了木蘭“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
11、詩中對偶句與排比句有幾處,請找出來。
四、如有時間,教師說白話,學生說原文;然后教師說原文,學生說白話。
五、結課,作業。
本詩通過對木蘭離家從軍—征戰沙場—勝利歸來的生動敘述,塑造了一個為國立功而又不圖名利富貴、叱咤風云而又感情細膩的女英雄形象。反復誦讀后,在練習本上抄寫全詩,翻譯成白話;做課后練習一、二。
附板書設計
木蘭詩
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1、代父從軍(詳),征途思親。
2、艱苦征戰,十年凱旋(略)。
3、辭官回鄉,親人團聚。
4、吟唱附文,隱喻贊頌。
【七年級語文《木蘭詩》閱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木蘭詩》語文教學設計12-04
《木蘭詩》設計11-30
木蘭詩語文11-08
七年級語文《木蘭詩》教學設計01-21
七年級語文《木蘭詩》教學設計12-29
木蘭詩語文教案設計12-02
學習木蘭詩的語文教學設計12-01
初中語文《木蘭詩》教學設計12-22
七年級語文下《木蘭詩》教學設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