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教學設計

時間:2024-04-17 12:36:4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黎明》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黎明》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黎明》教學設計

《黎明》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除了晝夜交替以外,還有天體的東升西落、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等。

  2.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這就意味著越是東邊的時區就越先迎來黎明。

  3.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模擬實驗、聯系生活現象和自然現象等多種途徑和方法,收集有關的證據。

  2.通過生活經驗和體驗活動,理解相對運動,根根據天體視運動的方向推導地球自轉的方向,并用來解釋太陽等天體的視運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知道因參照物的不同,對物體的運動需要從多角度去認識。

  2.培養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

  【學習重、難點】

  1.重點: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這就意味著越是東邊的時區就越先迎來黎明。

  2.難點:世界時區圖的認識。

  【學習準備】

  小組準備:自制教學模型、小紙人、北京和烏魯木齊紙牌、記錄單。

  教師準備:大地球儀一個、小地球儀、課件、臺燈一個、圓規、三角板。

  【學習過程】

  課前發給每組一個地球儀,自由看地球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談話引入:剛才同學們都玩了地球儀,地球儀是縮小版的地球,胡老師也把地球縮小畫在了黑板上,畫陽光和分界線,當陽光照在地球上的.時候,地球對著太陽的這一面是什么?預設:白天。

  2、教師補充:白天我們可以稱為晝,板書:晝。繼續提問:那背著太陽的這一邊是什么?預設:黑夜。教師補充:黑夜我們也可以稱為夜,板書:夜。

  3、教師表述:在白天和黑夜之間有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出示地球儀和臺燈,在地球儀上看,打開臺燈,當太陽照在地球上,對著太陽的一邊是白天,背著太陽的一邊是黑夜(學生一起說)。教師指著地球儀,從黑夜到白天過渡的這個時間叫做黎明什么?預設:黎明。板書:黎明。

  4、引導:在我們中國有兩個比較特殊的城市,一個是首都北京,我在地球儀上用紅色五角星做了標記,另一個是新疆的烏魯木齊,我用藍色五角星做了標記,課件出示中國地圖和這兩個城市。提問:這兩個城市,北京在烏魯木齊的哪邊?預設:東邊,課件出示:東。繼續提問:那烏魯木齊在北京的哪邊呢?預設:西邊。課件出示:西。質疑:那北京和烏魯木齊誰會先迎來黎明呢?大家想一想,板書:誰先迎來。

  二、模擬實驗

  1、談話:北京和烏魯木齊誰會先迎來黎明呢?請學生回答。預設:北京。板書:北京。

  2、追問:你是怎么想的?你判斷北京先迎來黎明有什么依據?預設:①北京在東面,先看到太陽。②太陽東升西落,北京在烏魯木齊東面就先迎來黎明。③太陽東升西落,地球自西向東轉。

  3、繼續追問:這是你的觀點,誰有不同的想法?請另一名學生回答。預設:烏魯木齊。板書:烏魯木齊。

  4、追問:你的依據又是什么?學生說理由。

  5、引導:北京和烏魯木齊究竟誰會先迎來黎明呢,我們一起來觀察兩張照片。課件出示相同時間北京的和烏魯木齊的景色照片。

  6、提問:從這兩張照片中,你們發現了什么?預設:北京先迎來黎明。追問:你從哪里看出是北京先迎來黎明?預設:同樣是早上7點,烏魯木齊的天還很黑。

  7、質疑引導:從照片上看很有可能是北京先迎來黎明,這只是我們的猜測,你們能用什么辦法來證明呢?預設:模擬實驗。追問:怎么模擬呢?學生回答。

  8、課件出示模擬方法:①每組一人②圍成圓圈③角色模擬④轉動起來⑤觀察現象

  學生圍成圓圈,教師給學生掛上地名,確定東西方向和太陽位置,然后開始實驗。

  自西向東轉兩圈,自東向西轉兩圈。

  9、交流反饋,提問:地球怎么轉,北京先迎來黎明?預設:自西向東轉。追問:那地球怎么轉,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預設:自東向西。

  10、談話:通過模擬實驗我們發現,北京有可能先迎來黎明,烏魯木齊也有可能先迎來黎明。在這個模擬實驗中,一些同學把自己模擬成了地球,沒有真正觀察到地球的轉動和這兩個城市誰先迎來黎明的情況,如果我們能站在地球上去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迎來黎明,那是否能觀察的更清楚呢,你們想站到地球上去觀察嗎?預設:想。

  11、課件出示小人,談話:我把你們都變成了這么小的小人,課件出示貼,你們把自己貼在地球儀上相應的位置,北京與紅五角星對齊,烏魯木齊與藍五角星對齊,課件出示開,貼好后打開手電,把它當成太陽,課件出示轉,然后轉動地球儀,指導示范如何轉動地球儀,明確左西右東,課件出示看,看一看地球怎樣轉動,北京先迎來黎明?怎樣轉動,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

  學生模擬實驗,教師指導。

  12、反饋交流:誰來說說你們是怎么做的,發現了什么?(上臺展示)預設:地球自西向東轉,北京先迎來黎明。板書:畫上地球,弄清東西方向畫上箭頭,寫上自西向東。追問:那地球怎么轉,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預設:自東向西。板書:畫上地球,畫上箭頭,寫上自東向西。

  三、地球怎么轉

  1、談話:大家做的實驗是不是跟他們一樣?通過實驗我們再次發現,北京和烏魯木齊都有可能先迎來黎明,課件再次出示相同時間北京和烏魯木齊的照片,從剛才的照片來看,事實上可能是誰先迎來黎明?預設:北京。

  2、如果北京比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你認為是什么因素造成的?預設:地球自轉方向。

  3、質疑:你認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怎樣的?預設:自西向東。追問:你有什么依據?預設:太陽東升西落,地球自西向東轉動。

  4、繼續質疑:誰有不同意見?如果沒有,教師則追問:大家都認為地球是自西向東轉的,你們用什么辦法來證明?學生可能想不出。

  5、引導: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課件播放視頻,看完視頻后提問:視頻中的汽車是怎樣運動的?預設:向前。追問:那旁邊的景物呢?預設:后退。副板書:汽車前進,景物后退。

  6、談話:我們再來看一段視頻,課件播放看視頻2,看完視頻后提問:視頻中的木馬是怎樣運動的?預設:自西向東或順時針。追問:那旁邊的景物呢?預設:自東向西或逆時針。副板書:木馬順時針轉,景物逆時針轉。

  7、引導:天氣晴的時候,我們站在地球上每天看到太陽東升西落,那么地球是怎么轉的?預設:自西向東。板書:太陽東升西落,地球自西向東轉。

  8、引導小結:我們把生活中這樣的一些運動稱為相對運動。板書:相對運動。提問:現在你認為烏魯木齊有可能先迎來黎明嗎?預設:沒有。追問:你的依據是什么?預設:地球是自西向東轉的。教師指著板書小結:如果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地球必須自東向西轉,板書:①,而事實上北京比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北京想要先迎來黎明,地球只能自西向東轉,板書:②,我們看到太陽東升西落,一定是地球自西向東運動造成的,板書:③,這么多證據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在自西向東前板書:。

  四、認識時區圖

  1、談話:事實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所以北京比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那北京比烏魯木齊提早多少小時先迎來黎明呢?我們讓世界時區圖來幫助我們尋找答案。

  2、談話:我們將整個地球以經線為標準展開,就是一張世界時區圖,課件播放展開過程。板書:世界時區圖。

  3、質疑:這張世界時區圖能幫助我們學到什么信息呢?請各小組拿出學習單學習世界時區圖的相關知識,完成學習單上任務,并思考交流相關的疑問。

  學生學習世界時區圖,教師指導思考題。

  4、反饋交流:誰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學習成果。請學生上臺匯報,匯報第一題時板書:24個。任務一完成后,詢問其他學生:你們的結果都跟他一樣嗎?

  5、交流思考題:①北京和倫敦誰先迎來黎明?預設:北京。追問:你有什么依據?預設:北京在東面,東八區,倫敦在0時區。

  ②北京和東京誰先迎來黎明?預設:東京。追問,你的依據又是什么?預設:東京在北京東面,東十區,北京在東八區。

  ③為什么越是東面的時區越先迎來黎明?預設:地球自西向東自轉。

  6、小結:因為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的原因,越是東面的時區就要比西面早一些迎來黎明。在課題下面板書:東早西遲。

  五、課堂總結

  談話:同學們,原來誰先迎來黎明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決定的。這個單元我們都在研究地球的運動,相信同學們一定有很多收獲,讓我們來整理一下,課件出示表格。

《黎明》教學設計2

  (一)檢查復習

  1、朗讀課文。

  2、檢查認字情況。抽讀生字詞語卡片:

  黎明推車橫道責任頁碼癢癢

  (二)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字卡片:始柱掏橫級頁鉛筆

  指名認讀這幾個字,明確這八個字是要求能認會寫的。

  2、合作學習,識記字形。

  跟同桌討論學習,讀字音看字形,看看可以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音形。

  指名匯報自學情況,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識記方法。

  如熟字相加:“女”生上“臺”開“始”表演。

  比較形近字:住——柱掏——淘

  級——極鉛——沿

  3、指導書寫。

  (1)指名書空,說一說字的筆順。

  (2)引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說說在書寫時該注意什么。

  “始柱掏橫級鉛”都是左右結構的字,寫的時候要注意這幾個字都是左窄右寬,要注意左右讓筆的`書寫規則。

  不能添筆畫(如:鉛)或少筆畫(如:掏、橫、級、始)

  (三)鞏固練習

  1、隨堂聽寫本課生字:始柱掏橫級頁

  鉛筆

  2、給生字組詞。

  始()掏()級()筆()

  柱()橫()頁()鉛()

  3、選用本課中你喜歡的詞語說句子,如:黎明、晨曦、贊嘆、輕松……

  板書設計:

  2、黎明

  柱柱愛媽媽

  幫媽媽推車贊嘆

  看書喜悅

  請教責任

《黎明》教學設計3

  目標:

  1、品味詩歌的節奏和語言,感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2、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感情,培養鑒賞詩歌的基本能力,進而培養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3、感受詩中對黎明的深情呼喚,珍惜今天美好的時代,并奮發向上,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重點:體會詩歌中以第一人稱的寫法,激情昂揚地在召喚,在喚醒,感受詩人的思想與情感。

  難點:體會詩中“黎明”等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義及一些詩句的含義。

  設想:以朗讀為主,組織學生選點評讀

  課時:兩課時

  程序:

  第一課時

  要點:充分朗讀,走進詩歌

  步驟:

  一、創設情境:(3分鐘)

  第三冊所學現代詩:《郭沫若詩兩首》、《現代詩三首》、《鄉愁詩兩首》、《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外國詩兩首》:從中感受到了現代詩的“三美”(音樂美、畫面美、結構美),體味到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對故鄉深情的思念,對母愛的贊美,對愛情的歌頌,以及對生活的哲思。

  本單元所選的六首詩作,有對黎明的深情呼喚,有對生與死的深刻思考,有對革命圣地的熱情歌頌;還有春雨對孩子的絮語,有帆對暴風雨的渴望,有對小小螢火蟲的贊美。

  在“三美”的基礎上,我們將借助誦讀這一途徑,進一步感受詩歌豐富的內容,多樣的手法,精美的語言、豐富的情感。

  二、自由誦讀(18分鐘)

  1、第一遍慢速讀,要求讀得順暢(明確字音)。

  2、第二遍中速讀,要求讀得有抑有揚(明節奏)。

  3、第三遍中速讀,要求充分滲透感情(感知基調)。

  三、整體感讀(25分鐘)

  1、讀出文章基調(介紹背景)

  基調:欣喜、喜悅之情(寫歡快場面的詩句、詞語)

  背景:在中華民族處理內憂外患的危急時刻,許多人對中國的前途和未來悲觀失望,看不到黎明前的一線曙光,詩人于1941年來到延安,在延安的日日月月里,詩人感到另一種火熱的'戰斗生活,心中無比激動與興奮,于是在《黎》中借助“黎明”這個意象向人們發出召喚。

  2、讀出結構:這首詩一共有32節,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明確:在概括時,一定要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語。)

  學生討論后明確: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為了我的祈愿”到“又將帶溫暖給人類”。(請通知)

  第二部分:從“借你正直人的嘴”到“說我馬上要來叩打他們的窗門”。(迎接方式)

  第三部分:從“請你忠實于時間的詩人”到“說他們所等待的就要來了(請通知)

  對于結構層次的劃分,不必執著一念,只要合理,都可以。

  3、讀出內容

  ⑴關于“通知”:黎明所“通知”的對象有哪些人? 這個“通知”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集中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

  ⑵關于全詩:復述整個詩歌的基本內容。(完成板書)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要點:選點評讀,拓展遷移,走出詩歌

  步驟:

  一、創設情景:

  演讀全詩,讀出氣氛

  二、分組評讀

  1.要求學生自讀全詩,一定要注意在讀中品,邊讀邊想,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然后在詩歌空白處寫出自己的評點內容:

  可以是評價詞語的應用,可以是評價詩句中的感情,可以是評價修辭方法的妙處,也可以是評價寫詩的技法的,也可以是評價難句的理解

  2.學生相互交流評點的內容。

  3.在評點中注意以下問題:

  (1)關于技法:①象征和擬人;②第一人稱;③兩行一節,增添節奏;④黎明的景象的雙重含義。

  (2)關于理解:

  ①詩中說“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類/和遠方的沉浸在苦難里的城市和村莊”,這兩句詩該如何理解?

  ②詩歌末尾說:“趁這夜已快完了,請告訴他們/說他們所等待的就要來了”,這當中的“夜”和“所等待的”應該怎樣理解?

  (3)關于修辭的妙用:

  品味下面兩節詩歌:

  請歌唱者唱著歌來歡迎

  用草與露水所滲合的聲音

  請舞蹈者跳著舞來歡迎

  披上她們白霧的晨衣。

  這兩節詩讀起來感覺很美,體會一下,詩人是如何表現出其中之美蘊的。

  4.教師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所評點的內容。并引導學生相互評價該生所評點的優劣。

  5.評點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詩歌主要內容。

  6.學生齊讀全詩。

  三、深入研讀

  1、含義:找出詩中關鍵詩句或詞語,聯系你所了解的有關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說說詩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義。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2、主旨:艾青說“一首詩是一個心靈的活的雕塑”,你感覺到這首詩所跳動的心靈了嗎?請你說說,在這首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是什么?

  四、遷移擴讀

  艾青的詩歌時代意識非常強烈,蘊藏著一種深沉而強烈的感情,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獨特的感受、觀察和認識。請閱讀下面這首詩:

  打開你們的窗子吧

  打開你們的板門吧

  讓我進去,讓我進去

  進到你們的小屋里

  我帶著金黃的花束

  我帶著林間的香氣

  我帶著亮光和溫暖

  我帶著滿身的露水

  快起來,快起來

  快從枕頭里抬起頭來

  睜開你的被睫毛蓋著的眼

  讓你的眼看見我的到來

  讓你們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開它們的關閉了很久的窗子

  讓我把花束,把香氣,把亮光

  溫暖和露水撒滿你們心的空間。

  1942年1月14日

  閱讀后請比較:這首詩和《黎明的通知》在寫作、主題、意象等方面有何異同

  五、布置作業

  以“當黎明來到,東邊的天際抹上第一道朝霞……”作為起始句,繼續描寫下去,描寫黎明到來后的景象。

  附:教學反思:

《黎明》教學設計4

  教學設想

  在中國現代詩歌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以后引領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他的詩將現實的內容和藝術的技巧較好地結合在一起,其詩作中的時代意識非常強烈,蘊藏著一種深沉而強烈的感情,·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獨特的感受、觀察和認識。《黎明的通知》這首詩以欣喜的心情告訴長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黎明就要來了,如太陽—一樣光輝燦爛的新中國就要誕生。在教學時,要加強朗讀,指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詩歌中的感情和韻味。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生于浙江金華一個工商業兼地主家庭。因家中聽信算命先生所謂“克”父母的誑言,艾青被寄養在一個貧苦農婦家里生活了五年。少年時喜愛美術,初中畢業后考入了國立西湖藝術院。192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專攻繪畫藝術,在巴黎度過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質上貧困”的生活。1932年回國,參加了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并成為魯迅支持的美術團體“春地畫會”的成員,不久便被捕入獄。由于監獄生活的限制,艾青在藝術道路上出現了從繪畫到詩歌的轉向,發表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雪》

  三、朗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韻味

  1.教師范讀,學生初步感知詩歌內容學生聽完后,摘抄詩中的優美詞語:

  祈愿照引洶涌沉浸困倦呻吟淪亡流離

  2.學生齊讀詩歌。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慰安滲合虔誠慈惠期待

  1.指多名學生分章節朗讀全詩,要求其他學生在聽讀時進一步體會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

  2.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

  (1)第一層次問題:

  ①迅速回顧課文內容,然后復述整個詩歌的基本內容,以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

  ②指名學生復述,然后回答: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請劃分詩歌的結構層次。

  ③這個“通知”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集中表達了一個什么意思?

  (2)第二層次問題:

  ①迅速默讀詩歌,回答:黎明所“通知”的對象有哪些人?

  ②請默讀詩歌第8—16、第30—31等章節,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黎明所需要的歡迎場面的特點。

  ③語句理解:詩中說:“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類/和遠方的沉浸在苦難里的城市和村莊”,這兩句詩該如何理解?

  ④語句理解:詩歌末尾說:“趁這夜已快完了,請告訴他們/說他們所等待的就要來了”,這當中的“夜”和“所等待的”應該怎樣理解?

  ⑤品味下面兩節詩歌:

  請歌唱者唱著歌來歡迎

  用草與露水所滲合的聲音

  請舞蹈者跳著舞來歡迎

  披上她們白霧的晨衣

  這兩節詩讀起來感覺很美,體會一下,詩人是如何表現出其中之美的。

  明確:這道題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根據自己對詩歌的認知,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對于這兩節詩歌的理解,一是要注意作者選用的意象,一是要注意其中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⑥細讀詩歌,談談艾青詩歌的語言特色。

  明確:艾青詩歌的語言簡潔、明朗,同時又十分重視語言的暗示性與啟發性。多用口語,顯得很鮮活而富有變化,明快而又不淺露,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

  (3)第三層次問題:

  ①教師補充詩歌的寫作背景,然后學生討論:詩中的“黎明”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②“黎明”為什么要借詩人之口來發出通知,而不是自己通知呢?作者運用這種比喻的手法有什么效果?

  ③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是什么?你能夠理解嗎?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首詩采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表明了光明就要從根據地迅速擴大到全中國的堅定信念。他預言:一切流離失所的難民,一切熱愛生活的人民,將被黎明的通知所喚醒,迎接那民族解放的曙光。這顯示了詩人對光明的渴望和摯愛,這既是對黑暗陰冷現實的不妥協的抗爭,也是對理想、未來的不動搖的信念,既充溢著歷史之子的自豪和堅貞,又沐浴著暗夜與黎明交替時代的樂觀和明朗。

  對于上述三個層次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多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做適當的點撥,特別是對關鍵內容的點撥,以培養學生的詩歌閱讀能力。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指導學生朗讀詩歌

  朗讀是詩歌學習中的一種重要手段,是一種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表達方式。成功的朗讀,可以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的內容味道。不過,朗讀詩歌,要善于進入詩歌的意境,理清詩歌脈絡,把握住詩歌中的感情,并成功地把它轉化為有聲語言,才能使自己的朗讀有感染力。

  1.放朗讀帶,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語氣和節奏。

  2.教師指導詩歌朗讀技巧:

  (1)語調:一般可以分為升調、降調、平調和曲調等四種。語調的選擇要根據詩歌中的'思想感情,必須以詩歌中的思想感情為轉移,不可任意而為。比如第一、二小節,其語調可以處理為:

  為了我的祈愿

  詩人啊,你起來吧

  而且請你告訴他們一

  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要來

  (2)重音:一是要注意語法重音,二是要注意邏輯重音,特別是邏輯重音。對于其中的邏輯重音,要根據具體句子所強調的中心意思來確定。如下面這兩節:

  我從東方來

  從洶涌著波濤的海上來

  我將帶光明給世界

  又將帶溫暖給人類

  通過重讀這些詞,將詩人所強調的意思傳達出來。

  (3)節奏:本詩應當是屬于輕快節奏,即多揚少抑,多輕少重,語速較快,聲清不著力,有時略有跳躍。同時注意部分節奏的轉換。

  (4)感情:欣喜。

  3.要求學生根據朗讀指導,自由朗讀詩歌,盡可能讀出詩歌韻味。

  4.指名學生朗讀詩歌。

  詩歌相當長,可以要求學生只讀其中的幾節,不必全讀。

  二、遷移

  艾青的詩歌時代意識非常強烈,蘊藏著一種深沉而強烈的感情,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獨特的感受、觀察和認識。請閱讀下面這首詩:

  打開你們的窗子吧

  打開你們的板門吧

  讓我進去,讓我進去

  進到你們的小屋里

  我帶著金黃的花束

  我帶著林間的香氣

  我帶著亮光和溫暖

  我帶著滿身的露水

  快起來,快起來

  快從枕頭里抬起頭來

  睜開你的被睫毛蓋著的眼

  讓你的眼看見我的到來

  讓你們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開它們的關閉了很久的窗子

  讓我把花束,把香氣,把亮光

  溫暖和露水撒滿你們心的空間。

  1942年1月14日

  閱讀后請比較:這首詩和《黎明的通知》在寫作、主題、意象等方面有何異同?

  三、布置作業

《黎明》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誰先迎來黎明》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單元第4課,屬于“地球與宇宙”領域。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由于地球自轉而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基礎上,以“誰先迎來黎明”作為探究的載體,探究地球的自轉方向。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1)通過地球儀確認北京和烏魯木齊兩個城市地理位置的關系,猜想北京和烏魯木齊可能誰先迎來黎明;(2)模擬實驗:發現北京和烏魯木齊兩個城市迎來“黎明”的先后與地球的自轉方向有關;(3)根據日常人們觀察到的物體相對運動和天體運動現象,探究地球的自轉方向;(4)繼續探究其他城市誰先迎來黎明。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包括見識或經歷過地球上出現的各種天體現象,如太陽、月球、星體的東升西落現象、晝夜現象、四季現象等,對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奧秘充滿好奇心。大多學生通過絡、電視、科普類書籍等途徑,掌握了一些有關地球和宇宙領域的知識,但還不能成為系統的知識。

  經過幾年的科學教育,學生在想象、聯想、分析、概括、通過探究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發現并提出問題,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也能自主構建初步的科學概念(盡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準確)。

  地球和宇宙領域是小學科學課程比較難教內容,其中關于地球自轉方向、相對運動、天體運動現象等都比較抽象,學生由于已有的經驗和形成的認識,往往會頑固地拒絕接受原本是運動的物體要人為地定為靜止不動,大多學生在理解過程往往會有困難。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以發現問題為引領,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驗,以 “誰先迎來黎明”作為探究的載體,通過猜想、驗證,發現地球上不同地方迎來黎明的先后不同與地球的自轉方向有關。通過尋找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學生通過體驗和推導,認識到天體的視運動現象(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現象)可以用“相對運動”來解釋,本課的教學難點就會迎刃而解,從而證明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并以此來判斷更多的其他城市誰先迎來黎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制造矛盾推進研究不斷深入,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思維訓練,不斷地規范學生表達語言,不斷地幫助學生自主構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的科學概念。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視運動相反,即自西向東;由于地球的自轉,在我國不同地方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越靠東邊的地方越先迎來黎明。

  2.過程和方法:通過探究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相對運動,能發現地球自轉的正確方向。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到認識天體運動規律需要從多角度尋找證據的必要性,體會到在研究過程與同伴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

  2.難點:地球的自轉方向與天體視運動方向相反,即天體視運動方向是東升西落,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地球儀、手電筒,課件。

  小組準備:地球儀、手電筒。

  教學過程預設:

  一、情景導入,發現問題

  1.展示晝夜變化的視頻,明確人們常說的“黎明”的含義。

  2.發現問題:我國所有地方迎來黎明時間是不是同時的.?(交流)

  3.揭示研究的內容:究竟我國哪個地方先迎來黎明?(板書課題)

  二、探究“誰先迎來黎明”

  1.選擇北京與烏魯木齊兩城市作為研究“誰先迎來黎明”的對象。

  2.猜測北京與烏魯木齊兩城市可能誰先迎來黎明。

  3.討論、設計模擬實驗。

  4.模擬實驗:兩城市誰先迎來黎明。(提醒:觀察到什么現象可以用來說明北京與烏魯木齊兩城市誰先迎來黎明)

  5.歸納實驗結果:(1)如果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則北京先迎來黎明;(2)如果地球自東向西自轉,則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

  6.提問:哪種模擬實驗結果與地球實際自轉的情形相吻合?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討論、交流)

  7.(播放坐在運動的車內的人觀察車外情景視頻):從視頻的現象中發現了什么?

  8.講解:人坐在向前行駛的車里,看到車窗外的景物向后運動的現象,這是因為將人和車當作相對不動的結果,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相對運動。

  9.問題:自然界中有沒有類似相對運動的現象?(播放太陽東升西落的動畫視頻)我們在地球上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10.(播放地球自轉方向視頻)講解并:我們看每天太陽東升西落的現象,說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

  11.再次根據地球自西向東自轉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北京比烏魯木齊先迎來黎明。

  三、繼續研究其他城市誰先迎來黎明,發現新問題

  1.問題:更多的不同城市誰最先迎來黎明?

  2.討論、交流,并發現新問題:“每座城市都有可能最早迎來黎明”。

  3.討論: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4.講述:正因為地球是個不停自轉的球體,沒法找到邊界,所以,世界上每個城市的人都可以說她的城市處在最東邊,是最早迎來黎明的地方。為了解決這個幾百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的國際性問題,1884年多個國家召開國際學術會議,規定了一條國際日期變更線,根據這個規定,一般認為在國際日期變更線西側,越靠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地方越先迎來黎明。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動畫:我國哪個地方最先迎來曙光。

  2.本課學習的內容。

  附板書設計:

  誰先迎來黎明

  太陽 東升西落 (視運動)

  自西向東 (√)

  地球 自轉方向

  自東向西(×)

《黎明》教學設計6

  教學設想

  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詩歌內容,感受詩歌感情,培養鑒賞詩歌的基本能力,進而培養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二、介紹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1.作者:請參看“教學設計(A)”。

  2..寫作背景。

  1941年皖南事變后,艾青來到了革命根據地延安。與解放區新的生活與環境相適應詩人覺得“詩必須作為大眾的精神教育工作,成為革命事業里的,宣傳與鼓動的武器”,決心“把政治與詩密切地結合起來,把詩貢獻給新的主題和題材”,因此,詩人這一時期的詩歌,更自覺、更有力地為革命斗爭歌唱,詩作中的時代意識更為強烈,理想主義色彩也有了新的發展。《黎明的通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朗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內容

  1.聽朗讀帶。

  學生注意朗讀的字音和節奏。

  2.解決疑難字詞讀音,疏通閱讀障礙,

  注意以下字詞讀音:

  祈愿灼痛沉浸街衢籬笆雞塒污穢淪亡滲合扣打虔誠

  指名朗讀后,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評價,指出其中的優點和不足。

  四、梳理詩歌的.寫作層次

  梳理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為進一步的學習作準備

  1.學生默讀全詩,然后指名學生復述這首詩的基本意思。

  要求通過復述,能夠基本了解詩歌的大致內容和基本思路。

  2.討論:這首詩一共有32節,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學生討論后明確: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為了我的祈愿”到“又將帶溫暖給人類”。

  第二部分:從“借你正直人的嘴”到“請農夫從畜棚牽出耕牛”。

  第三部分:從“借你的熱情的嘴通知他們”到“說他們所等待的就要來了

  對于結構層次的劃分,不必執著一念,只要合理,都可以。

  3.討論: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明確:在概括時,一定要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語。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要回顧上課時內容,引入新課

  二、精讀詩歌,評點詩歌內容

  1.要求學生自讀全詩,一定要注意在讀中品,邊讀邊想,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然后在詩歌空白處寫出自己的評點內容。可以是評價詞語的應用,可以是評價詩句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是評價修辭方法的運用,也可以是評價詩歌技巧應用的效果。

  2.學生相互交流評點的內容。

  3.在評點中注意以下問題:

【《黎明》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黎明的通知》教學設計08-15

課文《誰先迎來黎明》教學設計10-31

誰先迎來黎明五年級教學設計06-20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11-02

黎明的作文08-12

描寫黎明的句子06-08

黎明靜思的經典散文09-29

黎明青春句子12-28

黎明湖作文08-25

守望黎明作文04-3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青涩天堂六月天在线视频 | 亚洲理论在线视频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ⅴ日本 | 亚洲专区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