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觀察記錄

時間:2024-12-27 11:19:58 登綺 記錄 我要投稿

[合集]娃娃家觀察記錄11篇

  觀察記錄是在自然條件下觀察被研究 的對象,如實記錄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并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問題,改進教育行為的一種方法。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合集]娃娃家觀察記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娃娃家觀察記錄 1

  觀察目的:

  娃娃家角色的分配

  觀察對象:

  第三組玩“娃娃家”的五位幼兒

  小萌、姜文煦、謝雨、王梓彥、程傳捷

  觀察時間:

  20xx年3月14日

  8∶30——8∶50區域活動時間

  觀察地點:

  小一班教室——“娃娃家”區域

  觀察實錄:

  今天是第三組的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牌有五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小朋友。孩子們進區后,一會兒傳來了爭吵的聲音,“我要當媽媽,我才不想當奶奶了”,原來是小萌和姜文煦小朋友都爭著當媽媽了,而其他三個小朋友都戴好了角色牌,睜著大眼睛看著這兩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們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著我。

  我蹲下身子問小萌和姜文煦:“你們為什么都要當媽媽呢?”小萌搶先回答:“因為我平時最喜歡媽媽,我覺得當媽媽好玩一些。”姜文煦也說:“我也喜歡當媽媽,當奶奶不好玩。”

  想到我們剛剛學過的一首兒歌《我有一個幸福的家》,我就對娃娃家的寶寶說:“那我們先來朗誦剛學過的《我有一個幸福的家》的兒歌吧!”孩子們馬上大聲的念起了兒歌,兒歌念完,我馬上問:“為什么說是幸福的家呀?家里有些什么人呢?”一旁的“爺爺”王梓彥說:“有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爸爸”謝雨也在一邊補充道:“還有小朋友呀!”我接著說:“對啦!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為我們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親又相愛!”小萌點點頭說:“我也覺得。”小朋友們都點點頭,我接著說:“在我們的家里,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寶寶們也是一家人,小朋友們要當好每一個角色,我們來試試當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說好。我轉過頭看看邊上那三個戴好角色牌的小朋友說:“爺爺、爸爸、和小朋友真棒,不爭不搶的選好自己的角色。”我又看看小萌和姜文煦說:“老師提個建議,今天小萌來當‘媽媽’,姜文煦當‘奶奶’,到下一次游戲的`時候我們就互換角色,看看誰當的‘媽媽’或者‘奶奶’當的好?可以嗎?”通過調節和勸說,小萌最終當上了“媽媽”,姜文煦當上了“奶奶”。剛開始“奶奶”還撅著小嘴巴,可過了一會兒,“奶奶”就開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分析:

  1、孩子們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規則意識(如:已有三位小朋友自己分配好角色,戴好了角色牌。)

  2、我們有時經常會問孩子最喜歡家里的誰?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媽媽。雖然小班的孩子還不能用語言去表達,但孩子們心中就是覺的媽媽是溫柔漂亮能干的,相比之下,奶奶在孩子們的心中分量比媽媽要稍遜色一些。所以當有“媽媽”和“奶奶”的角色選擇的時候,就會出現以上案例中的一幕:兩個孩子都爭選當“媽媽”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自主的權利,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角色,所以讓“娃娃家”的孩子們自選角色牌。其實孩子們對于角色扮演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的喜歡的角色就會爭論不休,這也與孩子的自我為中心的狀態有關。

  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加強孩子的親情觀念的培養,知道家里的成員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戲中出現問題,教師要及時的出現,并用親切的語言和適宜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比如:兩個孩子都爭選“媽媽”的角色,我及時的用念兒歌的方式,讓孩子停止了爭吵。并加以提問,加深孩子們對家庭角色的認識。

  3、教師還是要引導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擔當什么樣的角色。我用建議的方式讓兩位孩子協商和分配誰當“媽媽”,雖然孩子剛開始還是有點不高興,但當孩子的投入到游戲當中的時候,能馬上忘掉不開心,這也是小班孩子的心理特點。

  4、小班孩子在自選角色這個規則意識上是比較薄弱的,孩子無法協商角色的選擇時,教師要酌情參與指導,制定輪換角色的規則,并用圖片的形式記載孩子表演過角色的軌跡,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擔任自己喜歡的角色。當孩子得到自己喜歡的角色時,要給孩子提出游戲的要求,讓孩子學會珍惜自己的機會,同時對能自主協商分配角色和謙讓的小朋友進行表揚。幫助小朋友逐步學會協商、合作,學會克制自己,遵守規則。加強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5、在評價環節,運用情景再現法,讓全班孩子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把遵守規則內化,逐步培養他們自愿、自覺的遵守輪換規則的好習慣。

  娃娃家觀察記錄 2

  背景分析:

  這段時間,我班正開始《可愛的小動物》主題探索活動,孩子們對動物表現出很親近的感情,也喜歡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

  幼兒行為實錄:

  音樂活動《小白兔捉迷藏》開始了,老師扮演了兔媽媽,幼兒扮演兔寶寶戴上了胸飾,老師開始讓大家聽一段音樂,音樂剛出來,孩子們有的說:小白兔跳出來玩,有的說:它去拔蘿卜去,還有的說:它去超市買好吃的。老師看到孩子們情緒十分高漲,又提了問題:那你們聽聽后面的音樂,小兔又在干什么呢?孩子們一下十分安靜,側著耳朵聽著,有的先說了:“小兔休息一下。”還有的說:“小兔在吃東西了。”只有子瑜說:“可能碰到大灰狼了,它躲起來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猜著,最后老師做了一個表揚他的動作,大家應和著他的意見……可是等狼來捉小兔時,大家都變成花、草、樹、石頭等,等狼過來問:你是誰呀?沒有一個說是小兔,子瑜說:“狼是食肉動物,它不喜歡吃草的。”看來孩子們還能區分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呢!

  教師反思:

  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生成了有關食物鏈的問題,也熱衷于討論食草和食肉動物的話題,在與孩子們一起開展生成式主題活動的歷程中,我時時為小班孩子的創造潛能而驚訝和感動;在和孩子們互動的過程中,我從中學到了許多活生生的知識,這些活動使我的教學實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小班孩子,他們也可以是生成活動的主人。雖然,小班孩子的生成活動不如中班、大班的那樣能產生較多、較好的成果,它只是在平平淡淡的'真實生活中自然地沉淀著、積累著。但實踐讓我明白:教育并非演戲,取之于生活而又用至于生活的經驗才是最珍貴的,真正符合幼兒需要,有利于每個孩子提高和發展的活動才是成功的。

  改進措施:

  1、在事先的準備上,創設更貼近小班孩子生活經驗的情境,容易激發孩子表達的欲望。

  2、教師還要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重視個別在集體中表現。

  娃娃家觀察記錄 3

  班級:小二班

  日期:第二周20xx年3月2日

  主題:親親一家人

  執教:陳超

  活動目標:

  1、喜歡模仿成人角色,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做什么的。

  2、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手指靈活度。

  3、能遵守區域活動的規則。

  材料投放:

  娃娃家:布娃娃、毛絨玩具若干,娃娃家套裝玩具一套,餛飩、自制面條、餃子等若干。品嘗區,各市糖果盒、糖果、卡通茶杯若干。

  小醫院:醫院套裝玩具一套,自制鹽水瓶若干,藥瓶若干等。

  語言區:幼兒圖書若干,幼兒活動材料。

  美工區:幼兒活動材料《紙工》P2頁,《紅燈籠》,彩泥,蠟筆、畫紙等。

  指導建議:

  1、美工區:幼兒在做《紙工》《紅燈籠》時,因為小班的小朋友接觸剪刀剪紙還不是很多,教師在幼兒動手剪紙的工程中,要重點指導,并提醒幼兒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幼兒做完成品時,要及時給予幼兒鼓勵,提高幼兒以后做紙工的信心和興趣。

  2、其他區域活動時,要注意每個區域的活動規則,并鼓勵幼兒在區域中多說,和其他幼兒多交流。

  觀察原因

  小班的幼兒在紙工游戲中,慢慢開始接觸需要用剪刀完成的作品,因為小班的幼兒手指靈活度還不夠,大部分又是初次接觸需要用剪刀的手工,所以我想讓我們班的小朋友慢慢開始接觸需要用剪刀幫助完成的紙工作品,慢慢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觀察記錄

  有而在聽講的過程中還是很認真,很投入的。可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孩子的一些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大部分孩子還不會用剪刀,而我在給他們做示范的時候,又恰恰忘了教他們如何正確使用剪刀,使他們本來就還不靈活的小手顯得更加的笨拙,雖然有一部分的幼兒能完整的剪下需要的紙片,可是他們也沒有正確的是用剪刀。

  思考與對策

  小班年齡段的孩子,在手指靈活度的方面還是欠缺的,他們的手指小肌肉群的發育還未全部完成,所以需要做一些細致的游戲或動作都還不是很協調,特別是需要使用剪刀時,就很明顯了。我覺得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不是只在紙工活動上,正確使用剪刀的方法也不是在課堂上完全能說明白的,除了在日常活動和交流中,指導幼兒正確使用剪刀外,還需要家長平時在家中能讓孩子有目的地剪一剪,練一練,這樣對孩子的手指靈活度和小肌肉群的發展都有好處。

  娃娃家觀察記錄 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模擬過年時燒年夜飯、吃年夜飯的情景,感受過年時的喜慶情景。

  2、注意角色分明,分工明確,合作井然有條。

  材料提供:

  1、娃娃家的道具。

  2、各種塑料蔬菜(魚、紅蛋、蔬菜等)

  3、娃娃

  活動層次:

  第一層次:讓幼兒進入角色,知道我擔任的是爸爸、媽媽還是其他人物。

  第二層次:能模擬過年時燒年夜飯的情景。

  第三層次:能進行區域銜接,如到美工區去買火鍋、買紅包等等,來裝飾打扮娃娃家。

  指導建議:

  幫助幼兒明確角色,發揮想象,快樂地模擬、感受過年時的快樂情景。

  觀察要點:

  幼兒在娃娃家的表現,即他們在干什么?過年的情景有沒有體現?

  觀察記錄:

  游戲一開始,張一博、嚴徐唯、陳欣怡這三位小朋友率先進入了娃娃家。還有好多小朋友也很喜歡娃娃家,希望能進入,可是我只規定四位小朋友進入,正準備著再讓另一小朋友進入時,程諾小朋友就從另一個門口——柵欄那進入了。(她真是一個機靈的孩子)隨后他們四人就在娃娃家里活動了。當我再次來到他們中間時,張一博就跟我打招呼了:“老師,我剛才去提水了。”只見他手里拿著以前家長用竹子做的小水捅。(開展過很多次活動,這個小水捅從來沒有人問津,沒想到今天它被發現了)我再一看,地上亂糟糟的,隨即就問:“你們在干什么呀?”“我們在燒飯、燒菜”,“我在燒水”,“那你告訴我,你們都燒了些什么菜呀?”“有魚、蛋”“還有蔬菜”“為什么要燒這么多菜呀”“過年呀,我們在燒年夜飯”張一博說。“老師,我帶著飯去上班了。”我隨后看見張一博小朋友拿著裝滿蛋的電飯褒靈活地把柵欄一分就出門了,然后再一合關門了。他來到一個桌子邊上,打開電飯煲就吃了起來,然后再把它合上就走到柵欄前面,用手做按鈴的動作,嘴上說“叮咚、叮咚”。嚴徐唯小朋友聽見了,邊說:“張一博回來了”邊給他開門。……思考與對策:

  從以上記錄中,張一博小朋友的表現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為他的精彩表現、大膽想象而感到高興。可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張一博小朋友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學本領時坐不端正等等。可見教師還是需要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找到他的優點,并能無限地放大。從中,我也感覺到,我的第三層次沒有被孩子們意會。原因何在,區域活動的性質所造成的。娃娃家是社會性的,而美工區是學習性的,如果我能告訴孩子“火鍋城、禮品店(做紅包等)、書城、劇院”的話,我想娃娃家的表現會更精彩。意外的.收獲是:沒有刻意地把柵欄放在娃娃家,只是平時沒地方放,只能暫時放在娃娃家,沒想到孩子把柵欄想象成了家門,使他們的游戲更形象生動,想象力更能發揮。

  記錄一:

  區角活動一開始,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得向娃娃家跑去,很顯然,他們都喜歡這個可以裝扮自己,快快把自己變大的地方由于某種原因,翰翰沒能拿到進入娃娃家必要的胸牌,因此他站在門外有些不開心了。“余陽,你出來讓我玩。”翰翰霸道的叫著。“那你有沒有牌子的,我有牌子的,你不能玩的。”余陽解釋道。“可是我很想玩的。”意識到強硬的不行,翰翰降低了自己的語氣,并用求助的眼光看著我,希望我可以幫助他,可是我并沒有介入,等待著余陽的反應。“那我也很想玩得”余陽看了看手中的玩具,又說“那等我再玩一會兒,我們再交換,你先玩其它的好吧?”“不要賴皮。”翰翰心滿意足的走開,并去玩了其它的東西。過了一會兒,兩個孩子自覺地進行了交換,又開始了新的游戲。分析一:娃娃家一直是小班孩子在區角活動中的首選,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們喜歡娃娃家的首要原因就是可以滿足孩子們渴望長大的心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并不豐富,但是他們最直接的經驗就來自于他們的家庭生活,而爸爸媽媽就是他們最直接的來源,他們時刻感受著來自父母的愛,也在潛意識里模仿和重現著爸爸媽媽的舉動,所以對于小班幼兒而言,創設一個如家的環境來激發他們的角色扮演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在活動記錄中,兩個孩子對能否進入娃娃家游戲場生了對話和小議論,我沒有介入的理由是小班后期的孩子已經能夠自己嘗試處理一定的小分歧了。在他們的對話中,我發現他們已經有了分享和謙讓的意識,并逐漸懂得了如何去用自己的理由說服對方(如余陽用胸牌來說服翰翰他不能游戲的原因)以及在彼此都很渴望游戲的游戲的時候來嘗試輪流游戲,這樣既滿足了自己又考慮了他人。當然在這個活動后的反思中,讓我思考到其實對于余陽的這個決定,我應該給予及時的鼓勵,肯定它的想法和做法,這樣也可以激發其他幼兒的效仿,使孩子們更加懂得彼此謙讓和分享。

  記錄二:

  黎黎在娃娃家里像模像樣的背著包,認真地說“我要去上班了,寶寶在家里要乖,不要哭。”然后就背著包出門了,回來后依舊是“媽媽腔”很濃,“寶寶,媽媽回來了。”儼然一副“白領”樣。)瑩瑩在娃娃家里看到了一塊絲巾,便興奮得告訴我:“coco,這是抹布,用來擦地的。”說完便跪在地上,認真地擦了起來。還不時地假裝流汗,用手擦擦額上的汗水。儼然一副家庭主婦的樣子。分析二:很偶然看到了在娃娃家里發生的這兩個場景,“為什么同樣是媽媽,卻有著如此不同的扮演方法呢?”我自我詢問著。在翻閱有關書籍后,發現,孩子們的模仿來自于生活,他們的很多模仿場景都是自己生活的再現。結合這兩個孩子的家庭背景進行分析,圖一中黎黎的媽媽是一個白領,每天奔波于公司和家庭,而“寶寶”是黎黎媽媽對黎黎的愛稱,所以在娃娃家里黎黎就將“寶寶”的稱呼遷移到了娃娃身上,并且對媽媽“背包上班”這個天天要重復的動作進行效仿,在她的心理,這個動作是媽媽最具代表性的。而圖二中瑩瑩的媽媽則是一個專職的家庭主婦,每天完成的是必要的“買汰燒”,所以在瑩瑩的模仿中,是以媽媽做事情為主要模仿對象的,同時可以看出在瑩瑩的游戲中已經有了“以物代物”的出現,這也是小年齡孩子在角色游戲中所特有的。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孩子們進行娃娃家的游戲時,更多的是自己已有經驗的展現,并通過彼此的交流產生新經驗的遷移和同化,以此來發展新的經驗內容,而老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們進行經驗交流,給他們提供合適的場景和物品來激發他們的游戲想象,已發展幼兒在生活方面的認知和必要的技能。

  娃娃家觀察記錄 5

  觀察對象:

  xxx

  過程描述:

  區域活動開始了,姜涵潤隨手拿起了桌面上剪好的皺紋紙看了起來,阮怡澤和王雨欣,黃文爍,張逸軒也來到了桌子面前,他們分別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皺紋紙,他們顯得非常開心。今天的美工區是要小朋友們用手中的皺紋紙在白紙上用雙面膠粘出美麗的花,桌面上已經擺放好了白紙、雙面膠、皺紋紙。王雨欣和黃文爍分別欣賞著自己拿到的皺紋紙,還念念自語的說著要粘五顏六色的。她們兩個已經開始做了,姜涵潤看了一下周圍的小朋友,拿著皺紋紙在摸頭思考,可是她還是沒有動手撕紙。

  這時候她發現在觀察她的我,馬上叫道“老師老師,我不會!”我走過去說“一會兒老師要來你的“花園”賞花昂?”姜涵潤立馬提起精神頭來了,她看看別的小朋友在把皺紋紙往雙面膠上粘,她試著也做起花來。她是我們班最小的孩子,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很強,可是當她聽到我要來欣賞她的花園時,她顯得異常興奮,好像接受了一個使命一樣,一絲不茍的做起來,不一會,她就在白紙上粘了滿滿的花。她滿意的拿著自己做的花,和周圍的小朋友比較誰的比較好看。

  分析特點:

  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操作內容。這樣的幼兒缺乏一定的自信心,總認為自己不能獨自完成任務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喜歡身邊有教師的陪伴,需要教師在一旁不斷地給予肯定或鼓勵,才能完成操作內容,一旦完成了操作就興奮不已。

  分析:

  從案例中,姜涵潤看了一下周圍的小朋友,拿著皺紋紙在摸頭思考,可是她還是沒有動手撕紙。這時候她發現在觀察她的我,馬上叫道“老師老師,我不會!具有一定的依賴性,還未經過操作就認為自己不會。他被困惑、挫折的情感體驗所困擾,很有可能會放棄活動。在我的督促下,一步步完成了任務,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指導策略

  1、了解需要,直接建議。以直接建議的方式,讓幼兒主觀地選擇自己所喜愛、興趣的活動內容。幫助幼兒形成獨立、自主的個性。

  2、適當的鼓勵,使之獨立完成操作。教師可利用幼兒喜歡表揚的這一特點,及時、適當的給予一個微笑、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個滿意的點頭,逐步消除她們的依賴心理,從而提高她們自主操作的信心。所以,教師的鼓勵和賞識有時候是幼兒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針對一些年齡小,依賴心強,不愿參與活動,活動中不積極、不主動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用鼓勵的眼神、肢體動作提醒她,給她充足的空間表現、展示自己,并對她的點滴進步進行表揚和鼓勵,使她對自己充滿自信,從而萌發表現的欲望。

  娃娃家觀察記錄 6

  一.當天活動情況觀察記錄:

  (一)游戲中的奶奶和爸爸:

  奶奶在衛生間涂香粉,打扮后出門去銀行取錢,然后回家,和爸爸一起在客廳整理家里的冰箱。爸爸今天就是對著冰箱操作,按要求放物品。爸爸由開始的一個人隨著奶奶的加入變成兩個人整理冰箱,兩人你放一個,我放一個,安安靜靜、認認真真操作。

  (二)游戲中的爺爺:

  爺爺在廚房使用橡皮泥做菜,他至始至終使用橡皮泥做不同的菜,然后放在身旁,不給媽媽燒,也不與任何人交往。

  (三)游戲中的媽媽和寶寶媽媽在煤氣灶上燒著自己用橡皮泥制作的一盤豆豆,不時地倒水給家里的寶寶喝。(寶寶是一個女孩扮的)當媽媽燒好飯菜放在桌上時,發現寶寶不在家。看到正在觀察記錄的我(老師),就對我說:“寶寶怎么一個人出門了?”……她把寶寶從超市接回家了,讓她一個人吃飯。然后自己去超市了。回來的時候,手里拿著一瓶酸奶。她做了個開瓶的動作,把酸奶給寶寶喝。寶寶接過酸奶,放在嘴巴前,頭往后一揚,做了個喝酸奶的動作。媽媽等寶寶吃完酸奶,把酸奶瓶扔在一邊。然后進房間整理床鋪。

  寶寶吃完東西,到衛生間刷牙、洗東西。

  媽媽整理好床鋪后出門了 ,她去銀行取了錢,在超市買了一串項鏈回來。媽媽把項鏈戴到了奶奶的脖子里。奶奶很高興,對一旁記錄的我說 :“這是媽媽給我買的項鏈!”

  二.分析:

  (一)對幼兒已有經驗的'分析:

  1、熟悉娃娃家游戲娃娃家是從小班就開展的角色游戲之一。幼兒在自身的游戲中及老師的間接推動下不斷發展著游戲情節。現在的娃娃家,家庭環境創設與基本設備較齊全,人員相處較和諧。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角色意識較強,行為與自身身份比較符合。

  2、對橡皮泥制作熟悉并非常喜愛結合近階段“菜“的主題活動,我們在墻壁上呈現了很多用橡皮泥制作的菜以及點心制品照片,大部分作品是以步驟圖制作過程呈現的,利于幼兒觀察與學習,同時撤掉了現成的塑料類食品,提供了各色橡皮泥以及輔助材料若干。我班使用橡皮泥的能力比較強,會搓、敲、拍、捏、團等多種泥工技能,并且在一些泥工集體性活動中學習過幾種菜的制作。現階段,幼兒很喜歡使用橡皮泥制作。

  3、很熟悉小超市游戲小超市也是在小班后期開設出來的。娃娃家與小超市之間經常有往來,對超市物品有什么,如何買賣等熟悉。

  (二)活動中的具體困難指向1、不太熟悉人扮演的寶寶游戲角色,有時會出現問題由于進入中班,班級不在提供布娃娃活動器材,家里的娃娃就有孩子自己扮演。在扮演過程中,有時的寶寶行為能與角色吻合沒,有時還不能吻合。從今天觀察到的情況來看,今天娃娃家游戲中的媽媽和寶寶都是很能干的人。寶寶自主性很太強,總是喜歡一個人去外面游戲,導致游戲行為與寶寶身份不符合。

  2、一家人有合作的行為,也有獨自游戲的行為這主要是幼兒本身游戲水平的強弱以及與性格有關系。因為娃娃家的爺爺和爸爸都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平時就不太喜歡交往,而媽媽和寶寶平時就是很活躍的孩子。

  3、冰箱物品過多我發現家里為幼兒整理的冰箱物品過多,導致家人只專注操作,而沒時間交往,產生其他行為。

  4、幼兒自行解決問題較弱,總喜歡求助大人(三)幫助兒童突破游戲的措施1、利用活動后的分享交流提升游戲相關經驗活動后的分享交流中,就“寶寶可不可以獨自出門”的問題,我請幼兒進行討論。最終,他們統一了要求。小孩子寶寶不可以一個人出門,大孩子可以一個人去離家很近的超市買東西,但不能去銀行取錢等活動。

  2、結束活動后撤走部分冰箱內整理的物品今天游戲結束后,我把冰箱內其中一部分相似發展要求的物品撤走,這樣可以促使幼兒不得不在完成后進行其他活動。

  3、游戲過程中的及時暗示幼兒發現老師在場時,總喜歡與老師交流。所以,老師根據幼兒游戲行為調整自己的行為。

  當這位媽媽發現寶寶不在家時,詢問我是否要外出把寶寶找回家。我反問她:“哎呀,你家寶寶那么小怎么一個出門啊?我家寶寶出門總是由大人陪著才出門的。”她回答:“那我去找了!”我連連點頭。“媽媽快速跑出去了。不一會,媽媽拉著寶寶的手回家了。

  4、關于合作與獨自游戲的問題以及求助的問題繼續觀察因為考慮幼兒年齡特點,這些行為出現是正常的,不必操之過急地去引導與解決。

  娃娃家觀察記錄 7

  觀察時間:

  xx年xx月xx日

  觀察地點:

  娃娃家

  觀察對象:

  明明、麗麗、濤濤

  觀察內容:

  明明拿起一個玩具電話,對著話筒說:“喂,媽媽,我今天在幼兒園很乖。” 麗麗在一旁整理娃娃的衣服,嘴里嘟囔著:“寶寶該換衣服啦。” 濤濤則在一旁拿著玩具鏟子,說:“我要給寶寶做飯。” 他們分工明確,玩得不亦樂乎。

  分析:幼兒通過模仿生活場景,進行角色扮演,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想象力。同時,他們在游戲中學會了合作與分享。

  建議:可以提供更多不同種類的玩具和道具,豐富游戲內容。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角色,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能力。

  娃娃家觀察記錄 8

  觀察時間:

  xx年xx月xx日

  觀察地點:

  娃娃家

  觀察對象:

  陽陽、甜甜、樂樂

  觀察內容:

  陽陽把娃娃放在床上,準備哄娃娃睡覺。甜甜說:“我來給寶寶蓋被子。” 樂樂在一旁拿著玩具小熊,說:“小熊也一起陪寶寶睡覺。” 陽陽一邊輕輕地拍著娃娃,一邊哼著搖籃曲。

  分析: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關愛他人的.情感,能夠照顧娃娃,培養責任感。他們通過模仿成人的行為,學習生活技能。

  建議: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如何更好地照顧娃娃,增加互動環節。鼓勵幼兒在游戲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娃娃家觀察記錄 9

  觀察時間:

  xx年xx月xx日

  觀察地點:

  娃娃家

  觀察對象:

  靜靜、琪琪、浩浩

  觀察內容:

  靜靜拿著玩具餐具,說:“我們吃飯啦。” 琪琪把娃娃抱到餐桌前,說:“寶寶坐好。” 浩浩則在一旁用玩具勺子給娃娃喂飯。他們一邊喂飯,一邊交流著。

  分析: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吃飯、穿衣等。他們通過模仿成人的'行為,提高了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建議:可以引導幼兒嘗試不同的食物,豐富游戲內容。鼓勵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更多的生活知識。

  娃娃家觀察記錄 10

  觀察時間:

  xx年xx月xx日

  觀察地點:

  娃娃家

  觀察對象:

  萌萌、俊俊、悅悅

  觀察內容:

  萌萌拿起一個玩具娃娃,說:“寶寶,我帶你去公園玩。” 俊俊在一旁拿著玩具汽車,說:“我開車送你們去。” 悅悅則在一旁用玩具包包給娃娃準備出門的物品。他們一起商量著去公園的路線。

  分析:幼兒在游戲中發揮了想象力,通過模擬外出活動,增強了語言表達和社交能力。他們學會了合作與解決問題。

  建議:可以提供更多的`交通工具和場景道具,讓幼兒更好地模擬外出活動。鼓勵幼兒在游戲中制定計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娃娃家觀察記錄 11

  觀察時間:

  xx年xx月xx日

  觀察地點:

  娃娃家

  觀察對象:

  亮亮、點點、悠悠

  觀察內容:

  亮亮把娃娃放在地上,說:“寶寶,我們一起玩游戲。” 點點在一旁拿著玩具球,說:“我來教寶寶踢球。” 悠悠則在一旁用玩具積木搭建房子。他們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偶爾會互相交流。

  分析: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自主探索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通過游戲發展了創造力和想象力。

  建議:可以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游戲經驗,互相學習。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游戲方式,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能力。

【娃娃家觀察記錄】相關文章:

娃娃家觀察記錄(通用11篇)11-29

娃娃家風波的觀察記錄10-18

最新大班觀察記錄大班觀察記錄08-22

大班個案觀察記錄-個案觀察記錄大班04-26

中班觀察記錄07-04

大班觀察記錄06-26

課堂觀察記錄07-20

小班的觀察記錄05-17

小班觀察記錄11-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日本 | 中日高清字幕一区二区版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9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色国产综合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