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環境與風水論文
文明的發展人類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建筑風水對人的影響,下面小編整理的建筑環境與風水論文,歡迎來參考!
摘要:
風水學是我國傳統村鎮城市選址和規劃設計的理論,雖有迷信的色彩,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是我國初級的環境科學。在選址方面作為準繩對地質、 地文、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景觀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做出優劣選擇,創造適宜居住的良好環境。
關鍵詞:風水學,居住環境,天人合一,現代人居環境
1、風水學的概念
風水,亦稱“堪輿”。體現在傳統的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天星、地支之中,是在當時哲學觀念與民俗意識支配之下,為了選擇與建造適宜的生活環境,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趨利避害而發展起來的環境評價系統,是中國古代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活動中總結而成的關于“環境選擇”的學問。它包含了對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進行地形分析、區位與方向分析、環境規劃布局的學術思想與方法。它還是中國傳統宇宙觀、自然觀、環境觀、審美觀的一種反應。對傳統住宅、村鎮、城市的選址及規劃設計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并起到正面的作用。
“風水”一詞來源于晉朝風水家郭璞的《葬經》,郭璞在《葬書》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風水。”這就是說人的墓地周圍要有樹屏蔽,才能聚生氣,還要有水環繞,才能保持生氣,這就叫做風水。歷史上,風水的稱謂繁多,諸如堪輿、卜宅、相宅、圖宅、青烏、青囊、形法、地理、陰陽、山水之術等等,后來統稱為“風水”。
2、風水學與古代聚落選址
在中國歷史上,,從聚落選址、區域規劃、建筑單體到施工營建,從皇家宮殿到百姓民居,無不受風水影響,風水理念可以說貫穿于中國傳統人居環境營建的全過程。中國古代風水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天人合一,在應用過程中著重探求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同時也使建筑的選址、方位、布局、外觀、色彩等因素與周圍建筑相協調。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風水學的概念:風水學是關于中國古代城市和建筑(住宅、宮殿、陵墓等)及其環境的選址、規劃設計理論和方法的一門“術數”學問,它通過直接闡發和運用中國固有的哲學范疇和思想(如陰陽、五行八卦等),通過理論思維和附會類比的推演,建立一套直觀的營建選址和空間經營的準則和方法,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以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風水作為一門環境選擇的學問,有著獨特的選擇模式。人們通常把風水地的構成概括為五個方面,即龍、砂、水、穴、向五大因子,又稱為“地理五訣”。
風水中的“龍”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巒,確切地講是山脊線,通常為氣脈流貫的山體,它形成風水地的靠山,或稱鎮山。
風水中的“砂”指山,是護衛來“龍”的四周較小的山巒坡地形態。以“端正圓巧,秀媚光彩”為吉。此外,還有“水口山”,即環繞基址的河水的來處和去處。
“水”指水源、水流,是實際圍繞風水地范圍內的大小水系及其走向流勢。水能“藏氣聚氣”。對水環境的選擇主要考慮生活、農耕、交通、設險、調節氣候以及優化環境等作用,于是水的.選擇要從水形、水質、水量、水色、水聲等方面來考慮。總體來說,水以環彎、歸聚、明凈、平和為上。
風水中的“穴”指建筑的基址,是風水地中所謂的“生氣”出露之處,為最后選定的合適位置。“穴”位的選擇是風水選址的關鍵,是選擇人居環境的最根本目的。
“向”指方向、朝向。基址的方向決定房屋的日照、通風、景觀等。以我國所處的地理緯度,我國理想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但在實際中因考慮了氣候、地形、景觀和建筑功能等環境和美學因素,房屋的朝向只要求達到最優,并不一定要朝南。
風水地所具備的這些因素可形成負陰抱陽,被山面水的風水格局。這種格局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和良好的局部小氣候。背山可以屏擋冬日北來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來涼風;朝陽可以爭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運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適于水中養殖;緩坡可以避免洪澇災害;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調整小氣候,果林或經濟林還可取得經濟效益和局部的燃料能源。總之,好的基址容易在農、林、木、副、漁的多種經營中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自然也就變成一塊吉祥福地了。
風水格局山川聚結,通過對內外空間界合、流通的限定及對“生氣”的“迎、納、聚、藏”等細膩處理,使“維持生命存在及決定其變化的‘生氣’充盈其間”,使影響生物圈最為重要的“風”和“水”的循環、運作得以整合,于是聚落處于與自然的最佳關系中,生態良好,生機盎然。
風水學說雖然是按照“氣”,陰陽、四靈、五行、八卦等風水學說來考慮的,但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取得一種和諧的關系。所以,追求一種優美的、賞心悅目的自然和認為環境的思想始終包含在風水的概念之中。居住環境不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左青龍、右白虎”體現了對稱美。古今中外,許多古城、皇宮、民宅、陵墓,講究左右對稱與均衡布局。“山環水抱”和“曲徑通幽”體現了曲線美。“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體現了整體美。有山有水,有陰有陽,有高有低,井然有序。這種模式體現了地質、地貌、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景觀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整體協調,以及所需要采取的規劃設計措施,從而創造了適宜于人類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
3、風水學與現代人居環境
古代建筑風水與現代人居環境觀的共鳴。人居環境,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緊密相關的地表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建筑風水理論實際上是一門人居環境科學,在風水理論指導下的人居環境不論是在景觀選擇上還是在生態環境構建上都蘊含了較高的科學性。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居住地是古人追求的目標,,也是現代人們追求的理想境地,古代建筑風水理論穿越時空,與現代人居環境觀產生了歷史的共鳴。
有機自然觀。建筑風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個富有靈性的有機整體,認為自然是一個統一的、大的生態系統,人居住在這個系統中,就是這個系統的一份子,人必須同其他因子互相聯系,互相依賴,共同維持系統的發展和穩定。
人地和諧觀。即“天人合一”觀或者說“天、地、人合一”觀。古人看來,天地的運動直接與人的生長相關,人被視為自然生態鏈的一環,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動要吻合于自然,要取得與天地自然的和諧相處。風水學在實際操作中不以地形復雜為壞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用山水美化城市,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觀保護山水的美,同時也襯托建筑物的美,通過建筑物,將人、地(即自然)高度協和為一體,逐漸形成了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良性循環關系。這種人地和諧的思想正是現代人居環境構建所需要遵循的理論基礎。
參 考 文 獻
王深法。風水理論與人居環境。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建筑環境與風水論文】相關文章:
建筑與風水論文04-18
房屋建筑風水論文04-18
關于建筑風水學的論文04-18
建筑風水學論文參考04-18
建筑風水學論文范文04-18
現代人居環境設計與傳統風水分析論文04-22
以風水很簡單為題的論文06-13
現代建筑與古代風水讀后感01-20
建筑給水的論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