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風水論文
論文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關于房屋建筑風水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摘 要】風水并非迷信,風水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內容,關于建筑的選址和規劃設計,我們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經驗理論,這是有科學依據的。風水思想的可貴之處是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認為人與自然同處于一個有機整體中,人類居住的建筑空間應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風水對理想生活環境的追求。始終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永恒主題。建筑物不是—種簡單的“住人機器”。建筑規劃也絕非一種單純的“空間組合”或形體羅織,而是一種有構思意韻的,風水的整體有機思維,不論你承認與否,它不僅規范了我國古代建筑,而且也滲透到了我們今天的建筑規劃的設計。
【關鍵詞】風水;建筑規劃;生活環境
一、風水文化
1、風水文化之源
風水是研究環境科學的學問,風水在古代稱為“堪輿”。它主要研究村落和建筑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們生活環境的統一協調問題,它具有“環境科學”、“環境景觀學”或“系統論”的內涵, 并屬于中國古代《周易》哲學的子集。它將中國古代哲理“天人合一”、“陰陽相濟”、“方園相勝”、“革故鼎新”、“剛柔互補”、“物極必反”、“五行生克”的辯證法應用于選址造屋之中,得出了一整套系統的“堪輿”理論,指導了中國幾千年的城鄉建設,因此風水師就成了中國古代的規劃師和建筑師。風水理論主要以陰陽、人數、五行、天干、地支、月律、五音、色相為辯證系統,熔數學物理為一體;納天文、地質為內涵;引環境生態為輔佐,揚哲理美學為道義的綜合性環境科學。而以氣、理、形、數為宗旨,“時空合一”為表征的風水羅盤則是風水師們重要的演義道具。
2、風水學的基本內容
2.1陰陽論
《易經,系辭下》載:“昔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封”。《易經,系辭傳上》:“一陰一陽之謂道”。《才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種陰陽理論的實質就是哲學辯證法中的矛盾對立統一規律。“陰陽論”是堪輿風水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2.2五行論
“五行生克”理論是自然界物體之間的對立統一論。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物質。它們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排斥、聯系的兩個方面。對立排斥表現在互相制約的'相克;統一聯系表現在互相協調的相生。相克又叫“相克序”、“相勝序”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生序”表現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種關系成了風水學上判別吉兇的基本準則。
2.3太極與八卦論
“太極為一整體,變為兩儀,四象、八卦,再發展到六十四卦,這許多演變,就是2n的變化,也就是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相互之間矛盾斗爭的結果”。八卦是用抽象符號代替自然界天地萬物排列組合起來的圖式。和當代物理學公式中用字母代替其一物理量以及化學反應方程式中用字母代替化學元贏相仿。八卦中有四陽和四陰卦,其四陽卦象:乾卦、震卦、良卦、坎卦。四陰卦象:坤卦、寓卦、兌卦、巽卦.這八種卦象中又有各自的物象內涵。如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良為山、坎為水、寓為火、兌為澤、巽為風。另外,這些物象又臺有抽象特性:乾卦喻雄;坤卦喻柔順;震卦喻雷動;良卦喻靜止;坎卦喻濕陷;離卦喻光明;兌卦喻歡悅;巽卦喻侵入。
中國風水學的核心內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國風水探求建筑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系。恰是中國風水學的人與自然融合,即"天地人合一"的原則,指導人如何按這些感應來解決建筑的選址乃至建造,才創造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筑形式及建筑景觀,因地制宜,美不勝收。
二、風水學對現代建筑規劃設計的啟示
1、“天人合一”古代樸素的環境工程學
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是在巖石圖表層和大氣圖下層,含有土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自然環境之中。環境是客體,人是從體,就是說人要順應自然,識天時,懂地利,才能帶來“人和”的局面。若違背自然規律,就要帶來禍患。馬克思預言:“人類要利用自然,自然界就要以某種形式來報復人類”。人類一產生就非常注意對生活環境的選擇。“趨吉避兇”的觀念產生了一整套認識環境的理論,風水學便在滿足人們生存欲望的前提下應運而生了。
2、生態學思想
2.1人與自然協和
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裝點自然,是幾千年來中國堪輿學家對于人和自然關系的一貫主張。風水學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它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復雜為壞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住宅建設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觀來保護山的美,同時也襯托建筑物的美,通過建筑物,將人與自然高度協結合為一體,逐漸形成了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良性循環的關系。
2.2保護環境意識
風水是一門有關人和周圍環境關系的學問體系和信仰體系。作為學問體系,風水除了教導人們如何進行建筑,還教導人們如何植樹,以培生氣;作為信仰體系,風水除了教導人們如何進行建筑;還教導人們如何開挖采掘,以護形勢。風水學認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要求人們,“顧其自然”,把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納入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之中。盡管古人改造大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然而先哲們依然悟出了其中的哲理。在人類通過大規模建設活動使得地表性態改變的能力極強的今天,更應遵循這一基本原理。近年全球范圍的綠色革命運動,建筑學領城的生態建設,綠色建筑研究活動等,從其基本出發點來說,是與傳統的生態學思想相吻合的。
2.3風水有機觀
建筑和規劃設計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態視為一個具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系統的基礎之上。人、建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組成的人工生態系統,是生態建筑學研究的對象。所以,生態建筑學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建筑環境。它與大自然相和諧,以求居住者及其子孫能在聚居地獲得平安的生活。風水要求房屋建筑、園林及墓地,要與地形、風和水的運作相聯系。這種生態實用性常被潛在的兇兆威脅所遮掩。生態設計學很欣賞中國風水關于人與自然相統一、相和諧的態度,并能深入領悟其中的奧秘。所以,生態學設計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風水的整體有機自然觀。
三、結束語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在世界民族之林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東方文化,中華民族是靠風水起家的,炎黃祖先對風水推祟備至。可以說,中華民族的繁衍是風水休戚相關,風水為中華民族創造了一個接一個的輝煌。“天人合一”、“以人為本”是風水學的靈魂和核心,體現了我們的祖先對風水環境的追求,尤其重視對優美自然環境的追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風水中的“大地有機”自然觀,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表現,不僅把天、地、人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還把天、地、人看作是有全息同構的關系。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已經認識到了,人類最終的目的不是與自然分裂,而是與自然和諧,達到整體有機和睦相處,協調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程建軍,孔尚林.風水與建筑[M].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亢亮,亢羽.風水與建筑[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230—239
【房屋建筑風水論文】相關文章:
建筑與風水論文04-18
建筑環境與風水論文04-18
房屋建筑學實習論文03-19
房屋建筑結構加固設計的論文06-14
創新房屋建筑設計的論文06-14
房屋建筑工程畢業論文03-29
以風水很簡單為題的論文06-13
關于建筑風水學的論文04-18
建筑風水學論文參考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