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金供應現狀的調研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村現金供應現狀;農村現金供應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加強農村現金供應的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現金結算仍是農村貨幣流通主要形式、現金供應服務機構較為健全、現金供應券別結構、殘損人民幣回收、現金供應工作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少、流通人民幣券別結構不夠合理,小面額券別短缺、農村流通人民幣質量不高、現金投放量聚增和農村金融機構服務意識淡薄是造成券別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紙幣超期流通和愛護人民幣意識薄弱是造成流通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加速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現金流通券別結構需求調查制度、建議各級發行庫適度加大中、小面額人民幣現金投放量、加大對農村地區愛護使用人民幣宣傳力度等,具體請詳見。
一、農村現金供應現狀
(一)現金結算仍是農村貨幣流通主要形式。由于經濟欠發達,金融電子化應用程度不高,現金結算仍是農村主要結算方式。2008年克山縣轄區農村信用社現金結算11億元,占比90.2%,轉賬結算8,000萬元,占比6.6%,和異地匯兌4,000萬元,占比3.2%。
(二)現金供應服務機構較為健全。克山縣現有人民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聯社、郵政儲蓄銀行八家銀行類金融機構,現金結算、儲蓄服務網點45個。其中設在農村的金融機構24個,平均每個鄉(鎮)有1~2個儲蓄服務網點。
(三)現金供應券別結構。2008年,全縣金融機構投放現金249,502.9萬元,回籠151,888.4萬元。
(四)殘損人民幣回收。近年來,克山縣金融機構按照《人民幣管理條例》和人民銀行規定,挑剔、兌換回收殘損人民幣,開展愛護人民幣知識宣傳,人民幣流通質量有所提高。2008年殘損人民幣回收7921.4萬元。
二、農村現金供應存在的問題
雖然人民銀行分支行在人民幣發行基金調撥、投放券別結構和人民幣流通質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從克山縣調查中發現,現金供應工作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少。調查顯示,克山縣金融機構除在鄉鎮政府所在地有服務網點外,一些大的自然村、屯均沒有儲蓄網點,農民存取現金要走很遠的路程,才能辦理存取現金業務。如北興鎮保衛村距離北興鎮20公里,村域面積50平方公里,村民住戶340戶,1,700口人,而北興鎮只在鎮內設有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兩家金融服務機構,保衛村農民到鄉鎮存取現金要往返40公里,其他鄉鎮也都有1~2個象保衛村一樣離鄉鎮政府所在地較遠的.村,農民存取現金困難。
(二)流通人民幣券別結構不夠合理,小面額券別短缺。調查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克山縣金融機構100元券、50元券面額現金凈投放96,745萬元,占比98.08%,明顯偏高,而20元以下面額小券別現金凈投放869.5萬元,占比1.92%,明顯偏低。在農村金融一線儲蓄網點、農村集市、商店等場所調查發現,83%以上農村群眾反映,5元、1元小面額人民幣短缺,5角1角人民幣更為緊張。
(三)農村流通人民幣質量不高。調查發現,農村中流通人民幣現金質量不高,到克山縣農村一線金融網點、農村集市、商店等場所抽樣調查,發現80%以上10元、5元、1元小面額人民幣有裂口、嚴重起皺、綿軟或有褪色現象,如在克山縣西聯鄉和向華興農村信用社抽查尾箱現金,抽點10元人民幣74張,65張應打人損傷券;抽點5元人民幣83張,54張應打入損傷券,抽點1元人民幣100張,71張應打入損傷券,但仍在流通使用。
三、原因分析
(一)現金投放量聚增和農村金融機構服務意識淡薄是造成券別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現金需求量逐年大幅增加,給現金總量的供應造成巨大的壓力,在全力以赴保證總量供應的情況下,券別結構的搭配必然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市場競爭的壓力不強,對金融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服務意識淡薄,只滿足于低水平的現金總量供應,對市場券別的需求研究少,對券別搭配不合理的情況不主動反映和解決,對于農村市場需求強烈的小面額人民幣和輔幣的供應,采取互相推諉的辦法,基本處于不作為的工作狀態。一些農村金融機構的現金調撥人員在向人民銀行分支行調撥現金時,出于運輸成本的考慮,不愿意調小面額人民幣和輔幣,人為造成了市場券別結構的不合理,致使小面額人民幣和輔幣在人民銀行發行庫不斷的投放,卻在農村持續短缺。此外,農村群眾持有人民幣喜好習慣與實際支付需要相矛盾,造成小面額券別短缺。作為價值貯藏手段,農村群眾喜好和習慣持有100元、50元大面額現金,而在結算交易中,作為支付手段,需要的常常是10元、5元1元券小面額現金。調查表明,80%農村群眾愿意持有100元、50元大面額現金,但又同時反映小面額券別短缺。
(二)紙幣超期流通和愛護人民幣意識薄弱是造成流通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現金供應的券別結構不合理,一些小面額紙幣長時間得不到有效補充,但為了找零方便,小面額紙幣還不得不在農村長時間流通,這就造成了小面額紙幣“超期服役”的現象,致使一些票面整潔度較差的紙幣無法及時退出流通領域。個別金融機構將本該回收的殘損人民幣向外支付,造成農村流通中的殘損幣增多。另一方面,由于農村群眾愛護人民幣意識不強,不少新投放的人民幣在農村短暫流通過程中,即發生破損或沾上污穢,成為殘損幣。此外,由于農村金融網點少,分布不合理,農民存取現金難,將現金藏于房屋頂、墻角旮旯及不常用的灶坑里,造成鼠咬、受潮、火燒等損毀,進而降低農村現金流通質量。
四、加強農村現金供應的建議
(一)加速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建議在大的自然村和居住相對集中的相鄰村村委會設立金融服務網點,主要辦理現金存取款業務,方便村民存取現金,促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一是建立農村信用社村屯存取現金服務網點。服務費用采取由省級財政統籌補貼一部分,按照省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體制逐級撥付,縣級農村信用聯社自籌一部分的辦法解決。二是農業銀行恢復傳統的金融服務項目,定時定點把業務延伸到村屯。三是發揮農村信用社信貸員作用。農村信用社信貸員在向農民發放和收取貸款,把現金供應服務作為一個重點,兌換農民手中不宜流通的現金,保證農村現金供應券別結構和質量。
(二)建立現金流通券別結構需求調查制度。建議總行盡快建立券別結構需求調查制度,定期對券別結構需求情況、投放情況進行一次調查,各級銀行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指導下,開展現金券別結構調查,掌握公眾特別是農村群眾對現金券別需求,及時反饋現金券別結構需求信息,為上級行決策提供依據。
(三)建議各級發行庫適度加大中、小面額人民幣現金投放量,適當加大縣級金融機構庫存量,保證農村金融網點券別調劑需要。
(四)加強對農村人民幣流通質量的監督管理。一是加大農村金融機構的查處力度。增加檢查頻率,每半年的人民幣流通質量檢查,農村的村金融機構覆蓋面要達到百分之百。二是建立回收獎勵制度。建議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出臺獎勵辦法,對按照人民銀行規定標準兌換和回收殘損人民幣有貢獻的金融機構和個人,給予相應的獎勵,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
(五)加大對農村地區愛護使用人民幣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群眾愛護人民幣意識
【現金供應現狀的調研論文】相關文章:
青少年媒體素養現狀調研論文04-28
大學生創業意識現狀調研論文03-20
多種用工制度青年員工的現狀調研論文08-26
關于價值觀研究現狀的調研報告論文12-25
農村現狀調研報告06-15
小學現狀調研報告12-08
業務現狀調研報告12-16
污染現狀調研報告01-14
市場現狀調研報告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