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分層教學論文
第1篇: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分層教學
在進入高中階段之前,學生由于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環(huán)境不同,導致對信息技術能力的掌握情況也不同。使得教師在課程的實施上遇到了困難,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會使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了”。而分層教學旨在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分層教學的相關概念
分層教學是指依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分組,制定適合本小組情況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等展開教學。總的來說,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差異化開展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得到全面發(fā)展。通過實施分層教學,能夠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如何將分層教學應用于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
1.針對學生做出科學分層。學生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知識技能、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等因素上,為了對學生做出科學的分層,教師可以在上課的前兩周對學生進行摸底調查,從而將學生分層高層、中層、低層三個等級,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問卷調查法。通過設計問卷并發(fā)放給學生填寫,收集問卷通過問卷的情況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情況,從而對學生進行差異化分層。在問卷中可以包含諸如學生使用電腦的頻率、對軟件的使用情況、對電腦的興趣等內容;(2)訪談法。在接手班級的初期,應盡量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來了解學生在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態(tài)度、興趣、特長等方面的情況。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到哪些學生在初中中小學已經學過word、excel等軟件的使用,哪些學生是游戲方面的高手,哪些學生可以黑別人的網站等,通過這些可以了解到有特長的學生,從而方便以后在課上與學生的交流。還可以與一些初中或者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師交流,了解其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的開展情況、學生的課堂接受能力、學生對哪些方面感興趣等;(3)觀察法。在上課期間,可以通過觀察了解學生的基礎。比如在操作技能上,有的學生對鼠標、鍵盤等的使用很不熟練,甚至不會打字,有的學生打字速度非常快,對電腦非常熟悉。再比如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上,有的學生能夠很快完成,有的學生甚至到下課都完成不了。通過觀察對這些情況進行了解并記錄下來,有助于全面了解學生;(4)檢查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通過檢查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可以看出哪些學生對教師所布置的任務能夠認真完成,哪些學生沒有交作業(yè),哪些學生任務只完成了一部分等,通過任務的完成情況再對比平時了解到的學生基礎技能情況,便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效率等進行進一步的了解。
2.教學目標分層。設置分層的教學目標應當遵循“既要讓全體學生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目標,又允許學有余力的學生超過課程的要求去學習”的原則,使教學目標能夠適應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實現因材施教。例如在講解《信息技術基礎》中的《利用photoshop合成圖像》一課,我將教學目標進行了三個層次的劃分。初級:能夠利用魔棒工具摳圖并合成到另一張圖上。中級:除了學會圖像合成的方法外,還要學會根據圖像的大小對摳出的圖像進行大小的調整、旋轉等操作。高級:除了實現中級目標外,還要學會利用圖層對圖像進行美觀等方面的設置。通過對這三個目標的落實,不僅使基礎差的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夠使基礎好的學生更大地發(fā)揮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很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3.布置的練習分層。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大綱規(guī)定,一堂課學生的練習時間要占整堂課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由此可見課堂練習是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處理得好,將會使學生的操作能力產生質的飛躍,因此,教師應當注重練習的布置與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對于學生的差異性能夠設計出不同的練習,以適應各層次的學生的需要,從而發(fā)揮他們最大的能力。例如,在布置《利用photoshop合成圖像》一課的練習時,我設計了三個不同的練習。初級:根據教師下發(fā)的圖像合成的樣板對兩張圖像進行合成。中級:從教師下發(fā)的多張效果圖中選擇一張作為合成的樣板進行圖像合成。高級:提供大量的圖像素材,學生自訂主題并合成圖像。通過這樣對練習的任務進行分層,使得基礎較差的學生通過最簡單的圖像合成掌握圖像合成的基本操作步驟;基礎一般的學生可以通過選擇具有一定難度的圖像進行合成;基礎好的學生通過自訂主題完成圖像合成,不僅使其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驟,也促進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三、結語
實踐證明,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使用分層教學,能夠使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得到最大的發(fā)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落實了素質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都能充分發(fā)揮自己潛能而達到最優(yōu)發(fā)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第2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的有效性研究
一、利用多媒體,定位課堂信息應用價值
在學科教學中,多媒體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與其相輔相成。教師要充分掌握多媒體的基礎應用,合理把握多媒體的使用分寸,不能忽視多媒體的優(yōu)點,也不可以太過于依賴,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師應該定位其課堂信息的應用價值。在課堂需要的時候,給予直觀的圖片、視頻或者文字信息的展示,集中學生們在課堂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的參與到課堂里,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目標,突出學生們的主體地位。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較,打破了以往教師枯燥無味的教學方法,跟著時代和教學改革的腳步,充分利用外界條件,加大教育領域的發(fā)展。多媒體應用廣泛,在不同的學科面前,有著不同的使用特征,在語文課中,多媒體可以提供動畫、翻拍的影像視頻、圖片等內容,在數學課中,多媒體可以生動的演示圖形轉換、解題步驟、動畫等,在英語課中,多媒體可以展示情景對話、聽力朗讀、播放英文歌曲等素材,在物理課上,多媒體可以多次展示模擬實驗,讓學生真實學到如何從實驗里得到實驗結論,在化學課上,通過多媒體可以直觀的看到圖表和實驗模擬演示,給學生們最真的課堂效果。多媒體在每一學科的應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效滲透信息技術,推動各科課程教材改革
信息技術雖然是教學中重要的輔助工具,但是信息技術滲透教學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在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起信息技術,收集更多的教學相關的信息,建立一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以便教師從中選擇更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案。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逐漸滲透教學當中,不單單是作為輔助工具的引用,而且還向教學目標靠攏。在課堂教學目標里加入信息技術教學,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們學習的一項任務,促使他們能夠更加熟練的應用信息技術,并提升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的應用價值。
三、整合信息資源,實現各科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信息資源比較豐富,教學信息只是應用的領域之一。多媒體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的方法,隨之,教學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同時也成為了教育領域發(fā)展的必然之路。多媒體從單一的展示方法,開始向著全方面的方向發(fā)展,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迅速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益。
四、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為一體,在學科教學中,它將建設豐富的信息資源庫,讓教師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信息方案,并且通過一些圖片、視頻、模擬實驗等材料的演示,激發(fā)起學生們的積極性,使他們直觀的感受到學習內容。現階段的信息技術滲透教學,已經成為學生們趕潮流和教學改革的必學任務,為了突出信息技術的價值,教師在各科教學模式中不斷地創(chuàng)新,以提高教學質量。
第3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實踐?與探索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1)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設計目的——通過本項目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習慣,以及面對問題時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使學生從中獲得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方法。①實驗前準備。此階段主要是人員的通知以及設備的'準備。教師的準備工作應是把學生和設備分配完全。學生們應了解實驗項目及教學目的,提前做好預習報告以及按要求進行分組。②實驗指導過程。確保師生的安全是首要準則,所以開始實驗時應做好安全準備,以確保師生的人身安全,將安全隱患排除。此外是對教學實驗的指導。教師應該先做好授課準備。如,寫課程筆記等,提前操作運行課程準備項目,確保課程的成功進行。實驗設備應運行良好,以確保在實驗中不會突然拋錨,并做到拋錨后有應對措施。③實驗小結與實驗報告的準備。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本實驗的主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總結能力,所以應提前告知學生此實驗報告沒有樣板可供參考,必須獨立完成。同時教師也應該吸取經驗和教訓,完善實驗課程,以達到教學目的。也就是說,師生應當一同完成此階段實驗任務,所以師生都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此階段應是對目的、過程、結果的記錄與總結。
(2)實施階段。本階段主要是授課,內容應該是統(tǒng)一講解、現場操作以及單獨指導。統(tǒng)一講解即授大課,此項應該是半個課時;現場操作可以采取用同一軟件統(tǒng)一操作所有電腦,演示操作過程給學生看,此過程也應為半個課時;單獨指導,則是對一知半解的同學進行再次教學,手把手演示等,此過程應為一個整課時。對于出錯或詢問多的問題,應再一次統(tǒng)一講述,讓學生對易錯或難點知識高度關注,從而產生深刻印象。
(3)評估階段。本階段是一個主要針對學生群體的階段,其實往往這是最重要的階段。人是群居性動物,所以大多數人會很在乎別人的評價,也會在別人的評價中成長,所以此階段關系到學生的后期發(fā)展,是此項目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師們不能為了偷懶而省略此階段教學。此階段是對學生學習的肯定,是滿足學生成就感的重要過程,在評價中使學生對學業(yè)產生興趣,進而促進學業(yè)進步,就像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此評估分兩個部分:第一是小組評估,第二是個人評估。評估的主要措施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作品并對本組的作品進行全面的講解、總結。老師作為評估人員做好評估記錄——對小組作品優(yōu)缺點以及個人優(yōu)缺點的記錄,確保評估的公平性、科學性。
二、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項目教學法的注意事項
(1)本次實驗應該評估每個學生的實現能力,分析學生個體水平的差異,進行合理科學的分配。例如,小明同學能言善辯,他可以主要負責文稿講解類工作;小紅嚴謹細心,則可以負責工作項目實施等動手項目。
(2)教師也要對自身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多加注意,在學習目標方面,教師提出的目標往往兩極分化嚴重,這不全是小組分配的問題,作為教師,也應該從自身出發(fā),對目標的提出進行科學分析,盡量避免出現這種現象。訂一個合理的目標也是學生小組和諧運作的重要因素,既不能過分簡單,也不能很復雜,不合理的難度不僅僅會影響實施效果,也會造成學生們過度自信或出現自卑情緒。因此,應當合理安排,循序漸進,由簡至難分配實驗任務,這樣可以給學生成長過程中設置些微障礙,以促使他們進步,而不會打擊其信心。
三、總結
通過本次實驗的實施可以看出,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項目教學法,有利也有弊,所以應該切實掌握其應用要點,不能盲目照搬其他項目結果,而應該掌握其精髓,這樣才能出奇制勝。
第4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實踐與探索
本文主要是基于《信息技術基礎》中《文本信息加工》這一單元對項目教學法進行實踐與探索。其中,項目歷時四周,每周一節(jié)課,分為三個階段實施,其中準備階段和評估階段分別用了一個課時,實施階段用了兩個課時,均是從設計的意圖入手,分別對教師和學生的活動進行了探討,并對項目實施效果進行了總結。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1.準備階段
在準備階段,教師應對項目的設計意圖進行明確,也就是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引導學生養(yǎng)成分析問題的習慣,學會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掌握更多系統(tǒng)全面的學習方法,達到對知識進行整體把握的目的。
在項目分工上,就教師而言,首先是利用教學軟件將課前制作的導學案,即《Word的認識》《項目分工計劃表》《項目進度計劃表》《作品評價表》等VCT模板傳輸到學生機,并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習目標呈現出來,從而使得學生對這一項目的開展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其次是在學習《文字及其處理技術》這一模塊時,由于其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所以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提供資源,并提出有關問題,引導學生加強有關新知識的學習,并盡可能地給學生留足實踐和探究的時間,引導其積極主動地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再次是與學生一道對學生分組方式進行確定,并分好組。最后是引導學生對本組的項目分工計劃表進行填寫。
在項目準備階段,學生也應做好有關準備工作。首先是由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常規(guī)性知識進行學習,即下載并安裝項目開展所需的《電子東巴》軟件,并嘗試進行使用,利用軟件中“TrueType”的程序造字和“工具欄”查看各種寫字工具,對各種處理文字的技術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由一些學生對這一準備情況進行發(fā)言和總結。其次是利用Word軟件菜單欄中的各種功能的操作和應用進行練習。最后是對項目的主題進行明確,結合自身所選擇項目主題和小組分工任務表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并通過網絡工具將自己搜集到的項目材料傳到郵箱中,也可以拷貝在U盤等移動儲存介質中,并通過云網絡備份,為資料儲存和使用提供便利。
2.實施階段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導學案和網絡資源的應用,并要求學生對自己的項目學習進行介紹,結合新知識的學習,將課前收集的資料導入,并通過多種方式將知識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練習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對于學生在項目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共性問題,應加強集中講解和說明,從而更好地確保項目作品質量。而學生則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學習與項目有關的制作知識,例如,Word軟件中表格和插入等下拉菜單下的各種功能及其操作要點,教師應注重網絡資源的利用,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遇到的各種問題,并通過相互探究和合作強化Word軟件的綜合應用,進而達到完成項目制作的目的。
3.評估階段
在項目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只注重上述兩個階段,而在評估過程中則是能省則省,這將極大地影響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效果。因為評估解讀那不僅是對學生努力的肯定,也是滿足學生成就感的重要體現,通過對自身和他人的評估,有助于自身評估能力的提升,從而在提高學生學習技能的同時促進其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得以持續(xù)保持。因此,教師應給予每組學生一定的作品展示、陳述和總結的時間,讓學生在這個時間段內完成上述要求,并由教師對小組作品實施評價,同時對每個學生的成績進行確定。但是在評估過程中,應嚴格按照Word項目作品評價量規(guī)表等內容進行,確保評估的科學性和全面性,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項目教學法的實施。
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的注意事項
通過對本次項目的教學實踐總結和評價可以看出,學生大都熱衷于這一學習模式,有效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但是在應用項目教學法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采取組內能力水平有差異、組間能力水平相當的模式,盡可能地提高分組的有效性。而是在學習目標方面,教師所提出的目標往往兩極分化較為嚴重,要么十分簡單,要么很復雜,這也會影響實施效果,所以項目學習的目標必須科學明確。
綜上所述,項目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施,同樣具有一定的利與弊,所以我們應切實掌握其應用要點,切勿為了趕時髦、湊熱鬧而隨意模仿,而應掌握其精髓所在,這樣才能出奇制勝。
【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分層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分層教學論文07-07
高中信息技術分層教學探究論文07-05
淺談初中語文分層教學論文07-04
淺談作文分層教學03-07
論文:分層教學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07-02
高中信息技術分層教學模式的設計與應用論文07-04
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6-20
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6-20
高中信息技術分層教學的內容要求及對策論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