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紗的文化審美特征論文

時間:2021-06-22 17:39:36 論文 我要投稿

香云紗的文化審美特征論文

  香云紗采用獨具智慧的加工方式,運用天然植物染料,以河涌中的河泥作媒染劑,并以河水清洗織物;加工的對象是天然纖維織物;加工場地是自然生態的河灘、草地;加工能源是陽光,而且生產過程無污染排放,香云紗工藝堪稱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因此香云紗被稱為綠色環保產品,生態紡織品也毫不為過,在服飾上的運用,彰顯其生態自然的傳統服飾文化特色。此外,香云紗屬于絲綢“紗類”織物,其名稱中后詞“紗”表織物大類,前詞表工藝特征,“香云”諧音“響云”,“響云”意指以此面料制成服飾穿著行動時沙沙作響,以織物的意韻神態為名;再者“香云”是美譽,寄托美好之意,從中國傳統審美角度命名,中國人一貫以吉祥、溢美之詞,表達對美好事物的欣賞之意。香云紗從名稱上亦傳達出民族傳統文化審美意蘊。

香云紗的文化審美特征論文

  香云紗地域文化價值內涵

  香云紗作為地域性服飾產品,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眾多獨特之處構成了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價值,是為地域文化的表征。香云紗(莨綢)作為廣東地區特有的天然絲綢產品,英文譯名為“gambieredCantongauze”,英文名稱中“gambiered”為“被開創”之意;“Canton”為“廣東”之意;“gauze”為“薄紗”之意,香云紗英文原意有“始創于廣東地區的薄紗”之意,由此顯示香云紗地域性特征非常明顯。香云紗加工的地域性特征:首先,香云紗加工以桑蠶絲織物為坯綢,而廣東絲綢歷史悠久,早在漢唐時期,就有“采桑飼蠶”、“桑蠶織績”的活動和關于絲織物“廣東錦”的記載。廣東是我國蠶桑的主要產區之一,素有“粵緞之質密而勻”、“廣紗甲天下”的說法[3],特別是香云紗產地佛山地區自古絲綢紡織業較為發達。再者,香云紗加工關鍵環節,染色“上莨”所用薯莨為嶺南地區特有的野生植物,自古就因優異的性能而被用于染色整理織物和皮革。廣東佛山地區河涌密布,香云紗二次上染“過烏”所用河泥必是該地區河涌中無污染的河泥。由于傳統香云紗加工環境的自然生態性要求,香云紗只出產于嶺南地區廣東佛山的順德、南海這一特定區域,該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濕潤。香云紗“上莨”之后曬莨工藝需要足夠的日曬強度和相當大的濕度條件,這兩項恰是產地的氣候特點,傳統香云紗依賴地域環境加工生產的獨特性,即構成了香云紗加工的地域特色文化內涵。香云紗的形成是基于廣東地區濕熱氣候對服飾的特殊需求。經過薯莨涂層處理的香云紗面料,除了具有桑蠶絲織物輕滑、吸濕透氣的特性,更有觸感清涼,挺爽不貼身,穿著時“流汗不黏身”,涼爽宜人之感;而且由于薯莨膠質物質作用,面料抗皺性增強,易洗、快干,便于保養,適合廣東地區的炎熱潮濕的氣候環境穿用,深受當地人喜愛,并且影響至氣候環境與之相似的華南及南洋一帶。同時,由于薯莨本身就是一種中藥,有防霉、除菌、除臭等保健功效,面料浸染薯莨之后,服飾在使用過程中,有效藥用成分緩慢釋放,對高溫高濕的氣候環境尤為有效。

  香云紗絲綢文化審美價值體現

  香云紗是運用植物染料、手工染色工藝加工的傳統桑蠶絲織物,是博大精深的中國絲綢中的一個特色品種類型,具有中國古老絲綢文化的典型表征意義。絲綢織物歷史源遠流長,早期的織物名稱多為單音詞,后來就在此詞的前面加上許多修飾性的詞,在明清時期形成了較完整的命名規則,這一模式直到今天仍適用。“香云紗”、“莨紗”名稱中后詞“紗”是絲綢大類名稱。紗類織物一般是指絲線細、密度小具有輕薄感的絲織物。古時亦可寫作“沙”,《禮記》說“周王后,夫人服以白紗豰為里,謂之素沙”[2],乃是取其孔稀疏能漏沙之意。紗常有低密度平紋,重平組織交梭紗,以及絞經組織形成的小提花的紗織物。香云紗、莨紗命名為“紗”,是因最初加工這類產品,是用有透空的桑蠶絲小提花絞紗織物作坯綢,故而得名。但目前加工香云紗的坯綢早已不限于這類紗織物了,已擴展到電力紡、雙縐、素縐緞、提花緞等等各種類型絲綢面料,因而習慣上將除絞紗織物為坯綢加工的香云紗統稱為“莨綢”。“莨綢”后詞單音詞“綢”,亦為絲綢大類名稱,“綢”在《說文》中解釋為“大絲繒也”,“繒”在古時用作絲織物總稱,而現代常用“綢”作絲織物的總稱。“綢”普遍認為是質地較為細密,但不過于輕薄的絲織物。在近期制定的莨紗國家標準中,確定“莨綢”為香云紗的正式學名[5]。香云紗的命名蘊含著中國傳統絲綢文化,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審美觀。香云紗質地精良、風格獨特,屬于絲綢產品中的高檔品種,自然傳達出絲綢高品質的、珍貴的材質感,表達了中國絲綢文化的積淀。歷史上,絲綢曾作為中國的名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香云紗因產地臨海的特殊地理位置,早自明代起,經“海上絲綢之路”大規模出口海外,香云紗表征的中國絲綢文化遠播海外。中國絲綢,有著新奇、精致、柔和、纖巧和優雅的審美意蘊,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以絲綢為代表的服飾產品在世界消費潮流中仍備受青睞,散發出其固有的獨特魅力。以香云紗為代表的中國古典絲綢在現代的時裝流行中活躍起來,充分展示著中國服飾文化的風采。

  香云紗服飾文化審美價值體現

  天然材料純手工制作的香云紗,具有獨特質感,面料特征成為香云紗服飾審美形式的重要因素,使以其制作的服飾韻味深長,彰顯獨特神秘的服飾審美價值;香云紗服飾亦成為香云紗服飾文化審美價值的重要載體,香云紗通過服飾傳達出一種文化的氣息。

  1香云紗服飾材質美

  香云紗以桑蠶絲織物為坯綢,因而具有絲綢的內在材質美感,更為突出的特征是與普通絲綢迥異的外在質感效果,主要緣于香云紗加工工藝中的曬莨和過烏形成的涂層物質作用;加之織物經薯莨汁液的反復多次浸泡,結構變得相當緊密,進一步獲得增重的效果[6],從而增強了面料的強度和耐磨性,使柔軟的桑蠶絲坯綢變得硬挺,形成香云紗特有的挺爽質感。再者,香云紗服飾在使用過程中,由于面料會不斷經受摩擦、擠壓作用,涂層物質隨之逐漸剝落,面料表面會漸漸形成一種類似于蠟染的龜裂的“冰紋”肌理,呈現出自然、神秘的風格特征。此外,隨穿用時間延長,洗滌次數增加,涂層逐漸潤漲,不斷發生變化,手感越來越柔軟,顏色更加柔和,紋理更加細膩,香云紗正有所謂“越穿越美”之說。隨著穿用過程的面料變化,香云紗服飾穿著體現了一種自然獨特的審美韻味。

  2香云紗色彩的服飾審美意蘊

  香云紗面料雙面異色,正面色深,烏黑亮澤,色彩凝重沉靜,表達出含蓄與優雅的意蘊;背面色淺,為棕黃或棕紅色,自然樸實,傳達出質樸、古雅的氣息。其正反面色澤深淺對比,視覺沖擊感強;同時棕與黑穩重和諧,蘊含高雅,透露出幽然深遠的審美意味。香云紗的基色是背面的棕黃或棕紅色,經薯莨反復多次上染,由表及里,棕色逐漸加深;而正面是經河泥涂覆與薯莨單寧反應生成的黑色涂層物質。面料正面的黑色并非純粹的.黑,其實是如水墨畫般的墨色;又因黑色涂層較薄,在正面暗沉的黑中隱隱顯出背面的棕黃或棕紅色,使色彩更具靈動之感,蘊含豐富的層次和變化。同時,在膠質的涂層物質作用下,使面料表面略帶皮質感,顯出金屬般的光澤[6],凸顯神秘感,透出時尚氣息,使香云紗在服飾上的應用彰顯另類、個性、與眾不同的獨特的審美韻味。

  3香云紗服飾文化表征

  現今中國在與世界文化交流碰撞之下,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時代,現代人服飾審美素養不斷提高,服飾文化欣賞能力不斷提升。再者,中國經濟經幾十年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對高端服飾產品需求旺盛。因此作為高檔絲綢產品的香云紗在現代服飾市場,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地域性民族服飾產品的新奇感,民族的記憶,歷史的回味,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香云紗服飾以深厚的文化內涵,以獨特的服飾藝術審美價值體現了現代人較高層次的服飾審美心理需求。同時,香云紗作為傳統絲綢面料,具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意義,隱含著凝厚含蓄的大氣和深藏不露的典雅,主要表現為含蓄,即一種內蘊豐富,不張揚的美,通過服飾產品傳達出中國人內斂、含蓄的服飾文化審美價值觀。

  香云紗服飾文化傳承保護的現實意義

  香云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蘊含獨特文化藝術審美價值,但在現代追求高效率的工業化時代,手工香云紗生產仍沿用地方獨創傳統手工藝加工,這種生產方式的生存環境是非常脆弱的,作為文化傳承和保護更是刻不容緩,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時尚的流行有著周期性的規律,市場追逐的時尚熱點是此起彼伏的,香云紗服飾在時裝市場上的熱度也會逐漸減退,但作為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的意義卻是恒久遠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所在,是中華民族的遺傳基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對于香云紗的認識,要突破限于服飾商業產品的價值認識,還應有更深層次的對其文化價值的發掘和認識。喧囂的商業市場終究會歸于平靜,針對某一具體服飾流行的一時性、短暫性而言,服飾文化流傳才具有生命力。

【香云紗的文化審美特征論文】相關文章:

夏代玉器的審美特征論文04-24

蛋面寶石的審美與文化論文09-29

苗族圖式中造型的審美特征論文04-28

當代水彩畫的審美特征論文02-13

陶瓷文化的概念與特征論文09-29

從武術諺語看滄州武術的審美特征論文06-21

淺談藏族邏輯文化的特征論文09-30

汪曾祺小說的審美特征12-06

牛文化審美藝術精神思考論文10-0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不卡乱偷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 亚洲天堂欧美精品 | 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观看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精品z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