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車競賽推動民辦院校電類專業改革及科技創新論文
智能車競賽影響力廣泛深遠,隨著民辦院校對于該項賽事的參與,也暴露了民辦院校在電類教學和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問題,結合實際競賽與教學經驗,給出了基于智能車競賽推動民辦院校電類專業教學改革及科技創新的具體方案,旨在培養符合院情、國情的應用型人才。
1 飛思卡爾大賽簡介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于2006年開始舉辦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目的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進而促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該競賽是以智能汽車為競賽平臺的多學科專業交叉的創意性科技競賽,目的是促進高等學校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基本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激發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與探索的興趣和潛能,倡導理論聯系實際、求真務實的學風和團隊協作的人文精神,其指導思想是“立足培養,重在參與,鼓勵探索,追求卓越”。
飛思卡爾半導體公司是飛思卡爾智能車競賽的協辦方,從2006年首屆舉辦以來。到現在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八屆,不僅得到了各方領導的支持,如教育部吳啟迪副部長、張堯學司長及理工處領導、飛思卡爾公司領導等,也得到了各高校師生的高度評價,已發展成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200余所高校廣泛參與的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2008年第三屆被教育部批準列入國家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資助項目中9個科技人文競賽之一,2009年第四屆被邀申請列入國家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資助項目。2010年第四屆被教育部、財政部批準列為2010年大學生競賽資助項目。
該競賽與已舉辦的教育部4大專業競賽不同,是以迅猛發展的汽車電子為背景,涵蓋了控制、模式識別、傳感技術、電子、電氣、計算機、機械等多個學科交叉的科技創意性比賽,比賽融科學性、趣味性和觀賞性為一體,對進一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培養本科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及創新意識,培養碩士生從事科學、技術研究能力,培養博士生知識、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競賽由秘書處為各參賽隊提供/購置規定范圍內的標準硬、軟件平臺,競賽過程包括理論設計、實際制作、整車調試、現場比賽等環節,要求學生組成團隊,協同工作,初步體會一個工程性的研究開發項目從設計到實現的全過程。
競賽在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的領導下健康發展,成功舉辦了八屆,得到了全國絕大多數設有自動化類、儀器儀表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等專業高校的積極響應,2011年的第六屆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智能車競賽中,全國共有1900余支隊伍參賽,學生超過5700人,而全國因為該項賽事受益的學生超過30000人。
在近年來,民辦院校對于智能車競賽的參與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民辦院校師生通過此項賽事鍛煉、學習,并為學院取得了優異成績,進而提高了民辦院校的聲譽。
2 民辦院校師生參與智能車競賽的優點
①學生可以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涉獵綜合多個專業的一個實際應用系統,開闊學習視野,加深對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的體會和認識,獲得新的知識和實踐技能,為學生構建一專多能的平臺;②通過理論與實踐培訓,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增強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和團隊合作意識,并具備初步的科研能力,進而縮短研究生階段的科研適應期;③學生通過參加智能車競賽的鍛煉,可在繼續深造和就業方面的競爭力得到提高;④可以促進民辦院校實驗室與實訓基地的建設,讓民辦院校師生有更多的條件和機會動手操作,應用技能強;⑤在參與此項賽事的過程中,可以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3 基于智能車大賽推動民辦院校電類專業教學改革和科技創新的具體實施方案
在民辦院校中,普遍存在著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基礎驗證型實驗多、綜合設計型實驗少的局面,以及各種實驗指標教師設計多、學生主動創新及分工合作少,大型實驗與課程設計限定條件多、學生自主發揮獨立思維余地少的問題。
綜上所述,經過筆者總結近年來帶隊參賽的經驗和教訓,給出基于智能車大賽推動民辦院校電類專業教學改革和科技創新的方案。
3.1 推進電類專業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與實踐的緊密融合 在電類專業教學方面:專業基礎課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專業課教學中注重與實踐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的了解;在電類專業實踐方面:適當減少基礎理論驗證型實驗,增加計算機仿真、綜合設計型實驗,合理配置實驗課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獨立思考的機會,在各種綜合課程設計中,增加學生設計實驗指標和計算的機會,以該項賽事為依托,提高電類專業同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
3.2 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個性化培養 利用智能車等大學生競賽,提高民辦院校科技創新活動水平和學生的參與度。可利用科技創新申報一些校級、省級甚至國家級項目,通過自行研制適合開設設計性、創新性的綜合實驗,作為實踐活動的設備。讓學生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技能,為后續實踐、競賽活動奠定基礎。通過這些,可以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團結合作意識得到增強。并結合實踐項目跨學科和專業的特點,使學生獲得了一專多能的培養的機會,即實現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個性化培養。
3.3 通過智能車等大學生競賽,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 依托智能車競賽以及其他大學生競賽,面向電類等相關專業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主要可以通過以下三個層次構建:第一層,面向學院學生開設選修課和講座,介紹當前科技前沿,培養科技興趣;第二層,依托學校科技創新專項基金,選拔學生(已電類專業為主)參加創新訓練以及各種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第三層,主要通過智能小車的研發、制作和參加各級各類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4 組織培訓,鼓勵學生參加競賽 在今后可通過整體系統的培訓,讓學生深入了解競賽的背景,鼓勵盡可能多的學生去參加競賽,通過半年的智能車制作、調試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實踐能力,并獲得參加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的機會,最終在競賽中檢驗自己的實踐成果,尋找差距。
4 結語
在開展好智能車競賽實踐的前提下,將競賽作為一個結合點嵌入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教學,推動電類專業的教學改革,特別是實踐環節;同時加強電類專業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和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爭取在提高學生社會人文精神方面起一些推動作用,同時也期待探索某種符合國情、符合院情的民辦院校大學生培養模式,推動開辟第二課堂,使學生盡早接觸工程實際問題、增強創新意識與能力,推動對教學中較為脫離實際的培養模式的改革。
【基于智能車競賽推動民辦院校電類專業改革及科技創新論文】相關文章:
科技創新活動與科技競賽探析論文11-04
民辦院校班級管理創新性舉措論文10-20
推動科技創新打造文化消費新引擎論文10-01
基于科技創新團隊特征的培育建議的論文08-25
國企改革科技創新的路徑構建論文11-02
中國煤礦智能開采科技創新與發展論文11-05
工科院校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探索論文06-27
科技創新競賽對高校學風建設的引領作用論文07-02
淺析航空院校科技創新能力結構差異論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