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高職《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的論文
《機械設計基礎》是高職高專機械類和近機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在專業教學計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該課程綜合運用數學、力學、機械制圖、機械工程材料、公差與配合、算法語言等知識,去解決常用機構、通用零部件的設計等問題,涉及的知識面廣,且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多年來,該課程無論是在教材的組織上還是在教學的安排上,都與“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相適應。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在該課程的教學中引入項目化教學,這也是高職高專《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為此,本文結合該課程的教學現狀、課程特點、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就該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
1課程的教學現狀
(1)課程內容多,學時少
目前,多數的《機械設計基礎》教材內容仍是本科《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兩門課程內容整合后的產物,與整合之前相比,課程主要內容并沒有減少太多,而學時卻大幅削減,被壓縮至72個學時。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高質量地完成該門課程的教學任務,為學生繼續學好以后的專業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
(2)課程內容的理論性較強,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普遍較差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生源的減少,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各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學生學習基礎差、接受知識能力不強和學習興趣不濃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并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的高職學生,是對所有從事《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老師的又一個挑戰。
(3)教學模式陳舊
傳統的教學屬于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以知識為目標,以教師講授為主,以邏輯推理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課堂上基本沒有學生能力的訓練,這對培養學生的能力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且,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理論后實踐,很容易導致理論與實踐相分離。
(4)教學方法落后
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具有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愛動手這樣一個特點,而對于理論性強的設計、校核計算十分厭煩。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結合學生的特點,在“黑板上開機器”,采用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更使得學生感覺該課程是一門枯燥的“天書”,上課時疲于記筆記,復習時只能死記硬背,長此以往,漸漸失去了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多少年來,這種現象也沒有改觀。
(5)考核方式單一
傳統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在期未的時候,通過筆試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并不能真正檢驗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目前對人才的要求側重綜合素質的情況下,此方式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
要想達到教學目標,就應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采用項目化教學,使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通過實踐解決問題,這樣即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可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更容易了解社會職業,培養職業意識,更好地做好就業準備,進入職業角色。
2項目化教學的優勢
(1)項目化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項目教學法中,學生獨立或以小組形式自主收集信息、設計方案、實施項目,并且參與最終的項目評價,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從理論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學習的輔導者。
(2)項目化教學能有效地建立起課堂與生產崗位、社會的聯系,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3)項目化教學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采用項目教學法,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能夠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實踐能力、觀察能力、自學能力、應變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等。
3課程教學項目的設計、實施與評價
3.1課程教學項目的設計
設計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項目”是實施項目化教學的關鍵和前提。我們在設計教學項目時,首先通過專業和企業調研、分析歸納,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然后按照以下原則選取項目內容:(1)教學項目要與生產實際相結合,體現覆蓋性、典型性、可行性、趣味性、開放性;(2)教學要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3)教學項目要系統化設計,基于認知規律,從簡單到復雜。再結合學校的實訓條件進行項目開發,最終設計了7個教學項目,7個教學項目的難度層層推進,覆蓋的知識點逐項增加。
3.2課程教學項目的實施
教學項目的實施分為以下五個步驟:第一步,使學生明確項目名稱、項目任務、學習目標和項目完成目標;第二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項目所必須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第三步,進行任務的分配,并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制定項目方案;第四步,進行方案的比較、分析與修改;第五步,方案的實施。
如在項目1的學習中,首先使學生明確本項目的任務:繪制三種機械手(平面連桿機構機械手、凸輪機構機械手、不完全齒輪機構機械手)的機構運動簡圖、計算它們的自由度并判斷機構的運動是否確定;其次引導學生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運動副、構件、機構運動簡圖和平面機構自由度的計算等相關內容,并使學生初步具備用簡單圖形表達機構的能力;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和任務分配,并讓學生制定項目方案;接著進行方案的比較、分析與修改;最后實施方案,并填寫項目報告單。
3.3課程教學項目的評價與總結
每一個項目完成后,教師不但要根據項目的完成情況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評價,還要對整個班級完成項目的總體情況進行總結。
對學生的評價分為兩個方面: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主要是通過項目完成后學生提交的作品和項目報告單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定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過程性評價主要是根據學生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學習態度等對學生進行評價。對整個班級項目完成情況的總結也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要指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以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改正和提高;二是要對一些完成項目比較好的小組進行表揚,并把他們完成項目時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進行推廣,以促進各小組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師在評價與總結時一定要注重學生個性發揮,避免千篇一律,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對不足之處要從欣賞的角度給予肯定,激勵學生的學習信心。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只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針對課程特點,結合學生的崗位技能,精心選取和設計合適的教學項目,緊緊抓住項目內容綜合的關鍵——知識點的構建與整合,應用項目教學法就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項目教學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淺論高職《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論基于能力培養的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9-10
淺論高職語文教學改革論文07-04
基于三維CAD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9-10
高職院校資產管理的實踐探索論文07-03
高職院校通信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8-03
初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論文07-04
淺議基于項目驅動法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9-10
高職文秘專業實踐教學途徑探索論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