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習師范生職業認同論文
為了考察教育實習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作用,本研究在實習前期和實習后期,分別以274名和103名一般師范生為被試,采用王鑫強編制的師范生職業認同問卷,對其教師職業認同感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聚類分析的結果表明: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主要分為四種類型,按照分布比例從大到小的順序為:領頭羊—演員—混飯者—羨魚者。
t檢驗發現,實習前后師范教育學生職業認同感在各類型上的人數分布沒有顯著差異,但實習顯著降低師范生的職業意志水平,而在職業認同感整體及其他維度上,實習沒有產生顯著影響。
一、問題提出
職業認同感是由個體對某一特定職業合理的認識、端正的態度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所組成的內部心理機制。而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是師范生對將要從事的教師職業和目前自身師范生身份的感知與體驗。
目前國內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研究處于成熟階段,歸納這些研究的主題可分為三個階段:(1)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構成及維度的探討,如王鑫強等人。(2)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封子奇等人認為,影響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因素包括國家政策、組織環境和個人因素等。
(3)調節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干預研究。鑒于教育實習在師范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些研究者認為,實習有助于提高師范生的工作效率、職業熱情和改善職業倦怠。但也有研究不支持實習支教對于教師職業認同的積極作用,如張冬梅 的追蹤研究表明,免費師范生實習支教前后教師職業認同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
針對干預研究中不一致的研究結果,且研究對象以免費師范生為主,缺乏對于人數更為廣泛的一般師范生的探索,本研究以實習作為一種干預方式,探討其對一般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實際效果,以期明確實習的作用,同時提供相應的建議。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在2014年上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對沈陽師范大學的2012級(前測時屬于大三年級,后測時升為大四年級)的師范生群體發放問卷。前測時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21份,有效問卷為274人,有效率為85.4%。其中農村生來源172人(62.8%),城鎮生來源102人(37.2%)。
后測時發放問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率為100%。其中農村生來源81人(78.6%),城鎮生來源22人(21.4%)。兩次研究對象所涉及專業有: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數學、英語、生物、物理、化學、信息技術、思想政治、音樂、美術等15種專業。
(二)調查工具
采用師范生職業認同感量表,該量表由王鑫強、曾麗紅等編制,包含12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從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包含職業意愿與期望、職業意志、職業價值和職業效能四個維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水平越高。張燕等人采用《免費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量表》對該量表進行效標效度的檢驗,發現高達0.84。在本研究中,兩次測驗職業意愿與期望、職業意志、職業價值、職業效能四因子及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分別是0.81、0.86、0.86、0.78和0.95;以及0.77、0.76、0.78、0.84和0.83。
(三)數據處理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處理,主要采用聚類分析、卡方檢驗。
三、研究結果
(一)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分類及特點
根據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類型相關理論,以及二階聚類分析結果,認為4個類別的聚類結果比較合理。因此運用快速聚類法(K-Means)對選定的樣本進行聚類,前測和后測分別迭代11次和14次,得出相應的數據。將師范生職業認同在各維度的Z分數中心點繪制柱狀圖如下,根據每個類別在各維度Z分數的不同特點,用詞匯隱喻的方法對這些類別進行如下命名。
1.“領頭羊”類型師范生職業認同
該類型的師范生在職業認同感整體水平和各維度分數均高于其他師范生,對教師這一職業抱有很高的.期望并十分肯定其價值,同時認為自己有能力做一名教師,更愿意終身從事教師職業,是師范生中典型的“領頭羊”,其實習前后在總人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是39.1%和35.3%。
2.“混飯者”類型師范生職業認同
該類型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在所有類型中是最低的,他們雖然也會有人愿意終身從事教師職業,但對教師行業抱有很低的期望,也不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職業,自己也沒有信心能夠勝任教師職業。其從事教師的原因大多數都是為了“混口飯吃”。這一類型實習前后在總人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是17.2%和19.6%。
3.“羨魚者”類型師范生職業認同
該類型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不高,他們雖然也對教師抱有較高的期望并對其價值予以一定的肯定,但感到自己無力勝任一名教師,因而不愿意終身從事教師職業。這類師范生可能在學習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上存在困難,其對教師職業有種“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該類型實習前后在總人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是12.8%和18.6%。
4.“演員”類型師范生職業認同
該類型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較高,僅次于“領頭羊”類型,他們對教師抱有較高的期望,認為教師很有價值,也對自己的能力比較自信,在學校里可能表現得比較積極和優秀,以符合外界對他們的要求,但其內心卻不愿意終身從事教師職業,像演員一樣扮演著不同的自己。這類師范生實習前后在總人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是31%和26.5%。
(二)實習前后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在各類別上的分布及變化
對實習前后師范生職業認同類型的人數分布進行統計,發現各類型人數比例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依次是:“領頭羊”“演員”“混飯者”和“羨魚者”。對數據進行卡方檢驗,發現實習前后四個分組的人數比例無顯著差異,實習對這四種類型的分布影響不大。同時,我們也對師范生在實習前后的職業認同感及各維度進行t檢驗發現,師范生實習后在職業意志維度上的均分要顯著低于實習前,t=1.87,p<0.01;而職業認同感總分及其他各維度分數均不顯著(見下表)。
四、討論
(一)師范生職業認同類型與狀況
師范生的職業認同共分為四種類型,按人數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領頭羊”類型、“演員”類型、“混飯者”類型和“羨魚者”類型。結果表明,35%以上的師范生對教師的職業認同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在四種類型上所占比例最大。當然也有26%左右的師范生只是表現得比較“積極”,其內心處于一種矛盾狀態,這類師范生的比例僅次于“領頭羊”,這可能由于不少師范生在實習中遇到了種種困難,原有的信念發生了動搖,在理想與現實中不斷權衡利弊,其職業認同也表現出一種矛盾性和兼容性。
然而對于教師職業認同比較消極的師范生,其原因是不同的,19%左右的師范生是本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的心態,而大約18%的師范生則是由于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上遇到了困難,導致信心與勝任感不足。
(二)實習對于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
從數據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實習對于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并沒有明顯的影響,顯著的消極作用這一點與張冬梅[6]的結果比較一致。但是在職業意志上反而產生了一個略微消極的作用,這遠非我們預期的效果,雖然與以往類似的研究有所不同,回顧與師范生在實習前、后接觸和研究的全過程,我們也找到了之所以出現這一反差的內在原因。
由此可見,經過實習的洗禮,師范生重新認識了教師這一職業的利與弊,對教師的實際工作現狀有了充分的了解,這一方面可以幫助這些未來的教師在職前對自己的工作有足夠的定位和心理準備,更好地適應教師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些處于游離狀態和主觀意愿并不強烈的師范生及時了解狀況并做出新的職業選擇與規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從教后因與理想有巨大差距而離職的情況。
我們還可以看出,實習沒有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類型產生顯著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職業認同感的類型是不可改變的,相反,我們可以在職業效能、職業意志兩個維度上著手,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作用,使更多的“羨魚者”師范生和“演員”型師范生向“領頭羊”這個類型轉換。
五、關于師范生培養的幾點建議
(一)增加教學技能方面的課程,培養良好的職業效能感
目前大學課程太過理論化,實用性不強,很多師范生并沒有獲得有關的職業技能和經驗,導致實習時屢屢受挫,不利于形成積極的職業效能。大學可以考慮增加教學技能的課程,或加強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
(二)開展服務性學習,磨礪堅定的職業意志
通過這次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實習的效果并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實習的時間和深度不夠,許多師范生也因此缺乏應對困難的心理準備和相關經驗,對教師職業的種種困難心生畏懼,從而動搖了終身為師的職業意志。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服務性學習,將學業學習和社區服務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不斷克服困難來積累經驗和調整心態,培養堅定的職業意志。
(三)發揚教師榜樣作用,鼓舞師范生的從業熱情
很多師范生對自己專業的認識都源自于學生生涯中某個印象深刻的優秀教師,這些教師的模范作用對他們的影響十分深遠,其中也包括大學的任課教師。因此,任課教師要發揚教師的榜樣作用,正確地評價教師
這一職業,鼓勵師范生形成積極的職業期待和職業價值。
六、結論
(一)師范生的職業認同分為四種類型,按人數分布比例的大小順序分別是:“領頭羊”“演員”“混飯者”“羨魚者”。
(二)實習前后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在各類型的分布沒有顯著變化。
(三)實習僅對職業意志這一維度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實習后職業意志維度上的均分要低于實習前。
【教育實習師范生職業認同論文】相關文章:
中職學生職業認同教育的實施策略論文11-18
師范生教育實習論文04-14
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對策研究論文11-17
文化認同研究的反思論文09-19
中學體育教師職業認同探討論文11-28
職業教育的論文12-29
教育實習對師范生信心的影響論文07-10
教育實習對師范生信念的影響論文07-10
文化認同中的意向討論論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