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介素養及其教育的論文
摘要: 在網絡日益普及的過程中,對網絡的利與弊的爭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網絡既具有正面影響也具有負面的效應,基于這種復雜性,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確的使用網絡,全面的認識網絡,即進行網絡垛介素養教育就顯的極為重要。
關鍵詞 :媒介素養 網絡媒介素養 網絡的影響 教育
網絡作為一種新生媒體,以其豐富的信息量和及時便捷、平等交互的溝通方式,為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娛樂帶來了巨大的便利,與此同時,網絡社會在倫理與道德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是非判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較差等主觀因素,導致部分青少年在強大的網絡媒介面前易受傷害,因此,了解和掌握網絡媒介素養知識,提高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水平是培養他們科學運用網絡媒介的有效途徑。
一、媒介素養的概念及其內涵
簡單的講,媒介素養即受眾獲取、分析、衡量和傳播訊息的能力。受眾的千差萬別必然意味著這些能力的千差萬別,即使受眾每天沉浸在不同的媒介之中也很難說他們每天就獲取了很多的信息,尤其對自身有益的信息,更難說他們具有分析與傳播訊息的能力。
在傳播學研究中,接觸和使用媒介是作為人的基本權利進行研究的,即知曉權和使用權。但這種認識只是成為了權力機構和媒體機構單方面認識和執行的依據,并沒有廣泛的被受眾認知。雖然受眾越來越被認為是積極的,但未必是具有絕對控制力的,大多數時候,媒體擁有相當程度的絕對的控制權,如“沉默螺旋”效應和“議程設置”效果,受眾仍顯被動。我們總是一不小心的就認可了“紙餡包子”,購買了我們或許用不到的名牌產品。這樣,讓受眾實現自己的權利變被動為主動,對于促進媒介發展將具有積極的作用,而提高受眾的積極性也屬于媒介素養的一部分。
大眾傳播學者阿特-西爾弗布拉特最早系統性的將媒介素養置于以受眾和文化為中心的理論中,將它視作可以而且必須提高的技能,同時,他給出了媒介素養的5要素或者說媒介素養的基本內涵:意識到媒介對個人以及對社會的影響;了解大眾傳播的過程;形成分析及討論媒介訊息的策略:意識到媒介內容是對我們當今文化以及我們自身提供洞識的文本;培養對媒介內容更深程度的享受、理解和欣賞。而大眾傳播學者波特認為,媒介素養是一個連續統一體而不是一個范疇。媒介素養需要得到發展,當我們在智力、情感和道德方面更加成熟,我們就能更多的理解媒介中的訊息,成熟會提升我們的潛能,但我們必須積極地發展我們的技能和知識結構以開發那些潛能。他還認為,媒介素養應該是多維度的,媒介素養的目的是讓我們對解讀擁有更多的控制權。
總之,我們對媒介素養的研究應該基于媒介然后是素養的提升。我們要調動受眾的積極性,在認識媒介素養之后能夠提升媒介素養。任何國家媒介的發展都是媒介、政府和受眾博弈的結果,這樣看來受眾媒介素養的提升不僅僅是利于受眾個人的事,而且有助于媒介自身的發展和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
二、網絡媒介素養研究及其教育
自從網絡被稱為第四媒體以來,網絡對人們的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影響越來越深。同任何的新生事物一樣,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其積極的影響,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的效應,引起了大家對其影響的各種爭論,尤其是這些負面的效應。因為這些網民的大多數——青少年的思想和思維正處在轉換的時期,對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年輕人的社會閱歷較少,心智不夠成熟,對信息的真假優劣也缺少一定的辨別能力、分析能力。因此,我們基于網絡的正負影響以青少年作為主要的受眾來分析網絡媒介素養及其教育研究的.內涵。這些內涵包括了以下方面:
1 認識網絡的傳播的文本特征,正確的獲取網絡訊息
我們知道網絡傳播作為第四媒體不同于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網絡不僅僅是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綜合體,也是多媒體傳播的復合體。即網絡傳播的文本特征是多媒體傳播,以超鏈接的形式集文字、影像、音頻、視頻于一體。這就要求網民以不同的技巧來獲取網絡中的信息。雖然現在青少年網絡技術越來越高,但分析網絡信息的能力卻比較低,如何在認識網絡文本的特征的基礎上正確的獲取網絡信息,需要青少年正確的識別信息的主要來源。同時,對于網絡視頻青少年要根據其內容有不同的區分,現在網絡視頻有原創、有改變、有原著,在這些視頻中,有著怎樣的不同價值的體現。青少年可以通過網絡的多媒體的表達方式來提升自己的網絡技能。展現自己的網絡技巧,體現自己對于權威平等的對視,但不能為了為自己揚名而不擇手段。
青少年要認識網絡豐富的文本表達方式下可能隱藏的隱患,這是網絡媒介素養中的一部分,只有知道存在才可以進行創新,家長、老師對青少年進行網絡教育的引導也應本著素養的提升和網絡技術提升的方向。而不是簡單的制止青少年離網離視,遠離游戲,網絡在日后的發展中必定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不是遠離,而是正確的使用。
2 認識網絡的運作機制,辨析網絡信息傳播
大眾傳播日益市場化,大眾文化日益的商品化,這是當今的媒介產業發展的一個大的趨勢,網絡傳播與運作也不例外,其實網絡本身就是在具有商業性才繁榮發展起來的,那就是商業性站的崛起發展和成熟。這種媒介產業的發展的基本的趨勢,商品化的轉向導致了其整個的生產以滿足人們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消費為指針的,網絡的運作也是如此。
而當媒介的運作以追求經濟的利益為主時,社會責任往往不可避免地被放在了第二位。但是人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適應了這種傳播方式。面對網絡傳播的不負責任,青少年應如何的應對呢?在這方面,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的提升需要家長、老師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的努力,首先青少年要認識到自己對問題認識的局限性,積極地和家長老師進行溝通,尋求老師父母的引導,健康的成長。其次,青少年應該多了解網絡傳播的特點和運作機制,了解信息的來源并進行富有理性的辨析。再者,青少年要學會自控,對明知有害的信息進行自覺的抵制,因此青少年在上網之前要有明確的上網計劃,如上網時間、上網目的等等。更為重要的是家長老師要進行積極的引導,以實際的例子,生動的語言講述上網的利與弊,而不是一刀切的阻止干預,否則可能會引起相反的效果。
3 從網絡的接觸和消費機制看網絡媒介素養及其教育
在傳播學中,受眾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是研究媒介的一種極好的方法。對于網絡的應用,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使用不是十分的理性的,用于業余娛樂的時間明顯的多于用于學習的時間,這也是為什么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網絡的原因,他們能夠找到抒發自我的空間,可以逃避現實生活的壓力。
受眾可以自由的在菜單中選用自己想使用的東西滿足自己的意圖。和傳統的大眾媒介不同,網絡這類的新媒介具有選擇性,允許個體根據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網絡還具有異步性,即在時間上可以錯開,例如你可以在任何的時間手法自己的郵件,也可以在任何的時間尋找自己想要的訊息,在各自方便的時間里達成交互。這些使用與滿足的特點,使青少年在網絡中能夠實現自己的角色轉換,在網絡中他們可以突破自己的年齡限制和地域的限制來實現自己不同的需求。在網絡上青少年可以實現自己的社會化,認識自我認識社會,這是網絡的積極的作用。網絡是一個復雜的大課堂,青少年在其中可以修復自己的人際關系,調節情緒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但是在網絡媒介素養教育中,我們需要告知青少年的是他們的這種自以為的十足控制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控制,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看到的新聞,但前提是網上有這些新聞的存在,這如同我們調臺轉換電視頻道一樣,我們只有控制遙控器的權利,卻無法改變電視節同的內容。使用網絡時,這樣的的控制也是間接的,青少年不應該輕易的迷失在這種彼岸里面的自由之中,而過度的放縱自己。自由永遠都是相對的。在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還需要高等院校相關的專家學者的配合,這就是以這些專家學者為中心在大中小學舉行定期的講座,能夠讓這些青少年認識網絡媒介使用繁榮背面隱藏的本質。網絡媒介素養的研究與教育應該是多方面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方式。
4 新媒介環境下的網絡媒介素養研究及其教育
隨著媒介技術發展的是媒介的傳播方式,從文字到圖像再到多媒體的傳播,傳播方式越來越考驗著我們眼球的接受能力。有學者說現在的媒介產業是注意力經濟,有學者說現在的媒介產業是影響力經濟,無論如何,媒介產業都具有了經濟的特點,其實這也與媒介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更多的媒介并存必然意味著更為激烈的競爭。因此在復雜的媒介環境下,青少年要特別的注意由此引發的競爭的不良后果,即媒介對社會道德底線的碰觸。青少年要識別網絡的這些積極的作用,在參與廣泛的討論中認識社會,提升自我。這也是在我們在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中應該強調的一點,那就是告知青少年他們在網上不僅僅可以聊天,玩游戲,還可以做積極有意義的事。有時候青少年的不為,可能是因為不知道不理解,而不是不愿意不想做。
總之,青少年完全可以全面而正確的認識網絡使用網絡。在網絡中提升自己的素養與知識、實現自己應有的價值。在網絡的利與弊的較量中,能夠主動的趨利避害,使網絡成為自己的生活學習的好助手。
三、總結
網絡現在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生存空間,但這種生存空間卻是虛擬的,現實空間的堅強壁壘可以阻止不應進入的人的進入,但虛擬的無壁壘的空間滿足人的自由出入的快感的同時,也打破了應設有的安全界限:網絡媒介素養需要作為媒介素養單獨的一部分被特別的重視,它獨有的特點,特殊的受眾群體,顯而易見的兩面性,無形中的不可控性,影響的廣泛性。從以上的系列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網絡媒介素養研究及其教育應該是全面的,要結合網絡本身的特點“對癥下藥”,使網絡在青少年的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減少其帶來的危害,使青少年在新的媒介環境中能夠健康的成長。
【網絡媒介素養及其教育的論文】相關文章:
創新素養教育教學論文02-03
幼兒園素養教育論文03-30
開展職業素養教育的思考論文11-20
高校攝影教育的人文素養教育論文10-31
高校職業素養教育門徑探究論文11-19
高職人文素養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論文11-19
人文素養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融合論文11-20
網絡媒介中“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發展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