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資源讓科學實驗教學更精彩論文
摘 要:傳統的科學實驗教學是封閉,它把學生局限在教室內,按教師設計好的步驟來進行,這樣的科學實驗教學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驗興趣,所以,我們提出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要實行開放教學,開放時空、開放課程、開放自然、開放家庭。把與實驗教學有關的資源全部面向學生開放。只有這樣,才能讓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開放資源 科學 實驗教學 精彩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所以我們在進行科學教學特別是實驗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校、社會、家庭、大自然、網絡等多種資源來進行實驗教學,將學生的科學實驗活動置于開放的資源之中,幫助學生不斷豐富實驗的表象,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這與傳統的科學實驗教學是不一樣的,傳統的科學實驗教學是一個封閉式的教學實驗,實驗場所局限于教室和校園,實驗教學仍停留在教師照本宣科的演示、學生模仿操作上。這種實驗教學極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作為科學課程的教師,就要在現代教學理念指導下,建立開放式的實驗教學策略,在進行實驗教學時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里,實現科學實驗教學的全方位的開放,開放各種資源,拓展學生的創造時空,給予學生創造的機會,讓學生自己驗證實驗結果。
一、開放時空資源,讓學生自己探究
我們都知道,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探究既是多年來一直強調而又往往忽視的一個方面。即使是科學實驗教學也是一樣的,大多數的科學實驗都是在教師的演示下學生跟著操作的,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學生的實驗過程與結果也由于按照教師的步驟來操作,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跟著老師轉,實驗結果也都是想當然地得出教師想要的結果,從而造成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創新,即使是課堂上沒有完成的實驗教學,教師也會草草收場,學生的實驗興趣再大,也不會讓學生在課后完成后續的探究實驗,為了能在課堂上做完科學實驗,教師把實驗步驟等都一一強調,以免出現差錯。所以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實驗教學,它沒有學生主動探究在里面,只是一種驗證的實驗方式,這樣的實驗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沒有啟發性。要想讓學生在課堂實驗過程中有所收獲,使學生的科學實驗真正落到實處,我們就要開放時空資源,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行設計實驗,而不是讓學生按照我們的步驟來做實驗,我們的教師只是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應的指導,至于學生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或步驟來進行實驗,我們就不要橫加干涉了。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不了實驗,我們也要開放實驗設備,讓學生在課后繼續探究。比如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一課時,學生對食鹽融入水的實驗很好操作,也起到了一定的實驗效果,但是,如何讓食鹽與水分離開來,能有哪幾種方法,學生的意見就不統一了,有的說加熱,有的說太陽曬,還有的說用吹風機來吹等等,而每一種實驗方法用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可以在課堂上完成,而有的在課堂是根本完成不了,所以,這時我們教師就要開放時空資源,允許學生在家完成實驗,然后返校再與學生交流。這樣,由于我們沒有把學生禁錮在教材安排的實驗過程中,學生的興趣非常高,因為方法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所以探究的欲望也是非常高的。而這種實驗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都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的。
二、開放課程資源,讓學生自己搜集
由于社會在飛速的發展,各種新信息每時每刻都在充實著學生的大腦,盡管這幾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斷加大,然而,科學教材在目前還是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不能解讀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有許多尚待完善的地方,這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發展的空間。所以,在學生實驗探究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而這些疑問老師有時都難以解釋清楚,而這些解釋不清楚的問題往往又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他們會有一種不探究清楚誓不罷休的情緒在里面。而這時,我們科學教師就要重新審視科學教材,雖然要以本為本,但是也要超越教材,把教材只當作是學生學習與探究的一個媒介,一種資源,一個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我們在實際的科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靈活使用教材,讓它與其它的課程資源結合起來,比如圖書室,網絡,讓學生自己去搜集答案,使學生有更大、更廣的選擇性。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可以自由地選擇按自己設計的思路用到的實驗器材;還可以自由地選擇探究的方式,比如在教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太陽系》一課時,有一些學生提出了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人類,其它行星上有沒有外星人等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有時教師都回答不出來,單憑課本是沒有辦法解決的,這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從圖書室借來有關這方面的書刊來查閱,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走進網絡,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讓學生帶著對宇宙的神秘向往而自主收搜信息,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學生最后得到的答案肯定已經超出了有沒有外星人這個問題了。這樣就將學生的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使他們更多地學習體驗,更豐富的學習經歷。
三、開放自然資源,讓學生自己拓展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大自然中有許多是我們課本上學不到的內容,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雷電還是巖石土壤,都有我們學不完的知識。如果我們把學生局限在教室里,單憑課堂上的實驗探究是遠遠達不到教學效果的,這樣不但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空間,而且會降低學生對科學知識探究的樂趣。因此,當我們的科學實驗能在大自然中進行,我們就要帶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水資源的保護、植物的生長、土壤與巖石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實驗,讓他們與與大自然直接接觸,從而拓展了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如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的《我看到了什么》、《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尋訪小動物》等課的教學,將學生的學習置于廣闊的自然資源之中,讓他們在大自然中完成實驗教學,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要遠遠高于我們在教室內的教學。比如在《大樹和小草》一課教學時,不是追求學生對小草的知識探究有多少,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體會和領悟什么是觀察,應該從什么角度來比較大樹與小草,學生在實驗活動中通過看、聞、摸、聽等多種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體驗;知道什么叫木質莖,什么叫草質莖。并能歸納出大樹與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這些實驗活動不僅使學生對自己觀察的大樹和小草有了直接的認識,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的興趣,科學素養也就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漸形成。再比如教學教科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科學》中的《蚯蚓》《螞蟻》等課時,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對螞蟻、蚯蚓都很熟悉,很多同學都玩過螞蟻、蚯蚓,如果上課時把學生束縛在教室中,把課本與大自然隔離開,很有可能把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白白浪費,而讓學生把“教材中的螞蟻”和“現實中的螞蟻”無情地隔斷,這樣難免使學生把書中學到的知識與大自然相脫離。所以,像這些內容我們完全可以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來完成探究任務。
四、開放家庭資源,讓學生自己延續
科學課是一門綜合課程,課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家庭更是一部最現實的教材,它強調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生活經歷,學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學到許多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體會知識力量的強大。
如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六年級下冊《環境和我們》等單元,這些單元的實驗內容都與我們學生的家庭生活息息相關。這時,如果我們能聯系家庭生活,開放家庭這個教學資源,讓學生把課堂實驗教學與家庭生活緊緊聯系起來,就會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學習了《食物》這一單元之后,讓學生回家給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補充營養;學了《環境和我們》單元之后,他們懂得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社區里宣傳買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會造成白色污染;廢舊電池不能亂扔,會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
眾所周知,科學實驗教學中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師已經設計好的步驟進行教學,教師雖然教得順手,但學生獲取的信息還是局限在我們的教學預設之中,大量的新鮮科學知識也許就會與學生擦肩而過。我們只有在進行科學實驗教學時課時開放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空間,才能讓實驗教學成為學生展示實驗成果與發明創造的活動。
?參考文獻:
[1]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劉德華主編.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9-
【開放資源讓科學實驗教學更精彩論文】相關文章:
科學實驗教學論文03-29
資源科學小學教學論文04-05
水資源環保科學的論文05-02
科學規劃銀行資源論文04-02
開放實驗教學培養技能型人才論文12-06
科學實驗教學從細節入手的論文07-08
初中科學實驗教學論文03-29
科學實驗教學論文范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