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高校教師發展的必要性的研究論文
引言
進入21世紀后,高校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相融合,各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沖擊著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斷產生。如何既保留傳統的教學理念又充分結合現代化教育模式,是中國高校教育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這推動著高校教師的不斷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和教學水平,弘揚高尚的師德,從而保證高質量的高等教育。
1高校教師發展的概念
高校教師發展不單單指教學技能的發展或是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是教師的整體綜合的發展。
引用《高校教師發展簡論》:從廣義上說,高校教師發展可以是所有在職的大學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方式的理論學習和實踐,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續提高,不斷完善。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知識的豐富,人類必將進入終身學習社會。高校教師作為終身學習社會的一員,必須要結合特定的職業崗位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從狹義上說,高校教師發展,更多地強調其作為教學者的發展和提高,也就是強調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教師發展注重教師的主體性,強調教師的自主性,自我要求達到目標,實現自我。教師發展離不開某種形式的培訓。但更注重自主性,強調個性化的發展,強調自主學習和自我提高。
目前,在中國,從教師素質的角度上來說,高校教師發展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學術水平的提高,教師職業知識、技能的提高以及師德的提升。從教師自身發展來說,高校教師發展涉及到五大項內容:專業發展,重在提高專業技能,促進科研水平;教學發展,改進教師的課程設計,提高教學技能,優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組織發展,強化教師對高校學術管理的參與度,提高高校管理績效;個人發展,改變高校教師對自身的理解和認識,改變他們對自已的工作態度;職業發展,促使高校教師在學術職業生涯中獲得安全,穩定與成功。
2高校教學質量,高校教師發展的問題的產生
為了適應市場化經濟的發展,為了培養與社會接軌的人才,中國高等教育推動了大眾化進程。從1999年到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數從108萬人增加到566萬人。高等教育總規模從780萬人增加到27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高校擴招引發了一長期矛盾,那就是政府有限資源和高等教育發展的矛盾。隨著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大,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著以下幾點挑戰:
2.1經費問題
比起一些發達國家,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明顯不足,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偏低。這就導致了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2.2中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其結構也在朝著多樣化的體系發展
民辦高校,職業技術院校大量涌現并迅速發展擴大。到2007年,民辦高校的在校生已經達到163.1萬人,占了全國高校在校生人數的8.65%;獨立學院在校生達到了186.6萬人,占了全國高校在校生人數的9.90%。然后,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多元化的發展,隨之也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民辦高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的辦學能力尚不成熟,辦學管理能力欠缺,并且面臨著剛起步時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聲譽還不及其他有名的高校,需要很大的宣傳力度,教師隊伍也不如其他高校強大等等。
2.3高校三大職能的沖突
20世紀初到現在,高校的職能不斷在矛盾沖突中發展。目前,中國高校的三大職能主要為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為社會服務。這三項職能既互相制約又互相作用,其內容也隨著高校的發展不斷的豐富。由于這三大職能不可能毫無沖突地平衡地共存在特定的某一所高校內部,因此不同類型的高校對這三大職能的分工也需要調整和協調,應明確自身的職能,共建一個有序的,分工合理的高校教育體系。中國高校的教育目的與社會本位論相符合。“社會本位論強調教育的工具價值,主張教育目的應以社會價值為中心,應主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來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構教育活動。社會本位論認為教育應以社會的理想為最終目標,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個體社會化,注意使受教育者掌握社會知識和規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公民,為社會服務。”與中國高校教育目的相反,英國高校教育目的符合個體本位論,“即強調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為了謀求國家利益和促進社會發展,而是在于發展人的理性和個性,使人真正成為人,強調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
2.4大眾化教育與高質量的教學標準之間的矛盾 傳統的高等精英式教育興于中世紀,持續到19世紀。那個階段,大學教育主要是少數精英分子的教育,為確保高質量的教育,教師和學生主要是以學術研究,探求真理為主。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是高等教育的價值,大學教育不太受宗教或政府的束縛和影響。而如今,由于社會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勞動力市場需要大量的社會型人才。中國高等教育逐漸從傳統精英式高等教育往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從而為社會輸送大量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種情況下,高校的教學質量就不能跟上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步調,原來的傳統精英高等教育模式也不能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這就產生了許多問題和矛盾,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教育經費不足,教學資源跟不上,學生知識基礎程度不統一,傳統管理方法不能適應大眾化發展等等問題。
這些問題的產生就需要高校教師轉換角色,而不能以傳統的角色面對這些情況。這就需要高校教師不斷提升自己,迅速適應現代化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學有所得,另一方面能夠尋求自身的長期發展。
3高校教師發展的必要性
3.1學生的群體發生變化
高校擴招后,學生的差異變得更突出,比如基礎知識水平不平均,學習能力也不一樣,學習動機各異。雖然在精英型的高校這個情況還不算太嚴重,但是對于大量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類院校以及私立院校,學生的差異性就會更明顯。老師們需要不斷的了解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也需要不斷變換以往的教學方法,從而使教學內容達到讓大部分學生能接受的要求。以往的精英式教學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在的高等教育,這就要求老師在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理念,教學態度,教學要求,教學期待等多個方面去變換。教師這門職業不像醫生、律師,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盡管每年的'學生都不一樣,但是每一屆學生都有其共性。作為老師,需要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學生,包括學生的文化背景,專長技能,個性特點,家庭環境等等。教師除了傳授知識,解除學生疑惑,與學生探討學術理論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的人才。
3.2高校教師比例變化
自2003年以來,國家教育部調查發現新入職的教師占有很大的比重。30歲以下到35歲的教師占了總人數的46.2%。這部分青年教師里面,職稱都偏低。剛入職的教師面臨著多重壓力,其一,他們對新環境還不熟悉,對如何教學也不太有經驗,而且新教師里也不乏剛畢業缺乏教學經驗的年輕老師,這部分老師在教學上面有一定的壓力。其二,剛入職新教師希望盡快在職稱方面晉升,因此這方面壓力會比較大。其三,新老師們在教學與科研的時間分配上來講,會是比較大的挑戰,兩方面都重要,如何兩者兼顧好,是新老師們面臨的一個嚴肅的問題。另外,除了教學與科研,許多年輕教師還面臨著養家糊口,照顧老人和孩子等生活上的壓力。這些壓力不易于新教師們盡快適應高校教學與科研工作,也不利用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還有一部分新教師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角色轉換的問題。這就造成了影響高校教學質量的一個問題。
3.3知識爆炸的時代對傳統教學的挑戰
進入21世紀后,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國內與國外文化交流日漸頻繁,教育教學理論不斷的得到更新,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涌現。另外,隨著21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的電子媒介不斷涌現,增加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也影響著教師們教學的方式。這一方面為廣大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進步空間以及廣闊的信息資源,一方面卻加大了對傳統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方法的挑戰。高校教師需要不斷的學習和不斷地接收新事物,才能盡快的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從而跟上時代的發展趨勢。
4結束語
進入21世紀,高校的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要求高校教師迅速的轉換角色,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并不斷的根據自身需求,尋求自身的長期發展。當然,教師的發展也離不開學校的支持與鼓勵。學校有義務為教師們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和機會,促進教師們自我發展的意識,弘揚師德,為教師營造有利于其發展的工作環境。
【當今高校教師發展的必要性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研究論文05-09
我國大力發展水電的必要性研究論文05-13
旅游發展研究論文03-30
格林生態莊園的必要性研究論文04-15
高教自考項目管理的發展必要性論文10-25
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必要性研究論文10-30
高校教師教學增值評價研究的論文04-17
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的研究的論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