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觀的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探索與思考的論文

時間:2021-02-10 14:07:10 論文 我要投稿

可持續發展觀的精品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探索與思考的論文

  摘要: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育部號召各高等學校要“根據要求,認真規劃、精心組織,盡快啟動本校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并保證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師資隊伍建設對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出發,闡明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的要求,并對強化精品課程師資隊伍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與思考。

可持續發展觀的精品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探索與思考的論文

  關鍵詞: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進一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推進教育創新,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2003年教育部決定在全國高等學校中啟動教學改革與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簡稱精品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就此成為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育部號召各高等學校要“根據要求,認真規劃、精心組織,盡快啟動本校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并保證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全國各高校積極響應和行動起來,掀起了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工作的高潮。而在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下,師資隊伍建設自然成為了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課題和重點工程。

  一、師資隊伍建設是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課程內涵建設目標,所謂精品課程應該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教育部在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價體系中,明確把師資隊伍建設列為首要指標,強調要把精品課程建設與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相結合,并明確指出“精品課程要由學術造詣較高、具有豐富授課經驗的教授主講;要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培育和擴大一批優秀教學骨干隊伍,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顯然,師資隊伍建設成為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要素,也是精品課程實現的首要的前提條件。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完成精品課程建設任務,達到預期目標,真正實現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

  二、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的要求

  課程是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重要載體,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高校專業建設、學科建設的基礎。而一門課程之所以名冠“精品”,是主講該門課程的教師群體長期致力于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結果,是教師成長與發展的標志與智慧結晶。要保證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最為緊迫的是需要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只有依靠師資隊伍全體成員的不懈努力,才能保證精品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教學管理方面有所作為,并可持續性地處于先進水平。而實際上,精品課程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這樣一個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良性平臺,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多層次、多內涵的要求。對于課

  程負責人,要求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突顯引領方向和示范作用,促進教學團隊結構的培育完善、協調配合和整體水平的提高,并保證有充足時間掌控統攬課程建設全局;對于主講教師,要求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教學水平與教師風范,師德好,學術造詣高,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特色鮮明;對于教學團隊中的教師,要求責任感強、團結協作精神好,教師隊伍應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

  和學緣結構,并根據課程需要配備輔導教師;尤其對于中青年教師,要求有科學

  合理的培養計劃,并取得實際效果;擔當課程建設的師資隊伍整體,要求教學思想活躍,教學改革有創意,以教學研究活動和學術研究推動教學改革,成效顯著。

  三、我院精品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初步探索

  溫州醫學院檢驗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自2004年啟動精品課程建設以來,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與智慧,篳路藍縷,堅持不懈,在臨床檢驗診斷學、生物科學學科領域,實現多門類體系精品課程建設,體現了專業特色與教學改革方向,孵化培育出多門市級、省級直至國家級精品課程,如臨床血液學、臨床免疫學檢驗(市級),臨床微生物學及微生物學檢驗、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省級),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國家級)等。在精品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始終牢牢抓住師資隊伍建設的主線,專注于課程內涵建設,在建成精品課程的同時,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也為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礎。具體做法有:

  1、選好帶頭人,完善責任制

  精品課程負責人或帶頭人是指在該門課程領域具有高度的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能夠帶領、指導和組織課程組人員開展課程建設和研究,并取得現實成果的專家。好的課程帶頭人應該有能力帶領課程組成員共同搞好課程建設,同時具有較高凝聚力,領導能力強,能把握本課程學科的最新發展前沿,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學術水平,有突出教學成果。

  課程帶頭人是課程建設的領頭雁,對于課程優勢的形成、保持與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為了實施教學強院、課程強院、人才強院策略,我院始終把培養、造就優秀的課程帶頭人隊伍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十分注重課程帶頭人的選拔,把真正具有帶頭能力或具有帶頭人潛質的教授確定為精品課程帶頭人。學院制定了《課程帶頭人選拔條例》,明確規定課程帶頭人的條件與職責。課程帶頭人的一般條件有:1)學術造詣深、理論基礎雄厚、專業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學術思想活躍,教學科研成果卓著;2)治學態度嚴謹,尤其能起到設計、組織和指導課程建設的作用;3)有較強的教學管理和組織領導能力;4)學術民主,具有團結協作精神。學院對每門課程遴選本校編制內、具有教授職稱的專職教師擔任課程帶頭人,且要求近3年主講該門課程不少于2輪。保證課程帶頭人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精品課程建設。同時,學院采取措施,千方百計提高課程帶頭人的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

  2、改善隊伍結構,注重知識交叉

  所謂精品課程,是因為有優秀教師的參與才可以稱為精品課程。純粹的、不依賴好的教師的精品課程是不存在的[1]。教師是精品課程建設的主體,是推進現代教學的主導者,承擔著課程建設的主要任務。精品課程師資隊伍的構成方面,在組織分工上,要考慮教學梯隊組成的合理性;在年齡結構上,符合增長型結構,以學術帶頭人為龍頭,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在學歷結構上,要求整體學歷高;在知識結構上,要求知識的互補性[2]。

  歷年來,學院堅持采用引進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方式,改善精品課程師資隊伍的學歷和學緣結構。現已引進多名留學回國博士作為各門課程的帶頭人、主講教師或特聘教授,師資隊伍不斷壯大,課程的國際化水平也有了提高。積極吸收外校畢業生補充師資,把好進口關,力避近親繁殖,打破知識固化。師資隊伍中學科背景多元化,涉及諸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臨床檢驗診斷學、微生物學等領域。知識的交叉、互補與融合,有利于多學科知識結構的建立及本學科的橫向延伸發展,有利于隊伍在合理性結構的基礎上發揮團結協作、甘于奉獻的精神,完成課程建設。

  3、制訂前瞻性計劃,實現個性化培養

  教師素養和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精品課程建設的效果。其中,青年教師的素養和能力更是關系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3]。多年來,學院十分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委以重任,給青年教師提供空間搭建舞臺,形成一支高素質、高學歷、熱愛教學與科研的青年師資梯隊。學院堅持根據青年教師的特點與特長,通過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使青年教師各有專長,教師中有在專業英語方面取得很大發展的,有在教學方面獨擋一面的,也有在科研方面迅速冒尖的,使他們成長為本學科的中堅力量。注重青年教師在學歷方面的培養,鼓勵和推薦中青年教師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目前全部青年教師都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注重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方面的.全方位培養,通過以老帶新、集體備課、督導聽課、觀摩教學和技能比賽等制度和方式,迅速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鼓勵青年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樹立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必須為教學服務的觀念,反思教學中的現象和規律,開闊視野,為創建精品課程奠定基礎。樹立開放式教師培訓觀念,制定計劃,創造條件,安排青年教師以業務培訓或訪問學者的方式赴國內外大院名校進修深造,通過實踐鍛煉和聯合培養,使年輕教師最先掌握本學科前沿知識、先進技術,迅速成長為精品課程建設的骨干力量。

  4、提倡教學科研融合,培養創新型隊伍

  當今時代新知識不斷涌現,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教師只有積極投身于科學研究,才能跟蹤科技前沿的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在科技創新中獲取的知識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之中,運用科技創新思維指導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本領。學院堅持提倡教學與科研融合,教學與科研并重,培養創新型師資隊伍。通過考核機制、激勵機制等制度杠桿,讓教師把握好投身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最佳平衡點。學院營建良好的科研平臺,讓每位教師都順利加入到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小組之中;通過組建科研團隊,凝練了與學科建設及課程建設相關的科研方向;支持教師申報各類課題,從事科學研究,使教學活動與科學研究兩相促進、相得益彰。目前每位教師具有自己穩定的研究方向和充足的科研經費,使得每位教師在積極投身精品課程建設的同時,卸下了無力兼顧科研的現實性后顧之憂,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精品課程建設。同時,科學研究反過來也可以更加充實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研究型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5、依托教學與學科平臺,加強交流與合作

  學院著力通過構筑學科平臺、承擔學術課題、教改課題、主辦國際性與全國性會議,來加強學術交流,提高學院的科研實力和影響力,同時也開闊教師眼界,及時了解學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并使他們有機會結識某一領域的大師和專家,建立學術聯系。近幾年,學院的科研業績、教改成果屢創新高;學院已經陸續建成重中之重重點學科,若干重點實驗室、學科性研究所,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省部級教學團隊、創新團隊等稱號;學院已經連續三年主辦三屆國際線粒體生物醫學學術會議,取得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學院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學術組織、學術團體,并積極發揮作用;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會議,尤其是精品課程建設方面的研討會議,注意借鑒一流大學精品課程的建設經驗,加強與各精品課程建設團隊的合作和聯系,推進本門精品課程建設質量的提高。

  四、精品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1、建章立制,以課程建設帶動師資隊伍的整體提升

  精品課程建設給師資隊伍提供了寶貴的發展機遇,有利于集聚優秀教師資源形成和諧、富于向心力、互補互動的教學、學術團隊,有利于吸引更多、更合適的高層次人才的加盟,有利于形成人才優質引進、優質培養的良性運作。因此,應該從精品課程建設的內涵要求出發,充分尊重師資隊伍價值追求、理想目標,充分重視師資個體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貢獻度,加強制度建設。按照“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合理配置、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團隊建設與教學建設相結合、規范管理與改革創新相統一”的原則,完善激勵制度,完善考核監督制度,提高行政部門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效率,通過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的規范建設、能力建設和文化建設,開創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新局面。

  2、樹立共同體意識,實現課程與師資的共同成長

  精品課程的創建和可持續發展,有賴于課程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與付出。課程組全體成員樹立一種榮辱與共的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課程帶頭人樹立共同體意識,能在對課程建設重點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與全體成員共同努力,提高課程建設質量,而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課程組主干教師樹立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在教師專業的多樣化、學緣結構的多樣化、教學風格的多樣化基礎上,實現積極高效的效能整合。精品課程的建成與發展過程,也是師資隊伍進步、成長與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3、注重基礎與實踐的結合,造就雙師型師資隊伍

  隨著以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為標志的“組學”時代的來臨,新技術、新思維被不斷引入醫學領域,人才培養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醫學檢驗、生物科學類專業,必須要順應以組學技術和轉化醫學為先導觀念的當代醫學人才培養要求,實現造就復合型人才的總目標[4]。同樣的,作為醫學檢驗、生物科學領域精品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也應該走順應組學技術和轉化醫學理念的新路,塑造“雙師型”教學人才,注重教師的基礎知識與臨床技能的結合,強調醫理工多方向的融合。溫州醫學院檢驗醫學院一直實施的“院系合一”教育管理模式,很好地對教學資源、師資隊伍進行了重組利用,促進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完善了教師的知識結構,專業骨干教師都成為了“雙師型”教學人才,為成功申報精品課程儲備了優質的師資資源。這一師資知識結構的優化模式,對于精品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偉廉。高等學校課程研究導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1

  [2]徐亮等。關于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探索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8(6):1084—1085

  [3]芮繼剛。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做好青年教師培養工作[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

  (12):67—68

  [4]葉建偉。醫學發展的未來:從基因組學到整合醫學[j]。中華醫學雜志,2007(27):

  1873—1875。

【可持續發展觀的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探索與思考的論文】相關文章:

對高校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論文01-23

高職思政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探索與思考論文01-24

心理教育對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影響的思考和探索論文09-13

建立特色課程的探索論文05-17

論文建立特色課程的探索05-17

高職實踐性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探索論文02-15

體育高效課堂的探索與思考論文03-02

社區工會維權的探索與思考論文07-11

對《電工基礎》課程教學的探索論文02-0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最新永久免费在线视频 | 日本人妖在线专区 | 亚洲色婷婷六月丁香 | 亚洲国产黄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