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雜文隨筆
文人夢筆的故事,不僅《開元天寶遺事》中有李白夢見筆生花,《南史》和《晉書》中也分別有紀少瑜夢見陸倕以一束青鏤管筆授之、王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之類的事,而最有意思的,大概要算是江淹的夢筆故事了!对娖贰氛f:“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吞綉阎校梦迳P以授之。爾后之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薄赌鲜贰穭t說是夢到西晉文學家張協向他“索錦”,從此就江郎才盡,他再也寫不出錦繡文章了。既然是夢,就應該出自本人之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江淹夢見失去了那支筆,并且此后文思銳減“絕無美句”,都不能不說在他的潛意識里,筆已經不再是那么重要的'了。所以江郎才盡,并不是因為他的才氣消失了,而是他所關注的側重點已經轉移了。
江淹在《自序傳》中說自己:“少年嘗倜儻不俗,或為世士所嫉!倍宜“愛奇尚異,深沉有遠識”,他仰慕的人物則是文學家司馬相如、隱士梁鴻之輩。他在《詣建平王上書》中說:“然嘗聞君子之行矣。其上則隱于簾肆之間,臥于巖石之下;次則結綬金馬之庭,高議云臺之上;次則虜南越之君,系單于之頸!睔v來人們把君子分成了三個層次,一些文學家可以是巖穴之士,歷史上也很難說司馬遷和漢武帝誰更有價值,但好的文學家必須同時是個思想家。所以隱士的意義也并不在于遁世無為,而是他們用思想行為影響世人,作文、從政、為將,則往往是在某種思想的具體實踐。
江淹無疑是有自己思想的,他說自己“深沉有遠識”也并非虛語。所以他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可以說做到了避險就吉,官運亨通,為官也做到了清正、不避權貴、直言敢諫。齊明帝就當面稱贊他:“宋世以來,不復有嚴明中丞,君今日可謂近世獨步。”在遠見方面則表現在蕭道成輔政宋順帝時,荊州刺史沈攸之舉兵反對蕭道成,江淹就說蕭道成必勝,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戰敗自殺了。齊東昏侯時崔慧景率叛軍圍困京城建康,士族官僚紛紛投向叛軍,只有江淹稱病不往,結果崔慧景很快又兵敗了。后來他又棄官投奔了士族官僚都不看好的蕭衍,結果蕭衍成了梁武帝,江淹又得到了重用。
但江淹沒有立志成為君子中第一個層次的人物,正如他在《自序傳》中說他追求的是:“人生當適性為樂,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可見他對自己的要求并不太高。“又深信天竺緣果之文,偏好老氏清凈之術,仕所望不過諸卿二千石。”文學上的追求也不是他的終極目標,雖然人們惋惜他對于文學上的放棄,但時過境遷,這也是他自己的一種無奈。
他還說自己:“有耕織伏臘之資,則隱矣,常愿幽居筑宇,絕棄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綠水,左倚郊甸,右帶瀛澤,青春爰謝,則接武平皋,素秋澄景,則獨酌虛室,侍姬三四,趙女數人;不則逍遙經紀,彈琴詠詩,朝露幾閑,忽忘老之將至云爾。淹之所學,盡此而已矣。”幽居筑宇,侍姬三四,對他來說是容易做到的,但真的要他有耕織伏臘之資,就去絕棄人事隱居,則和要求他以文章為安身立命的終極目標一樣,同樣是他難以做到的。
【江郎才盡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讓的雜文隨筆12-15
雜文隨筆06-10
讓的雜文隨筆10-21
羈旅隨筆雜文隨筆12-26
永生隨筆雜文隨筆12-23
隨筆真的是隨筆的雜文12-01
隨筆記雜文隨筆10-17
隨筆日記雜文隨筆09-28
雜文隨筆夜行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