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紅霞
決不是為了標新立異,更不是有意地要嚇人一跳--盡管很多老師聽到這個題目心里肯定會“怦!”地跳一下:新課程、新理念了,還敢說這種打擊學生學習熱情和妨礙學生個性發展的話?知不知道自己在踩“雷區”啊?
聽起來確實有點令人瞠目結舌,難道,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老師對學生說的“不”還少嗎?確實,我們曾經那樣居高臨下、自以為是地對學生說了太多的“不”。今天,新課程的到來,進一步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它提出“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新課程的一條基本理念,是絕對正確和非常必要的。我們也高興地看到,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鋪開,越來越多的老師認識到了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性,也注意到了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地說,無所顧忌地講。課堂上的氣氛空前活躍,教師善教,學生也樂學,課堂教學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這種景象常常讓人欣喜地想到上海的葉瀾教授那句著名的話“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現在至少可以說我們的課堂開始出現“生命活力”的跡象了吧?遺憾的是,不知是矯枉過正了,還是確實曲解了這句話,在不少課堂上,我們聽不到老師對學生說“不”了。在最近一段時間的聽課中,我注意到了另外的一種極端--對待學生的回答,“只要有一點值得肯定的地方,只要學生說的是真話,只要能自圓其說”(引用一些老師的原話),就加以肯定,對某些“有創意”的回答,還要大大表揚一番--甚至對一些關系到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也不加以評判和澄清。于是乎,課堂上,一些老師為了表明自己是新課程的積極擁護者和忠實執行者,不再說“不”了,只有大量不痛不癢的“鼓勵性”的語言:“說的不錯”、“很有道理”、“你回答得很好”……于是乎,一些學生為了顯示自己的“思維敏捷”,開始標新立異,挖空心思去尋找與眾不同的答案,來達到嘩眾取寵的目的,直到最后走向極端,出現一些似是而非、含糊其辭甚至走向反面、表現出道德缺失的言論。
我們贊成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勵,以愛護他們的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此同時,我還以為,師生平等、學生主體、民主教學并不意味著排斥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更不意味著教師放棄自己教育的責任,去做學生“思想的尾巴”,嚴重的甚至導致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出現偏差。作為引導者,教師有義務幫助學生建立規范的口語交際習慣(完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去想方設法尋找學生的回答中是否有值得我去肯定的地方?教師也有責任指導學生形成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一味地“為贊美而贊美”。再退一步說,即使僅僅是作為一個參與者吧,教師也有權利就學生不太正確甚至有錯誤傾向的回答發表自己的意見,指出不當之處,并引導學生改變自己的思想認識。
最近,聽了兩位老師上《皇帝的新裝》一課,非常成功,也各有特色。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各有一個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學生思維的碰撞。這兩個問題提得很有價值,而學生們的回答更值得引起我們思考。第一位老師在課將近結束時問道:“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最該學習的是誰?為什么?”馬上有一位學生舉手答道“小孩!因為他很誠實,敢于說真話!”戲劇性地是,當另一位學生提出“我們要向騙子學習、致敬--因為他們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高超的演技懲罰了一個昏庸的皇帝和一幫不稱職的大臣、官員,他們比小孩更值得贊美”的看法后,馬上召來了很多的“同盟軍”,連剛才認為應該向小孩學習的同學也不由自主地點頭認同了他的看法。這位很有應變能力的老師馬上抓住機會,就這個問題臨時組織了一場“辯論賽”,但是最終由于時間的關系比賽并沒有“將辯論進行到底”。當時我就在想,學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回答,可能是有兩個因素造成的,第一是學生對文章內容并沒有理解透徹甚至斷章取義,在他們的頭腦中,確實產生了那樣的看法;第二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思維敏捷而標新立異,嘩眾取寵。這個時候,老師該怎么樣做?我很想問一問:我們在肯定學生憎恨皇帝、希望他受到懲罰的良好出發點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對學生大聲明確的說聲“不!”?是否可以組織學生更深入地挖掘一下作品的主題內涵所在?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到:騙子之為設下騙局謀取錢財的騙子,而不是劫富濟貧的好漢;小孩子的形象并不僅僅為了贊揚他的誠實天真、無私無畏,其深層意義還在于代表著真理的必然存在;老百姓最后的轉變在于揭示“真理最后總是能戰勝虛假和丑惡”……當學生們了解了這些內涵后,我想我們的教學才真正成功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第二位老師的問題是“皇帝出丑了,除了自己,還應該怪誰呢?”答案是眾多的:大臣、騙子、百姓、小孩……我們嘆服于學生的思維活躍、驚喜于課堂的生氣勃勃,我們是不是也更應該引導學生明確皇帝出丑的真正關鍵所在,讓學生心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更加界限分明呢?
由此,我又想到了在我們現在的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發人深思、也有多種解讀角度的文章,如《生命 生命》、《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風箏》等等,都有值得學生去思考和探究的內容,在很多時候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情況。如果能真正倡導新課程的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定會讓我們的課堂“煥發生命活力”。但是,我們絕不能因此而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責任,忘了自己也是位“參與者”,自己還是“平等中的首席”,有責任、有義務、有必要幫助學生走上健康向上的人生之路,在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才是達到了語文課程“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的目的。
新課程的“評價建議”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意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其中,“加強形成性評價”和“更應重視定性評價”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毫無疑問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實現具有一種引導性和暗示性,是一種重要的形成性評價。敢于對學生說“不”,不代表傳統教學的“一言堂”,更不代表課堂教學中不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當我們覺得有必要的時候,何不對學生大聲地說聲“不!”?
作者郵箱: dhsisi@163.com
[課堂評價時,也要敢于對學生說不(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體育課堂評價隨筆
2.敢于擔當名言
3.學生課堂禮儀教案
4.學期學生自我評價
5.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心得體會
6.在難過也要笑著的說說
10.小學生課堂禮儀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