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生
《促織》【一】
學習目的
理解本文“描寫詳細而委曲,用筆變幻而熟達”的寫作特色。
學習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
理解本篇小說深刻的主旨。
學習重點
理解本文“描寫詳細而委曲,用筆變幻而熟達”的寫作特色。
學習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
學習難點
理解本篇小說深刻的主旨。
理解小說最后一段的議論性文字的作用。
學習方法
閱讀與理解
學習過程
一、 點撥
1.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土,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屬山東淄博市)人。出身沒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時,家境衰落,生活貧困。自小羨慕功名,醉心科舉。十九歲初應童子試,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后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始成貢生。他一生窮困潦倒,長期以教書自給。坎坷的遭遇使他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又使他對廣大的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體會。以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等。
2.關于作品
《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蒲松齡。“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的名字,“志異”是說記載的全是奇聞異事。作者以民間流傳的故事為基礎,通過豐富的想象,以談狐說鬼的形式,對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頗多暴露,對科舉制度和禮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真誠相愛的故事。《聊齋志異》描繪了清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我們具體而深刻地認識封建社會,不失為一部生動形象的教材。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一篇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小說。通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命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巡撫縣令胥吏橫征暴斂的罪惡現實,寄托了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由于清初文網嚴密,作者借用講前朝故事的手法,顯得隱晦曲折。盡管如此,小說反映的現實,在封建社會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二、閱讀課文,熟悉內容
《促織》【二】
學習目的
理解本文“描寫詳細而委曲,用筆變幻而熟達”的寫作特色。
學習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
理解本篇小說深刻的主旨。
學習重點
理解本文“描寫詳細而委曲,用筆變幻而熟達”的寫作特色。
學習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
學習難點
理解本篇小說深刻的主旨。
理解小說最后一段的議論性文字的作用。
學習方法
閱讀與理解
學習過程
一、文章結構
二、 總結
《促織》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多變,寫盡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隨著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轉悲,悲極復喜的情節的展開,矛盾不斷發展,趨于激化,從而使成名在經濟上、肉體上,特別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殘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動本質。
《促織》思想深刻,藝術性強。故事情節緊緊圍繞促織的得失展開,既曲折生動,又結構嚴謹。人物形象極為鮮明,心理活動刻畫得細致入微。
《促織》【三】
學習目的
理解本文“描寫詳細而委曲,用筆變幻而熟達”的寫作特色。
學習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
理解本篇小說深刻的主旨。
學習重點
理解本文“描寫詳細而委曲,用筆變幻而熟達”的寫作特色。
學習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
學習難點
理解本篇小說深刻的主旨。
理解小說最后一段的議論性文字的作用。
學習方法
閱讀與理解
學習過程
一、釋疑解難
1、小說的最后,為什么出現一段議論性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小說,是記敘性很強的一種文學樣式。從一般概念上講,它應該是一敘到底的。《促織》最后,出現了“異史氏曰”一段議論文字,這是蒲松齡對故事所作的評論,借此表明自己對所記之人和事的態度,使作品的主題更鮮明、突出。“異史氏”,是作者的自稱。從作品的選材來看,直接講述的是前朝的歷史故事(“宣德間”,即明朝宣德年間。宣德,是明宜宗朱瞻基的年號)。但不是真正的史著,更談不到欽定的正史,一部《聊齋》盡是鬼狐志怪傳說,故自稱為“異史氏”。這種篇末議論,仿照了史傳體散文的寫法。如:《史記項羽本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后,都分別有“太史公曰”一段議論,表達作者司馬遷的評論。
二、語段練習
異史氏曰[甲]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乙)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A)(暴、橫、殘、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 (B)(邁、走、跨、跬)步,皆關(C)(天下、重大、民命、生死),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裹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 [丙]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丁]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1.從括號中選出恰當的詞填入文中(A)、(B)、(C)三處。
(A) (B) (C)
2.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日: 是:
蠹: 裘馬:
3.“一人飛升,仙及雞犬”這一傳說引自哪本書,后人用這個傳說比喻什么?
答: 。
4.《促織》是小說,文后卻加了以上這么一段議論,這種寫法是受了什么影響?
答: 。
5.以上的議論有哪些可取處?有哪些不可取處?
答: 。
【答案】
1.(A)虐 (B)跬 (C)民命
2.日:天天地 是:此,這個蠢:原指蛀蟲,此外用來比喻侵耗財物的胥吏 裘馬:穿上名貴的皮衣,坐上豪華的車馬
3.《神仙傳》比喻一個人發跡了,同他有關系的人都跟著得勢
4.在小說之后又加了一段議論,這是受史傳體散文的影響。我國著名紀傳體歷史巨著《史記》在傳記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評論,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觀點。其后的史傳散文多用這種評論形式。
5.這段評論,能從黑暗的社會現實中找出百姓的災禍的根源,從一件事上看到嚴重的危害,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這說明造成民眾“貼婦賣兒,更無休止”的悲劇的是上自“天子”,下到那些貪虐的官吏的一整套封建官僚機構。同時作者還提出天子的每一舉措都不可輕忽的看法,這些觀點是可取的。“一人飛升,仙及雞犬”含有對封建官僚的譏諷,這是積極的;至于“天將以酬長厚者”是一種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揚因果報應的觀念,對于群眾的反抗斗爭起麻痹作用。這是不可取的。
[促織(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