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村中學寫作能力的培養
巫山縣官陽初級中學 黎揚軍
內容提要:語文新課標提出要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而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這又是農村中學的薄弱一節,培養農村中學的寫作能力,在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在于培養學生的習慣,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將從寫作能力的培養與課內外閱讀教學緊密聯系,寫作與實際觀察,寫作訓練與實踐活動,正確指導學生命題、半命題作文,正確指導學生話題題作文,探討如何培養農村中學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 培養 習慣 興趣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又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它學科,今后工作和繼續學習,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又是要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然而我覺得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以閱讀、口語交際為前提的,寫作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的農村人口占80%左右,農村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關系到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農村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就成為我們中學語文教師的重任。
一、 農村中學現狀分析
外在邊遠山區的農村,由于各種原因,使得農村中學學生有獨特性,只有了解農村中學生的獨特性,才可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學生現狀
農村中學學生地域分部廣,離校遠,且交通不方便,家庭收入低。農村中學生家庭都比較貧困,有部分學生靠政府資助才能上學。由于學生離校遠,所以讀書不方便,導致了大齡上學現象普遍存在,輟學后又復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村中學學生都來自各自所轄地區,所轄地區小學教育直接影響到中學教育。農村中學所轄地區的小學生的現狀不容樂觀,可以說服50%的小學生沒達到教育要求。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多數學生的父母離家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致使學生自由發展:另一方面,由于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對學生的要求降低,多數學校曲解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再其次師資力量的不足,缺邊的現象十分嚴重。因此,農村中學生的基礎不容樂觀。
2、教師現狀
農村中學一般處在偏遠的山區,交通、生活都不方便,氣候惡劣。因此,有條件的老師紛紛調走,農村中學的師資補充主要從所轄的小學考調,有很多小學教師認為中學工作條件差,任務重,不愿意到中學工作,報名的老師寥寥無幾。農村中學教師的配備,與專業多數不相符,這就嚴重的影響了農村中學的發展。
3、農村中學教育現狀分析
基于學生和教師方面的原因,農村中學教育邁著艱難的步覆,農村中學教育也屬于義務階段的教育,但又不僅于此。農村中學面臨兩大任務:一是普及率,不管是怎樣基礎的學生都要把他們收入學校進行教育,學生因為基礎差,來自學習的壓力,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老師們總要想方設法留住他們;二是升學率,升學的人數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發展問題,升學人數多,學校的生源就好,如果升學人數少,有經濟條件的學生就紛紛轉學,升學人數多,學校在社會上,在家長心目中地位就高。因為上面的原因,老師都感到壓力重,想方設法給學生補基,彌補學習上的疏漏,培優,爭取升學。
二、 寫作能力的培養與課內外閱讀教學緊密聯系
閱讀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基礎。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閱讀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的提高才有保證。把閱讀和作文的關系比作種子和土壤的關系,種子只有在肥沃的土壤中才能茁壯成長,作文只有在充實閱讀的基礎上才能成功,種子要茁壯成長內外在的因素,內在的因素是人工的施肥和除草,外在的因素是氣候條件,好比寫好作文也有內外在的因素,內在的因素是課內閱讀,外在的因素是課外閱讀,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形成作文能力。
1、 豐富語言
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只有在掌握一定詞匯的基礎上,才能寫出自己所要說出的話來,所以,教師要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課內外閱讀的習慣,來豐富自己的語言,學會將書本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所要寫的文章。
首先,積累詞匯
大家都知道,蓋房子要有磚瓦、石灰、水泥,做衣服要有布匹,作飯要有油、鹽、米、柴。寫作文呢?當然也要有材料,首先是要有詞匯。高樓大廈是用一磚一瓦砌起來的,優美的文章是用詞匯組合成的。沒有了磚瓦,也就沒有了高樓大廈,再說大一點,不積硅步,何以成江海,萬丈高樓平地起。所以說,作文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就是積累詞匯。詞匯豐富了,才會有作文的可能,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認真進行字詞句的教學,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詞匯。
積累詞匯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內外閱讀時,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閱讀的習慣。學生有了興趣、習慣以后,教師再教給一些積累詞匯的方法。
學生結合到具體的閱讀環境,理解詞匯,積累詞匯,豐富詞匯。老師要教給學生積累詞匯的方法,就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詞匯摘出來,重點理解,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然后用筆記本把這些詞匯分類記錄下來,或者用卡片將這些詞匯記錄下來,這樣來豐富學生的詞匯。此外,還要在課外閱讀中,把優美的詞匯摘錄下來。
如:分類摘錄詞匯
描寫太陽的詞匯:旭日、紅日、朝陽、朝暉、烈日、斜陽、殘陽、落日、投射、斜射、光芒、光輝、光影、光波、耀眼、火熱、火辣辣、金燦燦、紅彤彤、光芒四射、一輪紅日、朝陽如火、辰光暗淡、晨光絢麗、令人目眩、日上三竿、霞光瑰麗、金黃的太陽、白里透紅的太陽、充足的陽光......
描寫月亮的詞匯:月牙、月眉、月光、月色、月影、新月、滿月、圓月、明月、皓月、新月如眉、新月如鉤、滿月如鏡、殘月如弓、月上柳梢、皓月千里、皓月當空、月光如水、月光如銀、月明星稀、風清月明、金黃的圓月......
像這樣分類摘錄詞語,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己整理,他會覺得有收集的成功感,學生的興趣會更濃。
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比如說整理詞匯卡片,詞匯報等方式。總之,不管采用那種方式,只要能豐富學生的詞匯就行。
其次,豐富學生的語言
中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學生,真正對作文有興趣的少,普遍害怕作文,寫不好作文,研究其原因,也就是學生語言不豐富,怎樣豐富學生的語言呢?
杜甫有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多了,熟了,有些先決條件了。就可能寫出好文章來。因此,首先應引導學生在讀書上下工夫,讓學生吸收多種多樣的知識,“書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事實上,一些喜歡讀課外書的學生,知識豐富,提筆成文。“思接千里,視通萬里”。可見多讀書,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否則,學生頭腦干涸,怎寫得出文章?學生說:“我不會寫”,其實往往是沒得寫,無話可說。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是語文課上,老師要精講少析,強化誦讀,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努力讓學生走入文本,豐富自己的語言。
有一次,我聽了奉節縣一位兒童文學作家的講座,我印象深刻,他首先很熟練的給我們背誦了小學一年級的一篇課文《狼和小羊》,他說是這樣豐富自己的語言,我們的學生何尚不應該如此呢?
學生要豐富自己的詞匯,就要在課內外閱讀中積累優美的詞匯,把優美的語言摘錄下來,熟讀成誦,厚實自己的文化底蘊,摘錄的方法可以是分類的,也可以是卡片式的。
如:描寫景物的語句,多年來,風吹雨淋,人踩牛踏,終于光華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顆棵硬幣大的小凹凼。
茅盾故鄉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實密不透風,每當其中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蘆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這樣逐漸的積累,積少成多,詞匯、語言豐富了,學生作文時就有了材料,就象起房子有了磚瓦,這樣以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生也有了興趣,也有了方法。
2、理解常用詞匯
通過課內外閱讀,學生可以理解詞語,學生理解了詞語,就能運用詞語,熟能生巧。在課內外閱讀中,老師要教給學生理解詞語方法,如查字、詞典幫助理解;聯系語言環境,結合上下文幫助理解。例如:朱自清散文《背影》中,“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的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一句中的“蹣跚”一詞,指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一次很關鍵,父親連平地走路都是蹣跚而行,可想而知,父親上下月臺就更難了,父親背影的形象躍然紙上。再如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了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中的“翩然”一次,指燕子動作輕快的樣子,“孕育”本指懷胎生育,這里用來比喻醞釀新事物。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3、 提煉主旨
生要寫出優美的文章,必須要主旨,主旨就是文章的中心,也是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怎樣才能寫出有主旨的文章呢?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自己理解文章。讓自己的思想與文章的思想產生共鳴,從而讓學生的思想上升到一個高度。例如:在教學《藤野先生》這篇課文時,從正篇文章結構看,是圍繞騰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后者是暗線,寫對東京學習環境的厭惡,離開東京到仙臺,是與藤野先生結識的前因,接下來寫仙臺的學習生活,基本上都與藤野先生有關,而且作者著力正面描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寫匿名信事件、日本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所受的刺激,這些事或是與藤野先生有直接關系或襯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誠,在那種環境下難能可貴。后面幾段,則是寫和藤野先生的分別及分別后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因此,這篇文章贊揚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了文章的主旨,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華。
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領會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學生在課內學,課外廣泛的涉獵,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了解了一些文章,作者的寫作動機是什么,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把自己的所感、所思用語言表達出來,來談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他回有成功的喜悅。比如說,學生在讀某部作品時,對里面的世界或人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會贊成或反對某件事情,對某個人物的行為表示贊揚或批評,這樣學生就有了自己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是非觀念,學生作文時就會有自己的立意,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三 寫作訓練與實際觀察
觀察是獲取一切知識的門戶,也是學生直接運用感官在實際生活中獲取第一手材料,是獨立進行寫作的基礎。教師指導學生實際觀察,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良好觀察力,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的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方面。這一訓練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
2、 觀察事物的部分寫片段
根據農村中學生的情況,教師可讓學生結合閱讀教學觀察日出日落,四季變化。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日出日落的場景,四季景色的不同等。學生獨立寫作的訓練,也從組織學生觀察事物的部分寫片段開始。可以要求學生細致的觀察本班的一個同學的面貌,描述這個同學的肖像,要抓住這個同學的最大特點寫,寫的逼真,不說姓名,大家都知道寫誰。這種訓練很有收效,同學們寫出了片段有血有肉,生動感人,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寫作興趣。
3、 觀察事物場景寫短文
老師要利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帶領學生觀察事物場景寫短文,這要在觀察事物的部分寫片段的基礎上進行。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是一個誘人的世界,農村中學作文教學有著獨特的優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觀察充滿泥土氣息的、獨特的農村事物,搜集寫作素材,然后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所見所聞、所感。如春暖花開,讓學生跟隨父母到田間除草;收獲季節,組織學生到田間拾麥穗;金秋季節,摘棉花、刨花生、收葵花;雙休日,喂牲口,養家禽,種蔬菜;寒暑假,讓學生隨著父母在田間勞作,常常勞動的艱辛,體會汗滴禾下土的滋味……趁熱打鐵,指導學生按觀察順序,完成短文寫作,選擇其中寫的教好的在班級朗讀。這樣因為寫作素材與學生密切聯系,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有感情可抒發,有回味可感。學生既學到了農技知識,培養了勞動熱情,又擴大的寫作范圍,培養學生協作的濃厚興趣。
4、 觀察日常生活寫日記
中學生是有一定寫作基礎的學生,作為農村的語文教師要在此基礎上更好的引導學生,訓練指導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在作文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為學生設置某種需要,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如:春暖花開,我們在和學生們聊天時知道很多學生喜歡養小動物,種樹養花,因此,指導學生寫一些觀察日記。在綠油油的草地里,和學生一同壘爐野炊,在美麗的夏夜,引導學生觀察螢火蟲,中秋時節,觀燈賞月,在粉妝玉砌的雪天,和他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這樣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寫生活中觀察到的最感興趣的事,最后要求學生每日一則日記,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能力會有明顯的提高。
三 、寫作訓練與實踐活動
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作文寫好,除了積累詞匯、語言,觀察生活外,寫作訓練還要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還要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提煉生活。
1、 要善于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
老師要讓同學在平時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體驗”就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很多同學把自己關在屋里,眼睛只盯在書本上,不積極參加活動,社會公益活動。不主動與同學、老師、父母、親友以及鄰里交往,自然難以感受生活中的樂趣。唐朝大詩人李白,他之所以能寫出那么多的好詩來,除了他聰明好學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游歷了名山大川,體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壯闊。“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傳世名句,如果不是李白親自體驗到其理,其景,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來的。同樣,如果不登山涉水,就不會有《徐霞客游記》;如果沒有曹雪芹的親身經歷,便不會誕生文學名著《紅樓夢》……由此可見,只有廣泛的涉獵,親身經歷和感受,擁有豐富的實踐,才會寫出優秀的作品。
2、 善于在實踐活動中提煉生活
寫作應該對生活中的客觀事物進行篩選,也就是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能看見什么就寫什么,聽什么寫什么,應該對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一番研究思考,提煉加工。
朱自清的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回憶性的紀實散文,是平中見奇,樸中見巧的散文藝術精品,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去世,奔走某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的送兒子上火車,過鐵道,爬上爬下,為兒子買橘子,明明是那么吃力艱難,然兒做完之后,心里還感覺很輕松似的,父親在這千難萬苦的逆境中為兒子所做的一切,不知要比平時可貴多少倍。這種情況下出現的父親背影,而是充滿感情,飽含深情的背影。讀了背影,我們也會情不自禁的聯想到父母平時對自己的疼愛,令我們心動。朱自清先生從父親的背影中體會到了感人至深的父愛。
3、 堂教學實踐中,精心設計板書,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實踐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精心設計板書,可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線索式板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借助板書,突出重點,抓住主要內容,突出寫作重點,做到有詳有略,中心突出;借助板書,謀篇布局。在指導學生寫記敘文時,不僅訓練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技能、技巧,還要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譴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能力。學生可以通過老師的板書,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能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五、正確指導命題、半命題作文
學生獨立寫作能力的培養,從寫片段、日記、再到寫命題、半命題作文,這是寫作能力的飛躍,命題作文是在學生理解水平的顯著提高。能教正確的把握命題的意義及其中心,和學生知識以及日常生活經驗有了一定的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完成。正確指導學生命題、半命題作文,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命題要深淺適度
一篇文章命題的深淺直接同該內容的深淺緊密相連。因此一篇文題所含內容深淺是教師讓學生作文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若內容過深,學生就以駕馭,若內容過淺,學生寫作不僅無興趣,寫作能力也不會得到應有的提高。因此,命題必須做到深淺適度。一是老師命題的時候不要只憑自己的好惡為轉移,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去命題;二是命題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給學生命題時應想一想什么樣的材料是學生知識經驗范圍內的,是學生能寫的,要寫的,愿寫的。命這樣的題目才會適合學生的心愿,他們寫起來才會落筆生花。
2、 命題要取材廣泛
命題取材廣泛才能開闊學生的寫作思路,便于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與創造性,也便于做到語文學科教學與其他各學科教學緊密聯系。這樣在寫作中,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重要性,必須學好,又感到只學好語文也不能寫好文章,必須同時學好各門功課才行。
3、 命題要方法恰當
恰當的命題,是要把題目出到學生心中,能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想其所想,為其所為,是幫助學生在占有材料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聯想命題。
六 正確指導學生話題作文
話題作文提示性強,限制少,審題難度低,倡導自出表達,形式上鼓勵千變萬化,激勵學生的想象力、聯想與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平時作文中指導學生對話題正確審題。
1話題作文題意表露比較直向,題意往往直接昭示出來,極明確,但對話題作文的審題仍不可以掉以輕心,增加提示性語言來增強要求。切不可出現偏題,另起爐灶現象。
如:把握是力量與信心的表現,你多一份努力,就會多一份把握。
把握又是一種積積的行為,你把握住了今天,就會擁有燦爛的明天,你把握住自我,就會擁有美好的人生,請以“把握”為話題,自擬一篇作文。
有很多同學不清楚審題時要緊扣原材料與話題密切相關的語言信息,如“多一份努力,就會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卻只抓住了原材料中的只言片語,有談力量和信心,有談美好人生,燦爛明天的,結果通通被歸為四類、五類作文。
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給材料話題作文的話題從材料中來,也就一定和材料有關,所以注意材料的暗示因素,隱含角度就很重要。
2、話題作文命題開放,但它必須有度,一定的限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審題時必須慎重細致,注意話題所包含的確切范圍,審清命題者所規定的種種要求。
如:從小學到初中,我們接受過無數次的考試,今天我們正在考場上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挑選,今后我們走向生活,步入社會還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對人生的挑戰和考驗,一句話,人生無處不考試,請你以“考試”為話題作文。
這是一篇帶材料的話題作文,材料中對話題進行了分析,告訴了考生,考試的幾種含義。但還要注意考試的深層含義,除了學業上的考試外,還有許多的無形的考試,可以寫人生道路上意志平質的考驗,也可以寫成長歷程中一次次對道德的考試,也可以想象人生旅途中將會遇到種種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考試等。“人生處處是考場”,只要你用心去思考,平時用心去積累,你會發現諸如此類的考試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便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親身經歷的,媒體介紹的故事人物,以及由此生發的感受和見解,均可下筆成文。
3、話題題作文題目基本定型為幾大部分,背景材料,話題,要求三部分,只要平時多閱讀,多訓練,一定會審好話題作文的。
總之,農村中學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這就要求你的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習慣,從積累詞匯、語言開始,平時多注意觀察,留意身邊的人和事,積累寫作素材,在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中積累經驗,經常多練筆,寫片斷,寫短文,寫曰記,只要你按要求督促學生,即使你的學生出現了山重水疑無路的地步,也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要廣泛的涉獵,我想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一定會提高的。
參考資料:
[1]《語文新課程標準》
[2]《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第9期)李紅的《作文教學要善于利用學生資源》
[3] <<語文教學參考>>(2006年第7期)46頁 李補祖林的《會寫作必須會觀察》
[論農村中學寫作能力的培養(人教版九年級選修)]相關文章:
2.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8.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10.人教版九年級化學復習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