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第六中學 湯勝
教學目的:
1、探討古代詩人煉字的妙處
2、品味語言,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古代詩人煉字的作用
教學難點:
品味古詩的語言
教學方法:
悟導結合
教學工具:
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同學們,鑒賞詩歌的語言是高考古詩鑒賞題的考點之一,也是我們學習的重點、難點。而鑒賞詩歌的語言不外乎分為兩種題型:
1、推敲字詞,即煉字題;
2、語言風格題。
今天,我們重點探討古詩鑒賞中的“煉字”問題。我們先來看一段文壇趣話。
大家看大屏幕,這上面有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的來歷可不簡單。
傳說啊,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不在蘇東坡之下。一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以便于更好地體現對聯的意境。下面我想請大家來嘗試加一加。
學生討論,教師點評。
我們來看蘇軾的回答。
蘇東坡一看對聯,不假思索,張口就來:“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不屑,譏笑為兩字加得太俗。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再來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雖好,但仍不屬上品。”東坡啞然。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了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吟誦玩味之后,不禁叫絕。東坡叫絕必然有他的理由,我想請同學們品味一下說說出二字的妙處 。
明確:“輕風”徐徐,若有若無,“細柳”動態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態,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營造了一種濃濃的意境。也難怪蘇軾玩味之后不禁叫絕。
從以上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人寫作詩歌其實是非常講究煉字的。我們在中學階段也接觸過這方面許多范例,大家能不能舉兩個例子來?(“春風又綠江南岸”,這是2004年全國高考卷試題,“紅杏枝頭春意鬧”等)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名詩佳作,是因為在這些詩作背后,是許多詩人的煉字佳話,比如杜甫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盧延讓感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賈島更是為創作激動得“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二、初步感知
聽完了故事,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古人煉字的魅力。
出示例詩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學生朗誦,同桌交流:
問題:詩題為“早梅”,你認為哪個字還不能準確地體現“早”字?
老師適時引導;“數”改為“一”。 “一枝開”是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從而傳達出準確的詩意。詩人鄭谷把齊己詩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深為嘆服,便拜鄭谷為“一字師”。
三、抽象歸納
一字之改,便把“早梅”的詩意準確的表達出來,如果我們總結一下,古人這般講究煉字,主要有哪些作用呢?大屏幕上這段文字中有個準確的概括,請大家找出來。是因為通過煉字可以傳達準確的詩意(板書)。
問題一、下面我們再來品味幾句詩,看看詩人煉字到底還有哪些作用呢?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
生生交流;自由發言。
師生共同分析。
①“出”寫出了魚兒的歡欣;“斜”寫出了燕子的輕盈,兩句細致地描繪了微風細雨中魚和燕子的動態,刻畫細膩,描寫了生動的形象。
② “直”字展現一種寂寞蒼涼之境,“圓”映襯在萬里戈壁之上,給人一種蒼茫之感,營造了一種塞外遼闊蒼涼的意境。
③詩中的“紅”和“綠”應該用作動詞,詩人通過櫻桃變紅、蕉葉變綠的動態描寫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抒寫了獨特的情感。
歸納總結:煉字是古人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而傳達準確的詩意、描繪生動的形象、創設恰當的意境、抒發獨特的情感則是古人追求的目的,而我們如果能夠從一字出發,把握準確的詩意,賞析生動的形象,體會恰當的意境,感受獨特的情感,就已深得古詩鑒賞的真諦。
問題二、老師提問:體會完了煉字的妙處,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簡單的問題,不知有沒有同學留心,古代詩人一般都注重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是說詩人煉字,大多錘煉哪一類的詞語?
學生討論、回答剛學過的詩句,老師參與。
師生小結:大多為動詞、形容詞,還有一些如數詞、副詞等。
好,這節課學到這兒,下面該到我們運用這些知識的時候了。請看大屏幕。
四、拓展延伸
1、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2006年南通市高考模擬題)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開頭兩句中“送”“動”兩字用語巧妙,請說說它們的表達作用。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2006年湖北省高考語文模擬題)
如夢令
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
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
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詞人為什么不用“一蓑春雨”,而用“一犁春雨”?
解答:1、“送”“動”二字將梧葉秋風擬人化了,使無情變得有情,詩人觸景生情,抒發了游子漂泊在外,孤單寂寞之情。
2、“一犁春雨”恰當地表現了農人春雨后的耕作,也與前面的“東坡”相呼應,飽含了詞人向往農耕生活的輕松愉悅的情感。
總結:從蘇東坡的故事中走來,我們又接觸了齊己、鄭谷“一字師”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向我們傳達了古人煉字的魅力。同時,我們又深入學習了古詩煉字的作用及煉字類型。同學們思維活躍,表現優秀。古人寫詩“一花一葉見世界,一字一詞總關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積累把握這個美妙的世界,體會這份動人的情感。
謝謝大家。
五、課余鞏固:
附:板書設計
古詩鑒賞--煉字
傳達準確的詩意
描繪生動的形象
創設恰當的意境
抒發獨特的情感
[古詩鑒賞--煉字(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影視鑒賞教案
2.《鑒賞家》的教案
3.清明的古詩教案
8.我愛古詩活動教案
9.古詩春曉教案
10.古詩春曉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