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詞類活用
第一冊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燭》
2、越國以鄙遠 《燭》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燭》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燭》
5、朝濟而夕設版焉 《燭》
6、共其乏困 《燭》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
8、聞寡人之耳者 《鄒》
9、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鄒》
10、則修文德以來之 《季》
11、既來之,則安之 《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
15、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寡》
16、謹庠序之教 《寡》
17、樹之以桑 《寡》
1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過》
19、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過》
20、內立法度,務耕織 《過》
21、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過》
22、履至尊而制六合 《過》
23、卻匈奴七百余里 《過》
24、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過》
25、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過》
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過》
27、會盟而謀弱秦 《過》
28、沛公欲王關中 《鴻》
29、吾得兄事之 《鴻》
30、常以身翼蔽沛公 《鴻》
31、項伯殺人,臣活之 《鴻》
32、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鴻》
33、此其志不在小 《鴻》
34、籍吏民,封府庫 《鴻》
第三冊
1、屈心而抑志兮 《離》
2、步余馬于蘭皋兮 《離》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離》
4、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
5、足以榮汝身 《孔》
6、留待作遺施 《孔》
7、晝夜勤作息 《孔》
8、栗深林兮驚層巔 《夢》
9、云青青兮欲雨 《夢》
10、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夢》
11、檣櫓灰飛煙滅 《念》
12、大江東去 《念》
13、則以劉病日篤 《陳》
14、謹拜表以聞 《陳》
15、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
16、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赤》
17、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赤》
18、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赤》
19、侶魚蝦而友糜鹿 《赤》
第四、五冊
1、歲征民間 《促》
2、試使斗而才 《促》
3、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 《促》
4、成以其小,劣之 《促》
5、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促》
6、益奇之 《促》
7、成然之《促》
8、與少樂樂,與眾樂樂 《莊》
9、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莊》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與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爽籟發而清風生 B、控蠻荊而引甌越
C、天柱高而北辰遠 D、蟹六跪而二螯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句是
A、 撫孤松而盤桓
B、 覺今是而昨非
C、 或植杖而耘耔
D、 臨清流而賦詩
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 既自以心為形役
B、 舟遙遙以輕飏
C、 木欣欣以向榮
D、 泉涓涓而始流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B、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C、 輟耕之壟上(《史記陳涉世家》)
D、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史記陳涉世家》)
下列“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句是;
A、 馬之千里者。(韓愈《馬說》)
B、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師說》
C、 都督閻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滕王》
D、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
下列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是:
A、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B、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C、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不無力
D、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下列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是:
A、 君既若見錄
B、 府吏見叮嚀
C、 慈父見背
D、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指出下列奚的用法:
奚惆悵而獨悲?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彼且奚適也?
奚以知其然也?
指出下列其的用法: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吾其還也!
吾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奚以知其然也?
特殊用法:
晚有兒息
老臣賤息舒淇
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特殊句式:
今臣亡國賤俘
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
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奚以知其然也?
之二蟲又何知?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問征夫以前路
農人告余以春及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
既自以心為行役。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定語后置練習:
1、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2、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
3、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后得平土而居。
5、“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6、:“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
7、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記》
8、:“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9、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10、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11\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12\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13\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1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15\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6:“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
17\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18\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19\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20\血色羅裙翻酒污。”
21\“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行》
22\蓋文王拘而演《周易》。”《報任安書》
23\:“……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報任安書》
24\:“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季氏將伐顓臾》
2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報任安書》
26\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判斷句練習題
一、根據要求做題:
1、“乃”表示判斷的一項是
A、今君乃亡趙走燕
B、嬴乃夷門抱關者
C、旬乃還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擊而求之
2、“是”表判斷的一項是
A是天下之大賊也
B是勝之舍人也
⑥為強調賓語而無條件前置。例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⑦用“之”、“是”(助詞)將賓語前置。例如:“何陋之有?”、“惟命是從”、“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賓語前置練習題
1、古之人不余欺也。 (蘇軾《石鐘山記》)。
2、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大王來何操? (司馬遷《鴻門宴》)
4、沛公安在? (同上)
5、子何恃而往? (彭端淑《為學》)
6、微斯人,吾誰與歸? (范仲淹《岳陽樓記》)
7、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馬遷《鴻門宴》)
8、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韓愈《師說》)
9、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10、 唯利是圖
1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12、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
13、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待。(《史記項羽本紀》)
14、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傳僖公四年》)
15、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16、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年》)
17、何陋之有 ? (《陋室銘》)
18、且焉至土石?(《愚公移山》)
19、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20、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侍之?(《赤壁之戰》)
(3)、介賓短語后置,也叫做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
動詞(形容詞)+于(以)引起的介賓結構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從外物借取有利條件)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從藍中取得,但比藍青)
4、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
5、生長松之千尺,產靈芝而九莖。
6、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7、固國不以山河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8、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
9、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1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13、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4、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15、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16、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7、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18、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也。
19、吏二縛一人詣王。
20、齊桓公得管仲,有霸諸侯之榮。
被動句練習題 1,選出下列各組中不是被動句的一項
A敗秦師于崤 B恐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 D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2\A同舍生皆被綺繡
B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C蓋當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二、翻譯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動的標志。
1、子急去,勿留!且為楚所得。
2、而劉夙嬰疾病。
3、既自以心為形 役
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C是吾劍之所從墜
D不知木蘭是女郎
3、“則”表示判斷的一項是
A、如此則荊吳之勢強
B、故木受繩則直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位卑則足羞
4、“即”表示判斷的一項是
A、梁父即楚將項燕
B、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C、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離
二、請翻譯下列判斷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1.滅六國者,六國也。
2、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 環滁皆山也。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南冥者,天池也。
7、非謝家之寶樹
8、勃,三盡微命,一介書生
9、今臣亡國賤俘
10、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1)、賓語前置
①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不、未、弗、無、莫等+代詞賓語+動詞)。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時人莫之許也”。
②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賓語+動詞或介詞)。例如:“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
③陳述句中,代詞“自”作賓語,常常前置(反身代詞“自”+動詞)。例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舉賢以自佐”。
④“以”的賓語,有時前置(賓語+介詞“以”)。例如:“余是以記之”、“一言以蔽之”
⑤方位名詞作賓語前置(方位名詞+介詞)。例如:“沛公北向坐”。
動詞+數量詞(量詞一定是動量)
后秦擊趙者再 后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
動詞+賓(之)+以字引起的介賓結構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封之以膏腴之地。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狀語后置練習:
:(1)事及,請奉命求救與孫將軍。(《赤壁之戰》)
2、公與之乘,占漁場少。(《左傳。曹劌論戰〉)
3、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戰》)
4、形似尊,飾以撰文山龜鳥獸之形。(《后漢書。張衡傳〉)
5、封之以膏腴之地 《觸龍說趙太后》
6、農人告余以春及
7、問征夫以前路
8、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座。(《鴻門宴》)
9、"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10、'急于星火",
1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定語后置規律: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高中文言文知識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相關文章:
1.高中文言文知識
8.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2 Healthyeating課件
10.必修三英語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