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怎樣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語文教師的困惑。作為青年教師,我更是大惑特惑。在傳統教學中,有的教師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把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一段一段地讀,一句一句地講,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課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他們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如今,在如火如荼的課改活動中,有的教師又脫離了雙基,大講特講其藝術技巧、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此種教法,學生讀不讀文本大致都能說上幾句,課堂的參與面較廣,氣氛當然也較活躍,有時同學間對老師設計的某一問題甚至還能產生激烈的爭論,甚是熱鬧,學生固然聽得津津有味。可當問及書本內容知識點時,他們卻是一臉茫然,一問三不知。此二法失誤的實質都是因為沒有正確處理好“言”與“文”的關系。
所以,在談文言文教學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文”和“言”各指什么,包括哪些內容。“文”是指字詞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蘊等人文因素,包括文章、文學、文化。“言”是指字詞句本身的意義和作用,具體包括詞語的積累、古代漢語的語法、文言文的誦讀方法、解讀方法、文言的語感等。在去年的培訓中我也曾纂文《追求“文”與“言”的和諧》試著探究如何處理“言”與“文”的關系這個問題。今年再次“舊事重提”,我主張文言文教學要泡開“言”還原“文”。說法變了,實質上內容仍是一致的,即在“言”與“文”的對立中謀求統一。
眾所周知,文言文是以簡約凝練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結晶的文體,讀的時候要學會用“泡”的方法去豐富還原凝練語言背后深層次的東西,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陶冶與心理上的愉悅。這就兼顧了“言”與“文”的學習。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我決定采取以下方式進行:
1. 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預先解決“言”的問題。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讓學生在結合注釋、自讀提示的基礎上,自主疏通文意,閱讀并標記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對于不理解的字、詞、句,借助工具書進行自我解答,并做記錄,同時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來解答各自在閱讀過程中的問題。學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通過反復的誦讀,使學生讀清句讀,讀準字音,讀出語氣、語調,準確傳達出作者的思想與感情來。有的甚至要求學生課前背熟。在正式講課時,教師只需以檢查的方式帶一下知識點,對于學生掌握不準確或較為重點或難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重點強調一下。養成良好習慣,輕松解決“言”的問題。
2. 反復朗讀貫穿文言文教學的始終,因“言”釋“文”。古人所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都是說的誦讀的重要性。朱自清也說:“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可以說,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唯一正確途徑,是學好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讀文本,掃除文字障礙,把握文章大意;二讀文本,處理好語氣語調,安排好節奏、語速;三讀文本,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節,把握人物思想與作者思想,體會寫作技巧;四讀文本,引導學生邊讀邊畫,畫出會意處,畫出不解點,引導學生質疑,安排大家探究,互答疑點。五讀文本,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提煉升華,讓學生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染。可見,閱讀貫穿文言文教學的始終。一遍遍閱讀的過程,文言文教學也便由“言”過渡到“文”,這也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
3. 進行比較鑒賞閱讀與拓展閱讀,提高學生的鑒賞力。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中學習,在比中思考,在比中理解。如今天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中,臨沂十八中的段淑君老師設計的與《荊軻刺秦王》的對比閱讀,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蘇州十中的滕柏老師設計的拓展閱讀《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王世貞),思考:史論與紀傳文學在思考角度與寫作技巧上有何區別。也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總之,在平仄交替、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地朗讀中,學生的學習由“言”泡開生發到“文”,師生在誦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還原文言文學習的真正魅力。讀吧,猶如古私塾中的學子,讀得搖頭晃腦,讀得唾沫飛濺,讀得自我陶醉忘乎所以,讀成一種習慣,讀成一種能力,讀成一種姿態!讀成一種生活!這才是校園中最亮麗一道的風景線!
史先慧
[泡開言還原文--再談文言文教學(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6.文言文原文加翻譯
8.狼文言文原文翻譯
10.文言文《勸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