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賞析:詩經王風黍離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文賞析:詩經王風黍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王風、黍離》原文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注釋]
1、黍:俗稱"小米";
2、離離:茂盛的樣子。
3、稷:高梁。行邁:遠行;
4、靡靡:遲遲、猶疑不決。
5、搖搖:心中愁悶難忍。
6、悠悠:遙遠、渺茫。
7、噎:食物塞住咽喉。
[譯文]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兒來。離家遠行難邁步,心中煩悶方寸亂。了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我?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兒來。離家遠行難邁步,心中昏亂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我?
那黍子長得一排排,那高梁結出粒兒來。離家遠行難邁步,心中郁悶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憂愁,不了解我的當我有所求。悠悠蒼天啊,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我?
《詩經、王風、黍離》賞析
西周末年,周朝遭到來自北方的犬戎的入侵和蹂躪。周平王繼位之后,豐鎬殘破不堪,被迫東遷雒(今河南洛陽),建立東周王朝。東遷之后,豐鎬舊有的宗廟宮室全都荒廢,長滿黍稷。舊臣行役路此,不禁傷懷悲愴,連呼蒼天不已。這首詩就反映了這種情景,充滿了纏綿悲戚的情緒。
第一章寫詩中主人公悲愴慨嘆豐鎬一片荒廢,長滿一行行的黍子,一行行稷苗;腳下的步子慢吞吞地邁著,心里顯得十分不安。路上碰到了人,理解他的,說他心里有沉重的憂愁;不理解他的,說他在尋求什么。他不禁發出呼喊,高高在上的蒼天啊,這是誰造成的呢!
第二、三章內容和第一章意思相同,只不過把第二句的"苗"換成"穗"和"實",把第四句的"搖搖"換成"如醉"、"如噎",既表示時節的推移又表明主人公的憂愁越來越沉重。全詩充滿了纏綿悲戚的氣氛,表現了對西周王朝的滅亡悲悼的傷感,對本階級的沒落的傷感。因此,這是一首傷感西周王朝的衰落的詩。主人公發出"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的慨嘆,既表現了他對西周王朝衰亡后一片荒廢的驚心休目,更顯示出他對西周的衰亡深感已經無可挽回。
全詩通過主人公的所見、所憂、所喊,塑造了一個感傷國家衰亡的人物形象,刻畫了人物的"行邁靡靡","搖搖"、"如醉"、"如噎"的"中心"(心中),加上兩句"謂我"的點染,"悠悠"兩句的呼喊,使這個悲愴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其次,全詩三章反復詠嘆,造成纏綿悱惻的氣氛,令人感到悲痛欲絕,產生了極其感人的藝術魅力。
整體賞析
此詩作者在寫法上采用了一種物象濃縮化而情感遞進式發展的'方式,因此這首詩具有寬泛和長久的激蕩心靈的力量。
全詩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間結構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時間的表現形式完成時間流逝、情景轉換、心緒壓抑三個方面的發展,在迂回往復之間表現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
詩首章寫詩人行役至宗周,過訪故宗廟宮室時,所見一片蔥綠,當年的繁盛不見了,昔日的奢華也不見了,就連剛剛經歷的戰火也難覓印痕了,看哪,那綠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長,還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黍稷之苗本無情意,但在詩人眼中,卻是勾起無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緩步行走在荒涼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搖搖,充滿悵惘。悵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這種憂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這種大悲哀訴諸人間是難得回應的,只能質之于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蒼天自然也無回應,此時詩人郁懣和憂思便又加深一層。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場景未變,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實”。稷黍成長的過程頗有象征意味,與此相隨的是詩人從“中心搖搖”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嘆和呼號雖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樣,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氣,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長歌當哭。
其實,詩中除了黍和稷是具體物象之外,都是空靈抽象的情境,抒情主體“我”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基于這一點,欣賞者可根據自己不同的遭際從中尋找到與心靈相契的情感共鳴點。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難覓之憾,世事滄桑之嘆,無不可借此宣泄。此詩所提供的具象,表現出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面對雖無靈性卻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對自命不凡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的前途的無限憂思,這種憂思只有“知我者”才會理解,可這“知我者”是何等樣的人:“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充滿失望的呼號,就好像后世詩人”陳子昂吟出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心中所懷的正是這種難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對人類命運的憂思。
名家點評
宋代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卷八:“蓋自幽王馴致至此。其詩日此何人哉。無所歸咎也,亦不必如此詩言此何人哉。蓋言含蓄之辭。亦不必謂之無所歸咎。此蓋周大夫不欲指斥其人也。”
宋代朱熹《詩集傳》“黍之離離,與稷之苗,以興行之靡靡,心之搖搖。既嘆時人莫識己意,又傷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稷穗下垂如心之醉,所以起興。”“稷之實,如心之噎,故以起興。”
元代劉玉汝《詩纘緒》卷五:“然詩之興。有隨所見相因,而及不必同時所真見者,如此,詩因苗以及穗因穗以及實。因苗以興心搖。因穗以興心醉。因實以興心噎。由淺而深,循次而進。又或因見實而追言苗穗,皆不必同時所真見……此乃作詩托興之一體也。”
明代萬時華《詩經偶箋》卷三:“且于謂我心憂,謂我何求處,俱有含蓄。……不須點破宮室宗廟。彼何人哉。不斥其人,而追怨之意,更楚而深矣。”
明代賀貽孫《詩觸》卷一:“此詩妙在感慨無端,不露正意。”
清代姜炳璋《詩序補義》卷六:“全詩未嘗及宗廟宮室,并未及宗周。序者明白指出用一閔字,其一副如醉,如噎之情,千古如見。”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三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此專以描摹虛神擅長,憑吊詩中絕唱也。”
【古文賞析:詩經王風黍離】相關文章: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賞析12-25
詩經王風黍離全文12-24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11-21
《詩經·黍離》賞析08-27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原文注釋及鑒賞09-15
詩經《黍離》09-02
《詩經:黍離》全詩賞析03-14
王風黍離閱讀答案01-12
王風黍離閱讀答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