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古詩帶拼音意思

時間:2022-07-22 09:25:33 我要投稿

元日古詩帶拼音意思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日古詩帶拼音意思,歡迎大家分享。

元日古詩帶拼音意思

  原文

  yuán rì

  元日

  sòng wáng ān shí

  (宋)王安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

  爆竹聲中一歲除,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春風送暖入屠蘇。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

  千門萬戶曈曈日,

  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注釋

  ⑴元日:農歷正月初一,即新年。

  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⑷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新年,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賞析1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新年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征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還是王安石。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賞析2

  此詩描寫新年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新年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后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王安石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賞析3

  歌頌新年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新年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當然,現在大城市人太多,從空氣的清潔和防火等方面考慮,并不提倡鞭炮。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歷史典故】

  慶歷新政失敗以后,北宋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他們有的享有免役特權,有的利用權勢瞞產漏稅,沉重的賦役都壓到農民身上。再加上政府每年還要付給遼國和西夏大量銀絹,也得由農民負擔。各地常有農民起義發生。國家田賦收入沒有保證,開支卻越來越大。北宋政府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公元1067年,宋神宗趙頊(xū)即位。這一年,宋神宗才二十歲,很想有所作為。早在即位以前,他就聽人講到王安石,說這人很有才能。因此,他一登皇位,就想起了王安石,命王安石擔任江寧(在今南京)府知府。沒幾個月,他又把王安石調到京城,擔任翰林學士。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是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年輕時就愛好讀書。他讀書很認真,讀過的書終身不忘。他的文章寫得又快又好,詩詞也寫得不錯。曾鞏把他的文章送給歐陽修看,歐陽修非常贊賞。王安石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二十二歲那年考中進士,以后就在地方上做官。他在擔任鄞縣(yín,今浙江寧波)知縣的時候,組織農民興修水利,修筑堤岸,疏通河道;又在農民青黃不接的時候,把官府倉庫里的存糧借給農民,讓他們秋收以后加少量利息,歸還官府,使農民少受地主豪紳的重利盤剝。這樣做,農民得到了不少好處。

  王安石當了二十年地方官,做了不少對農民有利的事。宋仁宗把他調到京城,讓他管理財政。這時,他向仁宗呈上了一篇上萬字的奏疏,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可是,宋仁宗并不重視,把它擱起來了。

  王安石見朝廷沒有改革的決心,再加上自己和執政大臣又意見不合,因此就在母親去世時辭職回鄉了。

  這一次,宋神宗命他去江寧府做官,他聽說新皇帝年輕有為,就離開家鄉,到江寧府上任。

  不久,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進京城。他到京以后,宋神宗就召見他,問他:"你認為要治理好國家,要從哪兒下手?"

  王安石毫不遲疑地說:"變風俗,立法度,這是當務之急。"

  宋神宗連連點頭稱是,并說:"希望你好好幫助我變革朝政。"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副宰相,第二年又任命他為宰相。當時,朝廷中的宰相和副宰相有好幾個,有的年老怕事,有的反對變法。王安石知道,要跟這些人一起實行變法,顯然是不可能的。他一擔任副宰相,就經過神宗批準,馬上建立了一個主持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并任用了一批新人。這個機構名義上是王安石和另一個官員兩人掌管的,實際上都由王安石主持。

  宋神宗急著實行變法,條例司剛成立,第二個月就催問新法的制訂情況。王安石趕快派人到各地察看農田水利和賦役等方面的情況,加緊制訂新法,頒布天下。

【元日古詩帶拼音意思】相關文章:

元日王安石古詩帶拼音10-11

王安石元日古詩帶拼音版及意思詩意09-18

王安石的古詩《元日》帶拼音版07-12

元日 王安石帶拼音10-22

元日王安石帶拼音11-01

元日整首古詩的拼音11-08

古詩元日拼音版11-06

古詩《元日》的意思04-29

元日古詩帶音樂11-0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制服丝袜欧美久久 | 中文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中日AV高清字幕版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福利AV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