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新課標的這些理念應貫穿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針對這首詩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目標。
一、 知識目標
理解詩歌內容,掌握朗讀的韻律節奏。
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三、 情感目標
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難點: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朗讀訓練;創作背景的介紹和詩歌意境的理解。
學情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90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班集體又有不同的個性,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巧妙使用類比手法啟發學生思維,做到兼顧全體——“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可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和啟發,教師作點評;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探討。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或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研究活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新課標規定,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合作,積極地、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可事實遠非如此。“文章憎命達”,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他一生中,幾乎沒有享受過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費盡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暫時結束了輾轉飄零的流浪生活,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對似的,到了八月,一陣秋風掀去了屋頂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讓人不愉快的事,可詩人卻要歌詩一首,這是為什么呢?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讓我們一同走進“茅屋”,用心聆聽詩人的心聲。
二、明確學習目標
教師提示:根據以往學習詩歌的經驗,你們認為學詩歌重點應該是什么?在此基礎上,歸納為兩點。
1.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品味語言,領會詩歌的意境。
三、整體感知文章
(此環節為學生自主學習)
1.教師范讀: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很容易把學生的情感喚起,快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節奏、停頓、重音等。
2.朗讀方法指導。
①本詩以七言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頓。
②韻腳讀出延長音。
③以手指輕擊大腿示拍子配合節奏法。
④邊讀邊想象畫面法。
3.自己放聲讀兩遍,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讀出來。
4.指名讀,其他學生找優缺點后再讀,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了作者的什么情懷。
學生明確:
①描寫了三幅畫面——秋風怒號圖、群童抱茅圖、夜雨濕屋圖。
②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作者的這種情懷是怎樣抒發出來的,帶著這個問題進入第四個環節的學習。
四、合作探究
挑出你們喜歡的詩句,并說明喜歡的理由。
四人一組合作交流,此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學生學習效果,重視學生的情感參與狀態。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發言,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地補充點撥,并與學生一起邊賞析邊讀詩歌。
1.賞析生動傳神的字詞。
(1)第一節“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寫出風的迅猛,還表現了茅草的動態。換成“吹”,風的力度不夠;“掀”表現不了茅草的動態。“三”是虛數,“幾”的意思,有時形容多,有時形容少,在這里說的是茅屋蓋得很薄,經不起風吹。
(2)第三節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鐵”表示——
①很涼、很硬(天寒冷)。
②色彩:很破舊、很臟,只有一被,無法拆洗(貧窮)。換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無被子破舊之意。
2.品味含義豐富的詞語。
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詞語。
(1)第二節中“歸來倚仗自嘆息”,“嘆息”的含義是什么?
①嘆息天公無情毀屋。
②嘆息兒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③嘆息黎民生活困苦(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初顯憂民思想。
(2)“長夜沾濕何由徹”中的“長夜”一詞一語雙關,既指眼前難挨的雨夜,又指戰亂造成的長時間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時局。
3.學生朗讀體會語言的美。
最后一節,怎樣讀出情和意?
學生嘗試:語調高昂,還有悲哀、憤怒的語氣。其中“千萬、大庇”重讀;“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死亦足”要讀得堅定有力,并且拖長聲音。
教師讓學生自己嘗試誦讀,然后找學生朗讀,學生之間互相評析,再讀,最后全班齊讀。
五、總結遷移
1.總結全詩。
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的、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他們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不是單純地寫自身之苦,而是通過個人的不幸來反映時代的不幸。在這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躍然紙上,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2.聯系實際,教育學生應該做怎樣的人。
詩人推己及人的胸懷這正是其偉大之處。他不僅寫出自己的不幸,還聯系到在這風雨之夜,普天之下還有更多像他一樣處于困苦(或者更糟糕)境地的人,這使讀者眼前為之一亮。
教師啟發學生:誰能再說出一些杜甫憂國憂民的名句?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寫安史之亂的詩《石壕吏》中的有關句子,進一步感受他憂國憂民的博大思想感情。
其實,具有這種偉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從“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無饑寒”的白居易,從“先憂后樂”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從“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中國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一直秉承了這樣一個優良傳統。他們以天下人為念,執著追求著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這種思想、這種傳統,使我們看到人性的閃光,看到了民族的未來,看到了人類的希望!憂國憂民的詩人,永遠會受到人們的愛戴。
今天,你從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啟示?主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切身的感受。
(學生可以結合詩中所體現的憂國憂民、推己及人的胸懷來談)
3.回歸全文,誦讀全詩。
讓我們懷著對杜甫的愛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誦讀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朗誦詩歌并理解詩歌的內容。
2、品析詩歌語言,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培養學生對古詩文語言
初步的鑒賞能力。
3、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博大胸懷。
教學重點:
反復吟誦,把握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情感,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中
教學難點:
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背古詩《春望》導入課題,
(PPT出示課題)
二、詩歌學法指導
問:學習古詩我們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1、析詩題
2、知作者
3、想畫面(故事)
4、品語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詩題、簡介作者
1、簡介作者
2、解析詩題:
(板書課題)
(1)“為”的讀音
(2)“為......所”被動句式
(3)歌行體
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
(4)從詩題看,這首詩寫了什么事?你覺得作者會抒發什么感情?
四、初讀,知內容。
過渡:帶著這些猜測,讓我們來讀這首詩——
1、師范讀,生畫出朗讀節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頓
2、學生試讀:(正音,糾正朗讀中的問題)
思考:你讀到了什么,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秋風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幾個詞或短句概括詩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嗎?
例秋風破茅屋
指導歸納:秋風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喪亂長夜苦
五、默讀,想畫面。(配樂)
過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剛才概括的內容描述出來嗎?
在前三節中找出你喜歡的一節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腦里浮現的畫面
例:略(PPT)
六、自讀,品語言。
過渡:之所以能在我們的大腦里浮現出一個個畫面,那是因為詩中那些生動傳神的詞,然我們一起來欣賞他們——
1、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很精彩的字、詞、句進行賞析。并在班內交流
2、對比閱讀: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虛數,“幾”的意思,那你認為在這里究竟表示多還是少,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鐵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讀,悟情感。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過渡:這些詞語,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寫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讓我們結合背景來體會詩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這首詩那個詞暗示了時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資料)
2、詩人寫這首詩僅僅是為了發泄因秋風破屋的不幸而產生的不滿嗎?
3、換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樣的處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損的舉手!
面對當時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導理解“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見。
一度時期,人們很喜歡看穿越劇,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詩圣”杜甫,
現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請看——“杜甫很忙”
(一分為二看問題:放松,調侃,對傳統文化的捍衛。)
1、看漫畫,說看法
2、填詩句:
九、小結
(記一記)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一年到頭,都為老百姓發愁、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里象火燒似的焦急。)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味名句,積累名句,增加語言積累,豐富文化積淀。
2.了解五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不同的藝術風格。
3.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聯想想象法: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2.比較閱讀法、討論點撥法:了解詩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點,體會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格調美,培養審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點難點】
1.誦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味詩情,明確詩歌主旨,并積累名句。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1.介紹創作背景及其藝術風格,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
2.朗讀、背誦,對內容相近或體裁相同的詩作比較閱讀。
3.組織一次古代詩歌(不限于學過的)朗誦比賽。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漫步在古詩苑中,那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練優美的語言……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每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的畫,就是一支美妙動聽的歌,就是一顆執著跳動的心,就是奔涌的熱血,就是一張棱角分明的臉龐。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繼續欣賞五首古詩,相信“這邊風景獨好”!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禍亂,因而能夠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深刻反映了這個時代,后世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杜甫創造性地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發展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豐富和提高了詩歌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表現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濕的情景,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為:被。歌:詩的體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風所破壞。
2.全詩段意
①秋風破屋——慘
②群童抱茅——悲
③長夜難眠——哀
④廣廈庇寒—一愿
3.思想內容。
這首詩描寫自己飽經離亂、困苦凄涼的生活,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現實,而且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思,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的呼喊。
4.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連續的頻繁的韻角體現了“歌”的特點,單行散句乃至長短句的錯落搭配,又體現了“行”的動感。正因為有了現實的觸動,有了內心的渴望,詩句才能這樣不假修飾,從胸臆中自然涌現。全詩先敘事,后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這首詩可分為四節。
第一節五句,寫秋風破屋的情景。“怒號”寫風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確數,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致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節五句,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體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盜賊!公開地抱著茅草鉆進竹林離開,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歸來倚仗自嘆息”。‘‘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群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寫兒童由心理到行動,寫自己又從行動到心理,寥寥數語,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備。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布衾”二句,寫布被使用多年,已變得“冷似鐵”了,又被嬌兒踏破。“床頭”二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造成的災難。“白經”二句,表明從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濕”,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詩人徹夜難眠,浮想聯翩,由此時聯想到喪亂以來,由風雨飄搖的茅屋聯想到國家和人民,為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節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為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等粗獷有力的筆鋒,何等壯闊深達的形象,何等鏗鏘雄壯的聲音。三句蟬聯而下,形成奔騰洶涌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懷。詩人至此意猶未盡,又于回環往復中遞進一層,把由己及人升華到舍己救人:“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詩人舍己為人,至死無悔的高尚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全詩主旨所在,也是最動人,感召力最強之處。
5.關鍵語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現詩人憂國憂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6.藝術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現實,結尾閃耀理想之光芒,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名篇。全詩作者根據切身的生活現實,如實寫來,使讀者真切地感到詩人的痛苦。組織材料時,層層深入,情不自禁地說出自己的愿望,畫龍點睛,水到渠成。
7、練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有描寫,有敘事,有抒情,請在詩中各找出一個例子加以分析,并說說杜甫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怎樣的情懷。
第一節開頭兩句是敘事,以下三句是描寫;第二節全部是敘事;第三節開頭兩句是描寫,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敘事;第四節全部是抒情,兼有議論。描寫涉及到事物的形態,敘事涉及到事件的發生過程,抒情則是情感的迸發與升華。這首詩表現了杜甫關心社會、兼濟天下的情懷。具體分析參見課文說明。
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詩人創作背景,識記實詞,理解詩歌內容及主題,背誦默寫該詩。
2、過程與方法:
多讀自賞自解,感悟詩意詩人心。體會本詩敘事和抒情結合法。
(重難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詩人推己及人、心憂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懷。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來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蓋了一所茅屋棲身。詩創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
二、杜甫:
唐偉大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三、原文譯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譯文: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卷走我屋上多層茅草。茅草飛渡過江水灑落江邊,飛得高的掛在高高的樹梢,飛得低的飄轉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頑童欺負我人老無力,竟然狠心這樣當面做偷竊的事。公然抱著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來后倚著手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被(已用)多年冰冷如鐵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頂漏水,床上沒有干的地方,雨淋茅屋好似麻線不斷。自從戰亂(多年)很少得到安眠,又濕又冷的長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寬敞的大屋千萬間,庇護天下貧寒的士人都喜歡!風雨中不動安穩如大山。唉!什么時候人間才能聳現這么多的房屋,(到那時)即使唯我屋破受凍而死也心甘!
注釋:
⑴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⑵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⑶掛罥(juàn):掛著,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⑸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⑹入竹去:進入竹林。⑺呼不得:喝止不住。⑻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
⑽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⑾嬌兒惡臥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⑿床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⒀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⒁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⒂沾濕:潮濕不干。何由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徹,徹曉。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⒄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于“唉”。
⒅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⒆廬: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四、詩內容:
一段:秋風破屋,卷走茅草。 二段:群童抱茅,詩人嘆息。
三段:屋漏床濕,徹夜難眠。 四段:推己及人,憂國憂民。
詩意:古詩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風卷雨淋的情景,實言戰亂之堪苦。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寬廣胸懷和崇高理想。
詩色:
1、語言鮮明,用詞生動、準確。
韻腳-號-茅-郊-梢-坳;動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
2、描寫、記敘、抒情有機結合。
描寫:文句似描寫又宛如敘述(1-3段),末端抒發感懷(4段)。
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五、知識拓展:
1、通假字:見此屋--見同現,出現。
2、古今義:
三重茅—三,古義:概述,表示多數。今義:數詞,表示確數。
何由徹—徹,古義:到天亮。今義:徹底。
安得廣廈—安,古義:如何。今義:安全。
向昏黑—向,古義:漸近。今義:方向。
3、一詞多義:“安得廣廈”與“安如山”—安,疑問代詞,如何;形容詞,安穩。
4、詞類活用:
踏里裂—裂,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破裂。
風雨不動—名詞作動詞,風吹雨打
教學過程:
1、重視朗讀,可能條件下可在網上下載或直接使用朗讀課件作為教學欣賞。
2、學習書注,讀書必看注。
3、強調重點,考察教情學情的知識點。
4、看情況補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實施教。
部署作業:
朗讀并默寫(重點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編成一篇記敘文。
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記敘、抒情想結合的寫法。
3、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吟誦、聯想,把握詩歌意象,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品味詩歌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人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記敘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難點:
個別語句的理解。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對聯激趣:
出示對聯:“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請同學們從對聯中找出相關的文學知識,看誰找得又多又快。
[點撥]學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課外積累的積極性。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圣”。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的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最為著名的有“三吏”“三別”,還有我們學過的《春望》等等。今天,我們就再次感受一下“詩圣”的魅力,一起走進他的“草堂”。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聽讀
[學生活動]:仔細聽錄音,注意個別字詞的讀音。
[提 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頓。
2、自讀
[學生活動]: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想象、聯想理解課文。
3、審讀
[學生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 示]:
A、秋風破屋的情景
B、群童抱茅的感嘆
C、長夜沾濕的苦痛
D、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圍繞“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三個話題,結合課文1、2、3段,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按照“讀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驟學習詩文。
[學生活動]
第一、二小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風怒號”、“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風肆虐、烏云密布、大雨將至、暗淡愁慘
想象:描寫環境時不應僅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鑒《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寫方法。
第三、四小組:踏訪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特征:破爛不堪、不蔽風雨、千瘡百孔、生活艱難
想象:重點表現茅屋的破爛,孩童的頑皮,可加入細節描寫。
第五、六小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無力”、“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特征:年老體弱、孤苦無助、焦灼痛苦、徹夜難眠
想象:可從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心理、動作等方面進行描述。
小結:
以上三段主要通過記敘、描寫的表達方式為我們描述了狂風破屋、群童抱茅、長夜沾濕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此時此刻,詩人想到了什么?
2、探究
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稱為“詩圣”,結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說說他的偉大之處嗎?
[學生活動]:齊讀最后一段,暢所欲言。
[提示]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表現了作者舍己為人的濟世情懷。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總結拓展
本文敘寫了大風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的情景,表露出詩人寧愿“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同學們,大家還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樣的憂國憂民的文人,還記得他們的肺腑之言嗎?
[學生活動]:積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能夠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2.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朗讀、背誦詩歌。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為他的個性浪漫灑脫,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詩仙”。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被人們稱為“詩圣”。
知道他為什么被稱為“詩圣”嗎?
(因為杜甫的大多數詩歌傳達了人民的心聲,表現了人們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們尊稱為“詩圣”。)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杜甫所寫的一首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
板書:(放課件,出示課題)
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題目。(學生讀題目)注意,“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種比較固定的被動句式,表示被動的意思。“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風吹破了”。“歌”,是古代樂府詩的一種,寫法上比較自由靈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雜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
二、講解寫作背景
弄清了題目的意思,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說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說,窮愁潦倒伴隨了詩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來到長安,想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他偉大的政治抱負,但唐肅宗昏庸、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歲那年,爆發了一場戰亂。你們知道是什么戰亂嗎?(安史之亂)(我覺得學習唐詩,了解唐朝歷史,安史之亂是應該要知道的。安史之亂:這是發生在唐朝中葉的一場叛亂。公元755年,叛將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兵變,攻入長安,唐朝開始由盛轉衰,直到公元763年,這場戰亂才被平息。時間長達8年)安史之亂,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那個時候社會的真實寫照。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棄官西行,帶著一家老小,來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在成都郊區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暫時安定了下來,結束了他那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風怒號,卷走了茅屋頂上的茅草,接著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交加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因此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下面我們先聽錄音,請注意藝術家是怎樣朗讀這首詩的,等會兒我們也要學著朗讀。(放課件,錄音朗讀)
現在同學們也學著讀一讀。(讀書,檢查范讀)
三、文本分析
這首詩一共分為四節,我們先請一個同學讀一讀詩歌的第一節。
問:我們剛才讀了第一節,你們看看第一節寫了哪兩個事物?(比如說,第一個是秋風,那么第二個是什么?)(茅草)
問:我們再來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茅草的?(注意詩中的動詞啊,看看詩人用了哪些動詞?)(學生分析,討論)
師:對的,詩人就是這樣寫秋風,寫茅草的。“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詞,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圖畫,緊緊地牽動著詩人的視線,撥動著詩人的心弦。詩人通過描寫把這一幕幕慘境,真實地“拍攝”了下來。風戲人,風弄草,何等無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無奈!
問:講解了這一節,我想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詩的內容。允許同學先討論一下。(秋風破屋、風卷茅草……等)
(出示課件:風卷茅草)
問:這一節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一下。我提供幾個詞,你們選一選。(提示選擇:急、惜、悲、慘、憂。)請說出理由。(擔憂、焦急、痛惜等)
(出示課件:痛惜)
師:將第一節詩大聲齊讀一遍。
學習第二節。
(過渡語:茅屋被秋風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過了浣花溪,有的被掛在了高高的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難道就沒有飄在地上可以撿回來的嗎?我們來一起看看詩歌的第二節。我也想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
(老師提醒:這一節中,老無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讀。嘆息這個詞,要讀出詩人的那種無奈嘆息的感情。請再讀一讀這一節)
問: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詩的內容。大家討論一下。(點人回答,教師注意點評,也可以請學生進行點評)(群童抱茅、倚杖嘆息等)
(出示課件:群童抱茅)
問: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將掉在地上的茅草撿起來,多少還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這時卻跑來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無論詩人怎樣的喊叫也沒有用。文中詩人用了一句話描寫了自己當時的心態。“歸來倚杖自嘆息”,我們來分析一下詩中的這個“嘆息”,他“嘆息”什么呢?
師:詩人一嘆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風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辦呢?二嘆自己年老力衰,沒法將茅草揀回來。三嘆自己的周圍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貧苦的人,雖然是一些不值錢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還是有人在風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嘆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為之。這一個“嘆”字真是寫盡了詩人內心的凄苦、凄涼。
問:在這一節中,詩人稱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為“盜賊”,你認為妥當嗎?
(學生討論、發言,注意點撥;出示課件《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總結: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杜甫曾經離開過草堂,他把草堂暫時交給一個姓吳的親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邊的鄰居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婦人,老婦人因為窮困就經常來草堂打棗充饑。杜甫走后,姓吳的親戚為了防止老婦人過來打棗,卻筑起了一道籬笆。這一下,老婦人生活沒著落了,就托人帶口信給杜甫。杜甫聽說后,就寫了一首詩給姓吳的親戚,其中有這樣幾句,“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意思是說,老婦人也是窮得沒有辦法才來打棗吃,如果不是因為“困窮”又怎么可能到這個樣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來打棗的。希望你也這樣做。那么,在本節詩中,詩人稱孩童為“盜賊”,也不過是一時氣急的話,并不是真的說這些孩童是盜賊,也就應了詩中的一句話“不為困窮寧有此”。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時因為戰禍連連,人民已經是窮困不堪了,“路有凍死骨”是經常能看到的現象。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學齊讀第二節。
學習第三節。
(過渡語:茅草沒了,屋破了,詩人這個時候最擔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節,詩人杜甫正碰上了這樣的遭遇。“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真是禍不單行啊!老師范讀第三節。注意,“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朗讀的重音應該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師:對的,這一夜詩人是徹夜未眠。為什么?睡不好。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蓋著舊被子,孩子又把舊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們現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計同學們可能沒有這樣的體會,我是有這樣的體會的。被子如果時間蓋長了,就會變得又硬又冰,睡覺就會睡不好,正因為這樣,所以小孩子才把舊被子踏破了。由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詩人當時已經困窮到什么地步了。
問:接下來我想提一個小問題:聯系到我上面講的安史之亂,你們想一想,這一節詩中所講的“喪亂”是指什么?“長夜”這個詞有沒有雙關的意思?(學生討論,教師注意點評)
師:“喪”在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亂”在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亂”,一個“安史之亂”不僅使唐朝由強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給人民帶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離失所,這樣的長夜何時是一個盡頭!所以這里的“長夜”不妨理解為既指眼前難眠的長夜,也指戰亂的生活沒有一個盡頭。
問:如果說,在第一節詩中,因為風吹破了茅草屋,詩人的心情是“憂”,是“著急”,是“痛惜”,在第二節詩中,詩人是“嘆”,是“無奈”。那么,這節詩中詩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說說。(教師也說幾個詞,供學生選擇。選擇:慘、愁、苦、憐、悲,學生討論,出示課件:憂傷)(憂傷、悲苦、凄苦等)
全班齊讀第三節。
學習第四節。
(過渡語: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這就是偉大的杜甫,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詩人又是怎樣表達這份感情的呢?我們來欣賞最后一部分,請先讀一讀這一節)
問:請仍然用四個字概括本節內容。(大庇天下、廣廈萬間、企盼廣廈等)(出示課件:企盼廣廈)
師:“企盼廣廈”是詩人的一個美好愿望。“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錚錚壯語,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這讓我想到了曾經在陜西流傳的一首民歌,其中有這樣兩句:“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千百年來一直震撼著讀者的心靈。這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所說:
(出示課件)“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請齊讀這一節。
四、結束講授
(過渡語:這首詩,我們已經一小節一小節地講解完了,我們最后全班齊讀一遍,整體感知一下詩人當時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老師提醒的一些該重讀的字詞)
總結:詩為事作,屋因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燦爛,草堂的浣花溪邊也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得以實現。如果詩人在天有靈,我想他定會感到欣慰了。出示課件:
草堂留后世,
詩圣著千秋。
這是朱德參觀杜甫草堂后題的一副對聯。我們來一起讀一讀。
最后給同學們布置一個練習。請試著把這首詩背下來,并完成課后練習一。
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領會詩歌的內涵。
2、體會詩人推已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學習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二、教學設想
1、杜甫的這首借景抒情的詩,從內容到藝術都有很高的成就,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杜甫作為現實主義義詩人的偉大,而且可以從他關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體味本詩和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訓練,因此本節課我考慮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通過加強誦讀訓練,使學生充分領會詩歌的內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進學生從基礎性學習到研究性學習的質的飛躍。
2、教學方法
(1)、朗讀與鑒賞相結合。
(2)、交流、合作與探究相結合。
3、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杜甫的詩及資料
4、教學用具:多媒體
5、課時: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導入新課
2、整體感知課文,領悟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點字。(見多媒體)
(2)、聽一聽錄音
(3)、教師朗讀指導,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停頓等
(4)、學生個人讀,學生對朗讀作簡單評價
(5)、學生齊讀
3、比一比(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2)、請各用四個字概括每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3)、請各用一個字概括作者當時的心情。
(4)、以作者此時的心情為感情基調朗讀,并對朗讀作評價
4、品一品(學生再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寫好批注,與同學作交流并作匯報)
5、賽一賽(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實行分組背誦競賽)
6、議一議(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結合全詩內容,談一談你認為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像杜甫這樣具有偉大情懷和理想的古仁人還有很多,請列舉兩個。
7、教師總結,學生再讀全詩。
8、理一理(用一句話說一說自已在這節課的收獲。)
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①揣摩詩歌語言。
②描寫、記敘、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③進行朗讀訓練,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能體現出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在制定的三個學習目標中,應該以“朗讀訓練”為重點,也是難點。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由學生介紹作者引入。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戰亂,那就是?(學生回答:安史之亂。)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親友幫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總算暫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堅固,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釋題:題目是一種被動句式,意為茅屋被秋風吹破。歌,古詩的一種文體指鋪陳、記述。
(二)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朗讀
指導學生整體感知,領會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沉郁頓挫的風格,局部則要求學生把握四節詩的情感分別是:痛惜、痛心、痛苦和憂國憂民。以此確定全詩的感情基調與各節的語氣。具體做法如下:
先讓一生朗讀,并提醒學生,注意領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學生朗讀完后,教師糾正“俄頃”、“喪亂”、“突兀”、“見此屋”等幾個加點字的正確讀音。
教師適當進行朗讀指導,強調如何深入領會詩的意境,讀出詩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來。
然后再讓學生齊讀,再讓一個同學單獨朗讀。學生讀完,教師應肯定其能根據詩歌感情的需要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優點。
(三)詩歌賞析
1.檢查預習情況
解釋下列字詞:
秋高(秋深)三重茅(幾層茅草)俄頃(一會兒)漠漠(灰蒙蒙的)喪亂(戰亂、指安史之亂)突兀(高聳的樣子)灑(散落)罥(掛)忍能(這樣)向昏黑(漸進)衾(被子)何由徹(徹曉、到天亮)寒士(貧寒)見(同現)
2.賞析詩歌
逐層分析,讓學生在頭腦中想像每節情景。
⑴讀第一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一茅屋于秋風肆虐中,屋頂茅草被風卷走。
哪些動詞渲染了風的威力?(卷、飛、渡、灑、掛、罥、飄轉)
⑵賞析第二詩節
讀此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一群頑皮孩童當著詩人面將茅草抱走,詩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無濟于事,回來倚著拐杖獨自嘆息。
詩人此時怎樣的心情?(焦急而又無可奈何)
⑶賞析第三詩節
讀此節你會想像怎樣的情景?
明確:狂風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滿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饒下個不停,那床蓋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鐵,且又被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踢破,詩人在這樣濕冷的屋子里瑟瑟發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設計過渡問題,承上啟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節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找出來賞析一下。
討論明確:“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陳舊,很臟很硬,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床被子,沒法拆洗;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有些字看來很平常,揣摩起來則含義豐富,由此可見杜甫錘煉語言的功夫。
⑷設計問題轉入第四節的賞析:“長夜沾濕何由徹?”漫漫長夜,杜甫無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齊讀第四節,看本段表現詩人怎樣情懷?
討論明確:憂國憂民詩人并沒有對自身的遭遇叫苦連天,而是跳出個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個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們能擁有千萬間避風雨的“廣廈”。這是一種大胸懷,一副熱心腸!如果這一理想變為現實,作者表示自己受凍至死也滿足,這是一種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這種胸懷天下的博大襟懷,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來激動了無數讀者的心靈。
⑸最后教師做陳述總結:憂國憂民的詩人,總是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陜西民歌中有“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這是對詩人的愛戴和敬仰。讓我們懷著對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齊讀全詩,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四、練習設計
(一)詩中采用哪些表達方式、試舉例說明?
(二)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拍、層次和韻腳。
(三)指導學生讀出語調升降、語速快慢和語音輕重。
(四)欣賞朗誦。
【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09-1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06-09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07-29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設計09-1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設計08-15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06-15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1-29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03-1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