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海底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北師大版藝術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藍色的大海”的第三個課題,主要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彩等,是學生在學習《小貝殼》、《美麗的風帆》后,讓學生對大海的認識從海灘、海面走向更為神奇的海底,從而使學生對大海的認識從“零散”走向“整合”,從“單一”走向“豐富”,為學生認識大自然打開了另一扇窗戶;同時也是學生學習關于“大海”主題的基礎,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我覺得,要上好一節課,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摸準學生的“脈”,也就是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學情。“國家藝術課程標準”中指出:藝術學習只有與學生個人的成長環境聯系起來,才能獲得持久的動力。因此,本課教學前,我著重做了幾個調查工作:
A、學生的生活經驗
B、學生的“原認知”基礎
C、學生以往的學習、活動經驗和藝術技能的掌握情況
通過調查,我獲得了第一手的學情信息:
1、閩南是一個洋溢著“海文化”的地區,學生生活在海邊,對于大海本身并不陌生,他們聽過、見過、吃過甚至抓過不少的海洋生物。
2、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處于具體形象思維時期,思維運作以形象為主體,對于“動作”和“形象”具有較強的依賴性。
3、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學生合作、交流、獨立操作等學習習慣已初步養成,并且學生也初步學習了用肢體、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事物。
根據上面的分析,立足于充分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我擬定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
1.認知領域:
A、讓學生初步認識海底的奇異景觀
B、讓學生初步認識海底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
2.能力領域:
A、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
B、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材料來表現海底生物的藝術表現能力
3.情感領域: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珍愛海洋生物。
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三、教學法分析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成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呢?在教學法的選擇上,我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學法: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的。情境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感染、暗示、激勵等作用。一個好的情境的創設,可以為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觀察法:通過事物和畫面刺激學生的視線,讓學生在欣賞和觀察中產生學習的興趣和意義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美的鑒賞能力。
3、實驗操作法:
第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第二,通過學生模仿海底生物的游泳方式,達到對海底生物的進一步認知;
第三,通過撕、貼、畫等方式來表現海底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塊,提高學生的藝術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采取上述的三種主要方法,主要是基于個人對于藝術教學的一些感悟:我覺得,藝術教學應該是綜合性、個體性和創造性為一體的,應該是與生活、與文化、與社會等的有機融合和藝術把握。對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考量:
思量一:如何真正地引起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真正地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地投入到課堂中來,這樣學習才會是有效的。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挑動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之心是學生的天性。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就告訴學生,老師可以五秒鐘之內把一張白紙變成一片大海!信不信?以這樣的引入,來極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2、沖擊學生的視線。
追求動感和色彩的亮麗是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
A、播放影片。讓學生看到海底的各種生物,感受海底的神奇魅力。
B、播放多媒體課體。讓學生在形狀各異、色彩各異的海底生物中感受美的存在。
C、自我創作。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以豐富的色塊、線條等來表現海底生物。
3、調動學生的機體表達。動作表達能力不僅是藝術課程的內容,同時也是學生感受藝術、掌握藝術的重要方法。學生通過動作來把握世界。在本節課中,通過讓學生模仿潛水員的潛水動作,讓學生在感覺中走入海底,產生親切感;在模仿海底生物的游泳動作中,把握各種生物的不同特性。更為主要的是,調動學生的參與激情。
思量二:如何確實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
藝術素養是藝術課程最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全體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不能寄希望于課外的輔導,只能落實于課堂教學之中。本節課,在充分考量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特點后,主要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藝術素養:
A、感受美的能力:在維美的動畫中,讓學生感受大海獨有的神奇;在觀察各種不同生物的形狀、花紋、色塊中,感受海底生物個性的美。
B、鑒賞美的能力:在比較各個生物時,滲透美的鑒賞;在品評學生作業時,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意見,在表達中培養美的鑒賞能力。
C、創適美的能力:通過觀察和學生個性的獨特把握,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材料進行創作。
我的設想是,通過對美的感受、美的鑒賞及美的創造,從多層次、多方位地對學生的藝術素養進行一次提升。
思量三:如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育是培養人的工作。不僅語文、數學是這樣,所有的科目也應是這樣。海洋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A、認識大海的神奇、大海的美。(不忍破壞)
B、認識大海是人類的朋友(不能破壞)
那么,如何把這些思量真正地落實到課堂中呢?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四、教學過程
變小魔術,揭示課題.
(出示一張白紙)問學生:你們說,在這紙上有沒有看到顏色?接著用一根筆和一碟藍色的水把它變成一片海,由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后讓學生說對海底世界的看法,引出課題。
探索海底的奧秘.
1.讓學生模仿潛水員穿潛水服、戴潛水鏡等動作潛入“海底”。
2.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動畫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看到海底的生物。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請學生談談對海底世界的感受和海底生物特點的認識。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外形、紋樣、色彩
3.讓學生說說還見到過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通過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來豐富課堂資源的交流與互動。
4.讓學生隨機模仿海生物在水中游行的動作。培養孩子的模仿能力,同時也為學生下面的創作形象感受的基礎。
深入認識海底生物的特征
課件展示不同海生物組成的畫面
1、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最喜歡的海生物,觀察它的形狀特征,然后小組內交流。
2、讓學生欣賞海洋動物身上花紋特點。在課件中,把海生物概括成各種簡單的幾何圖形的組合,然后進行裝飾變化,“創造”出美麗的海生物,讓學生感受用點、線、面等來表現海生物。
3、比較,認知色彩。采用課件制作的方法將圖片欣賞設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漸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通過現象認知色彩,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
●在創作中內化學生的藝術素養
1.方法滲透。讓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來表現海底世界?在討論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足夠充分的創作材料。
2.合作創作。讓學生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進行合作創作。加強學生的交流、互動和合作。以求使作品的創作呈現更為豐富的表現力。
在合作中,主要做以下幾個步驟:.
A.確定繪制對象、手法及對象大小。
B.根據生物的形象考慮裝飾的圖案.
C.進行具體的撕、貼、畫等
為了更好地進行藝術的熏陶作用,可以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播放與大海相關的音樂:如《潛海姑娘》等
3、作品展評。每組選一兩名小朋友展示并將該組的構思、設計意圖,說說給大家聽。講得好的小組獎勵一顆海星。在評價過程中,應重視生生之間的互評,鍛煉學生表達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同時重視評價的發展性功用和激勵性功用。
擴展延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師:海底世界非常美麗,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怎么去保護呢?
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思考。(讓學生在討論中懂得珍惜自然,愛護生靈,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從而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神奇的海底說課稿】相關文章:
神奇的海底說課稿范文10-21
神奇的海底夢游作文03-16
一年級美術神奇的海底說課稿02-05
《神奇的海底》教學設計范文01-27
神奇的海底世界寫景作文11-29
一年級美術神奇的海底說課稿范文10-24
《海底世界》說課稿08-11
《海底世界》說課稿12-31
《海底世界》說課稿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