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變的線條》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小學美術二年級課程,是在一年級〈〈我們身邊的線條〉〉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認識線條的變化并會運用線條進行裝飾性美術創作。教材采用兩幅欣賞作品和一些學生作業,讓學生感受線條在藝術作品中豐富的表現力和用線作畫的趣味性。給學生留有廣闊的發現、想像和創造的空間。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1)顯性目標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不同種線條有秩序、有規律的變化給人帶來的美感,培養學生運用線條進行表現的能力。能用不同的線條組織一幅畫面,表現出一定美感。通過對作品的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依據低年級學生可以較容易的說出線條的類型或名稱,在此基礎上,通過從感受線條的美感到用線條創造美感這一過程,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2)隱性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以審美之心感受生活、熱愛生活,保持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成長為一個有情趣的人。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因為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級時對線的認識的基礎,所以我將重點放在對線的進一步感受和運用上。(通過音樂和美術的相融,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加深學生對不同線條的感受,并能通過線條表達自己的情感)
(2)難點:通過線的組織運用產生美感。(通過欣賞領會線的長短、粗細、疏密、方向的變化,盡量達到會運用這些變化組織線條并產生美感。)
二、教法與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教師主要起到組織、引導、啟發的作用。有感受才會有創造,所以我在這節課要調動起學生的感官體驗,引領他們聽、看,在體驗中發現和創造。為了避免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在進行線條裝飾畫時,我不給他們設定主題,可以隨意表現他們想表現的內容,哪怕是比較抽象的內容。但必須要能體現出運用線條和組織線條的方法。即,使兒童的感性和理性達到平衡。對作業的要求可以降低難度,但同樣可以達成教學目標,并可以保持學生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感受,有發現、有認知、有創造。
三、教學程序
1.認識與體驗: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不同種線,啟發學生回憶起一年級時學過的線條名稱和形狀。激發興趣鋪墊新課。
2.審美與欣賞:啟發學生找出身邊和自然中的線,感受線的變化和組合的美。視覺感受為主。來源于外在。為下一步實踐做準備。
3.聯想與描繪:感受變化節奏的音樂,用線表現出舒緩和激烈節奏的不同。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感受。來源于內在。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這一部分主要是感受線的韻律和節奏,不一定要求把線組織出美感,只是憑感覺畫線,以提出要表現出線的美感,應怎樣組織線條的方法。
4.探究與創作:通過研究學生作品,分析線的運用方法,提出問題要圍繞著線的的變化和組織方法。以不限制學生思維的形式,讓學生用不同種線條組織一幅畫面。這部分要解決重點難點。
5.評價與延伸:學生自評互評,提高表達和欣賞能力。由本課內容延伸到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品質。
總之本節課除去課堂中的欣賞線、認識線、練習線這幾個環節外,還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找一找線描作品,教師就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對線認識的程度;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課堂上再根據學生對線認識的程度進行引導,分析,課堂外的學生活動無形之中加大了課堂容量,大容量的課堂就是高效課堂。更是體現了“先做后學”,“先學后教”,“不教而教”;“以學定教”新的教學法則。
【《會變的線條》說課稿】相關文章:
會變的線條說課稿范文01-19
《會變的線條》說課稿范文08-09
《會變的線條》教案03-06
美術會變的線條課件04-06
會變的線條的教學反思01-16
會變的線條教學反思12-02
《會變的線條》的教學反思04-04
會變的線條的教學反思11-13
會變的線條教案和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