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時間:2024-11-01 11:52:37 宜歡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精選10篇)

  引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七言古體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此詩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卻充滿奇思異想,并不令人感到傷感。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1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詩抓“奇”寫“雪”,以“雪”襯“別”的寫法。

  2、體會本詩送友時的無限惆悵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本詩抓“奇”寫“雪”,以“雪”襯“別”的寫法。

  難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就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四、教具:

  錄音、課件

  五、板書設計:

  (第1-8句) 送別前(八月飛雪苦寒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第9-14句) 餞別時(軍營餞別奇寒圖) 氣勢雄偉 想象奇特(風雪送友圖)

  (第15-16句) 臨別時(東門惜別惆悵圖)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別后(雪地佇立思鄉圖)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作者)

  二.解題,作者及作品介紹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雪中)送別詩。判官,官名,節度使一類官員的僚屬。這首詩是岑參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時寫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七言古體詩。詩題中的“歌”表明這首詩的體裁是古詩中的“歌行”體(如杜甫《兵車行》、《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岑參中年兩度出塞,因為這一特殊的生活經歷,使他很擅長寫邊塞詩。他的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基本特征。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宏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形式豐富多樣,尤其擅長于寫七言歌行。

  其詩與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不識君。”)齊名,并稱“高岑”。

  三.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一)一讀

  要求:讀準字音,掌握朗讀古詩的節奏,使學生領略詩歌的音樂美;結合注釋理解詞義,嘗試口頭翻譯。

  1. 指名學生朗讀

  2. 正字音:裘 衾 薄 著 瀚 闌 飲 羌 掣

  3. 明節奏:節奏可分音調的節奏和意義的節奏兩種。

  音調的節奏,常以兩個字音為一拍,注意聲音上的整齊。

  七言詩一般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意義的節奏是按詩句的語義來劃分,它比音調的節奏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在劃分節奏時,一般以意義的節奏為依據。如: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4. 教師范讀

  5. 學生齊讀

  (二)二讀

  要求:再現詩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詩中抒情發展的線索,溝通學生、讀物和作者之間的思想感情。

  1. 朗讀指導

  朗讀時,要身臨其境進行聯想、想象,使腦海里呈現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2. 學生默讀,理思路

  討論〖明確〗:全詩共18句,根據文題可分為詠雪和送別兩個層次。前10句為一層:從不同側面詠雪。后8句為第二層:寫送別。

  第一大層又可分為三小層:

  前四句寫西北邊境奇麗的雪景,先寫雪前肅殺可怕的景象,后寫雪后美景;

  第5—8句從帳外寫到帳內,寫軍營之中將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兩句從帳內寫到帳外,描寫廣闊沙漠和萬里愁云,為餞行場面作鋪墊。

  這一層,作者開篇從大處落筆,總寫塞外狂風飛雪;又從小處著眼,細寫寒冷難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離別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層又可分為兩小層:

  第11—14句寫宴請歸客,并描寫宴后送客出轅門時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寫送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學生默讀,找線索。

  我們過去讀過的許多文章,往往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請同學們舉例說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為線索安排情節;《我的老師》以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的感情為線索;《白楊禮贊》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作為抒情的線索。

  本詩也有一條線索。

  討論〖明確〗:本詩以“雪”這一景物為抒情發展的線索。

  “雪”共出現四次,組成四個畫面:

  第一次——送別前的.“飛雪”,在讀者面前呈現“八月飛雪苦寒圖”;

  第二次——中軍置酒餞別時的“紛紛暮雪”,在讀者面前呈現“軍營餞別奇寒圖”;

  第三次——臨別時“雪滿天山路”,在讀者面前呈現“東門惜別惆悵圖”;

  第四次——送別后,“雪上空留馬行處”,在讀者面前呈現“雪地佇立思鄉圖”。

  4. 小結:

  全詩以雪為抒情線索,描繪了一幅塞外風雪送客圖。

  詩的開頭從“飛雪”入手,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幅戍邊將士苦寒的情景,接著,詩人以形象的筆觸,描繪了西北邊塞一幅愁云慘淡的風雪送客圖。詩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發了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三)三讀

  要求:緊扣詞語,體味詩中的意境,探究詩的特色。

  1. 指導賞析詞語的方法。

  要對詞語的深層含義進行闡發,要對其運用的修辭手法和表達作用進行賞析品評。

  2. 思考、討論:

 、俚谝弧⒍渲械摹熬怼、“折”、“即”、“飛”三個字有何表達作用?

  〖明確〗

  第一、二句寫塞外風狂雪早,一個“卷”字,寫出了北風奔馳怒吼的氣勢和威力;“折”是“卷”的結果,風能折草,可見風力之大;農歷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邊塞已是風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驚奇之情;“飛”字照應“卷”字,勾畫出漫天風雪的景象。由風而雪,風中見寒,因寒飛雪,開篇就讓人感到一股奇寒撲面而來。

 、谥攸c賞析名句“忽……開”:

  A.這個比喻的本體是什么?喻體是什么?為什么會感到這比喻新穎貼切?

  〖明確〗

  比喻的本體雪,喻體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貼切,不僅寫出了雪的皎潔,富有動態感和立體感,同時也使人仿佛聞到陣陣花香。作者將肅殺寒冷的冬雪當作春光來欣賞,想象奇特,給人一種欣喜和暖意。

  B.為什么說“忽如”二字寫得甚妙?

  〖明確〗一個“忽”字,顯示出塞外氣候的變換奇特,也表現了作者看到奇麗雪景的驚喜之情。

  C.試描繪一下“千……開”的壯美意境。

  〖明確〗“千樹萬樹”用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

  ③ 五、六句中“散”、“濕”有何表達作用?這兩句寫了怎樣的一種氣候?

  〖明確〗

  “散……”承上啟下,從帳外寫到帳內。寫雪景主要從視覺角度下筆,寫奇寒則著墨于感覺!吧ⅰ弊謱懗銎┗ㄝp輕飄落到珠簾帳幕上的景致;“濕”字描摹出雪花在羅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錦衾”本是高級御寒品,卻不暖、嫌薄,帳中尚且如此,帳外更不必說,這兩句寫出了一種奇寒的氣候。

  詩人寫奇寒,既表現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邊戰士的艱苦生活,同時也從側面表現了他們的戰斗意志和豪邁氣概。

 、芷、八兩句運用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 互文 (如《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菥拧⑹畠删湓诮Y構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一個“愁”一個“慘”透露了作者怎樣一種心境?

  〖明確〗

  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萬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別的場面。

  “愁云……凝”用夸張的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勒出邊塞的景色,云之愁,擬人的手法,極寫云的昏慘慘之色,看似寫景,實為寫情,一個“愁”一個“慘”透露了作者為送友人而產生的愁悶的情緒,為餞別醞釀了氣氛。

 、奘弧⑹錇槭裁礇]有寫音樂,而只寫了三種樂器名稱?(“胡琴……笛”有什么深層含義?)

  〖明確〗

  連舉三種樂器,既表明樂器之多,樂曲之異,寫出了場面的熱烈,表現了主客間的深厚友情,同時這些富有邊塞色彩的樂器,也極易觸動人的鄉愁鄉情,細細品味,送別人與被送人內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摺帮L掣……翻”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

  運用了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這一細節描寫,極為新穎傳神地描摹出塞外嚴寒的奇異風光。從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鮮艷奪目的紅旗顯得格外突出,并給冷色的基調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襯嚴寒;從動態上看,狂風飛雪,紅旗在僵硬地低垂著不能飄動,給人一種沉重、肅穆的感覺,符合此時送別的氣氛。

 、嗍、十四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有哪些想法?)

  〖明確〗 依依不舍,為歸客的艱難旅程擔憂。

 、崾濉⑹渲小把┑乜樟簟彼淖质惆l了作者怎樣的一種復雜情感?

  〖明確〗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詩人無限惆悵的惜別思鄉之情。(也許還有些失落、孤寂)

  【和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指導朗讀

  1-4句,應用驚奇激奮的語調;

  5-8句,情調應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涼的語調;

  15-18句,宜用舒緩的低平語調。

  五、嘗試當堂背誦全詩

  六、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色

  1. 主題:這首詩描繪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2. 寫作特色

 、 扣“奇”寫“雪”,以“雪”襯“別”。

  一奇是雪隨風至;二奇是“八月即飛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側面烘托大雪的寒威——從生活細處落墨,通過人的感受,通過邊塞將士的苦寒生活寫天氣的奇寒;紅旗僵硬地低垂著不能飄動這一細節描寫,也從側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語皆情語”。扣“奇”寫“雪”,其目的是以“雪”襯“別”。

  送別前詠雪營造送別的氛圍(典型環境),餞別時詠雪進一步渲染送別的氣氛,送別時寫雪表現對友人的擔憂之情,送別后寫雪表現對友人的依戀之情。

 、 詩的語言明朗優美,又利用換韻與場景畫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節奏旋律。

  七、比較遷移

  要求:運用比較分析法,對比閱讀兩首詩詞,提高鑒賞品評詩歌的能力。

  1. 兩首詩詞所寫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

  〖明確〗

  《白雪歌》主要描繪的是塞外將士所不堪忍受的嚴寒景象和餞別、送別時令人惆悵的慘淡景象;

  《沁園春》描寫的則是境界壯闊、生機勃勃的北國雪景和想象中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絢麗景象。

  《白雪歌》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沁園春》則洋溢著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及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凌云壯志和豪邁情懷。

  岑參主動到邊塞從軍,希望在那里建功立業,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長期艱難的戍邊生活,在與朋友惜別時,不禁流露出無限惆悵之情;

  而毛澤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以“解放天下”為己任,所以,詞里表現了空前宏偉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決心。

  2. 兩首詩詞相比,在藝術上有什么差異?

  〖明確〗

 、俦憩F手法不同:《白雪歌》所寫雪景既從大處落筆,又從細處著墨;《沁園春》則始終從大處描繪,意境更為恢宏。

 、诒磉_方式不同:《白雪歌》在寫景和敘事中都隱含著深厚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沁園春》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寫景是抒情和議論的基礎。

  八、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老師補充

  九、布置作業:

  進行寫賞析文字的訓練:就“風……翻”一句寫一點賞析文字。

  【參考】詩人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塞外的奇異氣候,極為新穎傳神!俺浮保瑢懗隽孙L的勁厲,與詩的首句“北風……折”相呼應。“凍不翻”運用夸張手法,極言天氣奇寒。

  十、課后心得: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內容涉及“詠雪”、“送別”兩個方面,和學生以往學習的唐詩相比,篇幅長了,內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鑒于此,課文學習落在分析詩歌“奇景”、“奇情”兩個點上,使詩歌學習避免了支離破碎的圖解,簡單的理性分析。而作為詩歌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誦讀這個環節,在常規教學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錄音,讓學生在聽讀一遍以后進行朗讀。由于受時空限制,學生的朗讀很難按要求得到提高。網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個狀況,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個個性化的示范朗讀,而學生也可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個人的喜好選擇示范朗讀進行聆聽和仿讀,同時選擇自己喜愛的樂曲為自己的朗讀配樂,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因為學生是戴著耳機聆聽、模仿朗讀,避免了相互間的干擾他們在聆聽、模仿朗讀時也可以不斷重復播放,一個地方多次的反復,可以聽得更加仔細與真切,因此模仿朗讀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的朗讀水平在課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讀教學也落在了實處。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的

  1、掌握詩歌賞析技巧,抓關鍵詞法

  2、反復誦讀,體味詩中的意境,探究詩的特色

  3、激發學生想象力,增強詩歌審美感受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學習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技巧

  難點:通過想象和聯想,體味詩中意境

  三、教學時間:

  15分鐘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黑板

  五、教學過程

 。ㄒ唬⿲耄夯仡櫴崂磲瘏ⅲ褐倪吶娙,這一首是邊塞詩。

  解題(白雪歌、送-詠雪送別之作)側重點不同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十句詠雪,后八句寫送別。“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由詠雪過渡到送別重在送別,以雪的變化為線貫穿送別一事,按時間順序可以劃分為四個時間點:送別前餞別中臨別時離別后呈現了一幅風雪送客圖。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幅畫卷中,進一步感受和體會,看看詩人筆下是如何勾勒的。

 。ǘ┤衷姡叻肿x

  聽一遍范讀,注意節奏情感韻律,再讓學生朗讀詩歌。

  今天重點品讀詠雪部分,也就是前面十句,F在我們來一一品析,先看一、二句。

  1、第一、二句中“卷”、“折”、“即”“飛”四字有何表達效果?

  北風卷地百草折(風狂),胡天八月即飛雪。(雪早)

  引導:師:這兩句詩里有四個動詞,是哪四個動詞?

  生:“卷”“折”“即”“飛”

  師:這四個字,在此處有何表達效果?同學們想一下,先來看第一句,“北風卷地百草折”寫了什么?

  地上的風沙被卷起來,就連草木都被折斷了,說明了什么?

  風勢強勁,威力大。“卷”字寫出了北風怒吼的氣勢,而“折”和“卷”之間是什么關系?

  “折”應該是“卷”的什么?結果!罢邸弊终f明了風力的強勁。

  好,接著往下讀,胡天八月即飛雪。

  “八月”應該是什么時候?秋天,金秋時節,不過這是北方已經在下雪,一個“即”字透露作者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驚奇。后面的“飛雪”為什么是“飛雪”而不是“下雪”或“落雪”,雪“飛:說明有風的存在,所以在這里”飛“應當是照應前文的”卷“字,勾畫出漫天風雪的景象。由風而雪,風中見寒,因寒飛雪,所以開篇就讓人感到一股奇寒撲面而來。

  解析

  第一、二句寫塞外風狂雪早。一個“卷”字,寫出了北風奔馳怒吼的氣勢和威力;“折”是“卷”的結果,風能折草,可見風力之大;農歷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邊塞已是風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驚奇之情;“飛”字照應“卷”字,勾畫出漫天風雪的景象。由風而雪,風中見寒,因寒飛雪,開篇就讓人感到一股奇寒撲面而來。

  過渡:這首詩中有一句詠雪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師:對,既是詠雪的千古名句,必是有其精妙之處,那么就請同學們一起來品讀賞析,看看這兩句詩究竟妙在何處。

  2、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想象畫面,忽然好像一夜春風來,千萬棵樹上的梨花都開了,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美。梨花是什么季節才有的?春天。前面說八月即飛雪說明已到冬天,如何有梨花開,同學們再想想梨花是什么顏色的?白色,跟什么的顏色很像?雪。也就是說這兩句其實是寫雪對吧。請同學們再在腦海里勾勒這幅畫面,描述一下畫面?吹竭@樣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思考一下,請同學回答。

  A、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詩描繪了晨起一派銀裝素裹,雪壓枝頭猶如梨花盛開的壯麗雪景。

  B、找出詩中你覺得用得好的字,并說明好在哪里?

  答:“忽如”二字用得好,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與“即”字相呼應,點明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傳神地表現出詩人驚奇喜悅的心情,正如春風拂面。

  C、這兩句詩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體現了詩人驚奇喜悅的心情。

  鑒賞

  ①這兩句詩描繪了晨起一派銀裝素裹,雪壓枝頭猶如梨花盛開的美麗雪景。(畫面)

 、凇昂鋈纭倍,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與“即”字相呼應,點明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傳神地表現出詩人驚奇喜悅的心情,正如春風拂面。(關鍵詞,表達效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極富藝術感染力。(總說)

  過渡:找出詩中描寫戍邊將士生活的句子,現在讓同學們一步步來進行分析。

  3、“散”和“濕”有何表達作用?這兩句寫出了一種怎樣的氣候?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答:“散入珠簾濕羅幕”一句承上啟下,從帳外寫到帳內,空間的轉換運用得十分巧妙。

  “散”字寫出片片雪花輕輕飄落到珠簾帳幕上的景致;“濕”字描摹出雪花在羅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借由“飛雪”濕羅幕“,”狐裘”“錦衣“尚不能御寒點明居住環境的濕冷,寫出了一種奇寒的氣候,表現了戍邊戰士生活的艱苦。

  4、七、八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兩句表現了什么?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ê焯鞖馄婧屓穗y以忍受,將軍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可想而知,側面突出大雪的寒威)

  修辭手法:互文

  進一步表現天氣的奇寒,戍邊將士生活的艱苦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內容上:這兩句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極言奇寒,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萬里”形容面積之大,這句是夸張的說法,氣勢磅礴,畫面開闊;云之愁,用擬人的手法,極寫云的昏慘慘之色,看似寫景,實為寫情。

 。ňo扣詞語,具體分析其表達效果,及對詩意的表達和詩境的營造所起的作用)

  結構上:一個“愁”一個“慘”透露了作者為送友人而產生的愁悶的情緒,為餞別醞釀了氣氛,承上啟下,由詠雪過渡到送別。同時,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賞析詩歌的方法

  1、抓關鍵字眼,緊扣詞語

  (意象、動作、色彩、數量、情緒等)

  2、畫面+表達效果(手法)+情感

  3、內容上+結構上

 。ㄈ┬〗Y

  鑒賞詩歌時,可以從多角度出發綜合賞析。

  通過對前半部分詠雪詩句的賞析,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詩歌鑒賞的方法,所謂“三分詩,七分讀”,對于詩歌的體會重在品讀,如何讀如何品,品什么讀什么呢?老師總結了兩句:字斟字酌品詩意,詩中有畫畫中詩。希望同學們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初步掌握詩歌賞析的技巧,在品讀中走進詩歌的世界,感受詩歌的無窮魅力。

  (四)布置作業

  1、搜集詠雪的詩句,要求:

  (1)不少于10句;

 。2)在其中挑選你最喜歡的一句,試賞析。

  2、試分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藝術特色,它與哪一詩句在表達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ㄎ澹┌鍟O計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3

  一、教材說明

  本課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原野放歌”的四首邊塞詩之一。為七言古詩,屬歌行體,與其他三首雖為一體,但因人不同,風格自然不屬。學習本詩,有利于掌握歌行體形式自由、格調奔放的特點;本詩結構明晰,以邊塞為題材,勁骨奇異,句式整齊,含蓄典雅,適合誦讀,利于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感悟,便于在誦讀中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悟。

  二、學情說明

  八年級的同學對詩歌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和較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對于邊塞詩的了解還較少,本詩對于初學者,字面理解不難,但品味語言及體會情感還需要重點點撥。

  三、目標說明

  對古詩文的教學,新課標有明確的表述:“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教師用書》本科研討要點也注重了古詩文名句的積累和對其藝術特色的欣賞。

  因此我制定以下三維: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邊塞詩的特點;理解詩歌內容。

  2.過程與方法:掌握誦讀的方法;品味詩歌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詩人以奇寒為美的豪邁樂觀情懷和對友人回京的牽掛與惆悵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詩人的情感。

  三、教法及教學手段說明

  1、教學方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對于詩歌,朗讀一直貫穿于整節課;在重難點研討中將以“自主、深入、交流共享”的方式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2、教學手段: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做到有用而不是夸大的輔助教學。

  四、教學時數:

  1課時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由邊塞詩導入新課(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邊塞詩的概念,初步認識邊塞詩。)

  1、關于邊塞詩(出示與邊塞生活有關的一首詞《漁家傲》)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邊塞詩。(是從題材的'角度分類的。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的詩作稱之為邊塞詩。這類詩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離恨;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可以驚嘆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而詩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復雜的情感:慷慨從軍與久戍思鄉的無奈;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沖突等。)

  2.釋題:題目《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告訴我們哪些信息?(詠雪、送別)

  到底詩人用什么樣的心情在描繪雪景訴說著離情別意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文。

  二)熟讀課文,初步感悟詩情。(設計目的:讀詩是個有層次的過程,必須由表入里,由形象到情感,靠聲音傳達出來內心的感受是最有感染力的。)

  1.一讀正音。(出示課件)

  2.二讀節奏。(出示課件)

  3.三讀流暢。

  4.四讀情感。(思考:應該用什么樣的情感來讀課文呢?)

  三)品讀畫圖,感悟精彩。(設計意圖:通過示范,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來品讀詩文的意境和妙處。)

  1.選擇你認為最美的畫面,讀一讀,為那些最富有表現力的詞句做一下批注,感悟它的美。

  師小結:美在搖曳多姿的語言;美在粗獷豪放的畫面;美在浪漫奇異的雪花;美在戍守邊疆的熱情;美在對朋友的深情牽掛……

  2.再次感悟它的美,選擇你心中的散文化語言為你喜歡的畫圖配詞,并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1)師示范。

  (2)生寫,配樂展示。

  四)知人論世,理解人物的情感美。(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解讀詩歌等文學作品的意蘊要結合詩人的生平經歷和寫作背景。)

  1.鏈接作者背景:岑參曾兩度出塞,共從軍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時剛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寫道:“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彼麅纱纬鋈疾皇潜粍拥模撬e極投身邊塞生涯的一種主動行為,所以詩中處處體現出一種豁達,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種豁達。

  2.對朋友的情感(情感留白是岑參詩中含蓄之筆,這樣的句子還有。)

  五)師小結。

  六)板書設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唐)

  詠雪(天寒)

  送別(情暖)

  豁達的情懷

  深情的牽掛

  淡淡的惆悵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有人說,朋友是冬日里溫暖的火爐;是疲憊時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給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們心靈的天空更高遠;有了朋友,我們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堅定;有了朋友,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顯得更刻骨銘心。不是嗎?我們與朋友分別的那一瞬至今仍歷歷在目。今天我們就來和身在西北邊塞的岑參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溫那難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紹

  投影:歲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他與高適齊名,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岑參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壯麗瑰奇的塞外雪景,表達了誠摯渾厚的送別之情,讀來感人至深。

  三、 詩文賞析

 。ㄒ唬雎牳惺

  1、教師范讀,聆聽感受。請同學們注意字的讀音。

  2、 讀準字音

  岑參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闌干 lán

  羌笛 qiāng 風掣紅旗 chè

  3、 請一位讀書好的學生來讀,其余學生感受。

 。ǘ┱w把握

  1、 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 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

  詠雪、送別。(板書)

  師: 請同學們說說哪些詩句是寫詠雪的,哪些詩句是寫送別的?

  學生答教師明確:

  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

 。ㄈ┵p析寫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歡哪些寫景的詩句,說說理由。

  教師根據學生可能會品析到的句子,適時加以指導,參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重點賞析這句話,教師引導:

  這句話里哪些詞用得好?運用了什么修辭?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寫作風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奇與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只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這句話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春風使梨花盛開來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緊接下來,又渲染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情境。這句體現了作者的豪放風格。

 。2)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卷與折字寫出了北風之迅疾猛烈,有了這樣猛烈的風,漫天飄落的雪才能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即字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力,構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引導:從瀚海到愁云,視角有何變化?這一句在詩中有何作用?百丈、 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

  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愁云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極言奇寒,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萬里形容面積之大,這句是夸張的說法。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這里,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ㄋ模┵p析送別部分

  1、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詩句表現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學生回答,理由自由闡述,句子歸納如下:

 、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重點引導賞析第三個句子

  意思: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師:想象詩歌最后兩句,如果你是詩人,你此時在想什么?

  學生自由說,教師小結: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這句體現了作者送別時的惆悵心情。

  明確賞析詩歌的方法:

  1、抓關鍵詞

  2、看修辭方法

  3、聯系上下文和課文背景運用聯想想象

 。ㄎ澹├斫庠娨,明確主旨

  師: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系?(再次誦讀,加以體會)

  答: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學生說說有關雪和送別的詩句、諺語或俗語。

  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四、深情誦讀,嘗試背誦

  男女生分讀全詩:女生讀詠雪部分,男生讀送別部分;

  全班齊讀

  五、總結

  全詩共18句,以雪為線索。全詩以雪景起,以雪景結;由雪而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個方面。詩中描繪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組成了一幅壯闊奇麗的萬里邊疆風雪圖,它既是餞別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寫雪景襯托送別,又在送別中寫雪景,表達了作者真摯而復雜的感情對北國風景之贊嘆,對燦爛春光的憧憬,對別友之惆悵,對故鄉之思念全部寄托在這壯麗的雪景中了。

  六、 布置作業

  1、 背誦默寫。

  2、 積累并品評詠雪的名句。

  板書設計 :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詠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別:不見 空留惆悵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寫及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歌的意境,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詩歌獨特的語言美、意境美。

 。2)能通過對詩句的品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把握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鼓勵個體感悟、小組合作,體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而表現出的樂觀昂揚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受邊塞綺麗雪景,體會詩人不舍惆悵及豪邁之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蘇軾在《水調歌頭》里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自古多情傷離別,離愁別恨作為一種永恒的存在,一直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主題,因此也留下無數動人的詩篇。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雄渾的大漠邊關,與詩人岑參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他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二、解詩題,知詩作

  1、請大家齊讀標題,看看你能從題目中獲取哪些信息?

  生1:這是一首送別詩,因為題目說是“送武判官歸京”。

  生2:這得是冬天,因為有題目中有“白雪”。

  師:題目中有個標志性的字眼要抓住,這個字是————

  生:歌

  師:我們知道有哪些歌?

  生1:《長恨歌》

  生2:《登幽州臺歌》

  生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師:歌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一般不受字數、句數、格律的限制。另外還知道這是一首寫雪景和送別的詩。

  2、弄懂了詩題,認識了作者,接下來就讓我們追尋岑參的足跡,開始我們今天的古詩品鑒之旅。

  三、正詩音,明節奏

  1、師:“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接下來我們要開始讀,請大家注意屏幕標紅的字音。

  2、師:下面找一個同學讀課文。(一學生讀、讀完評)

  3、對,他讀得節奏感是不錯,但就是一個調下來的,沒有抑揚挫高低升降的`變化,我們不妨先聽名家是如何讀的?

 。úシ琶依首x音頻)

  4、師:讀得好吧,我們也學一學試一試,自由朗讀找找感覺。

  5、師:下面我們分男女生來合作朗讀這首詩歌,根據題目可分為兩部分,女生讀詠雪,男生讀送別,何時起止,看咱們班男生女生的默契程度。(配樂“十面埋伏”)

  四、曉詩意,知詩境

  1、很好,可是我們讀詩不僅要讀準字音讀清節奏,還要讀懂詩歌的意思,下面就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詩歌,邊讀邊借助課下注釋,了解詩歌大意。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還不能解決的,就做上標記,待會兒咱們全班交流。

 。▽W生交流,教師引導。)

  2、還有其他不懂的地方嗎沒有了,那老師可要考考大家了!請同學們給老師這幾幅圖片配上貼切的詩句。

 。≒PT展示與詩歌內容相關的圖片,指名學生來配詩,以詩配畫。)

  五、品詩韻,悟詩魂。

 。ㄒ唬┵p雪景。

  1、看來大家對詩歌的大意理解的不錯,那就讓我們走近詩歌的語言,去領略邊塞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

  請同學們朗讀詩歌前十句,用“我從 這句詩,讀出了邊塞的雪 的特點”的句式,說一說你賞到的雪景。

  (早、寒、大、美)

  2、這么多描繪邊塞雪景的句子,大家覺得哪句最美(生回答,操作PPT)美在哪里

  重點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PPT出示“春花”和“冬雪”對比圖,以圖加深學生對這一千古名句的理解。)

  (1)“忽如”二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緊扣關鍵詞)

 。2)詩人用春花喻冬雪,使人忘記了塞外的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想象奇絕。被譽為詠雪的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借助修辭手法)

 。3)指導朗讀:在表示驚喜的時候,“忽如”兩個字的語速可以稍微快一點,還可以加重一定,語調往上升一升。(指名讀,分組讀,齊讀或輪讀詠雪部分。)

  3、剛才,我們通過作者綺麗的文字,欣賞了邊塞奇異的風光。然而,學習詩歌僅達到這個層面是不夠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景和情有機結合,文章才有鮮活的生命。詩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又要傳達出怎樣的情感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寫作背景。

 。≒PT顯示寫作背景,指名學生朗讀。)

  (二)析別情。

  1、通過寫作背景,我們了解到這首詩是詩人送別他的前任時所作。下面,就請同學們朗讀詩歌的后八句,去感悟一下詩人與朋友之間的離情別緒。

 。▽W生自由誦讀送別部分。)

  2、在這一部分中哪句詩最能體現出詩人的依依別情?重點賞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PT出展示圖片,請學生結合詩句和圖片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畫面。)

  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撓胂胂笤姼枳詈髢删洌绻闶窃娙舜藭r在想些什么?)

  寫與朋友的告別,著力表現詩人佇立遠望的情形,“不見”和一個“空”字,均傳達出詩人因朋友的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

 。R讀送別部分——思考——詩人在句子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那么這種情義是怎樣傳達出來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這樣的結尾,真如撞鐘,清音有余,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山回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詩句嗎?——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小結:這首詩以“雪”為紐帶,以“情”作靈魂,送別中詠雪,詠雪中抒情,詩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吟唱出邊塞送別的豪邁。

  六、誦經典,詠情味

  瀚海冰雪有豪情,送別琵琶亦鏗鏘,這么美的景,這么深的情,讀一讀,不過癮,不如把它背一背,(操作PPT),請同學們挑戰不可能,試著把詩歌背下來。兩分鐘后,我們一起來吟誦。

 。▽W生齊讀(背)詩歌,配樂"十面埋伏")

  七、小結

  全詩以“雪”為線索,以雪景起,以雪景結;由雪而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個方面。詩中描繪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組成了一幅壯闊奇麗的萬里邊疆風雪圖,它既是餞別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寫雪景襯托送別,又在送別中寫雪景,表達了作者真摯而復雜的感情——對北國風景之贊嘆,對燦爛春光的憧憬,對別友之惆悵,對故鄉之思念——全部寄托在這壯麗的雪景中了,還有作者在艱苦環境中的樂觀昂揚的人生態度,這是值得我們要學習的。

  八、作業

  1、基礎:背誦默寫。

  2、提高:積累并品評詠雪的名句。

  板書設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詠雪:奇異瑰麗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送別:不舍惆悵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設想:

  按照“讀――譯――品――背――悟――遷移”的順序精講多讀,讀品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雪,潔白、純潔、美麗。冬天雪花飄飄,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無限的樂趣,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對象。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誰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如:①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毛澤東)

 、诠轮鬯蝮椅蹋氠灪。(《江雪》柳宗元)

 、矍Ю稂S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別董大》高適)

  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李白)

  讓學生說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的出處,引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學生一起來看看這位唐代大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創作出這樣的千古名句的。

  二、詩文賞析

  (一)聆聽感受

  播放語音資料,聆聽感受。讓學生注意字的讀音。

  (二)整體把握

  1、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

  2、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預設:詠雪、送別。)

  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3、詩歌是從哪里開始著重寫送別的?(預設: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10句著重詠雪,后8句著重送別。)

 。ㄈ┵p析詠雪部分

  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教師適時點撥、補充。

  1、齊讀詠雪部分――思考:詠雪部分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預設:北風席卷著大地,把強韌的草都折斷了。塞北的天空,農歷八月就飛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風,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蓋上錦衾也覺得單薄。將軍和都護的角弓被凍得拉都拉不開了,鐵衣冰冷得難以著身。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

  2、賞析詩句。(從詩的內容、意境、抒發的情感、用詞的精妙、句子修辭手法的應用等方面來賞析。)

  (1)朗讀詠雪部分――思考:對雪的描繪,哪一句最精彩?為什么?小組研討,合作探究。(預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庇迷~精妙:一個“忽”字,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特點,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心情。千樹萬樹,突出雪景的壯觀,寫出雪鋪天蓋地。比喻新穎: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風”使梨花盛開來比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創設了梨花滿樹、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顯奇寒。同時體現了昂揚樂觀的精神: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的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情懷。)

 。2)詩的首句寫了什么?(預設:寫了風猛雪早。第一句寫風,一個“卷”字,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下雪的時間早。)

  (3)“飛”字可不可以換成“下”或“飄”字,為什么?(預設:不可以,因為“飛”字不但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還暗指風猛。)

 。4)詩中哪些句子表現了雪天奇寒?(預設:“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焙貌慌、錦衾薄、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都生動地說明這種嚴寒叫人難以忍受。)

 。5)有人評論這幾句,認為只寫軍中的上層人物,沒有寫到普通士兵。你怎樣看待?(“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勾畫了怎樣的雪景,起了怎樣的作用?(預設:夸張的修辭手法,千里冰封。描繪了萬里雪飄,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點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必將艱辛。“愁”,并非云愁而是作者對離別作了暗示,為后面朋友“行路難”的無比艱辛而憂愁。)

  3、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寒北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預設:喜愛,贊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

  4、為什么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作者卻能表現出如此昂揚向上的情緒呢?(預設: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自身的經歷有關。具體略。)

 。ㄋ模┵p析送別部分

  1、齊讀送別部分――思考,請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送別武判官歸京的情形?

 。A設:在大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堅冰,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在軍中主帥所居住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給回京的人餞行,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傍晚在轅門外,大雪紛紛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在輪臺東門外送武判官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山嶺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見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詩的后半部分描繪的是“風雪送客圖”。)

  2、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預設:依依不舍。)

  3、哪些詩句表現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出來的?(預設: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西域特色的管弦樂器齊鳴,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泵CQ┰幸粭U紅旗,奇異而美麗的畫面。天氣奇寒,勁吹的北風翻不動墜有厚重冰凌的紅旗,更顯出一個“寒”字。③“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依依不舍。④“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蓖灰娺h去的朋友,仍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足跡。結尾兩句,寓情于景,言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與學過的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的作用。一個“空”字把路遙遠,風雪猛,難行走,惜別、擔憂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三、小結

  這首詠雪送別詩,前10句從不同側面寫雪,后8句寫送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四、揣摩,領悟

  1、一般的送別詩大多寫有對朋友勸慰、關愛的話語,設想一下作者在送別的酒宴上,在揮手的那一刻,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想些什么?(預設:對朋友歸京,他感到高興。因為對戍邊將士來說,能和家人團聚是可喜可賀的一件事。在杯來盞去中,仿佛可以聽見詩人由衷地祝賀:“來,為你歸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輪臺距離長安路途遙遠,這一分手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依依惜別之情仍然襲上心頭:“千里冰封,朋友這一路可會順利?今日我送君,何時人送我?”“雪上空留馬行處”,那一行馬蹄印啊,將“我”的牽掛和惆悵一直延伸到長安。)

  2、這首詩前半部分詠雪,后半部分將送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讓學生任選角度,將前面詠雪的句子和后面送別的心情聯系起來。比如說: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熱的。(預設:雪是潔白的,朋友的情是純真的;雪會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誼是永恒的等。)

  五、對比閱讀,遷移生成

  1、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常常一別多年無法相見。因此,“送別”就成了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讓學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積累的送別詩。教師出示4幅圖,具體情境是以前學過的送別詩,讓學生根據寫景的特點和送別的場面詠出詩句?(展示圖畫。具體略。)

  2、讓學生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與以上4首詩從送別環境、送別的心情、詩歌的風格3個方面進行比較。(學生討論、歸納。)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準確朗讀并背誦全詩,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和情感。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朗讀、品析詩句、比較閱讀等方法,培養學生欣賞和理解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詩中表現出來的開闊胸襟和與朋友惜別的真情,以及作者對北國風景的贊嘆和對故鄉的思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和情感,準確朗讀并背誦全詩。

  難點: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理解作者以雪景襯托別情的寫作手法。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通過講述朋友的重要性,以及分別時的情感體驗,引入本課的主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介紹作者岑參及其邊塞詩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ǘ┏踝x感知

  教師范讀全詩,學生注意聆聽并感受詩歌的韻律和情感。

  學生自行朗讀全詩,注意字音和停頓。

  指名學生朗讀全詩,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和糾正。

 。ㄈ┢肺鲈娋

  學生分組討論,找出詩中的寫景詩句和送別詩句,并嘗試分析這些詩句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

  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品析以下詩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分析“忽如”二字的妙用,以及以梨花比雪的獨特之處。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分析“卷”與“折”字如何寫出北風之迅疾猛烈,以及“飛”字如何勾畫出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分析“瀚海”到“愁云”的視角變化,以及“百丈”、“萬里”的夸張手法。

  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解釋這些詩句,并體會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ㄋ模┍容^閱讀

  選擇幾首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內容、風格、意境相近或相對的送別詩進行比較閱讀,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學生自行選擇一首進行比較,分析兩首詩在送別人物、送別地點、送別環境、送別心情等方面的異同,并嘗試朗讀和背誦所選詩歌。

 。ㄎ澹┥钋檎b讀與背誦

  學生再次深情誦讀全詩,注意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分組進行背誦比賽,評選出背誦最流利、情感表達最到位的小組。

 。┱n堂小結

  總結本課的學習內容,強調詩歌中表現的情感和意境,以及作者以雪景襯托別情的寫作手法。鼓勵學生多讀多背優秀的詩歌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四、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全詩。

  搜集并整理幾首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似的送別詩,準備在下節課上進行分享和交流。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8

  針對高二學生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準確朗讀并背誦全詩,掌握詩中重點字詞的讀音和含義。

  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詠雪與送別兩大主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朗讀、討論、品析,培養學生欣賞和理解詩歌的能力。

  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將本課與其他送別詩進行比較,拓寬學生的視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作者在詩中表現出來的開闊胸襟和與朋友惜別的真情。

  感受邊塞雪景的壯麗與奇特,培養審美情趣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詠雪與送別兩大主題,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難點: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理解作者如何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復雜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談論朋友的`重要性和與朋友分別時的感受,引出課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介紹作者岑參及其邊塞詩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

  2. 初讀感知

  教師范讀全詩,學生注意字的讀音和停頓。

  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齊讀全詩,劃分節奏,明確詠雪與送別的主題。

  3. 品析研讀

  詠雪部分:

  找出描寫雪景的詩句,如“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分析這些詩句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等,體會其表達效果。

  討論雪景的描寫如何烘托出邊塞的奇特與壯麗。

  送別部分:

  找出描寫送別的詩句,如“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等。

  分析這些詩句中表達的情感,如依依不舍、擔憂等。

  討論送別場景中的景物描寫如何與送別情感相融合。

  比較閱讀:

  選擇幾首風格相近或相對的送別詩進行比較閱讀,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比較這些詩歌在送別人物、送別地點、送別環境、送別心情等方面的異同。

  通過比較閱讀,進一步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獨特之處。

  4. 深情誦讀與背誦

  播放錄音或教師再次范讀,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和情感。

  學生分組練習朗讀,注意節奏和情感的表達。

  全班齊讀,嘗試背誦全詩。

  5. 課堂小結與作業布置

  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強調詩歌中表達的情感和意境。

  布置作業:背誦全詩,并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對《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理解和感受。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準確朗讀并背誦全詩。

  學生能夠理解詩歌中的關鍵意象和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討論和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培養他們的文學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對邊塞風光的贊美。

  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珍視友情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中“以雪襯別”的`寫法,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就,以及詩人在艱苦環境中表現出的樂觀精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討論法:分組討論詩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辭手法。

  講授法:教師講解詩歌的背景、作者及詩歌的藝術特點。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簡要介紹岑參及其邊塞詩的特點,引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背景。

  2. 初讀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注意字音和節奏。

  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3. 精讀分析

  詠雪部分:

  分析詩歌前八句對雪的描繪,引導學生體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精彩詩句的意象美和修辭美。

  討論雪的特點和詩人對雪的情感。

  送別部分:

  分析詩歌后八句對送別的描寫,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討論“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等詩句在送別情感表達中的作用。

  4. 合作探究

  分組討論:

  詩歌中哪些詩句體現了詩人的樂觀精神?

  詩歌中的“雪”有哪些象征意義?

  詩歌的結尾部分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5. 總結提升

  總結詩歌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點。

  引導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珍視友情和面對困難?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準確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學生能夠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朗讀和品味,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深入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欣賞古典詩歌的興趣。

  引導學生理解友情和離別的情感,珍惜身邊的人和事。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意境,品味詩歌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中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系,以及詩歌中的夸張和比喻手法。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詩歌原文、注釋、譯文、背景介紹等。

  學生預習詩歌,了解作者岑參及其創作背景。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談論友情的`重要性,引出詩歌的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作者及背景介紹

  簡要介紹岑參的生平、創作風格以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創作背景。

  3. 朗讀詩歌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注意節奏和語調。

  學生分組朗讀,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展示。

  4. 詩歌內容分析

  詠雪部分:

  引導學生找出描寫雪景的詩句,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

  品味重點詩句,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分析用詞精妙之處和比喻的修辭手法。

  總結雪景的特點,如壯麗、奇寒等。

  送別部分:

  引導學生找出描寫送別的詩句,體會詩人的情感。

  品味重點詩句,如“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分析詩人如何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總結送別部分的情感表達,如依依不舍、惆悵等。

  5. 詩歌意境與情感分析

  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如何通過景物描寫來營造氛圍,表達情感。

  討論詩歌中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系,以及詩歌中的夸張和比喻手法。

  6. 課堂練習

  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的畫面,并分享給小組同學。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進行賞析,并說明理由。

  7. 課堂總結

  總結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情感表達,強調詩歌中的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關系。

  引導學生思考友情和離別的意義,珍惜身邊的人和事。

  8. 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收集其他送別詩,進行比較閱讀,體會不同詩歌中的情感表達。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理解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通過學生的作業和課堂表現,評估教學效果,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參考。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11-08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5-2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3-2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5-20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3-28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05-0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范例04-1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參考01-0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04-2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一码 | 亚洲专区首页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国产片三区 | 亚州不卡AV在线播放 | 中文乱码字幕无线在线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