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初一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接觸過不少的手抄報吧,手抄報具有開拓視野、積累知識的作用。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手抄報,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初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緬懷先烈作文1
又一個清明節,又是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爸爸媽媽帶著我來到兒童公園。兒童公園中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它是1950年為紀念解放太原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修建的。
站在烈士碑前,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民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珍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社會,建立社會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的先烈們,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長城,是你們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斗爭,是你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讓后人翻身做了主人。先烈們,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珍貴的生命獻給了祖國。
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建設了我們的美好家園,為我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為祖國奉獻的機會。同學們,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今天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發奮學習,為她爭光,為她添彩。
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址,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的明天。
緬懷先烈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清明。
古往今來,許多革命烈士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全國人民過上幸福的日子,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換來戰斗的勝利。同學們的心情洶涌澎湃。毛澤東親筆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們聆聽了革命前輩講述先烈的光榮事跡,知道了那佩戴在胸前的紅領巾,就是用烈士的鮮血染成的,明白了烈士們用生命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更使他們的形象光茂四射!
看看這些烈士的壯舉,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勛,烈士們把美好留給了我們,把希望寄托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使命,學好知識,努力好好學習,繼承烈士們的革命精神,把國家建設的繁榮昌盛。
致敬先烈的話
1、中國的勇士,你們的英魂永駐我們心間!
2、向為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抵御侵略而犧牲的仁人志士致敬!
3、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我們不會忘記,先烈不朽。
4、每次望見五星紅旗,就想到你們,各位先烈,是你們的獻血染紅了它!
5、偉大的新中國來之不易,踏著先人的腳步,用我們的雙手,共同建造這美好的家園。
6、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好好學習,掌握本領,爭當熱愛祖國、理想遠大的好少年。
7、中華民族為什么能歷經風雨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的斗志更堅?因為中華魂,民族魂!
8、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爭當勤奮學習、追求上進的好少年,爭當品德優良、團結友愛的好少年。
基本信息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斗指乙為清明節氣,清明節氣交節時間一般在公歷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見。清明這一節氣,生氣旺盛,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明前后各10日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習俗歷史久遠,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區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后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并擴大到全國各地。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習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將清明掃墓稱之為“掃山”、“拜清”或“拜山”等,出于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為了避開“墳”、“墓”二字,婉稱為“拜山”。“拜山”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墳塋”解,如今堪輿仍然稱墓地的坐向為“山向”。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 “祖山”、“大眾山”,拜祭祖山稱“掃大眾山”。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拜清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初一】相關文章:
緬懷先烈的手抄報內容04-11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07-15
緬懷先烈清明手抄報內容04-03
緬懷先烈手抄報資料05-22
緬懷先烈黑板報內容03-24
清明節小報內容緬懷先烈04-07
緬懷先烈黑板報內容錦集03-29
緬懷先烈手抄報簡單版(精選24篇)05-06
清明節緬懷先烈黑板報內容素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