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貫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綱挈領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過各種細節來闡明的中心議題。簡單地說,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和內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答謝中書書的中心思想相關內容。
《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優美的意境。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再現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美動。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本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段落大意:
第一篇文章《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作者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嘆收束,其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謝中書書》問題分析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3、書是一種怎樣的體裁?
答:書即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可具有文學性。
4、文中提到的“康樂”指誰?作者舉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樂”指謝靈運。說明能夠欣賞領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議論句,說說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說明能夠欣賞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請用一個短語來概括短文內容。
答:峰、流、壁、林、竹、霧、猿、鳥、夕日、沉鱗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表現了 山水相映 之美。
8、“兩岸石壁,五色交輝”表現了 色彩配合 之美。
9、“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表現了 晨昏變化之美。
擴展: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言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創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俊賞山林、心靈凈化之后所作。這篇文章當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對于謝中書為誰,迄今為止共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是謝微(一作謝徵)。見《六朝文絜》眉間批注,朱東潤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沿其說。第二種說法認為是謝朓。王家葵《陶弘景叢考》說:“《陶隱居集》中有《答謝中書書》一篇,謝中書應即謝朓,據《南齊書》本傳,朓建武初曾‘掌中書詔告’,故得稱‘謝中書’,至建武二年(495)夏謝朓出守宣城,友朋唱和乃呼為‘謝宣城’不稱‘謝中書’矣,如沈約有《和謝宣城》。第三種說法認為是謝覽。王京州據明代賈嵩《華陽陶隱居內傳》中關于陶弘景與謝覽交往的記載及謝覽曾任中書郎的經歷,認為謝中書為謝覽。第四種說法認為是謝朏。高步瀛《南北朝文舉要》解題稱:“謝中書,疑是謝朏!读簳ぃㄖx)朏傳》:朏,天監五年,授中書監。”鐘國發《陶弘景評傳》也持這個觀點。他說:“他(謝朏)比陶弘景大十五歲,出身頭等高門,加以文才出眾,品格高雅,頗有名望;約永明七年(489)從義興太守內調為中書令,至隆昌元年(494)外調為吳興太守。陶弘景恰于永明八年(490)啟假東行浙越。此文所描寫的風景,顯然非茅山之類臨近京師的小山水,而可能是陶弘景于浙東所見!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抓住江南山林的特征,用簡潔空靈的筆墨來寫,這是《答謝中書書》突出的優點!案叻迦朐啤钡陌蹴鐨鈩菰诒狈揭材芸吹剑谕粋景觀里,又相伴著“清流見底”直視無礙的澄澈之美,在北方就難以見到。
寫山林景色的瑰麗,作者只用了兩組對偶句共十六個字,即“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已顯得活脫精到,引人遐想。南宋人鄧椿在他的《畫繼》里曾指出:“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鄙搅值摹吧瘛保ū举|特征),高明的作家藝術家總有獨特的感受。陶弘景以形寫神,在他筆下茅山中一年到頭“青林翠竹”已使人欣悅不置,更有誰領略過,在清流兩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變幻莫測。這奇幻瑰麗的色彩,當然是大自然奧秘的生命之彩,它的奇情壯采和迷離多變的性格,作者用“五色交輝”來形容,可謂恰到好處。而如果用工筆刻鏤,即使做到“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也難免拖沓板滯,存形而略神。多種色彩奇妙的調諧而又變動不居,正是山林的逸趣神韻所在,然而這卻是最難著筆之處。陶弘景用視覺形象和動感都很強的“五色交輝”四字來點染,自會引起讀者對絢爛的山林形象的種種聯想與記憶,在記憶里呈現的奇偉與色彩因人而異,具有無比的豐富性。這種能激起讀者審美活動的活脫筆觸,可稱“字外之奇”(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陶弘景又是書法家,他與梁武帝蕭衍討論鐘王書法的文字俱在(見蕭衍《答陶弘景書》及陶弘景《與梁武帝啟》),頗能顯示他的藝術見解,這一點可存而不論。但陶弘景在書法藝術上講究空間布白之美,和文學創作上用筆空靈是一致的。通過文字誘發讀者的聯想,虛實相生,形成字外的意境,讓讀者豐富的想象補充作者的藝術空白,正是此文成功之筆。
寫了茅山中一年四時之美后,作者又用兩組并列對偶句寫一日之美!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比绻f寫茅山一年四時之美是以靜見動:靜到能窺見大自然的奧秘,大自然生命之律動是通過“交輝”的色彩奉獻給作家的,那么,茅山中一日之美則是以動見靜:天剛麻麻亮,“曉霧將歇”,花葉上露珠還未照上太陽時,山林就開始了歡唱,“猿鳥亂鳴”。這“亂”字有聲繁悅耳,使人迷惑,動人心魄的意思。而到了“夕日欲頹”、金烏西棲之后,魚兒避開了“鷹嶙鶚視”的威脅,此際競躍騰歡,盡情享受空氣中彌漫的芳馨?傊,從早到晚,山林中正是由于猿的柔聲啼喚,鳥的恣意鳴哄和魚的歡騰競躍而顯得格外靜謐幽美。
從結構上看,《答謝中書書》從富有審美意味的兩句開頭,接著有兩個不同時空層次的描寫,以靜見動,以動見靜,寫出了茅山美的性靈。至此出聲贊嘆:“實是欲界之仙都!”就是應有之筆。接著以反接收束全篇,深憾于自謝靈運以來竟無人妙賞此佳山水,一唱三嘆,搖曳生姿,文章雖短而含蘊不盡。
以駢文的主要特征來看,《答謝中書書》或許不是很嚴飭的。四四四四的句式對屬雖工,但基本上不用典藻飾。音律上平節和仄節的交替,也不完全合律。但它好就好在駢散兼行,散文的疏宕流暢之美和駢文的整煉之美結合得很好。謀篇見巧思,用語清麗含蓄,詩化了意境。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蕩,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并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么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答謝中書書的中心思想】相關文章:
答謝中書書09-18
《答謝中書書》中的謝中書是誰09-11
《答謝中書書》中書是何官職06-29
答謝中書書的教案07-08
答謝中書書試題09-21
答謝中書書譯文08-28
《答謝中書書》的賞析09-22
《答謝中書書》賞析08-03
改寫 答謝中書書02-25
答謝中書書 板書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