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蝶戀花》賞析
以“蝶戀花”為詞牌的詩有很多首,包括蘇軾的,柳永的,歐陽修的,李清照的等等。別的先不管,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歐陽修的蝶戀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歐陽修《蝶戀花》賞析 1
《蝶戀花》
宋代:歐陽修
畫閣歸來春又晚。燕子雙飛,柳軟桃花淺。細雨滿天風滿院,愁眉斂盡無人見。
獨倚闌干心緒亂。芳草芊綿,尚憶江南岸。風月無情人暗換,舊游如夢空腸斷。
譯文
從樓閣歸來,才發現今年的春天又遲到了。燕子雙雙齊飛,垂柳低軟,桃花已經凋零殘敗。落花像撩人的細雨灑滿了半空,和風習習充滿了庭院。獨自皺眉,滿懷的愁苦沒有人能感受。
一個人孤獨地靠著欄桿,心思如麻又煩亂。芳草萋萋,回憶了一番江南岸。清風明月沒有感情,暗將人的模樣改變,昔日的游覽如夢一樣,哪里經受得起重提?我這里白白地極度悲痛。
注釋
①蝶戀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晏殊詞改今名。調名取梁簡文帝蕭綱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中的三字。雙調,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一般用來填寫多愁善感和纏綿悱惻的內容。
②畫閣:華美的樓閣。
③桃花淺:是說春晚桃花開殘,樹上的花朵顯得稀薄了。
④細雨:小雨。
⑤愁眉:發愁時皺著的眉頭。唐白居易《晚春沽酒》:“不如貧賤日,隨分開愁眉。”斂盡:收拾、整理干凈。
⑥心緒:心思,心情。
⑦芊(qiān)綿:草木茂密繁盛。劉禹錫《省試風光草際浮》:“乍疑芊綿里,稍動豐茸際。”
⑧暗換:不知不覺地更換。
⑨舊游:昔日的游覽
賞析
上片側重描寫女主人公從畫閣歸來所見的晚春景象。首句一聲“春又晚”的嘆息,惜春之情溢于言表。“燕子雙飛,柳軟桃花淺。”從這兩句可見歸者是獨歸,所以用此景反襯孤獨。“細雨滿天風滿院”此句既是寫景,又襯托出女主人公哀婉綿密的情感。“柳軟”、“細雨”兩句,具體描寫晚春時節令人傷心的風雨落花景象。“愁眉斂盡無人見”將女主人公的形象畫進了這幅殘春風景圖中,人景交融,凸顯了他的憂愁孤獨之狀。此片情景交融,將人的哀婉之情融進殘春風雨中。
下片主要寫主人公的傷離怨別之情。“獨”字描繪出女主人公的孤獨寂寞,“亂”字則寫出她內心的悲涼愁思,表現其形單影只,心煩意亂的心境。“芳草芊綿,尚憶江南岸。”二句描繪她此時目之所及、心之所想,道出愁思的原因,點出離別相思之愁。“人暗換”不僅惋嘆當年志同道合之友風流云散,或死或老,也暗寓對朝政日非的憤慨,詛咒歲月“無情”,也暗含對朝廷的貶刺。末兩句點出傷春怨別的主題,一直抒胸臆結束全篇。此片主要是由景及情,直接抒發傷春怨別之情。
此詞由景及情,情景交融,以凄婉纏綿的筆調,曲折盡意地抒寫了傷春女子的滿懷離思和一腔哀愁。
歐陽修《蝶戀花》賞析 2
原文:
蝶戀花
簾幕風輕雙語燕。
午后醒來,柳絮飛撩亂。
心事一春猶未見。
紅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閑倚遍。
薄雨濃云,抵死遮人面。
羌管不須吹別怨。
無腸更為新聲斷。
譯文:
簾幕在微風的吹拂下,款款擺動,燕子輕語呢喃,像是交流著情話。酒醉醒來,柳絮隨風紛飛凌亂。整整一個春天,心里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見。長滿青苔的庭院,連晚開的花兒都凋落殆盡了。
在百尺高樓之上,將所有的欄桿倚遍,但那細雨和濃云,總是將視線遮攔。還不知道情人早晚歸來的確切消息,只能望著斜陽映照水流,流向遠方。
注釋:
①撩亂:紛亂,同“繚亂”。皎然《古別離》:“使我歸夢兮撩亂。”
②心事:心中所思慮或期待的事。謝眺《新亭清別范零陵云詩》:“心事俱已矣,江上徒離憂。”
③猶:還,仍。
④百尺朱樓:朱樓即紅樓,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⑤倚(yǐ):靠。
⑥抵死:總是,老是。
⑦平波:平緩而廣漠的水流。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懷遠之作。
上片主要是寫主人公傷春懷人的悲愁和由此引發的紛亂心緒。開篇三句寫閨婦觸目所見之景,以景起情:晚春的和風輕輕地吹動著簾幕,燕子雙雙在檐廊的巢上啾啾話語。如此的良辰美景,愈加勾起了對遠方戀人的深切懷念,以至主人公借酒澆愁。然而,愁而飲,飲而醉,碎而睡,一覺醒來,只見庭院的柳絮隨風舞。“雙語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襯,即以樂景寫哀情,以成對燕兒的親切話語,對照閨婦塊然獨處的孤獨和凄冷。一個“醉”字,展示了主人公憂愁之深。兩句合起來,寫出了主人公所處的季節(晚春)、時間(午后)、地點(閨房)和眼前的景物(燕、柳),描繪出一幅暮春時節的風物圖畫,明里寫景,暗里抒情,寫物亦人。“心事”一句,明點出閨婦的心態。整整一個春天,在孤單、愁寂中度過,心里想的是什么,自己也說不清。“猶未見”與柳絮的“飛撩亂”相呼應,用的是陪襯,即以哀景寫哀情,沸沸揚揚的柳絮在風中飄飛與閨婦思念情人的紛亂心緒是極相吻合的。“余花”句,進一步點染了暮春時節的濃重氛圍。長滿青苔的庭院,連晚開的花兒都凋落殆盡了。然而,花落人不在,燕語人不歸,春老紅殘,香消色減,青春飛逝,襯托出主人公的悲傷。整個上片,以景語為主,景語與情語互見,物象與心緒交融,反襯與陪襯雜用。特別是最后一句,寫得情味雋永,深曲委婉,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
下片通過對景的拓展來達到對情的深化,進一步從視野的被阻隔來表現相思之無極。“過片”三句,寫閨婦為相思所折磨,禁不住登樓望遠,以從“天際識歸舟”中求得一絲半縷精神上的安慰。可是,展現在她面前的是如煙的春雨和布滿濃云的灰黯的天空,眼前的一切都被嚴嚴實實地遮蓋了,什么也看不見。“百尺”句,勾勒出閨婦倚樓悵望的癡情形象,朱樓而“百尺”,狀樓之高,望之遠。“閑倚遍”,言登樓之頻繁,盼歸之殷切,懷人之情深,惆悵之濃重。“薄雨”句,再次點明季節的特征。“抵死”句,說視線被阻,世事多艱,難如人意。主人公不能“望盡天涯路”,而是“抵死遮人面”,望而不能,盼而難求,足見“天地終無情”,其愁苦之深可想而知。由于主人公盼歸不能,音信又斷,所以就只能是“消息未知歸早晚”,游人什么時候回來,無處得知。末句“斜陽只送平波遠”,寫得極為疏淡、含蓄,具有豐富的表現層次:一說閨婦登樓倚望從薄雨之日到斜陽之時,景觀的變換暗示盼歸持久;二說游子取水路而歸;三說閨婦等待心愛之人而每每落空,終究失望;四說閨婦盼歸的離情愁緒如悠悠江水,“無窮無盡”、“欲斷更流”。
本詞全篇寫得語淺情深,詞約意濃,反映了封建社會癡情男女悲歡聚散的人生苦難。全詞通過暮春景象的描寫,表現了閨婦對游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歸不能的惆悵、幽怨的心緒。通篇寫得淡雅、含蓄、和婉,體現了晏詞的一貫風格。
歐陽修《蝶戀花》賞析 3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宋代: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譯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楊柳依依,飛揚起片片煙霧,一重重簾幕不知有多少層。豪華的車馬停在貴族公子尋歡作樂的地方,她登樓向遠處望去,卻看不見那通向章臺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隨著狂風大作,再是重門將黃昏景色掩閉,也無法留住春意。淚眼汪汪問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語,紛亂的,零零落落一點一點飛到秋千外。
賞析:
這首詞亦見于馮延巳的《陽春集》。清人劉熙載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藝概·詞曲概》)在詞的發展史上,宋初詞風承南唐,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歐與馮俱仕至宰執,政治地位與文化素養基本相似。因此他們兩人的詞風大同小異,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詞據李清照《臨江仙》詞序云:“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李清照去歐陽修未遠,所云當不誤。
此詞寫閨怨。詞風深穩妙雅。所謂深者,就是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嘗嘆其用疊字之工;茲特拈出,用以說明全詞特色之所在。不妨說這首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意境也寫得深。
先說景深。詞人像一位舞臺美術設計大師一樣,首先對女主人公的居處作了精心的安排。讀著“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這兩句,似乎在眼前出現了一組電影搖鏡頭,由遠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隨著鏡頭所指,讀者先是看到一叢叢楊柳從眼前移過。“楊柳堆煙”,說的是早晨楊柳籠上層層霧氣的景象。著一“堆”字,則楊柳之密,霧氣之濃,宛如一幅水墨畫。隨著這一叢叢楊柳過去,詞人又把鏡頭搖向庭院,搖向簾幕。這簾幕不是一重,而是過了一重又是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瑣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日“無重數”。“無重數”,即無數重。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與此同義。一句“無重數”,令人感到這座庭院簡直是無比幽深。可是詞人還沒有讓你立刻看到人物所在的地點。他先說一句“玉勒雕鞍游冶處”,宕開一筆,把讀者的視線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過筆來寫道:“樓高不見章臺路”。原來這詞中女子正獨處高樓,她的目光正透過重重簾幕,堆堆柳煙,向丈夫經常游冶的地方凝神遠望。這種寫法叫做欲揚先抑,做盡鋪排,造足懸念,然后讓人物出場,如此便能予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說情深。詞中寫情,通常是和景結合,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也有所側重。此詞將女主人公的感情層次挖得很深,并用工筆將抽象的感情作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詞的上片著重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在深深庭院中,人們仿佛看到一顆被禁錮的與世隔絕的心靈。詞的下片著重寫情,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風雨無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無奈,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運同她一樣的花上:“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這兩句包含著無限的傷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評曰:“詞家意欲層深,語欲渾成。作詞者大抵意層深者,語便刻畫;語渾成者,意便膚淺,兩難兼也。或欲舉其似,偶拈永叔詞云:‘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此可謂層深而渾成。”(王又華《古今詞論》引)他的意思是說語言渾成與情意層深往往是難以兼具的,但歐詞這兩句卻把它統一起來。所謂“意欲層深”,就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層層深入,步步開掘。且看這兩句是怎樣進行層層開掘的。第一層寫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淚。見花落淚,對月傷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觸。此刻女子正在憶念走馬章臺(漢長安章臺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處)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見,眼中惟有在狂風暴雨中橫遭摧殘的花兒,由此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不禁傷心淚下。第二層是寫因淚而問花。淚因愁苦而致,勢必要找個發泄的對象。這個對象此刻已幻化為花,或者說花已幻化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著花兒癡情地發問。第三層是花兒竟一旁緘默,無言以對。是不理解她的意思呢,還是不肯給予同情,殊令人納悶。緊接著詞人寫第四層,花兒不但不語,反而像故意拋舍她似的紛紛飛過秋千而去。人兒走馬章臺,花兒飛過秋千,有情之人,無情之物對她都報以冷漠,她不可能不傷心。這種借客觀景物的反應來烘托、反襯人物主觀感情的寫法,正是為了深化感情。詞人一層一層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像竹筍有苞有節一樣,自然生成,逐次展開。在自然渾成、淺顯易曉的語言中,蘊藏著深摯真切的感情,這是此篇一大特色。
最后是意境深。詞中寫了景,寫了情,而景與情又是那樣的融合無間,渾然天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讀此詞,總的印象便是意境幽深,不徒名言警句而已。詞人刻畫意境也是有層次的。從環境來說,它是由外景到內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慘的色彩渲染孤獨傷感的心情。從時間來說,上片是寫濃霧彌漫的早晨,下片是寫風狂雨暴的黃昏,由早及晚,逐次打開人物的心扉。過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評日:“‘三月暮’點季節,‘風雨,點氣候,‘黃昏’點時刻,三層渲染,才逼出‘無計’句來。”(《唐宋詞選釋》)暮春時節,風雨黃昏;閉門深坐,情尤怛惻。個中意境,仿佛是詩,但詩不能寫其貌;是畫,但畫不能傳其神;惟有通過這種婉曲的詞筆才能恰到好處地勾畫出來。尤其是結句,更臻于妙境:“一若關情,一若不關情,而情思舉蕩漾無邊。”(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王國維認為這是一種“有我之境”。所謂“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也就是說,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詞中女子難言的苦痛;亂紅飛過秋千,烘托了女子終鮮同情之侶、悵然若失的神態。而情思之綿邈,意境之深遠,尤令人神往。
【歐陽修《蝶戀花》賞析】相關文章:
蝶戀花 歐陽修賞析11-06
(優)蝶戀花 歐陽修賞析11-08
[優選]蝶戀花 歐陽修賞析11-08
蝶戀花 歐陽修賞析經典(9篇)11-07
蝶戀花 歐陽修賞析(必備10篇)11-09
蝶戀花 歐陽修賞析常用7篇11-08
歐陽修《蝶戀花》古詩詞賞析12-23
蝶戀花歐陽修11-20
《蝶戀花》歐陽修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