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杜甫原文翻譯及賞析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杜甫原文: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杜甫〔唐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注釋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離開。
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連:通、到。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省識:認識。
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杜甫拼音解讀:
yǒng huái gǔ jì wǔ shǒu qí sān
dù fǔ 〔táng dài 〕
qún shān wàn hè fù jīng mén,shēng zhǎng míng fēi shàng yǒu cūn 。
yī qù zǐ tái lián shuò mò,dú liú qīng zhǒng xiàng huáng hūn 。
huà tú shěng shí chūn fēng miàn,huán pèi kōng guī yè yuè hún 。
qiān zǎi pí pá zuò hú yǔ,fèn míng yuàn hèn qǔ zhōng lùn 。
相關翻譯
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如向荊門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認識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相關賞析
《詠懷古跡》五首,是詩人“去夔出峽,至江陵、歸州”途中所作組詩,詠江陵、歸州、夔州等地古跡,緬懷庾信、宋玉、王嬙、劉備、諸葛亮等以自賦。《唐宋詩舉要》引楊言:“此五章乃借古跡以詠懷也。”吳瞻泰云:“五章皆自賦也,特假古人之言以寄慨耳。”可見詠懷昭君村及昭君,旨在自我抒懷。
關于王昭君的能力,前后“漢書”等史并有記載,《后漢書·南匈奴傳》云:“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人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人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
右。帝見大驚,意留之難于失信遂與……這一本,后被出許多動人的故事來。自晉人石崇首作君詩以來,代此為題形于歌詠的篇什,數以千計。唐宋諸家,均有名篇其不思想藝術完美之作。然最見工力者當首推此詩。石崇云:“明君本昭君,觸晉文帝(司馬昭)諱改。”大歷元年(766),詩人出峽赴荊門時,當望見香溪聞說昭君村,故感懷有作。首聯“山萬壑赴門長明尚有村”。起用如之筆,由西向東順長江東流之勢寫大江及兩岸百川匯江、萬山重迭之壯觀,引出生長明妃的勝跡。荊門是長江由蜀人楚、由三峽東人江漢平原的咽喉和門戶,地勢險要雄奇,李白有《渡荊門送別詩》紀勝。一個“赴”字既寫山水有奔馳向往、指向荊門之勢,亦寫出詩人朝辭白帝、乘舟出峽,奔赴荊門途中。“尚有村”三字,見詩人想象明妃事跡果得印證,又在群山萬壑奔騰之勢的呵護和烘托下,見“生長明妃"之勝跡長存。清人吳瞻泰《杜詩提要》稱:“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又云此詩起句“謂山水逶迤,鐘毓靈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幾。此鄭開,詩人心中有不同凡響的感召力量,足以領起下六句發思古之幽情。
中兩聯回顧主人公的悲劇人生,為其立傳鳴冤,體恤其遭遇,漚歌其美好,傾吐詩人對昭君的無限同情惋惜,為末聯怨恨蓄勢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兩句,極為形象地突現主人公命運,有高超的藝術表現力。一個生長長江岸邊的年輕美麗女子,不僅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關進重門緊鎖的漢宮,更還要離開漢宮(紫臺)遠去胡沙,葬身絕域。“人生自古傷離別”,昭君的“一去”不同一般。昭妃“一去”,訣別家國,給人不禁有肝腸寸斷的痛楚與深悲,可謂一字有千鈞之力。比盧照鄰詩的“肝腸辭玉輦”還要有力得多。李善注《別賦》云:“紫臺,即紫宮也”。漢宮殿名。朔漠,即北方沙漠。朱瀚注杜詩云:“此詩'連’字即無極意。”
“青冢”句,即蕪絕意。《歸州圖經》云:“邊地多白草,昭君冢獨青,鄉人思之,為立廟香溪。”《一統志》:“昭君墓在古豐州兩六十里。”“獨留青冢”,突現昭君葬身異域的悲涼凄絕,表明天地無情,昭君有恨。“向黃昏”三字,加強主人公命運的悲劇效應,讀來格外凄蒼。
頸聯二句,進一步伸足明妃的生平遭際,并突出其家國眷顧之情。“畫圖省識春風面”句,承“一去紫臺”句補充,強調明妃之不遇,責在元帝的昏庸。《西京雜記》載:“元帝后宮既多,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宮人皆賂畫工。昭君自恃其貌,獨不與,乃惡圖之,遂不得見。后匈奴來朝,求美人為閼氏,上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帝悔之,窮按其事,畫工韓延壽棄市。”“春風面”指明妃美麗面容。“省識”二字,指漢元帝通過畫工畫的像大體認一認宮人面貌。省識,本略識之意,實即不實,不識昭君真面目,只緣元帝太荒唐,有指責意。朱瀚云“不自不識,而且省識,兼境詞。”
“環佩”句承"獨留青冢向黃昏”現明戀家國至死不之情。一個“空”字,括過生前不遇,死后徒然,為后聯想恨蓄勢。純系想象之筆,見請人對主人公同情體貼人微,已把明妃叫靈寫活。姜愛詞《辣影》:"昭君不慣
的領會,亦見杜詩強大的藝術魅力,深人人心。胡沙遠。但憶江南江北想環月下歸來……”直翻用杜詩對詩有確
末聯"千琶作胡語分怨恨曲”進一步成人物造,歸結全詩主旨。《釋名》:“琵琶,本邊人馬上所鼓也,推于前曰琵。引卻曰琶。”《琴操》:“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朱瀚以為:“琵琶句,乃融化其語。末從“千載”句中伸出。清人李子德以為:“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實則,議論深寓形象描繪之中“怨恨”二字實乃詩人之論斷,亦全詩主旨所在,豈是"無一語涉議論”哉!
全詩前四句記敘遺事,后四句乃傷吊之詞。正如朱瀚所言:“起處,見鐘靈毓秀而出佳人,有幾許珍惜。結處,言托身異域而作胡語,含許多悲憤。”又加陶開虞云:“此詩風流搖曳,杜詩之極有韻致者。
作者介紹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詳情
【詠懷古跡·其三-杜甫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詠懷古跡杜甫原文、翻譯11-09
詠懷古跡杜甫原文及翻譯05-09
詠懷古跡其三杜甫古詩賞析03-31
杜甫《詠懷古跡賞析五首其三》賞析03-07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賞析09-22
詠懷古跡杜甫原文及翻譯通用05-09
杜甫《詠懷古跡·其三》的全文05-27
詠懷古跡杜甫原文、翻譯(精選7篇)04-15
詠懷古跡五首·其四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