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一語文《觀滄海》教案設計
導語:在《觀滄海》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如何在教學上引導學生領悟《觀滄海》?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觀滄海》的教案,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
教學目標:
1. 朗讀詩歌,品味詩句,感受詩歌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
2. 在吟誦中體會詩人真摯感情,并從中受到教益。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學習古詩吟誦、吟唱。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創設意境,激趣導入:
文學名人競猜:請根據老師所給的條件,猜出這位文學名人。
1. 他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 他是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
3. 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魯迅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4. 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所說的“建安文學”的領袖;
5. 他的故事被人們編成了許多劇本,但他在戲曲中大多為“白臉”奸臣形象;
6. 他指揮和領導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
7.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他詩中的經典名句。
這個人是誰?
(曹操)
二、 介紹寫作背景
三、 把握基調,深情朗讀
學生讀詩,并互相評價,讀出詩歌的韻味,做到吟讀。
四、 理解詩歌,掌握技巧:
1. 從題目入手,讀出詩歌寫什么。
2. 作者觀到了什么?品讀寫景詩句。
3. 從詩歌中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
方法:定點觀察、移步換景、特寫鏡頭、聯想和想象;
順序:由高到低、由遠及近、先實后虛、以時間為序、以行蹤為線;
目的:渲染氣氛,抒發作者情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4. 依據此方法確定《觀滄海》的寫景技巧。
五、 自編曲調,神思飛揚
唱詩
六、 小結:
口誦眼前多彩句,神思千古慕滄海。
少年初識愁滋味,亦懂詩人憂國心。
教學總結:
這是依托我校“以學為主雙案合一”與“三步九環”結合而展開的一次教學實踐。通過自學、對學、群學,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多媒體和多種閱讀方式,在感受中把學生的“學”變成學生的“又學又想”——學詩歌,想自己;學寫法,想理想和責任。在思維的過程中是經歷了一種——先學習、再想象、再聯想、再表達的一種思維過程。實踐后我發現:
1.要激發學生積極性
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實際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真要另當別論。原本我也沒多加思考,直到有一個孩子急急忙忙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說,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我才知道,那天他準備好幾個問題我也沒提問他。因此,上課的時候,教師的眼光應該跟孩子們不時地進行交流,與學生積極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方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練習要有針對性
每一節課都有固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一目標要有可檢測性。課后反思時我才發現:我的練習與目標有點距離,練習深度稍稍低于目標,練習中涉及的內容過少,考核范圍過窄,結果卻使目標有點淡化。此外,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講究結構的完整、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強調、內容的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將一節古詩賞析課上好。
【初一語文《觀滄海》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古詩《觀滄海》優秀教案設計10-31
《觀滄海》教案設計01-17
初中《觀滄海》教案設計10-22
《觀滄海》優秀教案設計08-17
《觀滄海》教案設計參考09-13
《觀滄海》教案設計 初中版10-07
古詩《觀滄海》教案設計(通用9篇)08-14
初中語文《觀滄海》課文08-02
初中語文《觀滄海》的教案06-30
初中語文《觀滄海》學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