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潮》,怎么教?
引導語: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小學語文課文《觀潮》是游記課文中的代表,作為老師來說,《觀潮》,要怎么教?
課文
觀潮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古塔、中山亭和觀潮臺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纯吹滔,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摘自人教版四上語文課文《觀潮》
小學階段的參觀游記類課文并不多,這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有文學修養的成人眼中,這篇課文在文章中算不上出色,可在四年級學生那里,這確實是篇難得的寫參觀游記的好范文、好例子。
很多老師教這篇課文,喜歡讓學生險讀第一自然段。拎出“天下奇觀”這個詞,問:什么叫奇觀?天下奇觀呢?等學生回答“是天底下奇特的景觀”后,教師順勢說: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讓我們趕緊去課文中領略一番吧。
學習后面的段落,一般是先抓課文結構:觀潮前、觀潮時、觀潮后。告訴學生:你看作者的幾個段落分得多么清楚啊。知道了結構后,再學習其中幾個寫得好的句子,如“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至此,教學的主要內容基本就完成了。后面,無非就是把這些句子讀出應有的氣勢來。
這樣的解讀和教學不算差,卻也還沒把參觀游記的特點揭示出來,讓學生恍然大悟。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可以再問幾個問題:
1.既然是寫觀潮,為什么不集中筆墨寫潮來的種種震撼人的場景,卻分出相當一部分文字去寫觀潮前的江面、周圍以及人們的反映?
2.我們寫參觀作文經常在最后一個段落說:“今天我們參觀了XXX,真是讓我們戀戀不舍。”或者“在這個地方真美啊!”這篇課文為什么只寫潮后的景象,一字不提“真美、真壯觀”?
3.前面幾個問題其實還是一般性問題。學生不難領會,后面要逐漸探究文本的深度秘密了。
剛才賞析的句子究竟什么地方值得我們賞析?是語詞優美嗎,是因為比喻生動嗎,還是其他?問這個問題,是讓學生知道,參觀游記類文章寫得好不好,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讓讀者讀了后,眼前能不能好像看到作者經歷的場景。如果好像看到了場景,說明文章寫得不差,如果讀了后竟然還產生了也去實地看看的念頭,說明文章寫得很棒。
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僅僅靠作者的敘述性語言是不夠的,因為敘述交代的是事情的發生、發展,只能讓人明白發生了什么。要讓人好像看到了是怎樣發生的,就得動用像形容詞、動詞,就得動用比喻、排比等修辭。因為前者給人貼切感,后者給人形象感。合起來,這種手法叫描寫。
有敘述,有描寫,怎樣的文字叫敘述,怎樣的文字叫描寫,相信學生能模糊感覺到。
4.其實,所謂典型文章,不見得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能體現某類文體最明顯特征的。對這類文章,僅僅了解、熟悉、知道可能還不夠,還要積累,還有背誦。因為它典型嘛,背過了,腦子里就有了一個此類文章的模本。
但我想再背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因為只背過,運用的問題還沒解決,索性,再拿出一點時間,讓學生仿寫。最好不要搞一本正經的仿寫,學生怕?梢詠睃c邪的,來點歪的。
比如我下面寫好朋友張祖慶老師的這篇《觀鼾》:
張師打鼾,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月十八是張師一年一度的打鼾日。這一天早上,我們網友六七個人相約來到了臨海的海邊,據說這里是張師打鼾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鼾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浩瀚的東海橫臥在眼前。海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觀鼾臺屹立在海邊。遠處,幾座小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張師入夜才會打鼾,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看著張師,等著,盼著。
晚上,張師早早在堤旁的臥室睡下了。午夜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說:鼾來了!我們踮著腳往張師打鼾的地方望去,張師臥房里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恍惚中,我們腦海里仿佛看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海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地涌來,海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張師的房間才恢復了平靜?纯吹滔拢曇鸬暮[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觀潮》,怎么教?】相關文章:
《飲湖上初晴后雨》怎么教08-17
《觀潮》原文10-15
觀潮譯文06-16
《觀潮》注釋01-26
教案《觀潮》08-25
觀潮 說課稿08-09
《觀潮》原文05-21
《觀潮》蘇軾11-11
觀潮譯文09-25
《觀潮》資料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