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蘇軾《觀潮》

時間:2024-11-13 15:21:12 觀潮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析蘇軾《觀潮》

  導語:《觀潮》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軾借《觀潮》為題,抒寫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以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觀潮》的原文、賞析及藝術特色,歡迎大家閱讀和品鑒!

淺析蘇軾《觀潮》

  【原文】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賞析】

  禪在於悟,在於用心去體會,心有所動而至感悟。此詩就說明詩人觀物悟禪的過程以及禪悟后的空寂曠達的心境。

  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是那樣美麗壯觀,令人心醉神迷,傾心向往,如果不去觀賞一番,真是令人遺憾終生。去觀賞了,看到的是廬山的蒙蒙煙雨,錢塘江紛紛滔滔,了無窮盡的潮汐。初看之時,看到的是蒙蒙煙雨,滔滔潮汐的物象。當你“到得還來別無事”,超越物相,而觀物感悟,進入禪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來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禪的意境了。雖然廬山還是照樣的煙雨蒙蒙,錢塘江潮汐還是照樣的宏偉壯觀,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廬山煙雨,錢塘江的潮汐,這煙雨,這潮汐,就是佛,就是禪了。這種禪悟,也就是對自然現象即悟即真,若有若無的感悟。這種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異。可以漸悟,也可以頓悟。

  釋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產生思想上的飛躍,豁然開悟,入於禪境。前者是漸悟,后者是頓悟。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第一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標,每個追求者都為之魂縈夢繞,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一睹為快。如果追求受挫,則此心決無安定之時。等到有朝一日,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欣賞了這兩個地方的景致后,這才覺得它們雖然美麗,卻似乎并無特別之處。

  對此,世俗的感嘆是:“不過如此!”

  而禪意的態度卻截然相反。禪者會發出由衷的贊嘆:“正是如此!”

  凡夫總是把極樂世界想像成遠在十萬八千里之外,并且即使到了極樂世界,也感覺不到樂趣存在。對于他們,日常的生活、熟悉的地方、得到了的東西就沒有美妙可言。占有一物便失去一物的剌激,如此永遠陷于無聊——痛苦——無聊的惡性循環中,精神的流浪從不停止。而已經解脫了的悟者,雖然與凡夫生活的空間原來是同一個,卻能將日常的生活、熟悉的景致化為極樂世界,對擁有的東西倍加珍惜,將理想落成于現實,從不沉溺于海市蜃樓的幻想。如此,穿衣吃飯,行止語默,無不感受到真實、鮮活的生命之存在。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它形容一個人向往廬山的蒙蒙煙雨和浙江錢塘潮水的澎湃,很遺憾一直沒有機會登臨廬山、親見浙江錢塘潮水。

  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后來他終于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煙雨、澎湃潮水,卻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我們對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對得不到的東西總是一心追求。廬山煙雨你未曾見之前,它是神奇的廬山煙雨,你見了,心里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你未親見之前,它是澎湃壯觀的浙江潮,在你的想象中飛舞,你到了,它還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減。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對治好奇心,世間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見到才是我的。沒有見過的東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聽,不必加意夸張渲染。只要我們用平常心來看待這個世界,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無也好,能夠不在這些外境上面計較、起煩惱,一切就會顯得那么自然,那么本色了。

  很多人憤世嫉俗,有懷才不遇的慨嘆,實在是多余的。「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事無常,諸相皆空,如果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世間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做鏡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憂愁;無,也可以心靈自在,深入體會無限、無邊、無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氣,失去是結緣。常懷一顆平常心,能讓我們在生活里不因好惡而顛倒掛礙!

  廬山煙雨,錢塘觀潮,都是不可方物的美景,是多少人千里迢迢歷盡艱苦都要朝圣般覲見的風物,未達成所愿時,總是耿耿于懷,惦記著,攢足了勁兒,誓不罷休。真的身臨其境了,才松了一口氣,可能還稍稍有點失落。原來,期待了那么久的事情,并沒有想像中那么震憾。其實,煙雨和潮,一直在這里,不曾改變,變化的,只是“求不得”的心情。

  在人的一生里,有多少事情,我們是充滿了期待和美好幻想的呢?為了心里的煙雨潮汐,我們一開始都是千方百計竭盡全力挖空心思的,從求學,到求職,到求愛,求婚,求子……無一不是,而所求的,一旦到手,開始歡喜幾日,慢慢平靜平淡下來,才發現,不外如是,從而立,到不惑,再到知天命,多少的煙雨潮汐,到了最后,原來只是求全。

  那些在時光里淡淡地流逝了的種種散聚,歡喜和傷悲,那些為了得到而付出的努力,那些為了成全而承受的隱忍,那些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徘徊和掙扎,那些含淚揮手笑著說的再見……磨滅了的是最初的殷勤和熾熱,埋沒了的是雄心壯志和渴望,最后剩下的,是平靜如水的淡泊,到得別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

  如水霧飛花,如夢如幻,如朝露,如泡沫,世間種種,諸法空相,在我指間流過,而我惶恐地抓不住,知道抓不住,還是徒勞地想抓住點什么。這就是執著吧,未到千般恨不消,究竟意難平。

  【藝術特色】

  本文結構得當,語言精練。錢塘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精彩,觀潮者人數眾多,但在這篇短文中,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結構精巧,以海潮為線索,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語十分精練的結果。其次,本文描寫十分生動。不僅用了比喻、夸張等描寫手法,而且即便是簡潔的白描,也描寫的惟妙惟肖,十分精彩。

  (1)清晰的層次之美

  全文語言精練,共有四個段落,可分為兩個清晰的層次。第一層為前三段,描繪江中壯美之景;第二層為第四段,記述江邊盛況。江中壯美之景分為三個典型場景:浙江怒濤、水軍演習、吳兒弄潮。三個場景既各自獨立、各具特色,又相互連貫、相互映襯,組成了一曲層次分明、氣勢磅礴的錢塘大潮交響曲。

  文章的層次之美不僅表現在整體構架的思路上,更多的是表現在局部的描述層次上。以“水軍演習”一段為例:先寫教閱場面宏大——繼而寫指揮調度靈活,后寫江面上戰火密布,最后寫戰爭勝利,活現出一支訓練有素、驍勇善戰的水軍的赫赫聲勢。

  (2)精彩的描摹之美

  全文以描寫為主,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大師,極善抓拍典型場景和特寫鏡頭。作者筆下的浙江怒濤:登城越嶺,浪濤排空,如玉似雪,如雷似霆。水軍云集的場景:巨艦數百,分列布陣,旌旗刀槍,森嚴壁壘。江面激戰場面:黃煙彌漫,炮聲隆隆,聲如崩山,勢如破竹。吳兒弄潮則突出其踩波踏浪的姿勢:“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其勇猛之態,陽剛之氣,技藝之精,令人拍案稱奇。寫江邊觀潮的壯觀場面則用簡筆勾勒:“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席地不容閑”,觀潮的熱烈火爆場面,一覽無余。文中無論是江中奇景還是江岸盛況,均描摹得氣勢恢宏,酣暢淋漓。

  (3)精妙的映襯之美

  作者于多處運用映襯手法表現江潮的壯麗雄偉、水軍的驍勇善戰和吳兒的剛健勇猛。第二段中,描寫交戰場面“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接著筆峰陡轉,“煙消波靜”“一舸無跡”,以倏然而至的靜態反襯先前攻勢的猛烈,蘊含著對水軍行進速度之快、變化之奇的高強本領的贊譽之情。最后一段寫江岸上人山人海,車馬塞途,水泄不通,席地難閑,與江中的奇景互相映襯,更展示了觀潮的無窮魅力,將一幅宋代歷史風情畫卷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淺析蘇軾《觀潮》】相關文章:

《觀潮》蘇軾11-11

蘇軾《觀潮》賞析06-03

蘇軾《觀潮》教學方案10-01

蘇軾《觀潮》賞析「優選」09-28

蘇軾《觀潮》原文及文學賞析06-24

關于北宋詩人蘇軾觀潮賞析10-08

蘇軾07-14

蘇軾10-07

《觀潮》原文10-15

觀潮譯文06-1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一级a爱片日韩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 亚洲区国产精品高清 |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 五月天丁香婷婷最新 | 亚洲综合成人AV一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