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牧童古詩的賞析及翻譯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牧童古詩的賞析及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注釋:
①橫野:寬闊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編的外衣,用來遮風擋雨。
譯文: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xù)續(xù)地傳來,悠揚悅耳。
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后。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賞析: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我們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斷時續(xù),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現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
“弄”字,更寫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時斷時續(xù)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
在這里,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指確定的數字而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的鄉(xiāng)村傍晚的寂靜。
中心:
表達了作者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
作者介紹:
呂巖,也叫做呂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較早的宋代記載,稱他為“關中逸人”或“關右人”,元代以后比較一致的說法,則為河中府蒲坂縣永樂鎮(zhèn)(今屬山西芮城)人,或稱世傳為東平(治在今山東東平)人。
牧童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歌曲《牧童》是一首山歌風格的江蘇民歌,4/4拍。歌曲的節(jié)奏舒展,旋律優(yōu)美抒情。歌詞以童心描繪出藍天、白云、綠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田野風光,抒發(fā)了小牧童悠閑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結束全以小牧童的吆喝聲襯詞為歌詞,巧妙地補充了短小而意猶未盡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發(fā),給人一種完滿的審美感受。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發(fā)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樂于參與其他音樂表現和即興創(chuàng)造活動。”結合本校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為:
1.學唱歌曲《牧童》,能自然熟練地演唱。
2.通過創(chuàng)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教學重點:能正確、熟練地演唱歌曲《牧童》。
教學難點:編創(chuàng)動作表現歌曲。
養(yǎng)成教育訓練點:集中注意力,喜歡音樂,樂于表現。
教學準備:電腦、音響、媒體音樂素材等。
三、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確定
《標準》中還指出:“應充分注意這一學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善于利用兒童自然的嗓音和靈巧的身體,采用歌、舞、圖片、游戲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因此,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圖片展示、錄音范唱、教師示范歌舞、先扶后放等教學手段和看圖說話、聽范唱、模唱、編創(chuàng)動作表演等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復習已學歌曲。
老師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放牛歌》,學生同步邊唱邊表演,老師與學生共舞。
(二)新課學習:
揭示課題,幫助學生理解課題。
【牧童古詩的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清明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4-08
望岳古詩翻譯及賞析08-15
水仙子古詩翻譯賞析11-17
采薇古詩翻譯及賞析12-20
馬說古詩翻譯賞析11-12
太原早秋古詩翻譯及賞析10-29
古詩《春曉》原文翻譯及賞析12-22
杜甫《江漢》古詩注釋翻譯與賞析04-14
杜甫《望岳》古詩賞析及翻譯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