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處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介紹,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點擊對應目錄可以直接查閱哦!)
【1】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 【4】端午節的習俗 |
【2】端午節由來 | 【5】端午節特色飲食 |
【3】屈原的傳說 | 【6】端午節傳承發展 |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故事一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此風俗日后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故事二
楚國的大夫屈原早就瞧出秦昭襄王沒安好心,屢次三番勸過楚懷王,要他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墒浅淹跏莻糊涂蟲,終于聽了靳尚、公子蘭這一伙人的話,連自己的命都丟了。如今楚頃襄王做了國君,不但沒把這批人治罪,反倒重用他們。屈原看著這一批人只圖眼前安樂,目光短淺,膽兒又小,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這樣做正是拿肥肉去喂老虎,楚國早晚要亡在他們手里。他心里苦悶得沒法說。他痛恨靳尚、公子蘭這批人,以為不能跟他們在一起共事,就打算辭職。可是一想到楚國的地位這么危險,又不忍心就此走開。他勸楚頃襄王收羅人才,遠離個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好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他們這幾個人就怕屈原在楚頃襄王面前老提起反抗秦國的話,怕打起仗來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
屈原還是勸楚頃襄王去聯絡諸侯共同抗秦。靳尚、公子蘭他們就天天在楚頃襄王跟前說他壞話。靳尚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見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不報先王的仇,公子蘭不敢提抗秦,楚國出了這種不爭氣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吶?’大王,您想想這叫什么話。 背曄逋鯁柫藛柟犹m,公子蘭也這么說。楚頃襄王大怒,把屈原革職,放逐到湘南〔現在湖南省洞庭湖一帶〕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打算,反倒給人排擠出去了。到了這時候,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弄得面容憔悴,身子也瘦了。他憋著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說,在洞庭湖邊、汨羅江〔在湖南省湘陰縣北,向西流入湘水;汨mì〕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兒。
屈原有個姐姐叫屈須。她聽說兄弟的遭遇,老遠地跑到湘南去看他。她找到了屈原,一見他披頭散發、臉龐又黃又瘦,不由得掉下眼淚來,說:“兄弟,你何必這樣吶?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大王不聽你的話,那是他的不是。你已經盡到了心了。老悲傷又有什么用吶?”屈原說:“我傷心的不是我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里象刀割一般!”屈須說:“可是君王不肯聽你的話,反對你的人又有勢力,你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怎么斗得過他們吶?你的脾氣太耿直,我擔心你會吃虧,如今果真落到這個地步。叫我怎么放心吶!”屈原說:“我知道我忠心耿耿會招來不幸?墒俏以趺茨軌蜓劭粗鴩椅kU不管吶!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愿意。如今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說,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這樣兒下去,還不如死了好!鼻殦u搖頭,說:“別傻了!要是你一死,國家就能夠好起來,那我也愿意跟你一塊兒死。可是你這么糟蹋自己,對國家不但沒有什么幫助,反倒還會帶累別人也這樣消沉下去!鼻瓏@了口氣,說:“那么怎么辦吶?”屈須說:“將來君王也許會明白過來,那時候你還可以給國家出力!鼻诹鞣胖,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挨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寫詩,這會兒詩寫得更多!峨x騷》這首有名的長詩,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故事三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之后,楚國的百姓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故事四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羋(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樂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屈原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活。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現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鼻环胖鸷,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屈原“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也是因此而來的。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據《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于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28組星宿,俗稱“二十八宿”,按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蒼龍七宿。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四時周期相一致,春季于東方抬頭,夏季于南方騰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隱沒于北方地平線下。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高懸于正南中天,處在“正中”之位置,喻事物處于最鼎盛狀態,乃大吉大利之天象。
在傳統文化中,方位和干支時間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為序,上為天為乾,下為地為坤;正南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為“天”。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運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龍飛天的日子。蒼龍群星一年四時的運行情況及事象規律,在《易經·乾卦》的爻辭中有闡發,仲夏端午蒼龍運行至正南中天,對應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在《易經》中,以八卦為基礎又兩兩重合而構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兩個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陽爻組成;爻是要從下往上數,而陽爻又以“九”代稱,故從下數第五爻稱“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稱“得中”,而且從總卦來看,它處于奇數的位置,陽爻處于奇位稱“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從其所處位置來看,就是大吉之位。九五爻“飛龍在天”是《易經》乾卦中最吉利的爻。
古老節日是傳承古老文化的.載體,古老節日的由來與古老文化密切相關。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龍星處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天象。“龍”是上古百越先民的原始信仰,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先民在端午這天舉辦一些喜慶的活動,特別是與龍相應的活動元素,如龍圖騰祭、扒龍舟這類活動,或是借此吉日做一些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的活動等。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后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端午節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屈原的傳說
屈原本出生貴族,同楚王是本家。他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二十多歲的時候就有豐富的知識,善于作詩寫文章,口才也好,年紀輕輕便得到楚王重用,做了楚國的左徒,經常同楚懷王一起研究政事,擬定法令,接待各國的使臣,深得楚懷王的信任。
按照常理來說,他的出身本就決定了他應該官運亨通,一世無憂才對,可惜屈原偏偏是個浩然正氣的硬骨頭,最終落得個凄慘自盡的結局。
屈原所在的年代正是戰國中后期,各國之間兼并戰爭越來越激烈。戰國七雄中屬秦國最為強大,楚、齊兩國本也是大國,但無法與秦國單獨抗衡。
對于楚國而言,疆域最廣,軍隊最多,可惜政治腐敗,眼看一天天走向衰落。這下屈原便著急了,他主張在國內積極改革政治,削弱奴隸主貴族的特權,減輕人民的負擔,舉賢任能,變法圖強;對外聯合齊、魏、趙燈國共同抗秦。
這本是利國利民之策,可惜人紅遭人妒,加上屈原本就情商太低,不愿意與其他官員周旋,無意中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大奸臣靳尚。
傳說有一次楚懷王讓屈原起草一份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上官大夫靳尚來了,就要搶去看。屈原把稿件收起來,冷冷地說:“這是個草稿,還沒定下來呢,誰也不能看!
這靳尚本就是個小人,他討了個沒趣,心里便忿忿不平,于是跑到楚懷王面前告屈原的狀,說屈原罵楚懷王昏暈殘暴,目光短淺;還說大臣各個貪婪自私,愚蠢無能,楚國若是離開了他,便只能日漸衰落了。
楚懷王聽了讒言,本就很不爽,偏偏屈原又喜歡直言勸諫,這讓楚懷王更加厭煩了屈原,便開始有意疏遠屈原,并貶了屈原的官職。隨后的幾十年里,屈原再也沒能得到楚懷王的重用。
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政治上的抱負得不到實現,眼看著楚國一天天衰敗下去,內心悲憤不已。他把滿腔愛國熱忱傾瀉到詩句中去,寫出了有名的《離騷》。
秦昭王即位后,覺得楚國和齊國聯盟很難對付,于是設法拉攏楚國,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楚懷王做兒媳婦,楚國便真的和秦國結盟了。這樣一來楚國打破了六國的“合縱”盟約,惹惱了其它國家。
齊、韓、魏三國一怒之下聯盟攻打楚國,楚國無奈只得將太子橫派到秦國做人質,向秦國求援,秦國出兵后齊、韓、魏三國便退了兵。但是太子橫在秦國卻屢遭欺侮。
終于有一天,太子橫忍無可忍殺死與他起沖突的幾個秦國官員后,潛逃回了楚國。秦國以此為借口聯合齊、韓、魏三國大舉攻楚,次年再次單獨伐楚,楚懷王無奈只得向齊王求援。
秦國識破了楚王的計謀,怕他再和齊國等形成聯盟,便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一方繼續進攻,一方卻邀約楚王到秦國的武陽進行和談,屈原得知此事后硬闖朝堂,勸楚懷王不可前去。
可惜楚懷王并沒有聽屈原勸諫,上了秦王的當,被秦王囚禁至死。楚懷王死后他的兒子頃襄王繼位,這位頃襄王的昏暈更勝于其老子,竟然在聽信讒言后將屈原流放到了長江以南的楚國邊疆。
屈原在流放期間因精神和生活的折磨,形容枯槁,行動遲緩,但是依然不忘愛國,一邊同群眾同歡樂、共患難,一邊寫詩作,希望有朝一日楚王能醒悟過來,救國家于危難,無奈等來的卻是楚國已到朝不保夕的`境地。
眼看家破國亡,屈原不愿看到楚國淪亡,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中,加上滿腔的意難平,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抱了一塊大石頭,投進汨羅江(今湖南省東北部,湘江的支流)自殺了,這一年他六十二歲。
當地老百姓聽到這一噩耗,都很悲痛,爭先恐后地打撈屈原尸體,卻都無功而返。有人便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還有人怕江里的蛟龍搶吃這種食物,又在葦葉外系上彩線。這種食物便是今天的粽子了。
慢慢的,這種悼念活動便一年一年地流傳下來,成為一種習俗,后來演變成今天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風俗: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曳,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赤腳,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赤雙足。捉住小鬼,挖悼其眼睛,一只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日,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皇醒后,瘧疾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圖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以艾葉懸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在端陽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長生,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曾吃菖蒲兩年。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趕迫拯救,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臺灣開始有尤舟競渡是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由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均舉行尤舟競賽,香港有競渡之舉,近英國人亦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據近代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妃的節日,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
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蟲、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為了抵御這些天災,他們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并把船建造成龍形、畫上龍紋,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涂于頭額。耳鼻,手足心。并灑墻壁問,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為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帶葫蘆: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小孩、成人佩帶葫蘆,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端午節為什么賽龍舟】
屈原出身于楚國貴族家庭,從小立志要為國家建功立業。長大之后,屈原以非凡的才華,得到了楚國國君的重用。他主張改革內政,推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受到百姓的歡迎。但是,這些措施觸犯了貴族集團的利益。他們在楚王面前挑撥離間;栌沟某醪槐媸欠,免除了屈原的官職,并把他流放到邊遠的.地方。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首都。聽到這一個消息,屈原痛苦萬分。五月初五,屈原懷抱青石,悲憤地跳入滾滾的汨羅江中,以死實踐了自己的誓言。當地的百姓聽說屈原自沉汨羅江后,都爭相駕駛小船,在江上往來穿梭,希望能打撈上屈原的尸體,但是最終未能如愿。為了使屈原的尸體免受魚蝦的咬食,大家將五色絲粽子投入江中,喂食魚蝦。后來,每逢五月初五,人們都要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
【為什么端午節要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币约傲硪环N“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古語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范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藥物之所以有芳香氣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揮發油,這些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節傳統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對防蚊驅蟲有一定作用。
戴香囊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
各地習俗
江蘇
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外,節日飲食主要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節日裝飾則的五毒圖、菖蒲與艾葉、掛鐘馗像、纏臂的彩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虎頭鞋、戴香包等。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文化與習俗多樣的一個特別的節日。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祭祖、競龍舟、吃粽子、祭龍頭、點龍睛、披紅、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各地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
河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于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山東
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戴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戴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
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陜西
陜西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
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漳縣,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四川
在四川,有艾葉水洗澡等習俗。
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面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江西
舊時江西建昌府端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
湖北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五月十五又稱“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
湖南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廣東
廣東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祭祀祖先外,還有午飯后,家家貼“午時符”,正午時分,用水果、粽子拜家神,燒艾草薰屋角,稱“驅蚊蟲邪魔”。用雄黃酒調朱砂,在孩子的額上、胸口、手心上點一紅點,以示避邪;以及浸泡“龍舟水”、“新抱手藝”、“送災難”的習俗。
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習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黃煙、送魚、唆啰嗹舞蹈、賽龍舟、拴五色絲線、蘭草水洗浴、采草藥作為午時茶、祭祖、水上捉鴨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
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還有著洗龍舟水、賽龍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傳統習俗!堆轮葜尽分芯陀涊d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賽龍船之舉。為角粽,祀祖先,以相饋遺。又采蘆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體。或折艾懸門,以辟疫。
臺灣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臺灣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燒水給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有的地方或以“午時水”洗澡。
端午節特色飲食
1、粽子
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咸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
端午前后是一年里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兇化吉。
4、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陜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面,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制成的餡,然后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過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
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面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后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
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面粉發酵后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
端午吃面扇子流行于甘肅、寧夏一帶。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
10、薄餅
閩南、溫州部分地區,端午節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面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鍋上攤成形似圓月、薄如嬋娟的半透明餅,卷上炒熟的豆芽、瘦肉絲、香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跟春卷做法相似。
11、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西安等地端午這一天必定會吃綠豆糕。“糕”與“高”同音,寓意飛黃騰達,與端午粽子一起吃又有“高中”的意思,對于準備參考的學子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祝愿。
12、五黃
“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江浙一帶端午節有吃“五黃”的習俗。江南傳統中的端午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現用黃酒替代)。
13、五紅
據說端午節吃五紅可以驅五毒,整個夏天都能辟邪避暑。不過,五紅的內容各地并不一樣,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就是煮熟后呈紅色。五紅一般至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黃鱔。
其實,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主要都是為了祛暑辟邪。
14、五白
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端午的特色是吃五白,五白一般只茭白、白斬雞、白豆腐、白切肉、白蒜頭。
端午節傳承發展
先秦時期
端午節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端午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據河姆渡遺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競渡所用的獨木舟和木槳。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中國南方地區的特色。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百越先民便創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龍”為圖騰,在當時端午其實是拜祭龍祖的節日。
漢時期
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午月午日,“中正”也。漢代時南北統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歷五月五日。就現有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期的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爭頻繁,人們飽嘗戰亂之苦,所以一些地方最重視的端午習俗莫過于“辟兵繒”了。風俗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來說,隨著社會發展,一方面要受到上層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另一方面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的.活動,也必然會在風俗生活中積淀。因此,本來端午節起源于民間的原始崇拜,但是到了漢末魏晉時,就又被賦予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端午節從風俗形式上都繼承了前朝。在文字記載上,節日風俗活動,大多演變為節日娛樂活動,充滿了節日的歡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序》中記述:皇宮端午日盛況,召來儒雅臣僚,大張筵席,“廣殿肅而清氣生,列樹深而長風至”。
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定,在節日娛樂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風氣,另一方面對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競渡之風尤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節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于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边有合泥作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于門戶上。
宋代,端午節風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在端午節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
明清時期
到到了明代,端午節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兜劬┚拔锫浴吩疲骸拔逶乱蝗罩廖迦眨壹义椥¢|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辈粌H節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北方無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競渡。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
近現代
自民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許多舊的風俗已被人們遺忘了,但端午節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節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端午節列為國家法定假日,規定農歷端午當日放假1天。
2009年5月,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2009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審議并批準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中國“端午節”名列其中。這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2022年4月29日,端午節(車陂龍舟景)、端午節(白廟蛋家游龍),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Ⅹ-5。
【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介紹】相關文章:
屈原寫離騷的背景故事05-27
關于端午節的詩句屈原(精選250句)06-27
關于端午節的古詩屈原(精選60首)06-27
端午節屈原手抄報資料06-12
端午節歌頌屈原的詩歌(通用24首)06-08
端午節紀念屈原古詩詞(精選70首)06-07
屈原 離騷01-05
屈原的離騷05-24
離騷屈原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