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

時間:2024-09-26 00:27:02 韓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

  《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成書于后晉開運二年(945年)。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1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yǎng)于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于公卿間,故相鄭余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尋登進士第。

  宰相董晉出鎮(zhèn)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佐。愈發(fā)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jiān)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zhí)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jié)度使,請愈為行軍司馬。淮、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詔愈撰《平淮西碑》,其辭多敘裴度事。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于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于祿仕。后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仆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參考譯文】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親名叫韓仲卿,不出名不沒有官位。韓愈三歲的時候死了父親,被同族的堂兄撫養(yǎng)。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學習儒家經典很刻苦,不等獎勵來督促。等到考進士的時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間投送,曾擔任過宰相的鄭余慶很欣賞他,積極地稱贊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韓愈就考中了進士。

  宰相董晉出京鎮(zhèn)守大梁,請韓愈作他的巡官。董晉的職員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張建封又請他去做佐官。韓愈說話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諱什么,他的品德專一而正派,不擅長處理一些世俗事務。后來調他去做四門博士,再后來升為監(jiān)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時候,朝廷中分了好幾派,宰相也不好好負責。宮市的弊端很明顯,但諫官們反復提意見皇帝也不接納。韓愈曾經寫了幾千字的文章極力批判這件事,皇帝不聽反而很生氣,把他貶到陽山縣做縣令,后來酌情轉到江陵府作掾曹。

  韓愈說自己覺得自己很有才,但卻常被朝廷排擠貶黜,就寫了一篇《進學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為韓愈很有史學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館修撰(編寫史書)。過了一年,又提升為考功郎中(大概是負責績效考評的人力資源部官員)、知制誥(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為中書舍人。不久又有看著韓愈不順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舊事,說韓愈降職到江陵府期間,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用比較優(yōu)厚的條件招待韓愈,裴均的兒子裴鍔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親,韓愈寫了一篇序文為裴鍔送行,仍然稱呼裴均的字。這種言論在朝廷傳播開來,因為這個韓愈又被貶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擔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任彰義軍節(jié)度使,請韓愈作他的行軍司馬。淮西和蔡這兩個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韓愈隨裴度返回長安,憑借功勞授予他刑部侍郎,還下詔命韓愈撰寫《平淮西碑》,碑文中韓愈多處記述裴度的事跡。而當時最早進入蔡州捉拿吳元濟的是李愬,他的功勞最大,李愬很不服氣。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宮,于是(向憲宗)訴說碑文失實,(憲宗)下詔派人磨掉韓愈所寫的碑文,命令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并刻石。

  韓愈性情寬宏通達,和他人交往,不論人家升沉盛衰,他總不改變態(tài)度。他年輕時和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好,當時兩位還沒有名氣,韓愈不辭寒暑,在公卿之間給他倆說好話,推薦他倆,其中張籍終于考中進士,在仕途上很順利。后來韓愈雖然仕途通達,名聲顯貴,常常在辦完公事有空暇的時候,就(跟他們)談話會餐,論文作詩,和過去一樣。而遇到有權有勢的豪門貴族,就像對待奴仆那樣,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卻很能獎掖鼓勵后進,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雖然有時弄得自己早飯也供應不上,但是仍然和顏悅色毫不介意。他總是把興起名教、弘揚獎勵仁義作為自己的職責。總共(經他)資助內外親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2

  原文

  顏真卿,宇清臣,瑯邪臨沂人也。少勤學業(yè),有詞藻,尤工書。開元中,舉進士,登甲科。事親以孝聞。安祿山逆節(jié)頗著,真卿以霖雨為托修城浚池陰料丁壯儲康實乃陽祿會文士泛舟外池飲酒賦詩。或讒于祿山,祿山亦密偵之,以為書生不足虞也。無幾,祿山果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乃使司兵參軍李平馳奏之。玄宗初聞祿山之變,嘆日:“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得平來,大喜,顧左右日:“朕不識顏真卿形狀何如,所為得如此!“祿山既陷洛陽,殺留守李登、御史中丞盧奕、判官蔣清,遺段子光以三首徇河北。真卿恐搖人心,乃詳謂諸將日:“我識此三人,首皆非也。”遂腰斬子光,密藏三首。異日,乃取三首冠飾,草續(xù)支體,棺斂祭殯,為位慟哭,人心益附。

  肅宗幸靈式,授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代宗嗣位,盧杞專權,忌之,會李希烈①陷希烈汝州,杞乃奏日:“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上從之,初見希烈,希烈養(yǎng)子千余人露刃爭前迫真卿,將食其肉。諸將叢繞謾罵,舉刃以擬之,真卿不動。遽以身蔽之,而麾其眾,眾退,乃揖真卿就館舍。希烈大宴逆黨,召真卿坐,使觀倡優(yōu)斥黷朝政為戲,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希烈慚,亦呵止。希烈既陷汴州,僭偽號,使人問儀于真卿,真卿日:“老夫耄耋矣,曾掌國禮,所記者諸侯朝覲禮耳。”興元元年乃殺真卿。年七十七。

  德宗詔日:“魯郡公顏真卿,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屬賊臣擾亂,委以存諭,拘脅累歲,死而不撓,可贈司徒,仍賜布帛五百端。男頵、碩等喪制終所司奏超授官秩。”《舊唐書·顏真卿傳》

  ①李希烈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譯文

  顏真卿字清臣,瑯琊郡臨沂縣人。顏真卿年少時學習勤奮,有文才,尤其擅長書法。開元年間,被選送應試,考中甲科。侍奉父母以孝聞名。安祿山反意較明顯了,顏真卿以久雨為托詞,修城墻加深護城河,秘密統計健壯男子,儲備糧食;表面卻召集文人,在城外水中乘船游玩、喝酒吟詩。有人向安祿山告發(fā),安祿山也秘密偵察他,認為文人不值得擔心。不久,安祿山果然反叛,河朔都被攻陷;只有平原郡城郭守衛(wèi)都完備,于是派司兵參軍李平飛馬奏報。唐玄宗開始聽說安祿山叛亂,嘆氣說:“黃河以北二十四郡,竟沒有一個忠臣嗎?”得李平來報,很高興,扭頭對侍從說:“我不知道顏真卿相貌怎樣,能夠做得這樣好!”安祿山攻陷了洛陽,殺死了洛陽留守李登、御史中丞盧奕、判官蔣清,派段子光帶著三人的頭來黃河北邊示眾。顏真卿擔心人心動搖,就假裝對各位將領說:“我認識這三個人,頭都不是真的。”于是腰斬了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頭。后來,才取出三人的帽子佩飾,用草續(xù)做成身體四肢,用棺木裝殮祭祀殯葬,立了牌位痛哭,人心因而更加親附。

  肅宗駕臨靈武,授顏真卿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代宗繼位,盧杞專權,忌恨他,適逢李希烈叛變攻占汝州,盧杞于是就上奏說:“顏真卿是全國信服的人,派他曉諭他們,可以不使軍隊勞苦。”皇上同意。顏真卿剛見到李希烈,李希烈的`干兒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搶著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許多將領層層圍住,隨口辱罵,往他的身上揮刀比劃,顏真卿毫不畏懼。李希烈急忙用身體護住他,驅散了那些人,眾人退去,才施禮請顏真卿到住處休息。李希烈大擺宴席犒勞他的爪牙,請顏真卿赴宴,讓他看藝人指責、褻瀆朝廷政事取樂,顏真卿發(fā)怒說:“大人(李希烈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實為宰相,因此稱他為“相公”,意譯為“大人”)是臣下,怎么讓這些人做這種事呢?”拂衣起身離席,李希烈羞愧,也喝令停止。李希烈攻占了汴州,稱帝建國,派人問顏真卿儀式,顏真卿說:“我年紀大了,雖曾經執(zhí)掌國家禮儀,記得的只有諸侯朝拜的禮儀。”興元元年李希烈殺了顏真卿,顏真卿當時77歲。

  唐德宗下詔書說:“魯郡公顏真卿,天生才能品質出眾,公正忠心尤為杰出,侍奉四代皇帝,志向堅貞始終如一,適遇叛賊作亂,朝廷將曉諭(賊寇)的重任委托給他,幾年被拘禁威脅,至死不屈服,可以追贈他為司徒,再賜五百匹布帛。他的兒子顏頵、顏碩等人服喪完畢,主管部門(或主管官吏)奏報破格授予官職。”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3

  原文

  李子通,東海丞人也。少貧賤,以魚獵為事。居鄉(xiāng)里,見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無蓄積。隋大業(yè)末,有賊帥左才相,自號博山公,據齊郡之長白山,子通歸之,以武力為才相所重。有鄉(xiāng)人陷于賊者,必全護之。時諸賊皆殘忍,唯子通獨行仁恕,由是人多歸之,未半歲,兵至萬人。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絕淮,與杜伏威合,尋為隋將來整所敗。子通擁其余眾奔海陵,得眾二萬,自稱將軍。初,宇文化及以隋將軍陳棱為江都太守,子通率師擊之。棱南求救于沈法興,西乞師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屯清流,法興保楊子,相去數十里間。子通納言毛文深進計,募江南人為部曲,詐為法興之兵,夜襲伏威。伏威不悟,恨法興之侵己,又遣兵襲法興。二人相疑,莫敢先動。子通遂得盡銳攻陷江都,陳棱奔于伏威。子通入據江都,盡虜其眾,因僭即皇帝位,國稱吳,建元為明政。丹陽賊帥樂伯通率眾萬余來降,子通拜尚書左仆射。更進擊法興于廢亭,斬其仆射蔣元超,法興棄城宵遁,遂有晉陵之地。獲法興府掾李百藥,引為內史侍郎,使典文翰;以法興尚書左丞殷芊為太常卿,使掌禮樂。由是隋郡縣及江南人士多歸之。后伏威遣輔公柘攻陷丹陽,進屯溧水。子通擊之,反為公柘所敗。又屬糧盡,子通棄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盡歸伏威。子通鳩集亡散得二萬人襲沈法興于吳郡破之率其官屬都于余杭東至會稽,南至千嶺,西距宣城,北至太湖,盡有其地。未幾,杜伏威遣其將王雄誕攻之,大戰(zhàn)于蘇州,子通敗績,窮蹙請降,伏威執(zhí)之送京師,高祖不之罪,禮賜甚厚。

  (選自《舊唐書·卷五十六·李子通傳》,有刪改)

  譯文

  李子通是東海郡丞縣人。小時候生活貧窮,地位低下,靠捕魚打獵為生。居住在鄉(xiāng)里,看到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提著重物,他一定會幫助。他生性喜歡施舍,家里沒有積蓄的財產。隋朝大業(yè)末年,有一個叛軍首領叫左才相,他自封為博山公,占據齊郡的長白山,李子通歸順了他,憑借武力被才相看重。有鄉(xiāng)人被叛軍抓住,他一定會全力保護他們。當時各路叛軍都很殘忍,只有李子通施行仁愛寬容的政策,因此人們大多歸順他,不到半年,軍隊達到上萬人。左才相漸漸忌妒他的才能,李子通自己離開,趁機渡過淮河,和杜伏威會合,不久被隋將來整擊敗。李子通帶領他余下的軍隊逃向海陵,得到軍隊二萬人,自稱將軍。當初,宇文化及派隋朝將軍陳棱擔任江都太守,李子通率領軍隊進攻他。陳棱向南向沈法興求救,又向西向杜伏威請求援軍,二人各自帶領軍隊到來,杜伏威在清流屯兵,沈法興保衛(wèi)楊子,兩軍相距數十里。李子通接受毛文深的建議,招募江南人作為軍隊,假稱是沈法興的軍隊,趁夜襲擊杜伏威。杜伏威沒有料到這是個圈套,痛恨沈法興侵犯自己,又派遣軍隊襲擊沈法興。二人互相猜疑,都不敢先行動。李子通于是完全得到精銳軍隊攻陷了江都,陳棱投奔杜伏威。李子通占據江都,全部俘虜了他的軍隊,于是超越自己的身份登上皇帝大位,建立國號稱吳,建立初始年號為明政。丹陽叛軍主帥樂伯通率領軍隊一萬多人來投降,李子通封他做尚書左仆射。又在虞亭進攻沈法興,斬殺他的仆射蔣元超,沈法興放棄城池連夜逃跑,于是占有晉陵這片地盤。他抓獲沈法興府中的屬官李百藥,讓他做內史侍郎,掌管文翰工作;用沈法興的尚書左丞殷芊做太常卿,讓他掌管禮樂制度。從此隋朝各郡縣以及江南人士大多歸順他。后來杜伏威派遣輔公柘攻陷丹陽,進占溧水。李子通向他進攻,反而被輔公柘擊敗。又恰逢糧食耗盡,于是李子通放棄江都,在京口防御,江西的`地盤都歸杜伏威所有。李子通糾集逃亡離散的軍隊,得到二萬人,在吳郡襲擊沈法興,擊敗了他,率領他的官屬在余杭建都。東到會稽,南到千嶺,西到宣城,北到太湖的大片土地,都歸他所有。李子通稱王沒有多久,杜伏威派遣自己的將領王雄誕攻打他,在蘇州展開一場大戰(zhàn)。李子通被打敗,形勢窘迫請求投降,杜伏威抓住他押送到京城,高祖沒有處罰他,(反而給他的)賞賜很優(yōu)厚。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4

  舊唐書·王丘傳

  原文:

  王丘,光祿卿同皎從兄子也。父同晊,左庶子。丘年十一,童子舉擢第,時類皆以誦經為課,丘獨以屬文見擢,由是知名。弱冠,又應制舉,拜奉禮郎。丘神氣清古,而志行修潔,尤善詞賦,族人左庶子方慶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稱薦之。長安中,自偃師主簿擢第,拜監(jiān)察御史。

  開元初,累遷考功員外郎。先是,考功舉人,請托大行,取士頗濫,每年至數百人,丘一切核其實材,登科者僅滿百人。議者以為自則天已后凡數十年,無如丘者,其后席豫、嚴挺之為其次焉。三遷紫微舍人,以知制誥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轉吏部侍郎。典選累年,甚稱平允。擢用山陰尉孫逖、桃林尉張鏡微、湖城尉張晉明、進士王泠然,皆稱一時之秀。俄換尚書左丞。

  十一年,拜黃門侍郎。其年,山東旱儉,朝議選朝臣為刺史以撫貧民,制曰:“昔咎繇與禹言曰:‘在知人,在安人。’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載,乾乾夕惕,無忘一日。而長吏或不稱蒼生或未寧深思循良以矯過弊仍重諸侯之選。”于是以丘為懷州刺史,又以中書侍郎崔沔等數人皆為山東諸州刺史。至任,皆無可稱,唯丘在職清嚴,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選事,入為尚書左丞。丁父憂,去職,服闋。拜右散騎常侍,仍知制誥。

  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書令蕭嵩與丘有舊,將薦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辭,且盛推尚書右丞韓休。及休作相,遂薦丘代崔琳為御史大夫。丘既訥于言詞,敷奏多不稱旨。俄轉太子賓客,襲父爵宿預男,尋以疾拜禮部尚書,后致仕。

  丘雖歷要職,固守清儉,未嘗受人饋遺,第宅輿馬,稱為敝陋。致仕之后,藥餌殆將不給。上聞而嘉嘆,下制曰:“王丘夙負良材,累升茂秩,比緣疾疹,假以優(yōu)閑。聞其醫(yī)藥靡給,久此從宦,遂無余資。持操若斯,古人何遠!其俸祿宜全給,式表殊常之澤,用旌貞白之吏。”天寶二年卒,贈荊州大都督。(《舊唐書》)

  譯文:

  王丘,是光祿卿王同皎的堂兄的兒子。父親王同晊,左庶子。王丘十一歲時,應童子科考試登第,當時所有的童子都是以背經文應試,只有王丘獨以文章考中,因此知名。他二十歲時,又應試中舉,拜奉禮郎。王丘神氣清古,而且志行修潔,特別善于詞賦。族人左庶子王方慶和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稱贊推薦他。長安年中,他由偃師主簿提拔,拜監(jiān)察御史。

  開元初年,調任考功員外郎。原先,考功舉人,開后門拉關系盛行,取士很濫,每年達數百人之多。王丘一一復核材料,登科的僅只有一百人。評議的人認為,從武則天以后共幾十年,沒有能比得上王丘的,在他之后的席豫、嚴挺之也比不上他。王丘三任紫微舍人,以主管制誥的勤謹,加朝散大夫之職,又調任吏部侍郎。選拔人才多年,都很公平恰當,他提拔任用了山陰縣尉孫逖、桃林縣尉張鏡微、湖城縣尉張晉明、進士王泠然,都被世人稱為一時之秀。不久換職尚書左丞。

  開元十一年,王丘任黃門侍郎,那一年,山東大旱歉收,朝廷從朝臣中選刺史去安撫貧民,下旨道:“古代咎繇對大禹說:‘在知人,在安人。’這都是說心上想著國家的根本,光大帝業(yè),小心謹慎,無一日遺忘。但是長吏中有不稱職的',百姓中有不能安生的,朕深思依循良好的政治,來矯正過失,依舊要很重視諸侯的選拔。”這樣就派王丘為懷州刺史,又派中書侍郎崔沔等數人都去任山東諸州的刺史。到任,皆沒有什么可稱道的,只有王丘在職清廉嚴明,官民又敬又畏。不久,又分管吏部選拔人才的工作,入臺閣任尚書左丞。父喪去職,期滿,拜右散騎常侍,仍管天子的詔書等制誥之事。

  開元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書令蕭嵩與王丘有老交情,將推薦王丘任宰相,王丘得知堅決辭謝,并且極力推薦尚書右丞韓休。到韓休做了宰相,便推薦王丘代崔琳任御史大夫。王丘因不善言辭,奏對多不稱皇上的心意。不久調任太子賓客,襲父爵為宿預男。不久帶病拜任禮部尚書,后告老還鄉(xiāng)。

  王丘雖然歷任要職,但卻固守清廉,從不受人饋送,住宅車馬,均是很敝陋的。辭官歸田以后,病了連吃藥的錢都有困難。皇上聞知而贊嘆,下書道:“皇帝下令說:“王丘一向富有才華,多次升遷擔任了重要的官職,近來由于生病,才準許他辭官過安閑的生活。聽說他醫(yī)藥供應不上,長期做官,竟沒有剩余的財產。像這樣持守節(jié)操,離古圣人有多遠呢!王丘俸祿,應當全給,以此來表示殊常的待遇,用來表彰廉潔之吏。”天寶二年去世,追贈荊州大都督。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5

  舊唐書

  原文

  張鎰,蘇州人,朔方節(jié)度使齊丘之子也。以門蔭授左衛(wèi)兵曹參軍。遷屯田員外郎,轉祠部、右司二員外。母憂居喪有聞,免喪,除司勛員外。大歷五年,除濠州刺史,為政清凈,州事大理。乃招經術之士,講訓生徒,比去郡,升明經者四十余人。李靈曜反于汴州,鎰訓練鄉(xiāng)兵,嚴守御之備,詔書褒異,加侍御史、沿淮鎮(zhèn)守使。德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尋除河中晉絳都防御觀察使。到官數日改汴滑節(jié)度觀察使兼御史大夫以疾辭逗留于中路征入養(yǎng)疾私第未幾拜中書侍郎集賢殿學士修國史。

  盧杞忌鎰名重道直,無以陷之,以方用兵西邊,杞乃偽請行,上固以不可,因薦鎰以中書侍郎為鳳翔隴右節(jié)度使代朱泚,與吐蕃相尚結贊等盟于清水。將盟,鎰與結贊約各以二千人赴壇所,執(zhí)兵者半之,列于壇外二百步;散從者半之,分立壇下,鎰與結贊升壇為盟。初,約漢以牛,蕃以馬為牲,鎰恥與之盟,將殺其禮,乃請結贊曰:“漢非牛不田,蕃非馬不行,今請以羊豕犬三物代之。”結贊許諾。時塞外無豕,結贊請以羝羊,鎰出犬、白羊,乃坎于壇北刑之,雜血一器而歃。

  盟畢,結贊請鎰就壇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為誓,誓畢,復升壇飲酒。獻酬之禮,各用其物,以將厚意而歸。

  德宗將幸奉天,鎰竊知之,將迎鑾駕,具財貨服用獻行在。李楚琳者,嘗事朱泚,得其心。軍司馬齊映等密謀曰:“楚琳不去,必為亂。”乃遣楚琳屯于隴州。楚琳知其謀,乃托故不時發(fā)。鎰始以迎駕心憂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不促其行。鎰修飾邊幅,不為軍士所悅。是夜,楚琳遂與其黨王汾、李卓、牛僧伽等作亂。鎰夜縋而走,出鳳翔三十里,及二子皆為候騎所得,楚琳俱殺之。尋贈太子太傅,葬事官給。

  (節(jié)選自《舊唐書﹒張鎰傳》)

  譯文

  張鎰,蘇州人,是朔方節(jié)度使齊丘的兒子。因為先輩的余蔭被授予左衛(wèi)兵曹參軍。升任屯田員外郎,又轉任祠部、右司二員外。母親去世,他在家守喪有名望,被免除服喪,被授予司勛員外。大歷五年,被授予濠州刺史,為政清廉干凈,州里的事物得到很好的治理。于是他招來懂得經書學問的的人,為學生做講解培訓,等到他離開當地時,因為懂經意而被選為士的的人達到四十多人。李靈曜在汴州造反,張鎰訓練鄉(xiāng)兵,嚴格加強了防守抵御的準備,皇上搬詔特別嘉獎,加封侍御史、沿淮鎮(zhèn)守使。德宗即位,招到京城授予吏部侍郎,不久又被任命河中晉絳都防御觀察使。上任幾天之后又改任滑節(jié)度觀察使、兼御史大夫,因為患病辭去官職,在路途中停留了一段時間,被召回京城,在自己家里養(yǎng)病。不久,被授予中書侍郎、集賢殿學士,編修國史。

  盧杞忌恨張鎰名氣大行為正直,又沒有辦法陷害他,因為西邊正用兵打仗,盧杞就假裝請求前往,皇上堅持認為不可以,于是推薦張鎰憑中書侍郎的.身份作為鳳翔隴右節(jié)度使來取代朱泚。與吐蕃相尚結贊等人在清水結盟。將要舉行結盟儀式,張鎰和結贊約定各帶二千人趕赴祭壇所在地,有一半人帶著兵器,在祭壇外二百步遠排列;散開另一半跟隨的人,分別站在祭壇下,張鎰和結贊登上祭壇結盟。開始的時候,雙方約定漢人用牛,吐蕃人用馬來作為祭禮供品,張鎰認為中原與吐蕃結盟是恥辱的,準備降低這個禮儀的規(guī)格,于是請求結贊說:“漢人沒有牛就不能種田,吐蕃人沒有馬就不能行路,請求用羊、豬、狗三種家畜來代替牛馬。”結贊同意了。當時塞外沒有豬,結贊請求用羝羊來代替,張鎰拿出狗和白羊,于是在祭壇的北邊修筑臺子殺了這些牲禮,把這些動物的血混在一個器皿里然后抹在嘴唇上。

  會盟結束,結贊請張鎰到祭壇西南角的供佛的帳篷里焚香立誓,結束后,又登上祭壇飲酒。雙方獻出給對方的禮物,都用自己的物產,用來讓對方帶著彼此的深厚的情義回去。

  德宗將要駕臨奉天,張鎰私下里知道了,準備迎接皇上,準備了一些財物用品要獻給皇上下榻的地方。李楚琳曾經侍奉朱泚,知道他的想法。軍司馬齊映等人密謀說;“楚林不離開,一定會造反。”于是派楚林到隴州駐守。楚林了解這個計謀的用意,于是找借口不按時出發(fā)。張鎰起初因為迎接皇上而心中憂慮惶惑,認為楚林會接受命令離開,也就沒有特別的督促他行動。張鎰過于追求迎駕活動的細節(jié),不被軍隊里的人喜歡。當天晚上,楚林就和他的同黨王汾、李卓、牛僧伽等發(fā)起叛亂。張鎰連夜用繩子從城墻上順下來逃跑,出了鳳翔三十里,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等在那里的騎兵抓獲,楚林把他們都殺了。不久朝廷追贈張鎰太子太傅,喪事由公家出財物辦理。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6

  原文

  高儉,字士廉,渤海蓚人。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并稱先達,與士廉結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游,謫為朱鳶主簿。事母以孝聞,嶺南瘴癘,不可同行,留妻鮮于氏侍養(yǎng)。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問,北顧彌切。嘗晝寢,夢其母與之言,宛如膝下,既覺而涕泗橫集。明日果得母訊,議者以為孝感之應。貞觀元年,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惡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親扶侍杖頭掛食遙以哺之士廉隨方訓誘風俗頓改秦時李冰守蜀,導引汶江,創(chuàng)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側者,頃直千金,富強之家,多相侵奪。士廉乃于故渠外別更疏決,蜀中大獲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辭人,以為文會,兼命儒生講論經史,勉勵后進。蜀中學校粲然復興。蜀人朱桃椎者,淡泊為事,隱居不仕,披裘帶索,沉浮人間。士廉每令存問,桃椎見使者,輒入林自匿。近代以來,多輕隱逸,士廉獨加褒禮,蜀中以為美談。五年,入為吏部尚書。山東人士好自矜夸,雖復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女適他族,必多求聘財。太宗惡之,以為甚傷教義,乃詔士廉刊正姓氏。于是普責天下譜諜,仍憑據史傳,考其真?zhèn)危屹t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撰為《氏族志》。及書成,凡一百卷,詔頒于天下,賜士廉物千段。十九年,太宗伐高麗,皇太子定州監(jiān)國,士廉攝太子太傅,仍典朝政。皇太子下令曰:“攝太傅士廉,朝望國華,儀刑攸屬,寡人忝膺監(jiān)守,實資訓導。比日聽政,常屈同榻,庶因諮白,少祛蒙滯。但據案奉對,情所未安,所司宜別以一案供太傅。”士廉固讓不敢當。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問之。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師崇仁里私第,時年七十二。贈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謚曰文獻。

  譯文

  高儉,字士廉,是渤海蓚人。高士廉年少時有才識氣度,廣泛涉獵文史書籍。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前輩,與高士廉結為忘年之交,從此在王公大臣間(名聲)很盛。隋軍攻打遼,當時兵部尚書斛斯政逃到高麗,高士廉因為與他有交往而獲罪,被貶為朱鳶主簿。他侍奉母親以孝順聞名,嶺南有瘴氣,不能同行,就留下妻子鮮于氏侍奉贍養(yǎng)。高士廉長期在南方,不知道母親的情況,北還的心情愈加迫切。曾經早上睡覺,夢到他母親和他說話,就好像在依于母親膝下,醒來后已經淚流滿面。第二天果然得到母親的消息,議論的人認為這是孝心的感應。貞觀元年,轉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蜀地風俗輕浮,害怕鬼怪、厭惡疾病,父母生病有生命危險的,兒女大都不親自侍奉,在杖頭掛著食物,遠遠的喂食。高士廉根據當地情況加以訓導,風俗頓時有所改觀。秦代時李冰治理蜀地,導引汶江,開創(chuàng)了灌溉的便利,到現在在水邊的土地,一頃價值千金,富強的人家,多相謀求占據。高士廉就在原水渠外另行疏浚開通新河,蜀中大獲灌溉的便利。又在閑暇之日招引文人,舉行文會,同時命令儒生講論經史,勸勉鼓勵后輩學生。蜀中的學校大為復興。蜀人朱桃椎,淡泊寡欲,隱居不做官,身披裘衣腰扎粗繩,浪跡民間。高士廉常常派人去問候,朱桃椎看到使者就躲進樹林。近代以來,多輕視隱士,唯獨高士廉禮遇他們,在蜀中傳為美談。貞觀五年,入朝做吏部尚書。崤山以東的人士喜歡自我夸耀,雖然已經接連幾代的`衰敗了,依然倚仗他們的舊有門第,女兒嫁給別族的人,一定會多多索取聘禮。唐太宗厭惡這件事,認為對教化十分有害,就下詔讓高士廉修訂姓氏。于是他普遍搜集天下各姓的譜牒,并依據史書,考訂它的真?zhèn)危屹t之人褒獎進用,違逆之人貶謫,編撰成《氏族志》。到了書編修完成,共有一百卷,皇帝下詔頒行天下,賞賜高士廉物千段。十九年,太宗攻打高麗,皇太子在定州監(jiān)管國事(代管國事),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一職,并職掌朝政。皇太子下令說:“代理太傅高士廉,是朝中有聲威的杰出大臣,可以作為永久的楷模。寡人慚愧受任監(jiān)管國事,確實借助于他的訓導。近來我聽政,常常委屈他跟我同坐一榻,希望趁機向他咨詢,稍微去除我的蒙昧無知。然而讓他依憑桌案應對,我心里有所不安,有關部門也應另備一個桌案供太傅使用。”高士廉堅決推辭不敢承當。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太宗親臨他的宅第問候他。二十一年正月壬辰,死于京師崇仁里私宅,時年七十二。追贈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謚曰文獻。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7

  原文

  馬周,字賓王,清河茌平人也,少孤貧好學,尤精《詩》、《傳》,落拓不為州里所敬。武德中,補博州助教,日飲醇酒,不以講授為事。刺史達奚恕屢加咎責,周乃拂衣游于曹、汴,又為浚儀令崔賢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長安。宿于新豐逆旅,主人唯供諸商販而不顧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主人深異之。至京師,舍于中郎將常何之家。

  貞觀五年,太宗令百僚上書言得失。常何以武吏不涉經學,周乃為何陳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問何,何答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具草也。每與臣言,未嘗不以忠孝為意。”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間,遣使催促者數四。及謁見,與語甚悅,令直(注)門下省。六年,授監(jiān)察御史,奉使稱旨。帝以常何舉得其人,賜帛三百匹。

  周有機辨,能敷奏,深識事端,動無不中。太宗嘗曰:“我于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中書侍郎岑文本謂所親曰:“吾見馬君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榷古今,舉要刪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亡倦。昔蘇、張、終、賈,正應此耳。然鳶肩火色,騰上必速,恐不能久耳。”十五年,遷治書侍御史,兼知諫議大夫,又兼檢校晉王府長史。十八年,遷中書令。太宗伐遼東,令周與高士廉、劉洎留輔皇太子。太宗還,以本官攝吏部尚書。二十一年,加銀青光祿大夫。太宗嘗以神筆賜周飛白書曰:“鸞鳳凌云,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

  周病消渴,彌年不瘳。時駕幸翠微宮,敕求勝地,為周起宅,每令尚食以膳供之,太宗躬為調藥,皇太子親臨問疾。周臨終,索所陳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慨然曰:“管、晏彰君之過,求身后名,吾弗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太宗為之舉哀,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節(jié)選自《舊唐書馬周傳》)

  注:直,譯為“進入”。

  譯文

  馬周字賓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時成了孤兒,家里貧窮。他十分喜愛學習,特別精通《詩經》及相關注疏。性格開朗豪邁,鄉(xiāng)里的人都不敬重他。武德年間,他被補授博州助教,每天飲醇酒,不把助教講授當做正事。刺使達奚恕多次責怪他,馬周于是離去,游歷于曹州、汴州,途中被浚儀縣令崔賢首侮辱,于是心中悲憤不已,又向西邊長安而去。住在新豐旅店,旅店的主人只招待各位商人卻不照顧馬周,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閑地在那自斟自飲,主人對此感到奇怪。他到了長安,住在中郎將常何家中。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百官談論朝政得失。常何是一個武將,沒有什么學問,馬周為他分類條目寫了20多件事,讓他把這些奏報上去,都是切中事務的。太宗對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便問常何,常何說:“這不是我所能想出來的,這都是家中的門客馬周所寫的,他每每和我談話,總是把忠孝作為原則。”唐太宗就召見馬周,過一會兒還未到,太宗多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馬周前來拜見,太宗與他談話談得非常高興,下詔讓他入門下省。第二年,又拜馬周為監(jiān)察御史,奉命出使,很合皇上旨意。唐太宗因為常何舉薦而得到馬周這個人才,就賜給常何三百匹絲帛。

  馬周機敏、有辯才、善于陳述奏章,很明白事情的'起源根由,說什么都很恰當合適。太宗曾說:“我一時不見馬周就想他。”岑文本對他親近的人說:“我看馬周評論時事很多,引用例證,贊同或考證古今條文,提取綱要刪減繁蕪,文采洋溢切合事理,沒有一字可以再增刪,聽起來洋洋灑灑,能使人忘卻疲倦。蘇秦、張儀、終軍賈儀正是這樣啊。然而他兩肩上聳,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長久。”貞觀十五年,馬周升任治書侍御史,兼知諫議大夫職務,又兼任檢校晉王府長史。貞觀十八年,他又升遷中書令。唐太宗遠征遼東,命令馬周與高士廉、劉洎留下來輔佐太子。等到太宗回來,馬周又在本來官職之外兼任吏部尚書。貞觀二十一年,加封馬周為銀青光祿大夫。唐太宗曾經用飛白書賜給馬周,上面寫著:“鸞鳳直沖霄漢,一定要憑借羽翼;輔佐所要寄托依靠的,確實在于盡忠盡力的人才。”

  馬周患消渴病,多年不好。當時太宗駕臨翠微宮,下令尋找好地方為他建造宅第,經常讓御廚為他備飯,唐太宗又親自為他調藥,太子也親自前去探視。馬周要來原來上的奏章草稿一卷,親手燒掉,他感慨地說道:“管仲、晏子顯露君主的過失,博取身后的名聲,我不這樣做。”貞觀二十二年去世,年僅48歲。唐太宗為他哀悼,追贈他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韓愈傳文言文翻譯09-26

韓愈傳文言文及翻譯07-24

韓愈傳文言文閱讀翻譯09-25

韓愈師說翻譯11-01

師說韓愈的翻譯05-17

韓愈《晚春》原文及翻譯09-30

韓愈早春翻譯賞析03-04

韓愈傳原文翻譯06-22

韓愈傳原文及翻譯08-28

韓愈的師說原文翻譯05-2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一本久久久久久久一次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五月定向久久可爱视频 | 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不卡 | 五月丁香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片91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