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全文

時間:2023-07-13 12:11:04 玉華 韓愈 我要投稿

韓愈《師說》全文(附鑒賞+教學設計)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韓愈《師說》全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點擊對應目錄可以直接查閱哦!)

韓愈《師說》全文(附鑒賞+教學設計)

▼目錄▼
【1】作品原文【6】末段教學意義
【2】譯文及注釋、文言現象【7】作品、作者簡介
【3】創作背景【8】教學設計
【4】作品鑒賞【9】教學反思
【5】寫法總述【10】讀后感

  作品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及注釋、文言現象: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沒有被時代的風氣所影響,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注釋

  學者:求學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

  《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是故:因此,所以。

  無:沒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師道:從師的傳統。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出人:超出一般人。

  猶且:尚且,還。

  眾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動。

  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志。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百工:各種手藝。

  相師:拜別人為師。

  族:類。

  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年相若:年歲相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復:恢復。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這類。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幾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術業有專攻:在業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貽:贈送,贈予。

  文言現象

  一、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詞,這)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標志)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指前面的“六藝經傳”,譯為它們。這是賓語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道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翻譯為“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詞,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揣測)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乎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名詞,傳文)

  無

  ①孰能無惑:(沒有)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

  焉

  ①則恥師焉:(他們)

  ②或師焉或不焉:(助詞:不譯)

  ③猶且從師而問焉:(兼詞:于之)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惑: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習,使……學習)

  四、古今異義

  ⒈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⒊.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并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⒋.(無)貴無賤

  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氣

  今:道理

  ⒍.(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7.圣人無(常)師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⒑今之(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人

  ⒒(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了

  今:初級正規教育學校。

  五、賓語前置

  1、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

  1、學于余。

  2、恥學于師。

  3、師不必賢于弟子。

  六、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七、被動句

  1、不拘于時

  八、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或師焉,或否焉 (“否”后省“師”)

  6 、生乎吾前(者)

  九、重點背誦句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返回目錄>>>

  創作背景: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主張“文以載道”,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作品鑒賞:

  (一)文學鑒賞

  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不拘于時”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在作者的論說文中,《師說》是屬于文從字順、平易暢達一類的,與《原道》一類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顯然有別。但在平易暢達中仍貫注著一種氣勢。這種氣勢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和嚴密的邏輯所形成的奪人氣勢。作者對自己的理論主張高度自信,對事理又有透徹的分析,因而在論述中不但步驟嚴密,一氣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關鍵處用極概括而準確的語言將思想的精粹鮮明地表達出來,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給讀者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頂接,論述從師學道的基礎上,結尾處就勢作一總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圣人無常師”一段,于舉孔子言行為例之后,隨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從“無常師”的現象一下子引出這樣透辟深刻的見解,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其次是硬轉直接,不作任何過渡,形成一種陡直峭絕的文勢。開篇直書“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已見出奇;中間批判不良風氣三小段,各以“嗟乎”、“愛其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發端,段與段問,沒有任何承轉過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這種轉接發端,最為韓愈所長,讀來自覺具有一種雄直峭兀之勢。

  此外,散體中參入對偶與排比句式,使奇偶駢散結合,也有助于加強文章的氣勢。

  (二)分句賞析

  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理解韓愈以儒家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目的就是要恢復自孟子后已“失其傳”的儒家道統。正因為如此,他把“傳道”視為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受業”“解惑”,都與此有關:“業”即“道之文”,指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經典;而“解惑”也是為了“明道”。由此可見,“師道”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個判斷就是上述內容的高度概括。

  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的理解。

  有人認為這句話反映了韓愈輕視勞動人民的階級偏見。但有人認為不能這樣看,因為這句話所在的第2段,都是貶斥上層“士大夫之族”,褒揚“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齒”句的主語“君子”,是指韓愈貶斥的上層“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韓愈自己。韓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對比,貶前者,褒后者,當然不會把自己列入所謂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齒”只是對恥于從師的君子的諷刺,而沒有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輕視。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作為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三)名家點評

  唐代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詞,愈以是得狂名。 又《答嚴厚輿論師道書》:言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人之所見有異同,吾子無以韓責我。

  宋代

  朱熹《朱子考異》:余觀退之《師說》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其言非好為人師者也。學者不歸子厚,歸退之,故子厚有此說耳。

  黃震《黃氏日抄》:前起后收,中排三節,皆以輕重相形。初以圣與愚相形,圣且從師,況愚乎?次以子與身相似,子且擇師,況身乎?次以巫醫、樂師、百工與士大夫相形,巫、樂、百工且從師,況士大夫乎?公之提誨后學,亦可謂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則自然而成者也。

  元代

  程端禮《昌黎文式》:此篇有詩人諷喻法,讀之自知師道不可廢。

  明代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昌黎當時抗師道,以號召后輩,故為此倡赤幟云。

  清代

  蔡世遠《古文雅正》:師道立則善人多。漢世經學詳明者,以師弟子相承故也。宋代理學昌明者,以師弟子相信故也。唐時知道者,獨有一韓子,而當時又少肯師者,即如張文昌、李習之、皇甫持正,韓子得意弟子也,然諸人集中亦鮮推尊為師者,況其它乎?以此知唐時氣習最重,故韓子痛切言之。唐學不及漢宋者,亦以此也。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題易迂,就淺處指點,乃無一點迂氣。曾、王理學文,似未解此。又云:以眼前事指點化誨,使人易知,頗與《諱辯》一例。

  孫琮《山曉閣選唐大家韓昌黎全集》:大意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師,故一起提出師之為道,以下便說師無長幼貴賤,惟人自擇。借寫時人不肯從師,歷引童子、巫醫、孔子喻之,總是欲其能自得師。勸勉李氏子蟠,非是訾議世人。

  愛新覺羅·玄燁《古文淵鑒》引洪邁:此文如常山蛇勢,救首救尾,段段有力,學者宜熟讀。

  林云銘《韓文起》:其行文錯綜變化,反復引證,似無段落可尋。一氣讀之,只覺意味無窮。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通篇只是“吾師道也”一語,言觸處皆師,無論長幼貴賤,惟人自擇。因借時人不肯從師,歷引童子、巫醫、孔子喻之,總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師,不必謂公慨然以師道自任,而作此以倡后學也。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師者,師其道也,年之先后,位之尊卑,自不必論。彼不知求師者,曾百工之不若,烏有長進哉!《說命》篇曰:“德無常師。”朱子釋之,以為天下之德,無一定之師,惟善是從。則凡有善者,皆可師,亦此意也。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古文約選》:自“人非生而知之者”至“吾未見其明也”,言解惑。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至“如是而已”,言授業。而皆以傳道貫之,蓋舍授業無所謂傳道也。

  浦起龍《古文眉詮》:柳子謂韓子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作《師說》,故知“師道不傳”及“恥”“笑”等字,是著眼處。世不知古必有師,徒以為年不先我,以為不必賢于我,風俗人心,澆可知已。韓子見道于文,起衰八代,思得吾與,借李氏子發所欲言,不敢以告年長而自賢者,而私以告十七歲人,思深哉。

  何焯《義門讀書記》引李鍾倫:“無貴無賤”,見不當挾貴;“無少無長”,見不當挾長;“圣人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見不當挾賢。后即此三柱而申之。童子之師是年不相若者,引起世俗以年相若相師為恥;巫醫、樂師、百工是無名位之人,引起世俗以官位不同相師為恥,而語勢錯綜,不露痕也。

  返回目錄>>>

  寫法總述:

  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反復論證,并輔之以感嘆句來加強說服力。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后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同”中有“變”,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一)分析

  《師說》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正反對比,事實充分,說理透徹,氣勢磅礴,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從歷史事實“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能“傳道受業解惑”、學者定會遇到疑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三個方面證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于老師的年長年少,作者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明確了擇師的標準。接著就從三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人們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指出了他們在“從師”問題上的不同態度,點明了從師學習的重要。作者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擇師標準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論斷。為了證明這一論斷,作者選擇了孔子的言行來作證。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說了。而且作者雖只用了寥寥數語,而孔子的言行卻寫得具體,因而很有說服力。這樣,文章以其鮮明的中心、清晰的層次,充分的說理體現了邏輯思維的嚴密。

  (二)構思

  《師說》堪稱美文極品。

  《師說》以抽象思維為主,闡述的是生活中事,對人類的健康發展有著永遠的意義《師說》的語言推理嚴謹,風格冷俊。《師說》的態度是批評教誨。

  但它們的成功絕不是這些零零碎碎的個別現象所能形成的。應該是諸多方面在矛盾意識、人性意識、意境意識的統帥下,以思維單元為一般規律所組成的有機體。

  《師說》:

  一師說(話題):古之學者必有師(歷史地位)/傳道受業解惑(作用職責)

  從師(闡述):人非生而知之(小話題)/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庸知年之先后(小結論)

  師道(結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以上是第一段,全文總話題,“師說”。

  二 第二段是論述的核心部分,以對比論證為主,寫不同的師道、不同的做法,得到的不同結果。

  師道:師道不傳(話題)/古之圣人//今之眾人/圣益圣,愚益愚(結論)

  從師:今之眾人(話題)/對子女//對自己/小學大遺(結論)

  今之眾人(話題)/巫醫百工//士大夫族/師道不復可知矣(結論)

  三 第三段是全文的結論,照應首段“師說”,“師不必賢于弟子”。

  師說:圣人無常師(話題)/孔子從師(闡述)/師不必賢于弟子(結論)

  “圣人無常師”照應“古之學者必有師”,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照應“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個段落的內容,形式上構成一種回環美(師說——從師——師道/師道——從師——師說),內容上說理更加嚴密,環環相扣,起于“師說”,結于“師說”。

  四 第四段只是一個交代,說明寫作緣由和目的。

  全文重點說明,只有不斷學習,才會不斷提高。批判了“恥學于師”及“群聚笑之”的不良風氣。同時在對老師的作用或職責的界定上,也一直為后人所稱頌。“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關鍵是“傳道受業解惑”的邏輯關系。“解惑”即解答個別問題,“受業”指傳授系統知識,“傳道”則具有更高境界的意義,強調應用能力(素質)的形成。

  一般肢解文章的方法,僅限于“解惑”“受業”,而“道”的形成則完全靠學生自己的“悟性”,明確了“三個意識”的重要意義,和“兩個單元”的一般規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傳道”,才能使學生在能力形成方面,有想對明確的思路。這一飛躍就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不再迷茫,不再困惑,不再有登天無路、下地無門的不知所措。

  末段教學意義:

  《師說》的末段一般認為是一篇結構完整的議論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記或跋,作者對寫作緣起做簡單的說明,為了鼓勵自己的學生“不拘于時,學于余”而做,亦或僅僅是作者發表議論的一個契機,一個借口。可是如果我們認真聯系前文,就會發現末段與第三段內容上緊密相承,是全文意義結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某一視角看,這看似無足輕重的地方,確實全文的文眼,忽略了這一文眼,全文猶如未點睛之龍,僅僅有其形,而缺少生動真切之感。 首先,末段李氏子蟠從師學習的事例,是全文最重要的論據,在意義上是前文論述的再遞近。

  《師說》起筆,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緊接著對老師的職責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并對如何擇師也提出獨到見解:“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第一段的理性陳述完畢,第二段以感慨發端,對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浮靡之風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盡吐不平之氣,也指明了文章的現實意義。

  作品、作者簡介:

  (一)作品簡介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復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返回目錄>>>

  韓愈《師說》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正確認識文章中“尊師”“重道”的觀點。

  2、積累“傳”“師”“從”等多義詞用法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鑒賞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教學重點】

  1、正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中“師”與“道”的內涵。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方法】

  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解題,感知全文,解讀第一段。

  【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1、先秦散文──漢魏晉散文──唐代散文

  2、單元提示,唐代散文三種形式:說、賦、疏、傳

  二、文本感知

  1、解題(板書課題):師說(談談從師的道理。說,一種文體。)

  2、作者(投影顯示)

  ①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古文運動,文章要像先秦兩漢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麗文章;“言貴創新,詞必己出”“唯陳言之務去”。經過韓、柳等人的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

  3、誦讀指導(音頻播放)

  ①音頻聽讀一遍,展示注音,學生標注字音,重點詞。②學生自讀一遍,注意節奏。③指明一學生讀一遍。糾正字音。

  4、解讀第一段

  ①學生結合注解自學第一段,找出難解文言詞句

  ②教師討論糾正詞義、句意。

  三、背誦指導

  1、梳理第一段結構

  〖板書〗┌傳道受業解惑┐

  ┌必要性“古之學者必有師”│(因果論證)│

  闡述從師的道理│(為什么)└否則惑之不解┘

  (中心論點)└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怎么樣)(以什么人為師)

  2、學生背誦5分鐘。

  3、學生自查,默寫,自我檢查。

  四、課后作業

  1、完成課后2、3題

  2、第二教材前7道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文言詞,解讀并背誦第二段。

  【教學流程】

  一、檢測導入

  1、學生齊背第一段

  2、檢查講解課后二、三題

  3、提問:韓愈的文學常識要點

  二、研讀課文

  1、齊讀第二段

  2、文本研讀

  ①學生結合課后注解翻譯,明確重點文言詞句。

  ②一小組翻譯并指出重點詞,組內其他學生隨機補充

  ③師生共同完成對本段文言詞的積累整理

  3、背誦指導

  ①梳理結構結果

  ┌今昔對比圣益圣,愚益愚(錯誤態度)

  批判不從師的壞風氣│父子對比小學而大遺(錯誤認識)

  └貴賤對比其智反不能及(錯誤行為)

  ②小結方法(對比論證、反面論證)

  本段根據第一段的論述,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闡發第一段提出的論點。

  在這段里,作者運用三個事實對比,一個比一個深刻地批判了“今之眾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與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應?

  “古之圣人……”──“古之學者必有師”

  “彼童子之師……”──“傳道受業解惑”

  “位卑則足羞……”──“無貴無踐,無長無少……”

  ③根據結構背誦本段(5分鐘)

  ④學生默寫并自查

  返回目錄>>>

  韓愈《師說》教學反思:

  一、課前預習是關鍵

  《師說》是一篇文言文,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對文章結構及論證方式的梳理。所以,之前必須要求學生把字詞預習到位,能夠順利的把文章翻譯出來,這樣我在課堂才能推進課文。

  所以我之前做了兩項工作,一是利用早讀課和午訓課帶領學生疏通文字,讓學生能夠翻譯文章;二是給學生留了預習作業,讓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章重點句子,并能淺層次的梳理文章結構。事實證明,課堂的推進非常順利,我問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快速的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并且能夠跟上課堂的節奏。

  這是我第一次非常深刻的感受到充分預習的好處。它能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課前預習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明顯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整體結構以至優化課堂細節的作用。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無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

  二、解讀文章是根本

  本次公開課的教學設計我中間沒有任何環節的遺忘,這是我之前上課的一個缺點,總是會忘記一個環節。課后反思還是自己的備課不到位,文本沒有了熟于胸,所以才會出現問題。這次課因為備課非常充分,文章也能背誦下來,上課感覺很流暢。因此教師對于文本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根本。

  1、關于字詞句

  教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基礎上,往往可以發現一篇文章中會有一個詞或一個句是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串起全篇撬動全文教學的。比如,在《師說》這篇文章中,“師”“道”這兩個詞的意思很豐富,要明確這幾個詞的意思,才能帶動學生掌握字詞含義。

  2、文本形式

  “形式是語文的根基”。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了解寫作的時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對文本形式的把握,語文就失去了特質。比如《鄧稼先》一文的小標題形式,就應當成為我們備課視野的焦點。

  3、關于文體

  “閱讀離開了文體,必定是不得要領的”。教師心中要有文體的意識,因為“文體是體現‘語文’的元素。文體論解讀的主要方法有一下幾種:把握不同文體的表現形式;辨別不同文體的結構類型;駕馭不同文體的語言體式,再現不同文體的主題形態。具體到某一篇課文的教學切入,小說可從環境、情節、人物、開頭結尾的方式切入;散文可以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寓人等表現手法切入。

  4、關于獨到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并且從作者寫作和編者選擇的角度考慮,每一篇文章都帶有唯一性,我們的教學中,就應當發掘每一篇課文獨特的“語文價值”,呈現這一篇中所隱含語文核心價值。從而“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三、課堂生成要精彩

  在課文講授過程中,講到尊師重道的例子時,我給學生講了一些社會上校園里存在的一些好的和不好的現象,但是學生的興趣并不是很高漲,沒有達到我的期望。課下我突然想到,聽課的老師就有我自己的師傅和其他同事,他們都是我的老師,如果我來講講我是如何像我的師傅和其他同事學習的,學生應該會比較感興趣,而且這樣的舉例也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尊師重道。

  課堂生成的動態資源具有隨機性和偶發性,即在每個人身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慧眼,敏銳的發現、捕捉、利用這些資源。當課堂上出現動態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辨識其價值,去偽存真,并作出教學決策:是否有用?何時使用?怎樣使用?繼而確認資源特點,取其精義,并將之融入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資源識別力,只有勇于進取的教師才會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不斷得到發展。

  這一點,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不斷歷練,不斷的讓自己豐富。

  韓愈《師說》讀后感:

  “少時不懂讀書,懂時已是中年”,近年翻書時常有這樣的遺憾。這里,絕無倚老賣老的意思,且所謂“懂”也只憑個人的感受,或許依然是懵懂呢。每看到身邊一些好學的年輕學子積極投入書海,那種求知的獲得感以滿溢在臉上的微笑展現出來,總能勾起自身曾經的求學歲月。

  《師說》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寫給弟子李蟠的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近日得幸再讀《師說》一文,思及個人成長歷程,感慨頗多。

  少時讀唐代大文豪韓文公《師說》一文,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其開篇之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近日輔導兒子作業,老師剛剛教會他“一”字,看他作業組詞寫著“一天”,其中“一”注音為“yì”(第四聲),印象中“一”的讀音只有“yī”(第一聲),于是趕緊叫兒子拿來字典,翻到“一”字,最后落實老師此處有誤,怎么辦,跟兒子說老師教錯了嗎?

  都知道,這樣做是過于絕對化的。我們對于圣人的思想和觀點也要客觀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從。例如,孔子對從事耕作的勞動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們就不該支持他的這種觀點。對農人那種大地般淳樸、寬厚和善良,我們很有必要好好學習,不管它是不是圣人、官人。

  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們所不及的。一次,六歲的小表妹指著河中因凸石而撞擊出的水花說:“看,它們在跳舞,還唱著歌兒呢!”我為她能觸發出如此生動活潑的語句而驚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對她的那份純真放射出的亮麗真的望塵莫及。

  通過《師說》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們就應當學習,不管它來自什么人的身上。不管什么樣的人,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也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這就是《師說》所要告訴我們的吧。

  返回目錄>>>

【韓愈《師說》全文】相關文章:

韓愈師說全文07-30

韓愈《師說》全文解釋10-28

韓愈《師說》全文中心句10-20

韓愈師說01-09

勸學經典:韓愈《師說》11-05

韓愈師說的賞析10-18

師說韓愈的翻譯05-17

韓愈《師說》解讀11-20

韓愈《師說》學案11-0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青草 | 日韩动漫在线一区二区观看中文字幕 | 五月丁香综合缴情六月在线 | 在线观看片免费观看不卡 |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