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原鬼》原文及譯文

時間:2024-10-07 21:33:15 韓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韓愈《原鬼》原文及譯文

  《原鬼》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文學作品,是“五原”的其中一篇。接下來小編搜集了韓愈《原鬼》原文及譯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原鬼

  韓愈

  有嘯于梁,從而燭之,無見也。斯鬼乎?曰:非也,鬼無聲。有立于堂,從而視之,無見也。斯鬼乎?曰:非也,鬼無形。有觸吾躬,從而執之,無得也。斯鬼乎?曰:非也,鬼無聲與形,安有氣。曰:鬼無聲也,無形也,無氣也,果無鬼乎?

  曰:有形而無聲者,物有之矣,土石是也;有聲而無形者,物有之矣,風霆是也;有聲與形者,物有之矣,人獸是也;無聲與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

  曰:然則有怪而與民物接者,何也?曰:是有二:有鬼,有物。漠然無形與聲者,鬼之常也。民有忤于天,有違于民,有爽于物,逆于倫,而感于氣,于是乎鬼有形于形,有憑于聲以應之,而下殃禍焉,皆民之為之也。其既也,又反乎其常。曰:何謂物?曰:成于形與聲者,土石、風霆、人獸是也;反乎無聲與形者,鬼神是也;不能有形與聲,不能無形與聲者,物怪是也。

  故其作而接于民也無恒,故有動于民而為禍,亦有動于民而為福,亦有動于民而莫之為禍福,適丁民之有是時也。作《原鬼》。

  注釋

  1、原鬼:探究鬼的本原。原,推究,探求。

  2、梁:房梁。

  3、燭:以燈光燭照。

  4、斯:這。

  5、躬:身體。

  6、氣:氣質,這里是指物質的實體。

  7、民:人。

  8、物:器物。

  9、接:接觸,附著。

  10、常:正常表現,常態。

  11、忤(wǔ):不順從。

  12、爽:違背。

  13、逆:反道而行。

  14、倫:道理,次序。

  15、感:接觸。

  16、形于形:借助于具體形象。

  17、憑于聲:借助于聲音。

  18、既:窮盡,消失。

  19、無恒:沒有固定的規律。

  20、有動:有所觸動。

  21、適丁:正當,恰逢。

  22、是時:此時。

  譯文

  有東西在房梁上呼嘯,跟上去用燭火照,沒看見什么。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是沒有聲音的。有東西站在堂上,跟上去看看,沒看見什么。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是沒有形的。有東西碰著了我的身體,跟上去要抓住它,沒有抓到什么。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沒有聲音,沒有形,怎么會有氣。有人說:鬼沒有聲音沒有形體,沒有氣,果真沒有鬼嗎?

  我說:有形體卻沒有聲音,事物中是有的,土、石就是;有聲音卻沒有形體,事物中是有的,風和雷霆就是;有聲音和形體事物中是有的,人和獸就是;沒有聲音和形體的,事物中是有的,鬼神就是。

  有人說:那么,怪異而又和百姓事物相關聯的是什么呢?我說:這有兩種,有鬼怪也有物怪,模模糊糊沒有形狀沒有聲音的,是鬼常有的特征。百姓中有人忤逆上天,違背民心,違反物性,悖逆人倫。而又感受了氣,于是鬼就附形于有形的東西上,附聲于有聲的東西上來呼應這種事。從而降下災殃、禍害,都是由于人的活動。這以后,又返回常態。有人問:什么叫物怪?我說:有形體和聲音的,是土、石、風霆、人獸;沒有聲音、形體的,是鬼、神;不能有形體和聲音,也不能沒有形體和聲音的,就是物怪。

  因此,它的活動對人的影響是不一定的,有的作用于人而降下殃禍;也有的作用于人而為人造福,也有的作用于人卻無所謂災禍或福氣。恰逢老百姓有遇鬼的時候,就作了這篇《原鬼》。

  賞析

  《原鬼》認為鬼是無聲、無形、無氣的,按無神論觀點,既然無聲、無形、無氣,那便是根本不存在的。但韓愈的有神論思想,使他在論證鬼的無聲、無形、無氣之后止步不前。仍然承認了鬼的存在,“無聲與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由肯定鬼的存在,他自然而然地得出鬼神能禍福于人的結論。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原鬼》是一篇宣傳有神論的哲學論文。

  韓愈一方面相信有鬼神,另一方面,又自覺不自覺地利用有神論為其恢復儒學,建立道統服務。他指出:“民之忤于天,有違于民,有爽于物,逆于倫,而感于氣,于是乎鬼有形于形,有憑于聲以應之,而下殃禍焉”。人間可若有背離先王之道、違反孔子教誨的,必在冥界引起鬼的反應,鬼就會加殃禍于人。得咎獲禍,“皆民之為之也。”窮根究底,鬼加禍于人,是因人做壞事,有違圣人之教造成的。這實際上是用有神論告誡人們:不得違背先王之道。這是用有神論來為復興儒學運動造輿論。

  如果說《原鬼》思想內容無甚可取的話,那么,在藝術表現上,它卻有可資借鑒之處。首先,設問手法貫穿始終,使得文章條理分明,重點突出。作者設計了六問六答,都是在論鬼神的有無,鬼神的特征,鬼神的作用的關鍵地方,故意設下疑惑,然后一一解答,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開頭三個“斯鬼乎?”的疑問及自問自答,使人產生作者持無神論的錯覺,于此轉捩要緊處,作一設問:“果無鬼乎?”然后回答:有鬼神。設問在此起強調作用。是否與人接觸的怪物只有鬼,這又是一個關鍵處,所以作者再次設問,指出不只有鬼神,還有物怪。由于通篇以設問為標志,來劃分層次段落,所以顯得條分縷析,不紊不亂。

  其次,縱橫曲折,愈轉愈深。這是韓愈“深厚雄博”的一個體現。第一段,自“有嘯于梁”至“無氣也”,用三個設問句刻畫鬼神的特征:似乎有聲、有形、有氣,實則無聲、無形、無氣。《易》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韓文在此把《易》之所述具體化,描摹出鬼的情狀。第二段,自“果無鬼乎?”至“鬼神是也。”辨析有形無聲、有聲無形之物,指出,無聲與形之物為鬼神。第一段似乎在說明不存在鬼神,這一段扳轉文意,肯定有鬼神,命意曲折。第三段,自“曰:然則有怪而與民物接者何也?”至“物怪是也。”分辨與民物接者的兩種情況:一是鬼神,二是物怪。鬼神殃禍于人是由于人有忤于天,有逆于倫等等。第二段承認有鬼神存在,第三段則闡述鬼神如何活動——“與民物接”。并說明其原因也在于人。比第二段深入一層。在此充分闡述之后.得出全文結論:鬼神能禍福于人。這便是第四段內容。文章環環緊扣,不斷深入,曲折有致,正所謂“文貴奇”,“昌黎文奇”也。

  第三,排比反復,氣勢騰躍。林紓說韓愈的許多議論之文,“篇幅雖短,而氣勢騰躍,萬水回環,千峰合抱,讀之較讀長篇文字為久,即無煩譬冗言耳。”短文氣盛,不易。造成氣勢雄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章大量運用排比反復。發端數語,是三個排比句,中間兼用“有……,從而……,無……,斯鬼乎?”構成反復。第二段,“有……,無……者,物有之矣,……是也”,排比、反復配合使用,文勢如江河奔騰,不可遏抑。三、四段亦然,不贅述。

  最后,全文以短句為主,多“也”字判斷句,斬截有力。句子短則二字,長則十余字。大多為四、五字。短句節奏急促,鏗鏘有聲。且多“也”字判斷句,是與非,旗幟鮮明,語氣肯定。如“非也”、“土石是也”、“鬼之常也”、“皆民之為之也”等等,不勝枚舉。

【韓愈《原鬼》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韓愈原道原文及譯文賞析11-03

原道韓愈原文06-20

韓愈《師說》原文及譯文10-22

韓愈在師說原文及譯文11-18

韓愈師說原文譯文11-02

韓愈原道原文及賞析11-05

韓愈《原道》原文及翻譯03-01

韓愈《原毀》原文及翻譯07-03

韓愈《原毀》原文及翻譯10-10

《師說》(韓愈)原文和譯文04-0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一级亚洲αv性爱视频 | 青青青国产依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色9 | 亚洲欧美久久_区二区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内妇视频 |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