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及賞析集合15篇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須。
譯文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濤和沙渚上彌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變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饑餓的肚子里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潮濕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里捻著胡須吟詠詩句?
注釋
會黃州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蘇軾就此事寫下五首《浣溪沙》,稱為黃州《浣溪沙五首》以別于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詞為其四。
半夜:夜里十二點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維《扶南曲歌詞》之四:“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
銀山:雪堆積貌。
積蘇:指叢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風上知府秘書》之一:“身輕亦仙去,罡風與之俱,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
九陌:田間的道路。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之一:“雨收九陌豐登后,日麗三元下降辰。”
隨車:謂時雨跟著車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后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捻髭須:捻(niǎn),同“捻”。捻弄髭須。沉思吟哦之狀。
賞析
蘇軾注:“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可知這一系列詩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徐君猷攜帶酒到臨皋亭探望蘇軾。蘇軾即景就事,油然生情,遂作此詞。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2
原文:
白雪清詞出坐間。
愛君才器兩俱全。
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
茱萸仔細更重看。
譯文
陽春白雪般的`清新詞句出自座席之間,您才華氣量二者兼備,令人艷羨。異鄉杭州的風景也依舊粲然。
可嘆相逢能夠歡聚幾日?不知重會又將落在何年?屆時,我們愿再次面對茱萸仔細把玩。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重九:節日名,即重陽。舊韻:指前首《浣溪沙·菊節》詞所用韻字。
白雪:意即陽春白雪。本指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這里比喻楊繪(元素)詞作的高雅。坐:同“座”。
君:指楊繪,作者友人,杭州知府。才器:才能與器識。
異鄉:指杭州,因楊元素與蘇軾均為四川人,故稱異鄉。
茱萸:植物名。有濃烈香氣,可入藥。古代習俗,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惡。子細:仔細。
賞析:
蘇軾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從那首詞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時重陽前一日”二語,可以確切地了解到,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七年九月八日。而從“別楊元素”一語,可知是與楊繪分袂時寫下的別情詞。因而可以肯定作于同時,即熙寧七年九月,只不過前后相隔一日。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3
原文:
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
妝鏡巧眉偷葉樣,歌樓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無情。
賞析:
此為詠物詞。詞中借詠和風細雨中盛極一時、風情萬種的柳枝,塑造了雖青春年少、紅極一時而終歸要紅顏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達了詞人對于被侮辱、被損害的風塵女子的同情和關注,同時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借助形象上的比擬與聯想,將物與人的`命運渾然一體地交織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片借柳喻人,以風流蘊藉、溫馨旖旎的春風楊柳象征歌妓舞女年輕時的生活和形象。起首一句點明時令。“碧城”是叢叢柳樹的形象化比喻。此句從容自而又明快輕靈,給人以和煦的春風飄然而至的感覺,而“碧城”的字面又造成重翠疊碧的視覺印象,故雖平直敘起,卻有鮮明的形象感。次句“綠相迎”應上“到碧城”,不僅畫出了柳枝迎風飄拂、如有情相迎的動人意態,突出了和風的化煦作用,也傳出詞人面對春風楊柳萬千條的景象時欣喜的心情。第三句“舞煙眠雨過清明”以概括之筆收結上片。柳枝暮春的晴煙輕靄中飄舞,暮春的霏霏絲雨中安眠,夢一般溫馨的環境中度過了清明三月天。過片巧妙地以眉和柳葉將物與人聯系起來。美人對鏡梳妝,愛把雙眉畫成柳葉的形狀,歌樓宴席上演唱的清歌也用柳枝作為曲名。詞人巧妙地借柳葉眉、《柳枝》曲的流行來渲染柳枝的聲名。結句點明主題,情深意切,希望霜霰莫打楊柳,實際上是說歌妓舞女到人老珠黃時備受摧殘,寄托了詞人對她們的同情。總之,此詞借柳喻人,寄托了作者對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
作者: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4
浣溪沙·楊柳千條送馬蹄
朝代:清代
作者:納蘭性德
原文:
楊柳千條送馬蹄,北來征雁舊南飛。客中誰與換春衣。
終古閑情歸落照,一春幽夢逐游絲。信回剛道別多時。
注釋
①古北口:長城的重要關口,地勢險峻,在今北京密云縣境,為北京與東北往來的必經之路。
②落照:落日之光。杜牧《洛陽長句》:“橋橫落照虹堪畫,樹鎖千門鳥自還。”
③游絲:飄動著的.蛛絲。晏殊《蝶戀花》:“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賞析
納蘭曾多次過古北口,如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扈駕赴湯泉;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至五月,扈駕巡視盛京、烏喇等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七月,奉太皇太后出古北口避暑;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至八月,出古北口避暑等。本篇究竟作于何時,很難確知。不過從詞中“誰與換春衣”來看,可能作于康熙二十一年春末。這首詞仍是表達了厭于扈從生涯,思念家園、思念閨中人的情懷。大約與本篇寫作同時,還有詩《密云》、及詞《采桑子·居庸關》等作。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5
浣溪沙夢中作中州樂府
[元] 王礀
林樾人家急暮砧。夕陽人影入江深。倚闌疏快北風襟。雨自北山明處黑,云從白鳥去邊陰。幾多秋思亂鄉心。
作品賞析
【注釋】:
寫思鄉的詞,古往來今真不知有多少!然而金人王礀的這首《浣溪沙》不但沒有模仿的痕跡,而且明顯地表現了自己的獨到之處。李白的思鄉是在靜夜,所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杜甫的思鄉是在深秋,所謂“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王礀的思鄉卻不在夜晚,也不值深秋,而是夢中,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這種典型環境的選擇,不能不說別具一番特色。
這首詞記的是夢中所見,詞中沒有過尋的鋪陣和渲染,用近于白描的手法,著眼于夢中的景物,寫來親切感人。全篇初看似乎全為寫景,仔細玩味,又覺實則句句關情,寓情于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表達了詞人深摯細膩的思鄉情懷。
從詞的內容上看,起首二句首先為我們指摹了一幅 動著淡淡鄉悉的水墨畫 :暮靄蒼茫中,幾幛農家村舍掩映在片片濃郁蒼翠的樹陰下,裊裊的炊煙此時也漸漸地升起來了 ,清澈的江水繞著小村緩緩地流過,江邊傳來村婦陣陣急切的搗衣聲;夕陽的余暉愁灑向江面,點點的波光中,帆船漸行漸遠,只有三五隱約晃動的人影邁向歸家的小路,他們大概就是暮歸的漁人吧 ?這是一幅多么悠閑恬靜的鄉村暮色圖呀!
久未歸去的家鄉現在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倚闌疏快北風襟 ”,在這靜靜的暮色圖中 ,此刻正有一人,倚著欄干,凝神佇立,默默無語,任憑北風吹起了他的.衣襟卻渾然不覺。此刻他在想什么?是否被這眼前的圖畫引起了一縷淡淡鄉愁?異鄉的游子啊,此刻只能夢回故鄉!
如果說上片描繪的是一幅靜穆的畫面,那么下片則由靜至動,進一步描摹倏忽萬變的夢境 。“雨自遠山明處里,云隨白鳥去邊陰”意思是夕陽西下,忽然山雨驟來,頓時剛剛還被夕陽的余暉所照亮的天際變得一片黑暗,鳥兒紛紛入巢,云兒也被黑暗所漸漸淹沒,人們也已回到了溫暖的家,一時間,天地間只剩下仍舊憑欄遠眺的游子,獨自面對忽至的風雨,思念遠方的家鄉和親人。至此,雖仍是寫景,但卻句句是情,處處寓含著旅人的鄉愁別緒與孤單寂寞。此時當真是“幾多秋思亂鄉心”了!較之李白的’舉杯澆愁愁更愁”更別具一番隱忍婉曲的愁滋味,讀來不禁使人有如身臨其境之感。便充盈著全篇的鄉愁,更添一層惘悵。這最末一句,即是總領全篇的主線,又使感情的積蓄達到了高潮,揭示了全篇的主旨。實乃點睛之筆。
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詞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明白如畫,于平淡中見真情,似芳谷幽蘭,淡雅而有韻味。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6
原文:
病起蕭蕭兩鬢華。
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譯文
兩鬢已經稀疏病后又添白發了,臥在床榻上看著殘月照在窗紗上。將豆蔻煎成沸騰的湯水,不用強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讀書是多么閑適,門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著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注釋
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在唐五代時即將《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個字的結句,成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攤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又因南唐李璟詞“菡萏香銷”之下片“細雨夢回”兩句頗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稱。雙調四十八字,平韻。
蕭蕭:這里形容鬢發華白稀疏的樣子。
豆蔻:藥物名。熟水:當時的一種藥用飲料。陳元靚《事林廣記》別集卷七之《豆蔻熟水》:“夏月凡造熟水,先傾百盞滾湯在瓶器內,然后將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則香倍矣……白豆蔻殼揀凈,投入沸湯瓶中,密封片時用之,極妙。每次用七個足矣。不可多用,多則香濁。”《百草正義》則說:“白豆蔻氣味皆極濃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種清澈冷洌之氣,隱隱然沁入心脾。則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氣
分茶: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見,“分茶”是一種巧妙高雅的茶戲。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湯分別注入盞中飲食。
書:《歷代詩余》作“篇”字。
醞藉:寬和有涵容。《漢書·薛廣德傳》:“廣德為人,溫雅有醞藉。 ”
木犀花:即桂花。
賞析:
這首《攤破浣溪沙》,從“病起蕭蕭兩鬢華”可以看出創作時間,當是李清照后期作品。“木犀花”點出月份當在八月,桂花開時。當時正值大病初愈,心情漸好遂填此詞。此詞明確的創作時間無定論。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7
浣溪沙·閨情
宋代:李清照
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鑒賞
此詞當是易安早期作品。寫一位風韻秀的女子與心上人幽會,又寫信相約其再會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寫采用比擬、襯托、側面描寫的方法。語言活潑自然,格調歡快俊。
李清照的詞作大概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與南宋之初兩個階段。前者以閨怨相思為主,后者則多表現出消極絕望的情緒來。但這首詞與這兩種風格都顯然不同,應該屬于詞人最早一批描寫純真愛情的詞作。當時的詞人尚處在少女年紀,對美好的愛情充滿向往,落到筆端,也豐富地體現了女性細膩的`心思。
起筆便帶出了不同尋常的女性之美。“繡面芙蓉”與下面的“斜飛寶鴨”對舉,應也指裝飾物。當時的婦女多有向臉上貼繡畫的習慣,其內容以花鳥為多,此處即是說面上繪有芙蓉。芙蓉一笑而開,變靜為動,看似頗為無理,實則更顯有情。本來芙蓉帖飾是靜止的,但因為少女一笑,紅顏暈開,落到人眼里仿佛連芙蓉花也迎風而綻,倍添精神。這種打破因果界限、蓄意悖理的手法,在王唯詩里最有體現,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等。發展到李清照手里,添上一層女性的柔美,就更多了一種似真實幻、難以言說的美妙意境。再則,“秀面”“芙蓉”“笑”“開”兩兩相對,又暗含比喻意味,借芙蓉之開極有力地襯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開”之一字,既指芙蓉花開,少女顏開,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竇初開,為全詞統帥。
“斜飛寶鴨襯香腮”,承接上句,繼續寫少女的美貌。她又貼花飾,又戴寶鴨,正是一個著意打扮的初戀少女。“眼波才動被人猜。”少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想什么呢?顯然是心上人。她偷偷喜歡上了一個人,可能有時想起,越想越高興,表情不對,被人注意到了。于是她心里打起鼓來:“不會被別人發現了吧?他會怎么想?天啦,多羞人呀!”這種手法也見于唐詩,皇甫松《采蓮子》中就有“遙被人知半日羞”。其實,別人也許并沒有注意到她的異常,更不可能知道她心中所想,不過在她看來,這卻很可能,特別是很難為情,這種狐疑更給少女添了一分天真羞怯,也更顯生動。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把上下兩闕的因果銜接和少女此時的心理展示了出來。前半句自然是承接上文,其中“一面”二字雖作定語,但關聯詞的意味還保留著,給人以一種“雖然一面……,但是半箋……”的感覺,這不得不說又是女性思維之巧。后半句什么意思呢?箋即是書信,顯然是久不見面,才以書信傳達愛意,嬌恨自然也就是青春少女的一種小情愫,小埋怨(大家懂得……)。連起來是說,雖然我這么喜歡你,但你總也不來看我,只好以書寄懷。信上寫的是什么呢?“月移花影約重來”。明月上移,花影搖動,到那時我們來幽會吧!花前月下,正是少男少女相會的寶地,女主人公此語表現了其對未來的期待。
綜合全詞來看,詞人出色地發揮了女性思維的長處,在氛圍、比擬、畫面以及細節的捕捉上,都表現出了出色的藝術天分。詞中的女主人公,由于身處青春愛情之中,情緒難免波動,其性格也頗富變化。她倩然一笑,美麗活潑;眼波流轉,細膩羞澀;凝視花月,苦苦思戀;寫信抒懷,大膽追求。這些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了青春少女芳心初動時復雜的心理。在封建家長制婚姻的背景下,女主人公的追求是大膽的,也是美好的。這正寄寓了詞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與追求。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8
原文:
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
[清代]納蘭性德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殘雪凝聚的余暉照射在繪有山水畫的屏風上,透著陣陣寒意。已到三更時分,遠處卻傳來《梅花落》的笛聲。夜深人靜突然憶起往事,月色于無人處也好像朦朧起來。
我是人世間一個惆悵的過客,我知道你為何事而淚流滿面淚流滿面。怕是在斷腸的笛聲里,你回憶起了平生的點點滴滴。
注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殘雪:尚未化盡的雪。
畫屏:繪有彩畫的屏風。
落梅:古代羌族樂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橫笛吹奏。
月朧(lóng)明:指月色朦朧,不甚分明。
惆悵:傷感,愁悶,失意。客:過客。
賞析:
這首詞采用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傳統手法,是一首以抒發人生惆悵為主題的詞。
詞的上片整體比較平實,主要下力在于營造氛圍上。
“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點明了環境,包括地點是在書房,時間則是在稍有月色的殘雪之夜。接著視覺轉換,由視覺轉移到聽覺上。這句通過“殘雪”、“凝輝”、“落梅”、“三更”、“月朧明”等字句,營造出了一種既清且冷,既孤且單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而這種感覺大抵只能給人帶來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圍籠罩下,突然情感爆發出來。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問句,可謂起的妙絕。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傷身世的哀嘆。這兩句中似乎有相對的主體,一個是“我是人間惆悵客”的“我”,另一個是“知君何事淚縱橫”的君。但從詞意看來,更應該是靈犀暗生的'獨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間當面的對談傾訴。所以說,這個“君”指的是容若自己。當一個人倦了,累了,苦了,傷了的時候,便不禁會忍不住地自言自語,自怨自艾,自問自答,何況是納蘭這樣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斷腸聲里憶平生”更是點睛之筆,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淚下。見慣了哀而不傷,隱而不發,反而更容易被這樣痛徹心扉的凄絕之美打動。閉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詞人在那一片斷腸聲里,落淚傷神。這句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聯系了上片下片,將夜半笛聲同憶平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用一個結尾來營造一個新的開始,也就是“憶平生”三個字,這三個字能引導人們聯想到詞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東西,可以說是個很好的留白。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9
【詩詞原文】
浣溪紗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凈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
【詩詞大意】
譯文一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發,多愁唱黃雞!
譯文二
山下蘭芽短浸溪,(山下的蘭草已長得與溪水相連)松間沙路凈無泥,(松林間的小路干干凈凈的,沒有稀泥)瀟瀟暮雨子規啼。(天快黑了,細雨中傳來了子規的啼叫聲)
誰道人生無再少?(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門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將白發唱黃雞。(何必自傷白發,感慨“黃雞催曉”)
【詩詞賞析】
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作于元豐五年(1082)三月。這時作者謫居黃州已經二年,得臂疾,往蘄水(今湖北浠水縣)請龐安常醫治。疾愈后與龐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洌,下至蘭溪,水作西流,蘇軾感而填寫此詞。
作者這時已是48歲的人了,舊時已是接近所謂“知天命”之年,而且又聞“蕭蕭暮雨子規啼”,羈旅之情,應當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給了他一個好感覺。臂疾已愈,龐安常又是個奇人,善醫而聾,雖聾而穎悟過人,以指畫字,不盡數字,輒了人深意(見《東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還是不差的,在這種情況下,忽見泉水西流,就激發起作者的不悲白發、雖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壯志來。于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妙句就這樣誕生了。
黃雞催曉、白發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全詩用淺俗的語言,但“淺淺語亦覺不凡”,充分體現了作者善于駕馭語意,并使其蘊含韻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積極和高亢的情調,千百年來更是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么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游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游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
[近現代]王國維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廣陵船。金焦在眼苦難攀。
勐雨自隨汀雁落,濕云常與暮鴉寒。人天相對作愁顏。
譯文
昨夜才游覽了壯麗的北固山,今朝又登上了去揚州的客船。最遺憾的是,金山、焦山入望不遠也無法攀登。
一陣暴雨隨著沙汀上的雁行降落,濃濕的云層下暮鴉歸飛,更覺荒寒。人和天,無言相對,彼此都充滿著愁緒。
注釋
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此調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為正體。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北固山:在江蘇鎮江市東北江濱。北臨長江,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因名北固。有甘露寺、清暉亭、凌云亭等古跡。
廣陵:揚州的別名。
金焦:金山和焦山。金山在鎮江西北。焦山在鎮江東北長江中,聳立于滾滾波濤中,氣勢雄偉,有定慧寺、吸江樓等古跡。
汀雁:雁常棲息于沙汀中,故云。
濕云:溫度很大的云。
人天:人與天。
賞析: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廣陵船。金焦在眼苦難攀”,三句接連天出了四個地名,而且都是旅游勝地,初看給人一種游玩山水的感覺,細看卻并非如此。首先到了京口北固山卻只能“看山”而不能登山,這是一層遺憾。其次,縱然看山未能在白天而是晚上,這又是一種遺憾。而離開鎮江的時候,有名的金山和焦山就近在眼前,卻無緣享受登山之樂,這是第三層遺憾。這三句,完全是敘事的“賦”筆卻又非單純敘事。
“勐雨自隨汀雁落,濕云常與暮鴉寒”,是在船中所聞所見。這兩句看似單純天景,其實是情景交融,浸透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因為雁與鴉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命,都有求生的需求,看著它們遭受大自然風雨的打擊。就使作者聯想到人在謀生的奔波勞苦所受的'打擊。
“人天相對作愁顏”仍是天實:羈旅悲哀是人的愁顏,陰雨打開是天的悉顏。但在天實的同時,這種人天相對而愁的情景又給讀者以更多的聯想。
這實在是一種對人生很悲觀的態度,而這首詞就流露出作者的這種人生態度。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浣溪沙·鈿轂香車過柳堤
鈿轂香車過柳堤,樺煙分處馬頻嘶,為他沉醉不成泥。
花滿驛亭香露細,杜鵑聲斷玉蟾低,含情無語倚樓西。
注釋:
⑴鈿轂(gǔ古)——金飾的車輪軸承,有眼可插軸的部分。屈原《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鈿轂香車”指華美的車子。
⑵樺煙句——樺(huà化):落葉喬木,皮厚而輕軟,可卷蠟為燭。謂之“樺燭”。據《國史補》載:正旦曉漏以前,三司使大金吾以樺燭擁,謂之火城。這里的“樺煙分處”,指朝廷考場。
⑶玉蟾——月亮。古時傳說月中有蟾蜍(癩蛤蟆),所以常以蟾指代月亮。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皎潔輕冰,對蟾光而寫鏡。”
賞析:
這首詞寫驅車送別。上片寫車過柳堤,馬嘶樺煙,人已遠去。“為他沉醉不成泥”一句,表現了女子對男子的`依戀之情,如“成泥”,豈不是可以不走了嗎?下片頭二句寫驛亭環境,用以表現女主人公送走情人后“含情無語”的淡淡哀愁。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2
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蒨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古詩簡介
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一些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系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這對于開拓詞境有積極的影響。
注釋
⑴徐州——一作徐門。
⑵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是指石潭的水與泗水相通,水的漲落清濁常常是一致的。
⑶旋(xuàn)——臨時趕忙、急就。
⑷使君——蘇軾自指。
⑸排——擁擠。
⑹蒨(qiàn)羅裙——茜草可作紅色染料。
⑺收麥社——麥收時節的祭祀活動。
⑻鳶(yuān)——即老鷹。
⑼賽神——用儀仗、簫鼓、雜戲迎神的活動,又稱“賽會”。
賞析/鑒賞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作者有詩云:“東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龍行》)。作者作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謝雨,沿途經過農村。這組《浣溪沙》詞即紀途中觀感,共五首。這是第二首。
這首詞寫謝雨途中見聞。上片作者著重寫村姑形象。村姑不像朱門少女深鎖閨中,但仍不能和男子們一樣隨便遠足去瞧熱鬧,所以只能在門首聚觀,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態。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長官的敬稱,這里是作者自謂)路過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來看。勞動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決不會是“弄妝梳洗遲”的,“旋抹紅妝”四字足以為之傳神。匆匆打扮一下,是長期生活養成的習慣,同時也表現出心情的急切。選擇一件茜草紅汁染就的羅裙(蒨羅裙)穿上,又自含愛美的心理。“看使君”當然有一睹使君風采之意,同時也有觀看熱鬧的意味在內。“三三五五”總起來說人不少,分散著便不能說太多,但“棘籬門”畢竟小了一些,都爭著向外探望,你推我擠(“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短短數語就刻畫出一幅極風趣生動的'農村風俗畫。
下片寫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們老幼相扶相攜,來到打麥子的土地祠;為感謝上天降雨,備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來饞嘴的烏鳥,在村頭盤旋不去。兩個細節都表現出喜雨帶來的歡欣。結句則是一個特寫,黃昏時分,有個老頭兒醉倒在道邊。這與前兩句形成忙與閑,眾與寡,遠景與特寫的對比。但它同樣富于典型性。“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駕《社日》),酩酊大醉是歡欣的結果,它反映出一種普遍的喜悅心情。
如果說全詞就像幾個電影鏡頭組成,那么上片則是他連續的長鏡頭;下片卻像兩個切割鏡頭,老幼收麥,鳥翔舞是遠景,老叟醉臥道旁是特寫。通過一系列畫面表現出農村得雨后的氣象。“使君”雖只是個陪襯角色,但其與民同樂的心情也洋溢紙上。
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一些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系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這對于開拓詞境有積極的影響。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3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須。
古詩簡介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三日。該詞描繪了黃州冬日雨雪交加的風光,此詞為該組詞其四,當時友人徐君猷已去。蘇軾對著茫茫大雪,曠野江渚,即景而賦。
翻譯/譯文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濤和沙渚上彌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變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饑餓的肚子里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潮濕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里捻著胡須吟詠詩句?
注釋
會黃州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蘇軾就此事寫下五首《浣溪沙》,稱為黃州《浣溪沙五首》以別于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詞為其四。
半夜:夜里十二點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維《扶南曲歌詞》之四:“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
銀山:雪堆積貌。
積蘇:指叢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風上知府秘書》之一:“身輕亦仙去,罡風與之俱,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
九陌:田間的道路。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之一:“雨收九陌豐登后,日麗三元下降辰。”
隨車:謂時雨跟著車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后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捻髭須:捻(niǎn),同“捻”。捻弄髭須。沉思吟哦之狀。
賞析/鑒賞
蘇軾注:“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可知這一系列詩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徐君猷攜帶酒到臨皋亭探望蘇軾。蘇軾即景就事,油然生情,遂作此詞。
此詞為其四,作于元豐四年十二月三日,友人徐君猷已去。蘇軾對著茫茫大雪,曠野江渚,即景而賦。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4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凄迷。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鷓鴣天
宋代:楊無咎
蕙性柔情忒可憐。盈盈真是女中仙。披圖一見春風面,攜手疑同玳瑁筵。
揮象管,擘蠻箋。等閑寫就碧云篇。風流意態猶難畫,瀟灑襟懷怎許傳。
水調歌頭(壽梁多竹八十)
宋代:趙必{王象}
百歲人能幾,七十世間稀。何況先生八十,蔗境美如飴。好與七松處士,更與梅花君子,永結歲寒知。菊節先五日,滿酌紫霞卮。
美成詞,山谷字,老坡詩。三逕田園如昨,久矣賦歸辭。不是商山四皓,便是香山九老,紅頰白須眉。九十尚入相,綠竹頌猗猗。
南鄉子
宋代:呂勝己
斗笠棹扁舟。碧水灣頭放自流。盡日垂絲魚不上,優游。更覺心松奈得愁。
行客語滄洲。笑道漁翁太拙休。萬事要求須有道,何由。教與敲針換曲鉤。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
浣溪沙·送葉淳老
蘇軾〔宋代〕
陽羨姑蘇已買田。相逢誰信是前緣。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頭相對故依然。西湖知有幾同年。
譯文:
我們都在陽羨和姑蘇買了田地,在杭州下逢真是前世即有的緣份,不要讓我一人留下。日后登樓懷念老友。讓我退休,提舉洞霄宮了,而你留下作杭州太守。這樣,咱們二人就可以白頭下對,故舊依然了。在杭州能有幾位像我與你一樣同年齡的舊友呢。
注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葉淳老:葉溫叟,字淳老,蘇州人,時任兩浙路轉運副使。陽羨:古縣名,在今江蘇宜興南。姑蘇:蘇州的別稱。洞霄:洞霄宮,道教名觀,在杭州西南。同年:同科考中的人。蘇軾與葉溫叟為同年進士。
賞析:
上片首句“陽羨姑蘇已買田”,是說詞人與買溫叟志趣相同,二人各自已在陽羨和姑蘇買了田地,準備致仕定居,脫離塵世而去。“相逢誰信是前緣”,是承前句買田致仕之相同志趣,而說二人在杭州相逢真是前世即離的緣份。“莫教便唱水如天”,用語含蓄蘊藉,使典自然。“水如天”,是化用唐朝趙嘏《江樓感舊》詩之“月光如水水如天”句,意謂千萬不要教人唱起感嘆故人分離的詩歌。
下片把與友人難舍難分之情化為永不離別的幻想:“我作洞霄君作守,白頭相對故依然。”詞人對買溫叟說:“讓我去擔任洞霄宮提舉的職務,由您來作杭州太守之官。這樣,咱們二人就可以白頭相對,故舊依然了。”這是從反面表達詞人內心的對故友難以抑制的分離之情。末句“西湖知離幾同年”,則感嘆人生知己實在太少了,尤其是同齡人的'知己則更加稀少。
這首詞沒離太多的修飾,不堆砌辭藻,充分表達出詞人對溫叟的深情厚誼,也感嘆了時光相催,當時同年今已滿頭白發,并將此升華到人生哲理的高度,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8-30
浣溪沙原文賞析08-23
《浣溪沙》原文賞析09-10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9-15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1-01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8-17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7-19
浣溪沙·紅橋原文賞析08-06
《浣溪沙》原文、注釋及賞析08-30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薦】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