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月跡課文內容
《月跡》構思新穎、獨具特色。歷代有許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潔、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濃縮到對月跡的追逐之中,則是獨具一格的構思;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月跡課文內容,歡迎查看。
《月跡》課文
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中秋的夜里,我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便坐回中堂里,放下竹窗簾兒悶著,纏奶奶說故事。奶奶是會說故事的,說了一個不寧再說一個……奶奶突然說:“月亮進來了!”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獺地是半圓,漸漸地爬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那滿圓卻慢慢又虧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跡,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奶奶說:“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去尋月吧。”
我們都跑了出來。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個滿滿的圓了。盡院子的花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我們都走近去,不知道那個滿圓兒去哪兒了,卻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變的。抬頭看看天空,星兒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許多,月亮正在頭頂,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清清晰晰看見里邊有了什么東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問。
“是樹,孩子。”奶奶說。
“什么樹呢?”
“桂樹。”
我們都面面相覷了。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后裊裊,到了頭發梢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似乎我們已在了月里,那桂樹分明就是我們身后的這一棵了。
奶奶瞧著我們,就笑了:“傻孩子,那里邊已經有了人呢。”
“誰?”我們都吃驚了。
“嫦娥。”奶奶說。
“嫦娥是誰?”
“一個女子。”
哦,一個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該是銀鋪的,墻該是玉砌的,那么好個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嗎?”
“和三妹一樣漂亮的。”
三妹就樂了:“啊啊,月亮是屬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們中最漂亮的,我們都羨慕起來;望著她的狂樣兒,心里卻有了一股嫉妒。我們便爭執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奶奶從屋里端了一壺甜酒出來,給我們每人倒了一小杯兒,說:“孩子們,瞧瞧你們的酒杯,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
我們都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捧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的樣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手里了。
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再去找吧。”
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鍬刃上發現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院門。
院門外,便是一條小河。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的粗糙,燦爛地閃著銀光。我們從沙灘上跑過去,弟弟剛站到河的上灣,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這兒!”
妹妹幾乎同時在下灣喊道:“月亮在這兒!”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里都有月亮;沿著河沿跑,而且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們都看著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們坐在沙灘上,掬著沙兒,瞧那光輝。我說:“你們說,月亮是個什么呢?”
“月亮是我們要的。”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
我同意他們的話。正像奶奶說的那樣: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我們又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印在天上的印章嗎?
大家都覺得滿足了,身子敢來了困意,就坐在沙灘上,想念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
《月跡》主要內容
作者賈平凹通過山村兒童追月跡的故事,體現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最后說明了童心創造力的高超。
賞析
賈平凹的散文集《月跡》給我們展示了一種靜虛的禪境,這是賈平凹對禪意的妙悟。這種妙悟的禪意主要表現在作者于《月跡》中給我們描寫的一系列意象之中所描繪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之中。通過這些意象,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種靜虛、空靈之境。也正因為這些頗具象征意味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意蘊深遠,情味深長。這種創作的審美取向,在當前的散文創作中仍將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古往今來,大凡寫月者,或“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抒發羈旅懷鄉之情;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睹月思人之意;或“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感嘆人生的短促,時光的流逝……而這篇散文拋卻此窠臼,另辟蹊徑,以孩童的心態、孩童的目光來展示、描繪中秋之月跡,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作品以“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開篇,用“新鮮”“滿足”來串起全文:中秋夜盼月之急切——鏡中月之驚喜與失望——空中月之神奇與迷人——酒中月之可愛與可憐——水中月之幽靜與歡呼——“眼中月”之喜悅與滿足,好一個由新鮮到滿足的孩童的真切的心理描述。
作品中的“月”也不再是純的自然的明月,它已經成為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正如文中“三妹”所言“月亮是個好”。孩童對它的熱切的盼望、尋找、爭執的過程也正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不斷探尋、追求、領悟的過程。
作品對蘊涵在文章中的哲理的揭示是深邃而不露痕跡的,是借“奶奶”之口自然而然地表述出來的:“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孩子們,瞧瞧你們的酒杯,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再去找吧。”正是在“奶奶”的引導啟發下,“我們”才領悟到:“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 這一點正是作品不落窠臼,獨立潮頭之高明所在。
《月跡》賞析
《月跡》是賈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發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編入散文集《月跡》。
文中的月亮象征著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告訴人們:對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設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作品通過山村兒童追尋月跡的行蹤,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圖畫,顯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散文從“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起筆,接著細致地寫了孩子們的“盼月”和“賞月”的情景。作者不僅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嬌美,也寫出了孩子們對月亮的熱愛及他們天真好奇的性格,為后面的“尋月”設下了鋪墊。他們追逐月亮的蹤跡,追到了院里,發生了誰擁有月亮的爭執,描寫了孩子們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從而將散文的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隨著奶奶出來倒酒、喝酒,證明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接著是他們又在院內、院外、河船、河的上灣、下灣,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發現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這里表現出孩子們為了得到月亮而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并且使主題再一次得到深化。最后他們的好奇心和愛美的心理都得到滿足,便甜甜地睡去。
《月跡》構思新穎、獨具特色。歷代有許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潔、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濃縮到對月跡的追逐之中,則是獨具一格的構思;作者用追尋月跡作為行文的線索,既能表現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跡》具有一種清新優美、含蓄雋永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
《月跡》的語言清新優美,含蓄凝練,富有詩的韻味。作者把熱烈的感情傾注在畫面描繪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中。不論是“放了竹窗簾兒”的中堂,還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都是作者用清新明麗的語言譜寫出來的“月光曲”。將作者對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諧地融匯于景物描寫之中。作者還成功地運用了擬人、想象等手法,增強了散文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文中寥寥數筆就勾勒出月的蹤跡:“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作者想象那“月亮里,地該是銀鋪的,墻該是玉砌的”。對童心的描寫更是既傳神又逼真。正如孫犁評價的那樣“在他的筆下,客觀與主觀,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聲響卻是動聽的,不同凡響的。”
主題
文章通過孩子們在院子里,小河邊尋找月亮的活動,贊美了孩子們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純真無暇的感情。
閱讀試題及答案
1、細讀選段,談談你對下面幾句話的理解。
(1)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2)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2、文章結尾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反映了孩子們什么樣的心理?文章抒發了一種什么感情?
3、請問作者描寫月亮是從什么角度結合什么事物來寫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1)“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你愿意去發現,美無處不在,希望無處不在。(2)有了屬于自己的希望,也就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為希望是我們奮斗過程中的憑據和證明。
2、尋找月亮,其實也是在尋找夢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實了,滿足了。文章抒發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對幸福的渴望追求。
3、作者描寫了酒杯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眼睛里的月亮、沙灘上的月亮,美麗的月亮無處不在,成了幸福與希望、美好與安寧的象征。這樣描寫語言表達流暢,層次分明,而且充滿詩情畫意。
《月跡》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失敗的“五環節”發展性閱讀課,讓同行們見笑了。上完課,靜下心,覺得真有必要對這堂課作一個深刻的自我反省。對這次賽課,態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視,覺得敷衍過去就算了。就這一點就足以對我這次賽課判刑了。作為班主任,我還常常教育我的學生,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必須端正態度,態度是第一位的。然而這次,我自己卻犯下這個嚴重的錯誤。實屬不該啊!
首先,對文本沒有進行深入地研讀,以致教學目標的設定產生偏差。正如王洲老師說的學生的學習目標,我們教師不應設置太多,一節課只需要設置一個學習目標。對這一觀點,我非常贊同,平時的教學中我都嚴格把握。然而這篇《月跡》,我卻沒有對文本深入挖掘,設置了兩個學習目標。并且第一個目標“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現在想想才發現這對初二學生來講顯得太大,所謂“形散”是指散文的運筆如風、不拘成法,尤貴清淡自然,平易近人。“神聚”是指中心明確,緊湊集中。這對我們的學生來講可能難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難以真正地理解。而且就這篇《月跡》來說,將此定為目標的確是偏離了文章的重心。
其次,“探究展示案”中問題2(勾畫出文中體現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這些句子說明月亮代表著什么?流露出孩子們什么樣的情感?給我們的啟示是?)的設置欠妥。這一問題是根據學習目標二設定的,也就是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解答,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對當代中學生的啟示。現在想想才發現,要達到這一目的,應該緊緊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們“尋月”這個線索,怎么尋,在誰的引導下尋,在哪里尋到的,為什么要去尋,以及在尋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然后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究分析,并指導學生學習從文章中尋找勾畫關鍵詞句,相信通過集合小組各成員的智慧,教學效果肯定是明顯的,而且還能實現合作探究,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引導者的身份。
最后,經過仔細地斟酌、思量以及我對課文的反復研讀,感覺到這篇文章實屬一篇美文,而這種美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呢?結合自己這次教學的失敗和對課文的反思,認識到美文就應該美讀。而今天這堂課,我卻完完全全地拋開了“讀”,沒有讓學生在“美讀”中去理解、領會、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和它內在的“美”。這也違背了我們語文課需要大聲、有感情地朗誦這一學科特征。就《月跡》來說,倘若我能將“讀”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即“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看月”、“水中賞月”、“沙灘議月”這五部分中的任意兩個環節,我相信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必定是水到渠成、心領神會。
此次教學雖然不理想,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從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學經驗,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別人都說,認清自己的弱點很難,我現在看到了,真的很好。我也會努力地面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糾正以往,踏踏實實地對待教學、搞好“五環節發展性閱讀課題”,讓自己在語文教學上得到真正地鍛煉和提升。
《月跡》讀后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月跡》這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告訴我的感受就是要尋找美。
一個中秋,兄弟姐妹幾個,纏著奶奶講故事,一個接一個。突然,奶奶說:“月亮來了。”于是他們幾個,從這里到那里,找到了月亮。月亮是每個人的,月亮在第個人的心里面。月亮是奇妙的,只要用心去留意,它就會出現的,這是一定的,因為月亮是大家的,但要尋找自己的月亮。
文中的小朋友們都能從別人的眼晴中看到月亮,可現在我從有些人的眼中只能看到壓力,若楚與傷心,唉,現在的社會與課文中是多么不符的呀!
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尋找美的眼睛。只要,我們用心去尋找美,生活中處處都是美。同學們,讓我們用美好的心態去迎接美好的明天吧!
【月跡課文內容】相關文章:
月跡的閱讀答案12-07
賈平凹《月跡》賞析03-25
月跡課文的主要內容11-30
賈平凹《月跡》全文09-25
賈平凹《月跡》原文及賞析03-25
賈平凹作品:《月跡》鑒賞04-02
賈平凹《月跡》原文閱讀09-30
賈平凹月跡閱讀答案08-04
掌聲的課文內容10-21